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Bloom 認知歷程及知識向度雙向分類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針對 Anderson、Krathwohl 等人於 2001 年所提出的 Bloom 認知分類修訂版、答 題自信心、國小學童在星象觀察單元的學習等,共三項與本研究相關的議題,進行回顧與探 討,並於本章結尾處,針對本研究的應用領域「答題自信心與試題類別之相關研究-以星象 觀察為例」做總結說明及討論。

第一節 Bloom 認知歷程及知識向度雙向分類

本研究中試題分類所採用分類表,乃是依據 Anderson、Krathwohl 等人於 2001 年所提 出的認知歷程及知識向度雙向細目表,而此表是修改自 Bloom 等人於 1956 年所提的認知分 類論。該理論在教育上的運用相當普遍,尤其是課程設計、教學活動、評量等方面,皆有廣 泛的運用,而國內亦有許多學者採取該理論進行教科書或評量方面的分析設計,因此本節將 針對 1956 年 Bloom 的認知領域教育分類理論與 2001 年修改後的版本,兩者進行探討。

壹、1956 年 Bloom 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論

從 1948 年開始,在波士頓召開的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時,其中一群在大學任教的測驗學者所召開的非正式會議中,大家對教育目標的分類 及功能逐漸形成共識,與會者認為教育目標的分類,能促進溝通並協助課程編制,亦能刺激 測驗與其他教育研究方面的發展。在經過 1948-1955 這 8 年的醞釀與研究,由 Bloom、Engelhart、

Furst、Hill 與 Krathwohl 等人於 1956 年,終於出版「教育目標分類,第一冊:認知領域」一 書(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

- 10 -

該分類手冊自發表以來,已被翻譯成 20 幾種以上的語言出版,不只在美國,該理論也常 成為各國課程發展和測驗設計的基礎(Krathwohl, 1994)。而 Shane 於 1981 年發表調查結果,

更顯示該書是美國 20 世紀前 75 年中,排行第 7 至 8 位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引自黃嘉雄,

- 11 -

- 12 -

貳、2001 年 Bloom 的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

自 1956 年 Bloom 發表認知領域教學目標分類理論以來,廣泛應用於教學發展、課程與 測驗評量的編製,影響教育界頗深。雖已經過多年的使用,但這樣的分類架構,卻也受部分 學者所批評。

例如,蓋聶(Gagne, 1977)便對此架構的分類法本身有所批評,他認為某些細項在分類 上不夠清楚,難以區分差別,而分類的依據也只以行為的內容(content)來區分,而非以所 習得行為的特徵(在不同學習條件下)來進行區分。另外,艾思納(Eisner, 1996)也認為認 知和情意兩個領域,無法完全劃分,而這些預定的教學目標,有時會使教學者誤認為此為學 習活動的最終結果,因而限制了學生個別學習潛能的表現與發展(黃嘉雄,2004)。

還有部份學者認為此分類法的階層性安排不當,有些低階目標的分類細項反而比高階目 標複雜(如知識層次的部份分類細項,比分析層次還複雜)。此外,也有學者批評此分類方式,

容易使教學者忽略了其他如情意性或道德性之類,以理性行動(rational action)為基礎,而 難以具體陳述的行為表現目標。

另外,這一段時間,認知心理學方面也累積了不少研究成果,對學習的研究重心逐漸轉 向在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中,強調認知與主動的建構歷程(constructive processes),著重學習者「知」(know 指 knowledge)和「如何思考」(how they think 指 cognitive process )的概念(葉連祺、林淑萍,2003)。鑑於許多學者提出檢討修正的呼籲,因此在原作 者之一的 Krathwohl 提議之下,於 1995 年召集小組修訂,並於 2001 年由 Anderson、Krathwohl、

Airasian、Cruikshank、Mayer、Pintrich、Raths 與 Wittrock 等人將修訂後的成果出版為『學習、

教學與評量的分類:Bloom 教育目標分類的修訂』一書「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而 Bloom 本人也於出版 前逝世,其餘舊版的編輯群不是離世就是已退休了。

- 13 -

由 Anderson、Krathwohl 等人於 2001 年所修訂的 Bloom 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簡稱 Bloom 認知分類修訂版)中,只針對認知領域進行分類,不包含情意( affective )及技能 ( psychomotor )兩領域的分類,同時清楚的先將目標分類成概括目標( global objective )、教育 目標( educational objective )、教學目標( instructional objective )等三個層級(詳見表 2-2),並 表明該書所討論分類的目標,僅屬於第二階層的教育目標(灰底者即為其所屬的層級),而 此部份也彌補了舊版所未清楚交代的目標層級分類。

表 2-2

Bloom 認知分類修訂版中對目標的層級分類表

資料來源:修改自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

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編輯群之一的 Anderson、Krathwohl(2001)等人亦指出,新版較舊版主要有重點的強調

(emphasis)、術語的使用(terminology)、目標分類結構(structure)等三方面的改變。在修 訂版中,將原本舊版認知歷程分類中的分類項目由名詞語態的形容方式,改以動詞語態的方 式來形容。另外,在原本知識此一分類項目上,則改以動詞語態及名詞語態兩個面向來形容,

在動詞部份的形容改以記憶(remember)一詞來代替,而名詞部份的形容則將之獨立成知識 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來表示。另外,修訂版除了將舊版中的「理解」及「綜合」兩 類分別改稱為「瞭解」及「創造」兩類之外,也將原本舊版中「綜合」、「評鑑」兩者的順序 互相調換,依序改成「評鑑」和「創造」兩類(如圖 2-2 所示)。

