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答題自信心的探討

壹、自信心的意義

在心理學界,自信心(self-confidence)常和自我覺察、自尊(self-esteem)、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自我概念(self-concept)等方面的研究有關,不同的學者常因不同的理論,

對自信心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國外學者 Maslow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自信是來自於第四

- 24 -

層次的自尊需求被滿足時,所獲得的一種情感體驗。Coopersmith(1967)則提到了自信與自 尊有關,其認為自信是個人對認同自我的能力、身分、成就、價值的一種信心程度。Jackson

(1984)也指出自信是一種易隨環境調整的自我評價狀態,亦是一種人格特質。Bandura(1977)

在自我效能的概念中,認為對自己能力的掌握及對自己能否勝任的信念就是自我效能,而這 種對自身的信念就是一種自信。而 Wilhite(1990)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認為學習者在嘗試 學習時,相信自我能掌控自己學習表現的一種評判能力,便是一種自我效能,而這種自我效 能就是一種自信。Banden(1994)將自尊分為「自我尊重(self-respect)」及「自我效能」兩 個面向,而自信則是由此兩個面向相互交集的部份所構成,其中自我效能則是對自身能力的 信心,也是一種對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或自信的評估。而 Stankov 與 Lee(2008)則 針對 824 位以英語為原生語言,並參加托福網路測驗(TOFEL iBT)的學生,進一步研究信心本 質與答題能力(以答題的精準度 Accuracy 表示)以及五大人格特質(OCEAN)之間的關聯,其結 果亦指出信心是介於能力及人格之間,一種獨立的心理特徵。

另外,國內學者張春興(2001)指出自信心是指個人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所知者及所能 者皆能有信心,也能對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斷不存有懷疑,而張春興也認為自信雖然與 自我效能有關,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而洪菁穗(1999)以學習的角度來看,認為自我效能 和自信心都是指學生認為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情形下,嘗試完成某個學習或計畫的能力或信心。

另外,黃月純、楊德清(2011)則認為信心是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一種信仰程度,具強弱及方 向性,是可被測量的,而在學習上,學習信心則是指對自我及自我學習能力的掌握程度,能 幫助個體做出正確合宜的判斷,而這樣的概念是與Bandura自我效能的概念相仿。

中國學者方面,王娥蕊及楊麗珠(2006)認為自信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能力與價值的認 識和充分評估的一種體驗。另外,車麗萍(2004)則認為自信是一個複雜的開放系統,包含 自我認知、自我評價及情感體驗等成分,是個體對自我的一種確認和肯定,也是能對自身能 力、價值等,做出客觀且正向的認知與評價的一種穩定性特徵。

綜合上面所述,大部分的學者都將自信心視為一種心理狀態或特質,其中 Bandura 的自

- 25 -

我效能概念,因具有完整的理論基礎,國內許多學習信心方面的相關研究,大多採用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當成相關的重要理論依據(黃月純、楊德清,2011),甚至許多測驗工具或量表,

將自我效能當成在檢測自信心或學習信心上的一個分量向度,或是將學生學習時的學習信心 直接定義為自我效能(黃嘉郁,2007)。

貳、答題信心的相關研究

雖然國內對學習信心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以答題信心為相關研究主題的教育相關論文並 不多。其中,朱英慈(2006)以自編之「物理認知能力及自評答題信心測驗」為研究工具,

讓學生自評答題信心,並進一步探討物理認知能力、性格類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因素 對答題信心的相關研究。研究指出性格類型對答題信心有差異表現,而學習動機、學習態度 與答題信心皆有顯著正相關。

另外,吳雅韻(2006)的研究亦發現,五、六年級學生的數學自信心受學習成就影響,

兩者呈正相關,而其數學自信心亦包含數學答題自信。

而林怡如(2008)則是將答題信心分為答題正確率、答題速度、對自身能力的自信(以 計算為例)等不同的向度。另外,王榕榆(2008)則是改進原本以學生自評為主的答題信心 方式,加入以答題時間為考量,發展出一套融合時間因素的答題信心度線上診斷測驗系統。

還有,陳瀅媄(2009)透過自編之「等值分數自我效能量表」研究工具及訪談,讓學生 自評答題信心,其以自我效能的觀點來探討自我效能的來源對答題信心的判斷影響。其中在

「實作成就」的自我效能來源部分,陳瀅媄從訪談中,提到了題目類型(解題步驟的不同、

是否有圖形輔助說明等)對答題信心有所影響。

呂秀娟(2010)在自編之「高中學生數學自我檢測問卷」中,讓學生自評其數學答題自 信量表,並藉此檢測學生的數學答題信心。其研究指出,答題自信與學習成就呈正相關(.66),

與學習自信也有顯著相關(.59),而透過晤談分析,亦指出學生過往的學習經驗(是否曾做 過類似的題目)、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試題的難易皆會影響數學答題自信。

- 26 -

另外,國外學者指出答題時較高的精準度(accuracy)與較高的信心水準(confidence level)

有關(Harvey, 1997)。而澳洲的 Stankov 及 Crawford(1997)兩位學者,在為學生進行認知 測驗時,發現除了以學生在答題的速度與精準度的能力表現,來判斷其信心的高低之外,在 答題時還有一個與兩者皆不同的「自信心」特質,會與學生的信心表現有關。而 Kleitman 和 Stankov(2007)的研究也認為自信心與後設認知歷程,兩者存在著中度相關的關係(.41), 學生答題時的自信心不只與答題正確的表現相連,也與能確認哪些事件是不會發生的「確信 水準(Sureness Level)」相關。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可以發現不少關於答題信心的研究,皆採用 Bandura 的自我效能概 念當成相關的理論基礎(吳雅韻,2006;陳瀅媄,2009),而這些研究也說明了,藉由實際的 解題,學生能更清楚自己的能力,而其在學習成就上的表現,也能反映出學生在答題時信心 變化。

雖然透過上述的許多研究,我們可以明瞭答題信心與學習成就、學習態度之間的關係,

多呈現正相關,但針對答題信心與試題類別之間的相關研究,卻相當缺乏。因此,研究答題 信心與試題類別、答題表現之間的關係,便成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