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 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 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Copied!
1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洪煌佳 博士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 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研究生:陳淑芬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臺東市

(2)
(3)
(4)

謝 誌

在東大進修的這兩年,是我人生歷程中難以忘懷的經歷。首 先,要特別感謝指導教授洪煌佳博士,於研究過程中指引我明確的方 向,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在論文撰寫過程中,老師總以幽默的方 式,解決我的疑惑與困頓,使得許多觀念驟然清晰;總是細心、不厭 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指導與修正,讓學生的論文更臻完整。在此,謹 致上我最高的敬意。

其次,感謝周財勝教授和楊秀珠教授百忙中撥冗斧正論文,細心 批閱,並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的架構與內容更加充實與完 善。

再者,感謝校長邱坤玉及所有中興同仁的體諒與包容,讓我能兼 顧教學與課業;還要感謝所有協助我完成問卷的小朋友和老師們,由 於你們的熱心參與,能讓問卷調查的過程順利進行。

回想這些日子以來,同學們彼此關懷、陪伴、鼓勵與提攜,不分 男女、不遑年齡,更無論遠近,那種歡樂滿溢的氛圍是幸福的,是令 人感念的。感謝研究夥伴,康仔、阿吉和佳慧女兒;更感謝坤哥、庭 維學長、阿樂、小倩、絢媛、益銘、冠宏、雅慧……,有你們真好。

最後,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體諒,尤其是先生恒澔在我進修期間,

無怨無悔的照顧兒子,讓我無後顧之憂,努力完成學位。每當俯首論 文之際,兒子可愛的模樣,熱情的親吻與擁抱,讓一切的疲累在瞬間 融解,寶貝,謝謝你。在此,謹以此論文獻給家人與好友,願與你們 分享這份成長的喜悅。

陳淑芬(一姐)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5)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 與運動社會化之研究

指導教授:洪煌佳 研究生:陳淑芬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 情形,研究工具採用錢家慧(2007)所編製的「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 團參與動機量表」和洪煌佳(2009)所編製的「學生參與專項運動的 運動社會化量表」。研究對象以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的四至六年級學 童為主,採分層隨機叢集抽樣方式,共抽取33 所國小,發出 825 份問 卷,回收有效問卷 778 份。資料經統計分析與討論後,獲得具體三項 結論如下:

一、國小男生在運動發展、自我挑戰、成就需求及運動樂趣上高於 女生,尤其是參與球類社團、練習時數較長、長期參與及有額外運 動時間的學童,具有較高的參與動機。

二、國小男生受同儕、社區和大眾媒體的影響程度高於女生;參與 球類社團學童受社區和大眾媒體的影響程度較高;有額外運動時間 的學童所受的運動社會化影響程度較高。

三、國小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越高,其運動社會化程度越高。

關鍵詞:學校運動社團、運動參與動機、運動社會化

(6)

A Study of Participation Motive and Sport Socialization of the Pupils in Sport Community of the Primary School

Adviser: Huang-Chia, Hung Student: Shu-Fen,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 of the pupils in the sport community and the sport socializ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measurement table of participation motive in sport community of the pupils’ edited by Chia-Fuwei Cheng and ‘the measurement table of sport socialization of defined item sport for students’ edited by Huang-Chia Hung were used as study tool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ere the pupils from fourth grade through sixth grade who attended sport community, separated grade an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was used, 825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issued to 33 primary schools and 778 effective copies were obtained. Afte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discussion, three items of results were concluded:

1.Boys in primary school were higher than girls in sport development, self-challenge, achievement requirement, and pleasure from sport, especially the boys who attended various ball terms which had longer time for practice, long term attended and extra time for sport were higher participation motive.

2.The degree of influence by peer, community, media on boys were much higher than on girls. The pupils attended ball terms were easier influenced by community and media; the pupils who had extra time for sport were higher degree influenced by sport socialization.

3.The higher participation motive of the pupils, the higher degree of sport socialization.

Keywords: school sport community, sport participation motive, sport

socialization.

(7)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六節 名詞釋義 ... 7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10

第一節 運動社團的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 20

第三節 運動社會化理論 ... 29

第四節 運動社會化的相關研究 ... 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 5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59

第一節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現況 .... 59

(8)

第二節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的分析與討論 ... 68

第三節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分析與討論 ... 79

第四節 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相關分析 ... 8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7

參考文獻 ... 99

一、中文部分 ... 99

二、中譯文本 ... 108

三、英文部分 ... 109

附錄一 96 年度國小運動社團設立情形統計表 ... 112

附錄二 96 年度各縣市國小運動社團數量統計表 ... 113

附錄三 正式問卷 ... 114

附錄四 國小學童運動社團參與動機量表授權同意書 ... 118

附錄五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化量表授權同意書 ... 119

(9)

表 次

表2-1 開放性運動與封閉性運動對照表 ... 12

表2-2 運動參與動機因素構面摘要表 ... 21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 ... 22

表2-4 運動社會化相關文獻摘要表 ... 39

3-1 預試問卷抽樣統計表 ... 48

表3-2 96 學年度國民小學概況及問卷發放數統計表 ... 49

表3-3 正式問卷抽樣摘要表 ... 50

表3-4 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3

表3-5 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3

表3-6 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量表再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 54

