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年度國小運動社團設立情形統計表

以嘉義市平均每校團隊數7.0個最多,馬祖縣平均每校團隊數2.0個最 少,如附錄二96年度各縣市國小運動社團數量統計表所示。

根據教育部(2008)「96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

各級學校設立運動社團數量,以大專校院平均每校有12.18個最高,

往下依序遞減,高中職平均每校有8個,國中平均每校有4.27個,國

小平均每校有3.58個。在學生參與學校運動社團部分,如圖2-1所示,

國小為32.0%,國中為21.2%、高中為33.9%、大專校院則為21.5%,

總平均為28.0%,以國小及高中學生的參與率較高。另如圖2-2所示,

在所有各級學校中,男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皆高於女生。

圖2-1 各級學校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資料來源:

96

年度運動參與報告書(2頁),教育部體育司,2008,台北:教育部。

圖2-2 各級學校男女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資料來源:

96

年度運動參與報告書(2頁),教育部體育司,2008,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在「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的計劃目標中,期待每 位學生至少學會一項運動,每校至少成立5個運動社團(教育部,

2002a)。但由以上資料顯示,目前在國民小學階段,成立運動社團

的數量及學生參與運動的比例,與政府的目標與期待仍有很大的落 差,而如何縮短差距,是政府與學校相關人士應努力面對的課題。

綜上所述,學校運動社團能幫助學童發現自我、促進身心健康、

發展興趣及自我能力。學童經由參與各類運動社團中滿足社交衝動、

增進人際互動、擴大生活層面,以達到學習社會適應的能力。也就是 說,從參與運動社團活動中,可以增進師生、同儕間的感情,進而獲 得與人相處的經驗與社交能力,增進生活體驗。因此,在目前學生從 事運動比率偏低、體育課時數不足及學生健康體適能衰退的情況下,

各級學校,特別是國小階段,應積極尋求相關行政機關的協助,更積 極推動學校運動社團,提供學生更多的運動機會與環境,以提升健康 體適能與運動技能,培養運動習慣與興趣,建構健康的生活品質。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運動參與動機在不同人之間有不同的面貌,有的人因受到內在的 成就需求的驅使;有的人則包含了更複雜的外誘動機(盧俊宏,1994)。

自1930 年以來,現代心理學蓬勃發展,有關動機的理論不斷出現,如 本能論、驅力論、認知論、需求論、誘因論、成就動機論、能力動機 論、自我效能論、自我決定論、歸因論、自我歸因論,及自我調節論 等。從理論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有關動機的研究,是從關注個體的 本能到社會因素,從關注外部誘因到內在激勵,到強調自我的調節,

這顯示了動機理論對社會因素、個體主動性的日益重視,也顯現了動 機研究的進展(錢家慧,2007)。

近幾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針對動機理論的關注與研究探討已 非常的深入與詳盡,因此本研究不再贅述,擬以近年來運動參與動機 的相關研究加以整理、分析比較。本節分成二個部分,首先探討運動 參與動機因素的相關研究;其次探討運動參與動機因素與不同背景變 項的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運動參與動機因素的相關研究

關於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一直是運動心理學非常熱門的課 題,強烈動機的維持是運動員追求進步的最大動力,它可以讓運動 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近年來,無論國內或國 外,對於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本研究欲 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因此,擬從研究者年份、研 究對象、動機因素,列表說明本研究相關的因素構面,說明如表 2-2:

表2-2 運動參與動機因素構面摘要表

康、挑戰、競爭、勝利、放鬆心情等;在社會性動機方面有:友誼、

親和、社會需求、同儕關係、團隊氣氛、人際關係、社交、社會期 望、成就性需求、自我實現等。Weiss 與 Ferrer-Caja(2002)整理 個體參與運動的因素,包括:享受個人經驗(樂趣、刺激與挑戰)、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有關運動參與動機的探討,國內外研究者曾就性別、年級、社 團項目、練習時數、參與時間、額外運動時間等不同背景變項,做 過相關的研究,以下就有關研究分述說明如下:

(一)性別

蘇紅(2005)提出,「國際婦女與運動推動小組」1994年於英 國所通過的「女性體育布萊頓宣言」,旨在發展一種運動文化,使 女性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的各個方面,並在體育運動中體現自我 價值,讓全社會了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對公共生活、社區發展和 塑造一個健康民族的貢獻。國內許多文獻均指出,男生的運動參 與動機高於女生(李旭旼,2005;洪輝宗,2004;許碧章,2006;

