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2-4 運動社會化相關文獻摘要表(續)

表2-4 運動社會化相關文獻摘要表(續)

(一)家庭(family)

在運動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為最原始的媒介,它是社會的基 本單位。個體最初的社會化過程是從家裡開始,並因家庭的影響而 逐漸形成自己休閒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康箏、田松,2004)。

因此,家庭可說是個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化媒介,而家庭的 成員中,又以父母的影響力最深遠。王宗吉(1996)提出,父母直 接參與運動越多,子女的運動社會化機率越高。根據 Eccles等人

(Eccles, wigfield, & Schiefele, 1998;Fredricks & Eccles, 2004)期望

-價值理論模式,兒童對運動的期望、價值信念,會影響他們運動 參與行為的選擇,而兒童的期望、價值信念則受到父母這個重要社 會化代理人的影響。 Babkes與Weiss(1999)研究也指出,當兒童感 受到父母覺得兒童有較高的運動能力時,及當兒童感受到父母在其 表現良好時會給予正面回饋時,兒童對自己會有較高的運動勝任 感,運動參與的內在動機也較高。

Brustad(1996)以四到六年級的兒童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兒童 感受到父母對運動的喜愛,與兒童運動參與的吸引力有關,吸引力 包括兒童本身對運動的喜愛、覺得運動有趣的程度,以及對自己運 動參與的勝任能力。賴雅馨(2006)研究指出,父母親的運動期望、

價值信念對於兒童的期望價值信念有顯著的預測力。李濟仲(2008)

研究也發現,父母的運動熱情,可以預測子女的運動行為,而且母 親對兒童的影響較父親明顯。但Fredricks與Eccles(2005)針對國小 學童進行的研究結果則顯示,父親運動參與的時間與預測子女對運 動的價值信念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父親在運動上投入愈多時間,

其子女覺得運動的價值程度愈低。王證翔(2006)研究發現,家庭 對高年級學生運動社會化過程的影響力較小,尤其愈接近青春期,

遠離家庭情形愈明顯。同時女生較容易受家庭因素影響。

(二)同儕(peers)

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除了受到家庭的影響之外,隨著年齡的 增長,受同儕團體的影響會逐漸加深,在青少年時期,同儕已躍居 為最重要媒介。同儕指的是年齡相似、社會地相似、興趣、愛好、

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致相似的人所結合而成的團體,如朋友、同學、

同事等團體(周新富,2006)。同儕是個人性與團隊性運動動機氣候

勝任能力,並據以推斷成功和失敗,而不受教練或父母的影響(盧 俊宏,2008)。經由參與競技運動,個體有機會和同儕互動,而同儕 關係對於孩童與青少年體育活動品質的貢獻極大(Smith, 2003)。師 大體研中心(2006)的「95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指 出,國小學童的運動對象平時主要以同學為主,週末及假日則以家 人為主;而高中及國中生的運動對象平時主要以同學與朋友為主,

週末及假日則以朋友與家人為主。王證翔(2006)亦指出,同儕和 朋友對於國中生而言,是引導他們參與運動最重要的運動社會化媒 介因素。許銘華(2002)則認為,從運動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學生 在學校的時間最長,與同學或朋友接觸的時間較多,因此影響的程 度自然會較大。兒童期主要受到家庭影響,青少年期為受到同儕與 學校影響,成年期則受到家庭與同儕影響,老年期則是受到同儕與 家庭影響,其中同儕的影響力貫穿參與者的生命歷程(王家彰,

2008)。

(三)學校(school)

當個體歷經家庭的運動社會化過程後,另外一個主要的運動社 會化媒介為學校。王宗吉(1996)指出,學校的運動是以遊戲、運 動、比賽為基礎的社會化,運動讓學生學習到運動的正面價值,由 運動學習到的未來處事的態度、行為及精神,由參與運動所獲得的 體驗,讓個人持續從事運動。同時,在學校的價值觀體系中,參與 運動所獲得的地位越高,學生受師長及教練的影響而參與運動的傾 向也越大。曾彭子光(2003)、周昌熾(1986)等研究發現,社會 化環境中,學校是最優良的運動場所,也是參與運動時間最多者。

大部份的學校都有體育課、課外活動,以及校內外的運動競賽,這 些活動提供了個人運動與社會化的經驗(張孝銘,1996)。王證翔

(2006)指出,在學校環境裡,體育課程、體育室、運動代表隊、

運動社團、校內外運動競賽、體育老師、教練、同學等因素都會影 響個體參與運動。在這些學校的運動環境中,個體參與運動的興趣 可能受其影響而衍生出來。許銘華(2002)針對大學生的研究指出,

