•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小學童在星象觀察單元學習上的探討

在九年一貫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天文方面相關的教學單元所佔的比例不算多數,

但根據黃萬居(1996)對國小自然科學習興趣的研究指出,天體運動是學童最喜歡的前三項 學習主題之一。而劉德勝、黃釗俊、王明仁、李念魯(1996)的研究中,亦指出對天文方面 的主題有興趣的學童約佔調查對象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另外,連啟瑞、盧玉玲(1996)的研 究也指出,在 21 個國小自然科的學習主題中,學童對天文學的興趣為第三名,而此結果也並 未存有無顯著的城鄉差異情形。顯見一般國小學童,對自然課中天文觀察的單元,有不少的 學習興趣存在。

- 27 -

這些天文相關的教學單元,雖然多著重在天體運行的體會與觀察,但如月象盈虧、日升 日落位置的季節變化、星象的觀察等單元,因受限於觀察時空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 學上不僅多所限制,學生學起來也覺得特別困難。

王美芬(1991)的研究指出,在小學自然課程中,學生在天文相關單元的學習是較困難 的,因為許多天文現象的觀測,只以學生自我中心(self-centered)的角度來進行觀察,這樣 的觀察結果容易造成學生許多的錯誤觀念。而毛松霖(1995)、姜滿(1997)等研究也指出,涉 及星球運行的教學單元,因為涉及許多較抽象的科學及空間運動概念,不僅較難理解,也容 易造成學生的迷思概念,因此常讓學生覺得困擾。

另外,在目前小學自然科星象觀察的課程內容中,普遍會引入星座盤此一天文觀測工具 的介紹及使用,但蘇偉昭(2004)認為這種將三度空間的天體運行投影至以 2D 平面為主的 傳統輔助工具,不太符合以三度空間為主的天文觀測方式,學生難以理解其使用方式,也往 往造成學生在星象觀察此一單元學習上的困難。

而針對國小學童,在星象觀察此一單元學習時常見的迷思概念部分,許民陽、王景坤(2001)

以問卷及晤談的方式,在其研究中指出,中高年級學童分別對星星的形狀、星星與太陽及月 亮的相對距離、星星的大小、星星的移動等,存有迷思概念。

此外,林鴻祥(2003)針對台東縣 42 名學過星象概念且學習成就較高的國小學生,以晤 談的方式進行該單元中另有概念的相關研究。在其研究中發現學童對星星的形狀、顏色、光 源、亮度具另有概念,而多數學生除了對星座盤中平面及立體空間的轉換無法理解之外,也 缺乏地軸傾斜與地球自轉及公轉等概念,對星星的周年視運動(如四季星座的不同)、牛郎星 與織女星等存在另有概念。

另外,蕭倍元(2005)以紙筆測驗及晤談的方式,指出高年級的學童對星星的外觀、星 星的移動方式、星星的距離及方位、北極星是天空的中心等,具有不少的迷思概念。

而廖俊達(2008)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歸納並整理出國小學童對星星常見的迷思概念,

可分為以下幾類:

- 28 -

一、 星星的形狀:可能是「☆」形或「+」字形。

二、 星星的距離:可能比太陽或月球距離地球更近。

三、 星星的大小:可能只比桌子或教室大些。

四、 星星的亮光:可能來自太陽或月光的反射。

五、 星星的移動:不會移動、原地繞圈、由南向北或不規則的移動。

六、 北極星:是天空的中心,是天空最亮的星星。

另外,此單元也與學童的空間能力發展有關,余芳如(2004)的研究中曾指出,學生 空間能力的發展與天文方面的學習成就相關。因此牽涉到星體的相對位置或星體運行的部份,

除了較抽象,不易直接觀察之外,對空間能力發展較差的學童而言,自然更難理解。

在一般高年級的自然課程中,星象觀察此一單元,不僅包含了星星東升西落的運行概念,

也包含了在不同的季節能看到不同的星座、北極星的恆定、在不同季節利用不同星座找尋北 極星(春夏使用北斗七星,秋冬使用仙后座)等概念,而這些概念往往是學生未來建立地球 自轉、地軸傾斜,甚至是地球公轉等概念的重要基礎。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國小學童在星象觀察此一單元的學習上,除了單元本身的學 習概念較抽象難懂之外,觀測工具的使用難以理解、教師的教學及觀星時易受時空環境的限 制等,這些因素均加深了此一單元的學習難度,學生在學習時也顯得較困惑,較沒信心,而 此也有利於找出學生在那些試題類別中,容易有過度自信的情形。

在一般紙筆測驗的命題上,星象觀察單元的相關命題除了基礎知識概念的考題外,也包 含了星象盤的使用、星座的找尋、尋找北極星、利用北極星定位等涉及操作或技能運用的考 題,相較於其他學習單元,該單元可供命題的題材相當多元。

在命題上,除了一般「事實知識」與「概念知識」此兩類可供參考的題目較多之外,該 單元也有利於找尋或編擬符合「程序知識」或「後設認知知識」的題目,因此相當適合本研 究中,用於探討答題信心與不同試題類別之關聯,所需的學習單元主題。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