目標層級分類

概括目標 教育目標 教學目標

範圍 寬闊 中等 狹窄

學習時間 一年以上 數週至數月 數節或數天 目的或功能 願景提供 課程設計 教案準備

- 14 -

由圖2-2中,我們得知,在2001年的Bloom認知分類修訂版裡,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 成知識向度(knowledge dimension)和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二部分,兩個向 度底下再各分為數類,並相互交集成一分類系統,知識向度以名詞語態來表示,而認知歷程 向度則以動詞語態來表示(詳見表2-3的雙向細目表)。而相較於舊版的累積性階層(cumulative hierarchy),修訂版的分類則具有漸進複雜性的階層特性(increasing complexity hierarchy),

亦即相鄰的兩個認知歷程分類,可能有部分的重疊或跨越。

圖2-2 Bloom舊版與修訂版的結構比較(引自李坤崇,2004)

動詞層面(Verb aspect)

(Comprehension) 應用

(Noun aspect)

事實知識

- 15 - 對認知的知識( 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及自我認知的察覺、認識之外,也包括了對認知歷 程的控制( control )、監控( monitoring )和調整( regulation )。上述的前三項知識分類具有包含

知識向度

Knowledge Dimension

認知歷程向度Cognitive Process Dimension 1.記憶

Factual Knowledge B.概念知識

Conceptual Knowledge C.程序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 D.後設認知知識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 16 -

關係,亦即概念知識包含事實知識,而程序知識則又包含概念知識和事實知識,各項知識分 類也能再分出若干細項。

而認知歷程向度則說明了學生在學習時,認知活動的過程與範圍分類,依複雜度由低至 高分為記憶(remember)、瞭解( understand )、應用( apply )、分析( analyze )、評鑑( evaluate )、

創造( create )等六類,每一類再區分為若干細項,旨在促進學生保留( retention )和遷移

( transfer )所習得的知識。其中,記憶對學習保留較具關係,而另五種則與學習遷移有關。就 層次的高低分類上,記憶、瞭解、應用、分析屬較低層次的認知,而評鑑和創造則屬於較高 層次的認知。此外,這些認知歷程向度的分類依據,主要是基於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

(constructivist learning),其目的在促進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

對於知識向度及認知歷程向度,及該向度每一項分類下的細項說明,本研究除了參考 Anderson與Krathwohl等人於2001年所提出的Bloom認知分類修訂版之外,為了避免翻譯上的 誤差,也同時參考了葉連祺、林淑萍(2003),鄭蕙如、林世華(2004),李坤崇(2004),黃 嘉雄(2004),郭月婷(2010)等人對Bloom知識向度及認知歷程向度所定義之內容說明予以 修改,各大類和細項類別之名稱、定義及說明,則按照雙向細目表上的代碼分別敘述如下。

一、知識向度各類別分項說明

A.事實知識:指的是學習及認識某學科或在該學科中解決問題時,所必須知道的基本要

素,其包含了術語的知識(knowledge of terminology)與特定細節和要素的知識(knowledge

of specific details and elements)等兩項。其中「術語的知識」指的是特定語文類或非語文 形式的標題或符號的術語知識,而「特定細節和要素的知識」,則是指有關事件、位置、

人、資料、資訊來源等個別事實的知識,其也包含了具精確性、特定性或約略性質的資 訊。

- 17 -

B.概念知識:在一較複雜或較大的結構下,將各種基本要素予以分類,並建立其彼此關

係,使其緊密結合並共同發揮功能的知識,其包含了分類和類別的知識(knowledge of classifications and categories)、原理和通則的知識(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以及理論、模式和結構的知識(knowledge of theories, models, and structures)

等三項。其中第一項「分類和類別的知識」是指用於確定不同事物類別、等級、區分和 排列情形的知識,而第二項「原理和通則的知識」則是指能從所觀察的各種關係或現象 總結出某種通則,並能提取摘要的知識,此種知識能有助於描述、解釋、預測,並決定 何為最適切的行動。最後一項「理論、模式和結構的知識」,是指能對複雜的現象、問 題、事物,提出一種清楚且具系統性觀點,並以理論或模式來呈現的一種知識,此類知 識亦可用來描述、瞭解、解釋和預測現象,與前述第二項「原理和通則的知識」兩者的 差異,在於第三項的知識是將一系列由第二項知識所組成的原理或通則,再加以組合成 一套應用範圍更廣泛的理論、模式或結構。

C.程序知識:指如何完成某事的知識,通常是指一系列的步驟或流程,但也包含探究的

方法以及如何正確的運用技巧、運算技能、技術和方法的準則。其包含了學科特定技能 和演算的知識(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skills and algorithms)、學科特定技術和方法

的知識(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techniques and methods)以及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 序的準則知識(knowledge of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when to use appropriate procedures)等 三項。其中,第一項「學科特定技能和演算的知識」,指的是具有固定順序的步驟或程 序,且其答案或結果通常是固定的知識。而第二項「學科特定技術和方法的知識」,則 是指一些沒有固定答案或最終結果,但學界仍對其結果具有共識或規範的知識,此類知 識大多反應出專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後一項「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序的準則知 識」,則是運用某些準則的協助,來決定何時和何種情況下,使用哪種程序的知識,這 也包含了過去使用該程序的經驗及知識。

- 18 -

D.後設認知知識:包含一般的認知知識、對自我認知的察覺及認識的知識,以及對認知

的控制( control )、監控( monitoring )和調整( regulation )的知識,其包含了策略知識

(strategic knowledge)、認知任務的知識,包含適當脈絡性和條件性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ve tasks, including appropriate contextual and conditional knowledge)以及自我 知識(self-knowledge)等三項。其中,第一項「策略知識」,是指用於學習、思考、解

about cognitive tasks, including appropriate contextual and conditional knowledge)以及自我 知識(self-knowledge)等三項。其中,第一項「策略知識」,是指用於學習、思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