影響大學生主動參與桌球運動的最大影響因素為學校。

(四)社區(community)

在「社區健康營造」概念的引領之下,目前全世界已超過五十個 國家開始推動此計畫(林豔君、徐瑩溦、黃秀梨、楊雅玲、黃貴薰,

2001)。行政院衛生署也在1999 至 2002 年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透過運動介入的方式,來改變個人或團體的行為(行政院衛生署,

1999)。社區提供了許多的運動機會,例如游泳訓練班、棒球訓練營 等,青少年可以在社區中透過家庭成員、鄰居、同儕的互動及影響,

經由社會化參與運動(張孝銘,1996)。王證翔(2006)研究發現,

社區因素在影響國中生的運動化社會媒介中排名最低,但社區對低年 級學生的運動社會化過程產生較大的影響力,且男生較容易受到社區 因素影響,如常到社區場地運動、和社區人士一起運動、參與社區舉 辦的活動等。林建良(2006)研究則發現,男生傾向於在社區實際從 事運動,而女生則較傾向於為人際互動而在社區參與運動。

(五)大眾媒體(mass media)

大眾媒體具有滲透的特性,可及性很高,在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 中,我們很難想像社會中沒有大眾傳播媒介的情形。洪煌佳(2003)

認為,就運動領域而言,運動組織藉由大眾媒體的力量,將運動多元 的發展形式擴展到每一個角落。大眾媒體在運動領域所扮演的角色,

不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普遍深入現代的社會生活中,對於運動

偏好與運動興趣等。王宗吉(2004)指出,媒體在現在運動的發展中,

形成一股核心驅力。藉由大眾媒體,兒童及青少年不但可以吸取相當 多的運動資訊,也可以影響他們實際去從事運動,從他們熟悉運動明 星的背景、名字或相關資料的程度,即可獲得印證。施致平(2000)

提出,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小至態度的改變,大至信仰的扭轉,

始終扮演著催化的角色,體育運動廣受社會大眾的青睞,媒體更是重 要的關鍵。郭家彰(2008)針對足球運動參與者的研究指出,大部分 的參與者皆在青年期開始受到媒體與同儕的影響,開始持續參與足球 運動,且是最能持續影響參與者持續參與的媒介。林建良(2006)針 對國小學童研究發現,國小學童進入運動社會化的過程中,四年級經 由觀看運動媒體學習運動的技術和規則;五年級時則可能已經學會較 多運動的規則和訊息,並經由電視收看自己喜愛的運動明星。方建移

(2004)認為,家庭是兒童接觸傳播媒體的主要場所,也是兒童社會 性發展的起點,家庭傳媒環境在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作用,已愈顯重 要。而大眾媒體將運動環境的新成員予以運動社會化,告知所屬運動 環境的規範、文化與價值,傳衍運動文化的功能是持續性的,而且必 須從小做起,增加對運動環境與運動文化的認同;同時,大眾媒體必 須在運動社會化過程中提供社會大眾一個可以認同的運動社會,使個 人不至於無所適從(周靈山、朱素鑾、卓世鏞、溫麗香,2004)。

綜上所述,社會化媒介是影響個人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其影響 層面非常的廣泛,不但廣及男女、老幼、運動選手及一般的運動參與 者,甚至對運動參與者日後是否能持續參與運動,或參與程度都有很 大的影響。許多研究針對性別(王證翔,2006;林建良,2006;郭家 彰,2008;滕德政,2000)、年級(王證翔,2006;林建良,2006;

郭家彰,2008)、運動項目(周昌熾,1986)、運動經驗(練習時間、

參與時間、額外運動時間等)(王證翔,2006;林建良,2006;許銘 華,2002)來探討運動社會化。因此,本研究擬以Leonard(1998)的 社會化導入運動與經由運動的社會化概念模式中的家庭、同儕、學校、

社區、大眾媒體等五個社會化媒介作為研究主軸,透過性別、年級、

族群、運動經驗等來探討,以釐清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運動社 會化因素的差異情形。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與運動社會化 的現況,透過不同的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因素及人口統計變項,探 討其差異性。全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 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流程;第五節為資料處理,茲 依各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 與運動社會化的差異。茲依據研究目的和文獻探討的結果,擬定本研 究的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圖3-1 研究架構圖

參與動機因素 1. 運動發展 2. 自我挑戰 3. 親和放鬆 4. 成就需求 5. 運動樂趣

運動社會化因素 1. 家庭

2. 學校 3. 同儕 4. 社區 5. 大眾媒體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級

3.運動社團項目 4.練習時數 5.參與時間 6.額外運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