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的分析與討論

本節就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的差異分 析,包含性別、年級、運動社團項目、練習時數、參與時間、額外運 動時間等六項,並根據研究調查結果加以分析討論,茲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的差異比較

由表 4-11 可知,男、女學童在整體動機(t=3.27,p<.05)及運 動發展(t=2.86,p<.05)、自我挑戰(t=3.39,p<.05)、成就需求(t=3.84,

p<.05)和運動樂趣(t=2.71,p<.05)等四個分量表均有顯著差異,

且進一步由平均數可知,男生的參與動機均高於女生。其中整體動 機的效果值 η2等於.014,表示性別學童可以解釋整體動機因素 1.4%

的變異量,顯示學童性別變項與整體動機變項間屬微弱關係(6%以 下),統計考驗力為.904,顯示上述推論的裁決正確率高達 90.4%。

另外,運動發展(η2=.010,統計考驗力=.815)、自我挑戰(η2=.015,

統計考驗力=.924)、成就需求(η2=.020,統計考驗力=.979)、運動樂 趣(η2=.009,統計考驗力=.773),顯示性別學童與上述動機變項間均 屬微弱關係,且均有很高的裁決正確率。此一研究結果,與錢家慧

(2007)、許碧章(2006)、楊紋貞(2006)、李旭旻(2005)、洪輝 宗(2004)、謝鴻隆(2004)等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結果相同。

另外,陳高彬(2006)針對國中生及謝偉雄(2007)針對大學生所 做的研究結果也顯示,男生運動參與動機明顯高於女生。

表4-11 不同性別學童在參與動機的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動機因素 男生(N=529) 女生(N=249)

t值 η2 統計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考驗力

運動發展 24.72 3.48 23.95 3.53 2.86 .010 .815 自我挑戰 14.19 2.02 13.65 2.13 3.39 .015 .924 親和放鬆 17.40 2.55 17.12 2.49 1.40

成就需求 17.22 2.86 16.30 3.22 3.84 .020 .979 運動樂趣 13.81 2.21 13.35 2.26 2.71 .009 .773 整體動機 87.33 11.64 84.37 12.07 3.27 .014 .904

p<.05

謝鴻隆(2004)更進一步指出,男生的運動參與動機明顯高於 女生,可能原因為中國傳統思想,對女性參與活動有較高的約束力。

李旭旼(2005)亦指出國小女生運動參與動機不如男生強烈的原因,

除了國人從小對女性要端莊、賢淑的要求外,以智育為主的教育觀 念,也導致女生從國小就只接觸靜態性質的課後活動,而逐漸喪失 了對體育運動的信心與勇氣。而本研究男生佔67.99%,因此,無論 各年齡層,男生運動參與率與參與動機高於女生,是普遍存在的現 象。而兩性先天生理結構的差異,及刻板性別印象所造成的各層面 影響,造成女生參與動機低落的論點,也在本研究中獲得印證。也 就是說,女學生在生理、運動習慣及社會期許的影響下,使其參與 動機低於男性學生。

另一方面,張豐盛(2004)針對國小民俗團隊學童所做的參與 動機研究結果則顯示,不同性別在運動參與動機上並無顯著差異。

而林曉怡(2005)針對台南市國小游泳隊學童所做的參與動機研究 結果,也顯示性別只在技術需求上達顯著差異,且是女生大於男生,

在其他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的差異比較

不同年級國小學童(四、五、六年級)在參與動機(運動發展、

自我挑戰、親和放鬆、成就需求和運動樂趣)的人數、平均數及標 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如表 4-12 所示。由表 4-13 可知,四、五、六年級 學童在整體動機及運動發展、自我挑戰、親和放鬆、成就需求和運 動樂趣等五個因素構面均未達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錢家慧

(2007)、林曉怡(2005)、洪輝宗(2004)等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 調查結果相同。但張伯謙(2003)、張豐盛(2004)、李旭旻(2005)

及許碧章(2006)等針對國小校隊所做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四年級 運動參與動機高於六年級。本研究認為,校隊與運動社團性質不同,

四年級學童為校隊新生,除了對加入校隊的憧憬外,相對於六年級 是校隊的主力選手,其訓練強度與份量也相對較輕,因此,其參與 動機高於六年級。謝鴻隆(2004)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結果也 顯示,雖不同年級在整體動機上未達顯著差異,但五年級在技巧發 展的參與動機高於六年級。王薰禾(2004)的研究也顯示五年級高 於六年級。

表4-12 不同年級學童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動機因素 1四年級(N=197) 2五年級(N=247) 3六年級(N=334)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運動發展 24.31 3.50 24.60 3.20 24.47 3.73 自我挑戰 13.77 2.07 14.16 1.93 14.05 2.16 親和放鬆 17.02 2.62 17.37 2.46 17.44 2.53 成就需求 16.69 3.04 17.01 2.77 17.00 3.15 運動樂趣 13.50 2.22 13.74 2.05 13.70 2.37 整體動機 85.28 11.81 86.88 10.93 86.66 12.51

