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分析與討論

本節就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差 異分析,包含性別、年級、運動社團項目、練習時數、參與時間、額 外運動時間等六項,並根據研究調查結果加以討論,茲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比較

由表 4-21 可知,男、女學童在整體運動社會化(t=3.01,p<.05)

及同儕(t=2.08,p<.05)、社區(t=2.95,p<.05)和大眾媒體(t=5.21,

p<.05)等三個因素構面均有顯著差異,且進一步由平均數可知,男 生所受的運動社會化影響高於女生。此研究結果與滕德政(2000)

的研究結果相同。而曾彭子光(2003)的研究也顯示,性別學生在 參與運動受大眾媒體影響差異存在。此外,晏涵文(2004)根據性 別基模理論(Bem,1974)提出,如果兒童在性別刻板的文化下成 長,其性別基模化的程度就會提高,而不得不學習到性別刻板印象。

蘇紅(2005)也認為,女性對運動所存在的性別差異,是受歷史、

文化、教育和大眾媒體多重影響的結果。但林建良(2006)針對國 小四至六年級學童所做的研究,則顯示相反的結果,認為女生受同 儕及社區的影響較男生多。另外,王證翔(2006)針對台北市國中 生所做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女生受家庭因素的影響高於男生。因此,

本研究推究其可能原因為,台灣雖然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和觀念多 年,但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仍未完全融入社會大眾的認知中,

依然透過家庭、同儕、大眾媒體等,持續的強化並影響我們。尤其 是大眾媒體對女性刻板印象的諸多渲染,及強調男性運動明星光環 的不平衡報導等,仍是影響女性運動社會化的重要關鍵。但另一方 面,女生在近年強化性別平等理念中,確實已有逐步漸漸脫離性別

意識的跡象,因此,此議題應有再持續探討的必要。

表4-21 不同性別學童運動社會化的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社會化因素 男生(N=529) 女生(N=249)

t值 η2 統計考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驗力

家庭 12.17 3.35 11.98 3.17 0.80 學校 13.57 2.28 13.29 2.25 1.65

同儕 12.53 2.93 12.10 2.60 2.08 .005 .514 社區 16.76 3.00 16.08 2.96 2.95 .011 .837 大眾媒體 8.61 2.40 7.66 2.34 5.21 .034 .999 整體社會化 63.65 11.29 61.10 10.44 3.01 .012 .852

p<.05

二、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比較

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四、五、六年級)在運動社會化(家庭、

學校、同儕、社區及大眾媒體)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 統計如表4-22所示。由表4-23可知,四、五、六年級學童在整體運動 社會化及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和大眾媒體等五個因素構面均未 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林建良(2006)針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 童所做的研究結果相同;而王證翔(2006)針對台北市國中生所做 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在家庭和社區因素方面,一年級學生高於三年 級學生。郭家彰(2008)則認為,影響兒童的運動社會化媒介,以 家人和學校為主,而青年期則以媒體與同儕為主要媒介。根據時蓉 華(1996)探討個體的生命歷程,所定義的四個年齡階段,分別為 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本研究認為,社會化是一個 緩慢的歷程,而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同屬於生命歷程中的兒童期,

因此,其差異性不明顯。另外,在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國中一年級

(七年級)與國小高年級屬同一學習階段,其社會化程度與國小學

三、參與不同運動社團項目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比較 參與不同運動社團項目的國小學童(球類、競技類、舞蹈類、

民俗體育類、極限類、技擊類及其他)在運動社會化的人數、平均 數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如表 4-24 所示。由表 4-25 可知,不同運動 社團項目在社區(F=2.49,p<.05)和大眾媒體(F=2.67,p<.05)等 二個因素構面均有顯著差異。進一步透過Scheffe 法事後比較結果發 現並沒有明顯差異存在,透過Tukey HSD 事後比較則顯示在社區因 素方面,球類社團高於舞蹈類社團;在大眾媒體因素方面,球類社 團高於競技類社團。換言之,參與球類社團的學童其運動社會化程 度稍微較高,而參與舞蹈類社團的學童則較低。陳鵬仁(2005)研 究指出,參與競技運動的晚期兒童,其同儕關係的社交地位較高。

由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球類社團為一開放性運動,與 其他人的互動性高且較刺激有趣,同時球類的範圍及種類多,在學 校及社區普遍性均較高,另外大眾媒體中職業棒球、籃球、網球、

高爾夫球等所製造出的明星球員與熱潮,則是其他運動項目所無法 比擬的,因此,參與球類社團的學童受運動社會化的影響程度較高。

而相較於舞蹈類社團,不但為一封閉性運動,常著重於舞蹈動作的 練習,與其他人的互動性較低,較不具刺激性,因此,其受運動社 會化影響的程度較低。

表4-24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表4-25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運動社會化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表4-26 不同練習時數在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與社團時間學童在整體運動社會化及家庭、學校、同儕、社區和大

組內 95,088.91 775 122.70 總和 95,382.27 777

註:1 短期;2 中期;3 長期

六、有、無額外運動時間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比較 由表 4-30 可知,有、無額外運動時間在整體運動社會化(t=4.12,

p<.05)及家庭(t=3.66,p<.05)、學校(t=3.85,p<.05)、同儕(t=2.08,

p<.05)、社區(t=3.92,p<.05)和大眾媒體(t=2.93,p<.05)等五個 因素構面均有顯著差異,且進一步由平均數可知,有額外運動時間 學童受運動社會化的影響程度高於無額外運動時間學童,其顯著性 依序為社區、學校、家庭、大眾媒體和同儕。林建良(2006)針對 國小學童所做的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同儕及大眾媒體對高度運動 學童的影響比低度運動學童大,特別是同儕和大眾媒體的影響。陳 鵬仁(2005)的研究則指出,高身體活動量與低身體活動量在同儕 關係的社交地位並沒有明顯不同。郭家彰(2008)的研究結果,則 顯示運動社會化媒介中,以同儕的效用最大。本研究認為,有額外 運動時間的學童普遍對運動保持著熱愛的態度,這些學童除了參與 運動社團以外,其額外運動的場域主要為學校和社區,特別是放學 後和假日,學童與社區的關係更為緊密,社區和學校的運動社會化 功能似乎已經逐漸取代家庭的運動社會化功能。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雖然學童的運動社會化受大眾媒體的影響程度較低,但近幾年 來,大眾媒體的迅速發展,職業棒球、籃球、足球、網球……等各 式運動透過有限電視和網際網路的轉播,所製造出的運動明星與運 動熱潮,其影響的年齡層已逐漸擴展至國小學童,如許多學童因為 王建民而熱愛棒球、在SBL 擁有固定的支持隊伍等。因此,大眾媒 體對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影響有快速增加的趨勢,值得後續研究探討。

表4-30 有無額外運動時間在運動社會化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社會化因素 有(N=618) 無(N=160)

t值 η2 統計考 驗力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家庭 12.33 3.25 11.27 3.31 3.66 .017 .955 學校 13.64 2.24 12.87 2.30 3.85 .019 .970 同儕 12.50 2.87 11.98 2.66 2.08 .006 .547 社區 16.75 2.93 15.72 3.12 3.92 .019 .975 大眾媒體 8.44 2.43 7.81 2.33 2.93 .011 .834 整體社會化 63.66 10.86 59.65 11.38 4.12 .021 .985

p<.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