表3-7 學童運動社會化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55

表3-8 學童運動社會化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56

表3-9 學童運動社會化量表再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 56

表4-1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性別次數分配表 ... 60

表4-2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年級次數分配表 ... 60

表4-3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運動社團項目次數分配表 ... 61

表4-4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練習時數次數分配表 ... 61

表4-5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參與時間次數分配表 ... 62

表4-6 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額外運動時間次數分配表 ... 62

表4-7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各構面的描述分析 ... 63

表4-8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各題的平均數與排序 ... 64

表4-9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化各構面的描述分析 ... 65

4-10 國小學童運動社會化各題的平均數與排序 ... 67

(10)

表4-11 不同性別學童在參與動機的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 69

表4-12 不同年級學童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 70

表4-13 不同年級學童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1

表4-14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 72

表4-15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16 不同練習時數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 74

表4-17 不同練習時數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表4-18 不同參與時間在參與動機的描述性統計量 ... 76

表4-19 不同參與時間在參與動機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6

表4-20 不同額外運動時間在參與動機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 78

表4-21 不同性別學童運動社會化的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 80

表4-22 不同年級學童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 81

表4-23 不同年級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1

表4-24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 83

表4-25 不同運動社團項目在運動社會化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4-26 不同練習時數在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 85

表4-27 不同練習時數在運動社會化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4-28 不同參與時間在運動社會化的描述性統計量 ... 86

表4-29 不同參與時間在運動社會化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6

表4-30 有無額外運動時間在運動社會化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 88

表4-31 學童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相關分析摘要表 ... 93

(11)

圖 次

圖2-1 各級學校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 18 圖2-2 各級學校男女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 18 圖2-3 社會化過程三要素(G. Kenyon & McPherson, 1973, P.305) . 32 圖2-4 社會化導入運動與經由運動的社會化概念模式 ... 34 圖3-1 研究架構圖 ... 47 圖3-2 研究流程圖 ... 57

(12)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在透過國小學童的調查研究,瞭解學童學校運動社團 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情形,進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以供教育行政機構、學校、社團指導教師作為參考的依據。本章共分 成七節,第一節為問題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問題;

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名詞釋義;第六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七節為研究的重要性,以釐清本研究的具體內容及方向。茲依各節 說明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運動與遊戲是兒童成長的糧食,對於培養和鍛鍊兒童社會能力、

運動能力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邱金松,1988)。施慧玲(2004)表示,

根據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具有遊戲權。換言之,兒童具 有參加運動、選擇運動和享受運動樂趣的權利。而運動參與及運動社 會化一直是運動學領域研究的主要議題之一,許多研究指出,兒童時 代的參與經驗十分重要,兒童期的運動經驗將影響其日後參與運動的 發展與方向(王宗吉,1996;張文禎,2002)。

兒童在第一次接觸運動時,會受到許多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影響,

如:參與運動機會的多寡、他人的鼓勵或阻止、可以作為仿效對象或 團體中角色模範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對於運動員角色的嚮往等(Coakley, 1990;Synder & Spreitzer, 1989)。當個體從開始加入某項運動開始,

到維持其興趣,除了個人的動機因素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為社會化 因素。在運動社會化過程中,主要是受社會化代理人的影響,如父母、

(13)

兄弟姊妹、同儕、老師、教練、學校、社區、大眾傳播媒體等。兒童 時期,其社會化與認知發展持續進行。因此,對運動有良好且積極的 習慣和態度的孩童,在長大成人後仍然會持續參與運動(許明彰,

2005)。

學校運動社團是推動校內活動與校內外競賽的最佳推手,在學校 體育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學生可透過運動社團的參與,建立成就 感和團隊合作精神,並可藉由體能活動來激發對身體活動的興趣,更 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洪嘉文(2003)認為,藉由運動社團的 組成,可廣泛提供全體學生加入運動團隊,參與團體性體育活動機會。

教育部體育司(2003a)頒布之「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將輔導成 立運動社團納為執行重點,其目標為達成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累積30-6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以享受終生運動樂趣。因此,學校應提供活潑、

多元的運動機會、競賽和社團,讓學童依其興趣、能力,尋找適合自 己的休閒或競技運動,滿足對體育活動的期待(高士國,2003)。換言 之,學校運動社團是學校發展體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充足、活潑而多 元的身體活動,及透過社團的活動培養孩子團隊概念、人際互動、溝 通與領導,是兒童成長與學習非常重要的元素。

運動參與的研究重點包括兩項,一是參與運動的狀況,依個人社 會化條件而異;二是個人的運動經驗,將影響他日後參與運動旳方向

(王宗吉,1996)。過去有關運動參與及運動社會化的研究文獻,大多 以學校運動代表隊或大專以上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以運動社團及國 小學童為研究範疇者則較少。而兒童時期是行為發展的重要基礎過 程,在此時期,促使兒童多從事運動,可以幫助其在生理及心理各方 面獲得健全的發展(陳鵬仁,2005)。Cordes 與 Ibrahim 的研究顯示,

成人時期運動技巧的養成,大多源自於兒童後期(6-12 歲)

(14)

國小階段運動習慣的養成及運動技巧的發展,將是其往後運動習慣與 技能的基礎(李晶,2001)。此外,Fry 與 Duda(1997)的研究發現,

10-13 歲的學童具有能力分化的概念,對孩童在學校或運動的適應性動 機氣候模式非常具有預測力。而根據許多的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 長,學童自 10 至 13 歲以後,其退出或放棄運動的情況便逐漸增加

(Gould & Petlichkoff, 1988)。由此可見,10 至 13 歲是一個非常重要 的關鍵期,而此時期主要涵蓋國小四至六年級階段。學校是兒童最重 要的學習場域,該如何吸引學童參與運動,並減少其退出或放棄運動,