謝鴻隆,2004)。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 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中發現,學童參與動機男生比女生持較積極 的看法。陳高彬(2006)針對國中生研究指出,男生在舒暢身心 與健康身心兩個構面均優於女生。王薰禾(2004)針對高雄地區 國小學童研究指出,在成就需求及追求卓越因素上,男生明顯比 女生有較強烈的參與動機。陳鵬仁(2005)在研究晚期兒童身體 活動量、運動參與及性別差異中發現,男性晚期兒童參與身體活 動的行為明顯多於女性晚期兒童;在晚期兒童對於本身的身體特 質與自我能力上的描述與評價方面,女生都比男生低,且比較傾 向於負面。錢家慧(2007)研究發現,男生在自我挑戰和成就需 求的知覺明顯高於女生。另外,一項由聯合國組織針對英國6,000 名16歲以上的成年人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女性認為運動最重 要的意義是使自己更美麗和控制體重,而多數男性則認為最重要 的目的是有趣和放鬆。幾乎所有文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都是被動 的、無助的、身體虛弱的,而對男性的描述則常常是強壯的、有

力量的、衝動的。而性別刻板印象折射到運動領域,人們會明顯 地發現體育運動也被賦予了性別意味(蘇紅,2005)。由此可知,

性別除了造成男女生先天上身體結構及生理條件不同,而造成的 運動行為差異外,社會上其他一些與性別相關的因素亦會影響其 運動參與。蘇紅(2005)更進一步指出,女性對運動的參與度和 認知度與男性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並不是來自運動本 身,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上並沒有發現不適合女性生理和心理 特徵的運動項目。事實上,女性與運動的隔離,是受到歷史、文 化、教育和大眾傳媒多重影響的結果。

(二)年級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需求的滿足是重要的,

年齡愈小對基本的需求愈重視,所以中年級學童對於贏得比賽、

獲得酬償、回饋,以及被人重視、肯定、讚賞等感受到成功/成就 的需求性較高。李旭旼(2005)研究指出,四年級在獎賞稱讚動 機因素高於五、六年級,而且在訓練情境及滿足需求上,五年級 高於六年級。許碧章(2006)研究指出,四年級運動參與動機大 於六年級。謝鴻隆(2004)研究指出,在技巧發展及團隊氣氛動 機因素上,五年級高於六年級。而洪輝宗(2004)則認為,從兒 童身心發展特徵來看,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同屬於皮亞傑認 知發展理論的具體運思期,因此,年級在運動參與動機各因素上 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運動項目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長時間練習及休閒性的運動,其挑戰競爭的刺激感受就愈低,田 徑及球類運動相較於其他項目運動,相對地較為激烈、刺激,個 人挑戰性及彼此競爭性也較高。李旭旼(2005)研究指出,不同 參與運動種類,在訓練情境、滿足需求及成就感上均達顯著差異。

錢家慧(2007)研究也指出,開放性運動參與者在自我挑戰及運 動樂趣方面比封閉性運動參與者抱持較積極的看法。

(四)練習時數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短期、中期、長期等不同參加校隊時間的學童在 友誼的動機因素方面有顯著差異,參加時間中期者比短期者持較 高的認同。錢家慧(2007)研究指出,每週練習二~六小時者,

在各動機因素構面的平均得分最高,顯示練習時數的適量與否,

與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有關。

(五)參與時間

錢家慧(2007)研究發現,參與時間中長期者,其運動發展、

自 我 挑 戰 及 成 就 需 求 均 高 於 短 期 參 與 者 。Weiss 與 Chaumeton

(1992)根據Harter的能力動機理論提出,人們被激發感到有價值 或有能力是動機的主要決定因素,同時也主張學習及表現技能的 控制感覺會影響動機。因此,參與時間越久,運動經驗增多,對 於技能操控愈趨純熟,運動效能感相對提高,動機則越強。李旭 旼(2005)在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 研究中指出,參與時間未滿一年者在訓練情境動機因素高於參與 兩年以上者。洪輝宗(2004)研究也指出,在成就需求上,參與 一年的國小學童比參與四年以上者有較強的參與動機。

(六)額外運動時間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有額外運動時間者比無額外運動時間者持較積極 正面的看法。錢家慧(2007)研究也指出,有額外運動時間比無 額外運動時間者具有較高的動機。

綜上所述,個體參與運動的動機是多元而廣泛的,而參與動機關

綜上所述,個體參與運動的動機是多元而廣泛的,而參與動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