表4-13 不同年級學童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F=3.57,p<.05)、成就需求(F=5.94,p<.05)和運動樂趣(F=4.92,

p<.05)等四個因素構面均達顯著差異。進一步透過 Scheffe 法事後比 較結果發現,在運動發展方面,球類高於舞蹈類;在自我挑戰及成

謙(2003)等針對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結果,均顯示不同的運動項

表4-15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F=7.43,p<.05)及運動發展(F=5.88,p<.05)、自我挑戰(F=6.73,

p<.05)、親和放鬆(F=5.74,p<.05)和成就需求(F=9.57,p<.05)

等四個因素構面均達顯著差異。進一步透過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 發現,在整體動機及運動發展、自我挑戰、親和放鬆和成就需求等 四個因素構面,均呈現每週練習二至六小時者高於每週練習二小時

以內者;每週練習高於六小時者高於每週練習二小時以內者。此研 究結果除了運動樂趣未達顯著差異外,其他結果均與錢家慧(2007)

針對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學童所做的調查結果相同。而張伯謙(2003)

針對國小運動代表隊所做的研究結果,則顯示低訓練量(每週二小 時以內)學生其參與動機高於高訓練量(每週十小時以上)學生。

本研究認為,運動社團的訓練方式、內容和態度與運動代表隊有所 不同,相較之下,運動代表隊的練習比較辛苦,因此,練習時間愈 長,其動機反而愈低。除此之外,可能和研究工具所設計的時間級 距不同有關,高練習量設定為每週六小時(約每天一小時)與每週 十小時(約每天二小時)有很大的差距,當練習時間占據了學童太 多的作息時間,同時也排擠其玩樂時間,因此其參與動機自然降低 了。

表4-16 不同練習時數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動機因素 1每週二小時以內 2每週二至六小時 3每週六小時以上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運動發展 24.04 3.66 24.85 3.38 24.96 3.18 自我挑戰 13.74 2.12 14.26 2.03 14.32 1.91 親和放鬆 17.00 2.57 17.59 2.53 17.65 2.34 成就需求 16.48 3.14 17.20 2.92 17.66 2.55 運動樂趣 13.49 2.22 13.83 2.30 13.81 2.13 整體動機 84.75 12.16 87.73 11.68 88.41 10.68

表4-17 不同練習時數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戰(F=5.58,p<.05)等因素構面均達顯著差異。進一步透過 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在運動發展上,長期參與者高於中期參與者;

在自我挑戰方面,長期參與者高於短期及中期參與者;在整體動機 上,則顯示長期參與者高於中期參與者。此研究結果與錢家慧(2007)

針對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學童所做的調查結果,參與社團時間中長期 者高於短期參與者,有些差異。楊紋貞(2006)、林曉怡(2005)針

對國小跆拳道及游泳選手所做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參加團隊年資與

根據Weiss 與 Chaumeton(1992)的能力動機理論,動機的主要 決定因素是人們感到有價值或有能力,當個體確定在某項技巧上能 夠勝任時,個體將會維持興趣並長期參與。Ryan 與 Deci(2000)的 自我決定論中,也提到人類勝任感、歸屬感及主動性三種需求,是 內在動機的主要成份。據此,本研究結果認為,由於長期參與者,

其參與運動社團的時間較長,不但運動機會較多,累積豐富的運動 經驗,運動技能也明顯提升了。這些學童透過運動社團的參與可展 現其能力,並從自我挑戰中獲得自信,因此,更增強其運動參與動 機。

六、有無額外運動時間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的差異比較

由表4-20可知,有無額外運動時間在整體動機(t=3.73,p<.05)

及運動發展(t=4.01,p<.05)、自我挑戰(t=4.50,p<.05)、親和放鬆

(t=2.59,p<.05)、成就需求(t=2.75,p<.05)和運動樂趣(t=3.43,

p<.05)等五個分量表均有顯著差異,且進一步由平均數可知,有額 外運動時間的參與動機均高於無額外運動時間。此研究結果除了親 和放鬆外,其他結果均與錢家慧(2007)所做的調查結果相同。張 伯謙(2003)針對國小運動代表隊的研究結果,也顯示有額外運動 時間者其動機高於無額外運動時間者。根據郭曉文(2000)研究顯 示,規律運動的情形與運動自我效能呈現正相關。李思昭(2000)、

林靖斌(2001)研究亦指出,有參與運動社團者,其規律運動比率 較高。據此以論,本研究認為,學童在體育課與運動社團時間外,

還能擁有額外運動時間,顯示該學童具有某種程度的規律運動習 慣,對參與運動社團抱持較為積極及正向的看法,因此,其參與動 機較強。也就是說,鼓勵學童參與運動社團,正可增加運動時間、

培養運動行為與運動技能,彌補現代生活型態的不足。

表4-20 不同額外運動時間在參與動機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動機因素 有(N=618) 無(N=160)

t值 η2 統計考 驗力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運動發展 24.72 3.41 23.49 3.73 4.01 .020 .980 自我挑戰 14.20 1.97 13.31 2.30 4.50 .030 .998 親和放鬆 17.43 2.51 16.85 2.57 2.59 .009 .733 成就需求 17.07 2.95 16.34 3.16 2.75 .010 .785 運動樂趣 13.80 2.16 13.13 2.43 3.43 .015 .928 總動機量表 87.23 11.49 83.11 12.68 3.73 .020 .976

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