身為國小體育行政人員及運動社團指導老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應瞭解此階段的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的動機為何,以引發並維持其 興趣。因此,提高並延續學童的運動參與,科學化地分析國小學童學 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影響學童運動社會化的因素,益顯重要。

總而言之,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兒童發展,增進兒童健康及 身體適能,而且會影響未來長大持續從事運動行為的參與,有助於成 人及老年時期的健康。換句話說,兒童時期是奠定往後人生階段發展 的基礎,而兒童時期的運動行為發展更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以,本 研究擬以國小四至六年級參與學校運動社團的學童為研究對象,期能 藉由瞭解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情況,提供政府 主管機構、學校行政單位及運動社團指導老師作為規劃及推展學校運 動社團的參考依據,以提升學童對運動的熱愛,並進而培養其終身規 律運動的習慣。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 的情形。而藉由上述的研究背景,具體的研究目的有三,分述如下:

一、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的情形。

二、探討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運動社會化的情形。

三、分析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循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之運動社會化為何?

三、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是否有相關存 在?

(1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在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不同運動社團項目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 異。

(四)每週練習時數不同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參與時間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六)有無額外運動時間的國小學童,在參與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 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差異。

(三)參與不同運動社團項目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 差異。

(四)練習時數不同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參與時間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差異。

(六)有無額外運動時間的國小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學童,其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 會化有顯著相關。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 情形,研究範圍與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時間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於2008 年 3 月 1 日至 3 月 30 日期間實施。

(二)對象

本研究係以國民小學97 學年度經註冊且在學的四、五、六年 級學童為研究對象。主要考量為,國小運動社團的實施對象主要 以中、高年級學童為主,其中四至六年級學童其自我感受能力較 強,較具代表性。

二、研究限制

(一)在研究問卷方面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為主,而受限於研究方法和工具本身的 限制,會導致某些研究結果的推論廣度及深度不足的遺憾。而問 卷設計以自陳式的問卷為主,由於填答者會受到個人情緒、認知、

態度等主觀因素影響,對問卷內容之解釋可能會造成偏差。因此,

學童是否據實回答,非研究者所能掌握。

(二)在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僅以97 學年度國小參與學校運動社團的四至六年級學 童為研究範圍,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年級的學童。

(18)

第六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相關的主要名詞釋義包括: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運 動社會化。

一、學校運動社團

指學校正式成立的運動性質社團,以提供學生活動參與機會為 目的,所有具有興趣的學生皆可參與,利用課餘時間或是學校安排 的社團活動時間,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活動,與校內外團隊進行 區域性交流的團隊(教育部體育司,2003b)。

二、運動參與動機

指引起學童開始、持續參與運動的原因,並從參與中獲得樂趣 與滿足,而學童參與的行為是出自本身自發性的意願(錢家慧,

2007)。本研究所指的運動參與動機是指學童在「運動社團參與動 機量表」上的得分,包含運動發展、自我挑戰、親和放鬆、成就需 求及運動樂趣五個構面。得分愈高者,表示其運動參與動機愈強;

得分愈低,則表示其運動參與動機愈低。

三、運動社會化

社會化是人學習成為社會中一份子的一個過程,大多數是透過 正式的社會化媒介(agents),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大眾傳 播媒體和社區等(邱金松,1988)。運動社會化則是指個體受到運 動社會化媒介的影響,進而參與運動的過程(郭家彰,2008)。本 研究所指的運動社會化是指學童在「運動社會化」上的得分,包含 家庭、學校、同儕、大眾媒體和社區五個構面。得分愈高者,表示 其運動社會化程度愈高;得分愈低,則表示其運動社會化程度愈低。

(19)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小學童,其學校運動社團參 與動機及運動社會化的關係,茲將研究的重要性分為學術和應用兩個 面向,說明如下:

一、在學術方面

就學術上而言,國內以往有關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大多以大 專生、成年人及運動代表隊、競技運動為探討對象(王學富,2007;

周昌熾,1986;林岑怡 2004;徐耀輝,1993;郝繼良,2007;許銘 華,2002;黃宜萍,2002;蔡英美,2005;謝偉雄,2007)。雖然 相關研究成果提供了許多運動參與研究的寶貴資訊,但運動習慣必 須從小紮根,兒童時期的運動參與經驗十分重要,往往影響日後的 運動參與態度與方向。因此,本研究擬針對國小學童可以自由選擇 參加的學校運動社團作為研究的主體,使研究對象更具普遍性。同 時,透過學童的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探討,不但能提供不 同面向的運動參與考量,更能補足運動社會化從小到大終生過程的 研究範圍,並提供做為青少年和成年人運動社會化研究的相關運 用,因此有進行相關研究的必要。

二、在應用方面

為了讓各級學校營造出良好的運動風氣,教育部體育司(2002a)

提出了「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的政策,希望培養每位學生至 少學會一項運動技能,各校至少組成三個運動社團,至少組訓一個 運動代表隊,並參加各級運動競賽的目標。同時,每年提升學生體 適能2 %及每年提升學生規律運動人口 3%的具體願景,以提升學生

(20)

本研究針對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運動社會化的研究結 果,不但可以提供學校體育行政人員或運動社團指導老師未來在實 施體育教學、推動體育業務時,能依照學生需求及興趣規劃運動社 團活動,並運用重要他人的影響,引發並維持其運動參與動機,以 培養學生終身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更能幫助學校順利達成教育 部體育司的政策目標。

(2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在探討運動社團、運動參與動機及運動社會化相關理論 與實證研究。全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運動社團的相關研究;第二 節為運動參與動機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為運動社會化理論;第四 節為運動社會化相關研究,茲依各節說明如下:

第一節 運動社團的相關研究

在學校體育的執行與推廣中,運動社團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運動社團不但能教導學生體育知識、增強體能、提高運動水準,使校 園體育文化蓬勃發展,在積極鼓勵、指導學生參與運動社團活動中,

更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性發展。本節共分成五個部分,首先分析運動 社團的意義;其次探討運動社團的分類;再探討運動社團的功能;接 著探討國民小學運動社團發展的相關法令和政策;最後探討國民小學 運動社團實施現況。茲將分述如下:

一、運動社團的意義

社團是以學生為主體、自願參加的活動,並依學生的興趣、性 向、能力及要求,進而選擇參加社團類型。同時,在學校妥善計畫 與安排、健全的組織及逐步輔導學生社團運作下,幫助學生取得社 會資源,並協助學生和社團領導者管理經營(葉日煌,2005)。國 內有許多學者針對運動社團的意義提出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將之 歸類為運動性社團或體育性社團,也有將其歸類為康樂性社團,儘 管在分類上有所差異,但其社團活動的範圍皆以運動為主。

(22)

育,使學生在課餘時有正當活動,以發展其個性、群性、知性及特 長,並幫助學生適應現實社會生活環境的一種活動(楊極東,1988)。

沈莉青(2002)認為,運動性社團係指學生透過自發、自主及自治 的團體,利用課餘時間,所從事鍛鍊身體、運動競技、運動休閒等 相關活動內容。學校應提供活潑、多元的運動機會、競賽和社團,

讓學童依其興趣、能力,尋找適合自己的休閒或競技運動,滿足對 體育活動的期待(高士國,2003)。而學校運動社團係指學校正式 成立的運動性質社團,以提供學生活動參與機會為目的,所有具有 興趣的學生皆可參與,在指導教師指導下進行活動,與校內外團隊 進行區域性交流的團隊(教育部體育司,2003b)。換句話說,學校 運動社團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延伸。

二、運動社團的分類

田瑞良(2004)稱運動性質的社團為運動性社團,其活動內容 包括:網球、排球、棒壘球、桌球、羽球、籃球、足球、撞球、合 球、巧固球、游泳、舞蹈、拳擊、太極拳、跆拳道、柔道、武術、

溜冰、直排輪、民俗體育、其他等。具體而言,運動社團成立的目 的在提升學生運動技巧,鍛鍊健康的身體,作為終身運動的基礎。

錢家慧(2007)依據美國學者Paulton(1957)的運動技能分類法,

將運動社團劃分為封閉性與開放性兩種類型,整理如表2-1所示。前 者是指多數情況下,個體依靠本身內部感受器的回饋進行調節的運 動技能,屬於內部回饋,如體操、游泳等;後者則是以環境和個體 交互變化的整體性、統一性為特徵,根據外界環境資訊的回饋來調 節的運動技能,以外部回饋為主,如籃球、足球等。此兩種技能的 學習、練習方法有明顯差異,且對內外環境要求也不一樣,因此,

也會影響參與者相關的心理特質。

(23)

表2-1 開放性運動與封閉性運動對照表

運動技能分類 開放性運動 封閉性運動技術

技術 熟練自我控制並能隨時應變 以自我控制為主,無須考慮對來 自對手的干擾應應。

體能 以敏捷、協調、爆發力及快 速反應能力為主

以動作實施的準確性為主,需要 支 援 該 運 動 特 性 的 體 能 如 爆 發 力、平衡能力及該動作的調性 技巧 技巧以敵對效果為主。不一

定要以最大力量或速度來展 現動作,準確掌握應用時機 最重要

經反覆練習後,必須能在有限時 間或次數壓力下,展現最高水準 之運動表現。

訓練 除熟悉基本動作外,訓練中 比賽模擬非常重要。

反覆訓練尋求不斷突破自我最佳 表現,訓練須從精確處不斷調整 以求突破。

比賽心理調適 對對手的適應和戰術的覺察 力需敏銳,擬定有效對應戰 術後,需能有效執行。

必須克服在有限機會下全力發揮 的心理壓力,在自我緊張的控制 力部分必須特別訓練與要求 戰術智能 自我最佳狀態的維持和臨場

戰術的有效執行共同決定比 賽勝負。

最佳心理和生理狀態的調整,比 賽時刻的專注力和自信心共同發 揮時,能創造最佳表現。

項目舉例 籃球、羽毛球、桌球等 游泳、體操、舞蹈等

資料來源: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動機研究(9頁),錢 家慧,2007,台北:臺灣師範大學。

三、運動社團的功能

運動社團提供學生一個全面性發展的機會。宋美妹(2001)指 出,運動社團除了提供學生學習運動技能外,在課業方面、群體生 活方面、自我成長方面、人際關係方面、領導能力方面等更具備正 面的價值。沈易利(2003)指出,運動社團活動是年輕學子互動和 學習的絕佳場所。

許多文獻皆指出,參與社團活動對學生具有相當多的益處。本 研究擬將運動社團的功能,依促進身心發展、拓展人際關係、豐富 校園文化及促進學生社會化四個向度來加以探討:

(24)

(一)促進身心發展

小澤治夫(2003)指出,運動性社團活動與體育教學同樣扮 演促進孩童身心發展的重要角色,參加運動社團活動可以提升體 力,其效果可以從體力測驗的結果中看出,包括力量、速度、耐 力,以及去脂肪體重和肌肉組織的厚度等對身體組織或骨質密度 的影響。洪嘉文(2003)指出,新世代青少年可藉由運動技能的 培養及運動習慣的養成來提升體適能,在追、趕、跑、跳、碰的 運動社團中,舒解功課壓力,調劑個人身心,進而鍛鍊強健體魄。

廖運榮(2003)指出,運動社團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也是學術理 論與實務發展的殿堂,社團活動具有教化學生、培養人才、學術 研究和推廣的功能。學生社團如同個人一樣,是一個有機體,本 身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促進組織的健全發展。

(二)拓展人際關係

洪嘉文(2000a)指出,參與運動社團,可從團體運動競賽或 訓練中,培養學生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並 突破個人主義的藩籬,與隊友建立和諧的群性關係。同時,運動 社團往往是學生領導能力培訓的最佳場所,讓學生在組織、領導 方面的才能得以發揮。張良漢、蘇士博(2000)指出,學生參與 運動性社團,可藉由參與校外的各項活動及競賽拓展人際關係。

洪嘉文(2003)認為,藉由運動社團的組成,可廣泛提供全體學 生加入運動團隊,參與團體性體育活動的機會,以涵養群己互動 與競爭關係的溝通品格,展現新世紀活力青少年卓越自我及光耀 群體的特質。王同茂(2003)在新世紀健康快樂學子的希望工程 一文中亦指出,透過運動社團的組成可以培養學子群性和團隊互 動的經驗,藉由別人的行為來反省自己。

(25)

(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錢家慧(2007)指出,運動社團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載體,

不但豐富學生運動社團活動,給校園體育文化帶來了生機和活 力,更是校園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張良漢、蘇士博

(2000)指出,運動性社團可藉由參與校外的各項活動或代表學 校參加各種運動競賽來拓展人際關係,甚至以優異的成績來提升 學校知名度。何進財(2000)指出,體育性社團的功能,在學校 方面,藉由社團組織的運作與活動的輔導,不但可培養學生們具 有遠大的眼光、宏偉的氣度、規範及執行的能力、服務的熱忱,

更可凝聚學生愛校、愛鄉、愛國的情操,同時也對安定校園與學 校發展特色有莫大的助益。洪國峰、呂秋慧(2002)更指出,社 團活動是帶動校園歡樂與活力的重要泉源。

(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學生社團經驗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從社團參與中,培養負 責任的態度與習慣、重視團體榮譽感及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工 作。洪國峰、呂秋慧(2002)指出,社團活動是增進個人智慧及 能力的補給站,它的地位和價值應受到相當肯定與重視。在校園 中,社團活動是探索自我、發展人際關係的天地,是印證課堂上 所學的試驗場所,是生活教育實踐的具體表現,是參與社會引導 的活動,是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負責守法的國民,最自然最有效 的教育方式。錢家慧(2007)指出,學校運動社團可促進學生的 社會化,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學生在運動 社團活動中,不但提高了本身素質,增長知識、豐富閱歷、鍛鍊 能力,也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洪嘉文(2000a)指出,運動

(26)

機會,可培養日後在社會上立足應有的適應能力。

具體而言,透過運動社團活動的參與,學生可充實課餘生活,

舒緩學習壓力,使身心獲得充分的發展,有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 立;同時,透過運動社團的活動,亦可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展 學生的運動專長,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的概念與創造力,進而促進學 生的全面性發展。

四、國民小學運動社團發展的相關法令和政策

運動團隊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國家體育政策(楊宗文,

1994)。而運動團隊主要有推廣性、競技性與國際性等目標,均跟 隨體育政策而進行,共同發展體育運動,使運動團隊的發展有方向 可循。就學校體育而言,運動團隊包含運動社團及運動代表隊(教 育部體育司,2003b)。長期以來,學校體育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是社會體育的搖籃,學生學習運動技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的場所;

是國家體育的根基,培育優秀運動員強而有利的推手;更是影響國 家政策執行成效最重要的關鍵(楊宗文,1994)。本研究整理現行 有關學校推動運動社團的法令及政策,分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體育課程標準」

應以中、高年級學童為對象,依其興趣選擇為原則,與「團 體活動」配合實施課外運動(教育部,1993)。

(二)「國民中、小學體育促進會設置要點」

體育促進會應以辦理趣味化、普及化、休閒化、社區化的體 育活動為主,競技性體育活動為輔,並以學生為主要對象。其工 作內容如下(教育部體育司,2000):

1.假期或課後體育育樂營隊活動。

2.學校運動社團之指導及聯誼活動。

(27)

3.學校各種校際體育表演及觀摩活動。

4.學校校際運動競賽及相關活動。

5.輔導會員學校每學期至少參加一種以上體育活動。

6.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交辦的體育業務。

(三)「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第十四條:中、小學之課外運動可列入彈性課程,必要時得 與綜合(社團)活動配合實施。各校應輔導成立各種運動社團,

做為推展課外運動的基礎單位,並提供學生參與課外運動的機 會。第十五條規定;各校應訂定校際體育活動參與計畫,輔導學 生參與校際體育活動,以鼓勵各校活絡運動社團的推展。(教育 部體育司,2002b)。

(四)「中、小學體育訪視要點」

將運動社團成立及執行情形,列入訪視評分項目中的「體育 活動」(教育部體育司,2002c)。

(五)「學校體育發展中程計畫」

活絡校園體育活動,拓展學生運動機會。培養運動參與習慣,

促進健康與體適能。藉由運動技能的習得及運動習慣的培養有效 地提升體適能,展現個人健康活力。「一校一團隊」計畫的推動,

可以藉由運動社團的組成、多元體育活動競賽的推動、學校特色 體育的發展,廣泛地提供全體學生加入運動團隊、參與團體性體 育活動的機會(教育部體育司,2002d)。

(六)「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

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之活力青少年養成,推動一人一運動、一 校一團隊,重視學生身心健康與發展是新世紀學校教育的重要課

(28)

供學生學習生活的活力泉源。學生終生運動習慣的培養旨在延續 體育教學的效果、提高運動參與樂趣、增進學生積極參與運動、

享受運動樂趣及養成運動習慣,進而提升學生生命品質(行政院,

2002)。

(七)「增加學生運動時間方案」實施策略三

加強活動開發與推廣,宜因應時代的趨勢,結合社區、家庭 及企業,共同舉辦各種校際競賽、民俗體育、育樂營、親子運動 營,輔導學校成立運動代表隊及運動社團等,以達到宣導推廣的 目標(教育部體育司,2003a)。

具體而言,現行有關國民小學發展學生運動社團的法令、規章 已相當完備,這也顯示政府對學生學習運動技能、提升體能及培養 運動習慣的重視。然而周全的法令規章到確實有效的實施,中間仍 需有縝密的規劃,包括經費的挹注、師資的培訓與時間的安排等,

都需要學校及相關行政機關的執行與配合。

五、國民小學運動社團實施現況

96年度國小運動社團隊數總計9,482個,平均每校設有約3.58 個。其中以「田徑」社團數量最多,總計1,144個,共有879所國小設 立,佔全國國小總校數33.21%;但如以本研究的運動社團項目作為 分類依據,則以「球類」社團的數量最多,參與人數高達81,817人,

如附錄一96年度國小運動社團設立情形統計表所示。在縣市部分,

以嘉義市平均每校團隊數7.0個最多,馬祖縣平均每校團隊數2.0個最 少,如附錄二96年度各縣市國小運動社團數量統計表所示。

根據教育部(2008)「96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資料顯示,

各級學校設立運動社團數量,以大專校院平均每校有12.18個最高,

往下依序遞減,高中職平均每校有8個,國中平均每校有4.27個,國

(29)

小平均每校有3.58個。在學生參與學校運動社團部分,如圖2-1所示,

國小為32.0%,國中為21.2%、高中為33.9%、大專校院則為21.5%,

總平均為28.0%,以國小及高中學生的參與率較高。另如圖2-2所示,

在所有各級學校中,男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皆高於女生。

圖2-1 各級學校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資料來源:

96

年度運動參與報告書(2頁),教育部體育司,2008,台北:教育部。

圖2-2 各級學校男女學生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比率

資料來源:

96

年度運動參與報告書(2頁),教育部體育司,2008,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在「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的計劃目標中,期待每 位學生至少學會一項運動,每校至少成立5個運動社團(教育部,

2002a)。但由以上資料顯示,目前在國民小學階段,成立運動社團

(30)

的數量及學生參與運動的比例,與政府的目標與期待仍有很大的落 差,而如何縮短差距,是政府與學校相關人士應努力面對的課題。

綜上所述,學校運動社團能幫助學童發現自我、促進身心健康、

發展興趣及自我能力。學童經由參與各類運動社團中滿足社交衝動、

增進人際互動、擴大生活層面,以達到學習社會適應的能力。也就是 說,從參與運動社團活動中,可以增進師生、同儕間的感情,進而獲 得與人相處的經驗與社交能力,增進生活體驗。因此,在目前學生從 事運動比率偏低、體育課時數不足及學生健康體適能衰退的情況下,

各級學校,特別是國小階段,應積極尋求相關行政機關的協助,更積 極推動學校運動社團,提供學生更多的運動機會與環境,以提升健康 體適能與運動技能,培養運動習慣與興趣,建構健康的生活品質。

(31)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運動參與動機在不同人之間有不同的面貌,有的人因受到內在的 成就需求的驅使;有的人則包含了更複雜的外誘動機(盧俊宏,1994)。

自1930 年以來,現代心理學蓬勃發展,有關動機的理論不斷出現,如 本能論、驅力論、認知論、需求論、誘因論、成就動機論、能力動機 論、自我效能論、自我決定論、歸因論、自我歸因論,及自我調節論 等。從理論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有關動機的研究,是從關注個體的 本能到社會因素,從關注外部誘因到內在激勵,到強調自我的調節,

這顯示了動機理論對社會因素、個體主動性的日益重視,也顯現了動 機研究的進展(錢家慧,2007)。

近幾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針對動機理論的關注與研究探討已 非常的深入與詳盡,因此本研究不再贅述,擬以近年來運動參與動機 的相關研究加以整理、分析比較。本節分成二個部分,首先探討運動 參與動機因素的相關研究;其次探討運動參與動機因素與不同背景變 項的相關研究。茲分述如下:

一、運動參與動機因素的相關研究

關於運動參與動機的研究,一直是運動心理學非常熱門的課 題,強烈動機的維持是運動員追求進步的最大動力,它可以讓運動 員和一般人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從事運動。近年來,無論國內或國 外,對於運動參與動機的相關研究,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本研究欲 探討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因此,擬從研究者年份、研 究對象、動機因素,列表說明本研究相關的因素構面,說明如表 2-2:

(32)

表2-2 運動參與動機因素構面摘要表

研究者(年份) 研究對象 動機因素

張伯謙(2003) 國小運動代表隊 運動發展、成功/成就、挑戰/競爭、精力 釋放、環境影響、活動、友誼。

王薰禾(2004) 國小學童 放鬆心情、成就需求、心理需求、健康適 能、追求卓越、建議與鼓勵、社會需求。

洪輝宗(2004) 國小學童 健康適能、心理需求、刺激避免、社會需 求、成就需求、知識需求。

謝鴻隆(2004) 國小學童 技巧發展、自我挑戰、運動樂趣、同儕關 係、團隊氣氛、健康適能。

賴溢宏(2004) 高中職學生 逃脫、社會/人際關係的需求、健康體適 能、放鬆/休息/娛樂、知識需求、心理需 求。

林曉怡(2005) 國小學童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 免、技術需求。

李旭旻(2005) 國小運動代表隊 獎賞稱讚、訓練情境、滿足需求、人際關 係、成就感。

許碧章(2006) 國小學童 健康適能、成就需求、社會需求、刺激避 免、技術需求。

陳高彬(2006) 國中生 舒暢身心、社會期望、自我成就、運動技 能、健康身心。

張治文(2006) 泛舟遊客 刺激挑戰、社交運動、自我追求、輕鬆情 感。

錢家慧(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 運動發展、自我挑戰、親和放鬆、成就需 求、運動樂趣。

郝繼良(2007) 大專男生 成就需求、自我肯定、人際互動、健康美 麗。

王學富(2007) 舞蹈比賽選手 技術發展、成就性需求、健康與適能、社 會性需求。

劉玉桂(2007) 桌球俱樂部會員 心理、生理、社交、自我實現。

游貞純(2007) 中學划船選手 挑戰、競爭、勝利、精熟。

謝偉雄(2007) 大學生 知性追求、社會需求、健康與適能、成就 性需求。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整理以上有關運動參與動機因素構面得知,學生參與運動的動 機是多向度的,主要包含了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性的動機。在生理 性動機方面有:健康適能、美麗外表、精力釋放、運動發展與技能、

刺激避免等;在心理性動機方面有:運動樂趣、心理需求、心理健

(33)

康、挑戰、競爭、勝利、放鬆心情等;在社會性動機方面有:友誼、

親和、社會需求、同儕關係、團隊氣氛、人際關係、社交、社會期 望、成就性需求、自我實現等。Weiss 與 Ferrer-Caja(2002)整理 個體參與運動的因素,包括:享受個人經驗(樂趣、刺激與挑戰)、

發展身體能力(技能學習、增進技能)、獲得社會接納(交友、成 為團隊成員、獲得長輩認同)、提升身體適能與外貌等。

二、運動參與動機因素與不同背景變項的相關研究

1990 年代後的運動參與動機研究,著重個別差異因素與社會環 境因素的影響,關於運動參與動機因素,各研究者常持有不同的見 解,且研究結果往往隨著性別、年齡等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

近年來,國內外參與動機相關的研究數量相當可觀,本研究欲探討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因此,擬從研究者年份、研究對 象、研究變項、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列表說明本研究相關的文獻,

說明如表 2-3: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符合與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結果 張伯謙

(2003)

國 小 運 動 校隊

參與動機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就學年段、運動項目、

訓練時間、參加校隊時間及額外運動時間 等背景變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王薰禾

(2004)

國 小 學童

參與動機 休閒阻礙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行政區、年級、性別等背景變 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洪輝宗

(2004)

國 小 學童

參與動機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學校規模等背景變項上 均達顯著差異。

(下接表2-3)

(34)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符合與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結果 謝鴻隆

(2004)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參與動機、

知覺運動障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年級、身體質量指數、

父親教育程度、參加運動代表隊、參加運 動社團等背景變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2. 不同規律運動行為在參與動機上達顯著 差異。

3. 參與動機與知覺運動障礙呈負相關。

林曉怡

(2005)

國 小 學童

參與動機、

社會支持

問卷 調查

1. 性別、團隊年資、何時學游泳、父親教育 程度、父親職業、最佳成績與運動參與動 機達顯著差異。

2. 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達顯著正相關。

3. 隊友支持與級任老師支持能有效預測運 動參與動機。

林岑怡

(2004)

有 氧 舞 蹈 參 與

身體自我概 念、參與動 機、健身運 動承諾、運 動參與行為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年齡、婚姻狀況、子女有無等 背景變項上達顯著差異。

2. 運動參與動機對運動承諾的直接影響大 於運動參與動機對運動參與行為的直接 影響。

賴溢宏

(2004)

高 中 職 學

參與動機、

參與阻礙

問卷 調查

1. 性別、學校類別、參與運動社團、運動參 與頻率,在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參與阻礙 均達顯著差異。

許志良

(2005)

桌 球 訓 練 中 心 學員

參與行為、

參與動機、

滿意度

問卷 調查

1. 主要參與動機為學習桌球技能、增進身體 健康;較滿意的構面為教練的專業能力,

較不滿意的構面為與同儕間之關係。

2. 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在參與動機以及滿 意度上,均達顯著差異。

黃素珍

(2005)

健 身 運 動

身體意象、

運動參與動 機、運動行

問卷 調查

1. 運動類型在運動參與動機上達顯著差異。

李旭旼

(2005)

國 小 運 動 代 表

參與動機、

滿意度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年級、參與時間、不同 運動代表隊種類等背景變項上均達顯著 差異。

2. 動機因素與滿意度之間具顯著正相關。

許碧章

(2006)

國 小 學童

參與動機、

社會支持

問卷 調查

1. 性別、年級、參加團隊後學業成績是否進 步、畢業後是否參加手球隊,在整體運動 參與動機上均呈顯著差異。

2. 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

(下接表2-3)

(35)

表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

方法 符合與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結果 楊紋貞

(2006)

國 小 跆 拳 道 校

參與動機、

訓練滿意度 問卷 調查

1. 性別、參加種類、參加校隊年資、何時學 跆拳道、最高層級、最佳成績與運動參與 動機達顯著差異。

2. 運動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呈正相關。

陳高彬

(2006)

國 中 學生

參與動機、

休閒阻礙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年級、學業總成績、是 否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父母教育程度及父 母職業等背景變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張治文

(2006)

荖 濃 溪 泛 舟 遊

參與動機、

休閒效益

問卷 調查

1. 教育程度、職業、年齡、婚姻、收入水準、

休閒費用等在參與動機上,均達到顯著差 異。

2. 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呈正相關。

錢家慧

(2007)

國 小 高 年 級 學

參與動機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在性別、社團種類、練習時數、

參與社團時間、有無額外運動時間等背景 變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郝繼良

(2007)

大 專 男生

參與動機、

阻礙因素、

性別角色

問卷 調查

1. 不同人口變項的學生在性別角色特質、參 與舞蹈活動狀況、參與舞蹈活動的動機和 阻礙因素有顯著差異。

2. 不同性別角色的學生對於參與舞蹈活動 的動機和阻礙有顯著差異。

3. 舞蹈活動參與動機和阻礙各構面達顯著 相關。

劉玉桂

(2007)

桌 球 俱 樂 部 會

參與動機、

休閒利益與 生活滿意

問卷 調查

、訪 談法

1. 參與動機在生理、心理、自我實現、社交 及其他等構面,均持正向的參與動機。

2. 參與動機、休閒利益與生活滿意間有關聯 性。

游貞純

(2007)

中 學 划 船 選手

運動參與動

問卷 調查

1. 參與動機包含挑戰取向、競爭取向、勝利 取向、精熟取向四個構面。

2. 參與動機在就讀學校、性別、學業排名、

划船參與時間、參與意願等背景變項上均 達顯著差異。

謝偉雄

(2007)

大 專 院 校 學生

正向心理、

運動參與動 機、運動自 我效能與運 動行為

問卷 調查

1. 運動參與動機在性別、年級、校隊、公私 立學校等背景變項上均達顯著差異。

2. 樂觀傾向與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自我效 能、運動行為呈正相關;運動參與動機與 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行為呈正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36)

有關運動參與動機的探討,國內外研究者曾就性別、年級、社 團項目、練習時數、參與時間、額外運動時間等不同背景變項,做 過相關的研究,以下就有關研究分述說明如下:

(一)性別

蘇紅(2005)提出,「國際婦女與運動推動小組」1994年於英 國所通過的「女性體育布萊頓宣言」,旨在發展一種運動文化,使 女性能夠參與到體育運動的各個方面,並在體育運動中體現自我 價值,讓全社會了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對公共生活、社區發展和 塑造一個健康民族的貢獻。國內許多文獻均指出,男生的運動參 與動機高於女生(李旭旼,2005;洪輝宗,2004;許碧章,2006;

謝鴻隆,2004)。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 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中發現,學童參與動機男生比女生持較積極 的看法。陳高彬(2006)針對國中生研究指出,男生在舒暢身心 與健康身心兩個構面均優於女生。王薰禾(2004)針對高雄地區 國小學童研究指出,在成就需求及追求卓越因素上,男生明顯比 女生有較強烈的參與動機。陳鵬仁(2005)在研究晚期兒童身體 活動量、運動參與及性別差異中發現,男性晚期兒童參與身體活 動的行為明顯多於女性晚期兒童;在晚期兒童對於本身的身體特 質與自我能力上的描述與評價方面,女生都比男生低,且比較傾 向於負面。錢家慧(2007)研究發現,男生在自我挑戰和成就需 求的知覺明顯高於女生。另外,一項由聯合國組織針對英國6,000 名16歲以上的成年人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女性認為運動最重 要的意義是使自己更美麗和控制體重,而多數男性則認為最重要 的目的是有趣和放鬆。幾乎所有文化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都是被動 的、無助的、身體虛弱的,而對男性的描述則常常是強壯的、有

(37)

力量的、衝動的。而性別刻板印象折射到運動領域,人們會明顯 地發現體育運動也被賦予了性別意味(蘇紅,2005)。由此可知,

性別除了造成男女生先天上身體結構及生理條件不同,而造成的 運動行為差異外,社會上其他一些與性別相關的因素亦會影響其 運動參與。蘇紅(2005)更進一步指出,女性對運動的參與度和 認知度與男性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存在並不是來自運動本 身,因為到目前為止,科學上並沒有發現不適合女性生理和心理 特徵的運動項目。事實上,女性與運動的隔離,是受到歷史、文 化、教育和大眾傳媒多重影響的結果。

(二)年級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需求的滿足是重要的,

年齡愈小對基本的需求愈重視,所以中年級學童對於贏得比賽、

獲得酬償、回饋,以及被人重視、肯定、讚賞等感受到成功/成就 的需求性較高。李旭旼(2005)研究指出,四年級在獎賞稱讚動 機因素高於五、六年級,而且在訓練情境及滿足需求上,五年級 高於六年級。許碧章(2006)研究指出,四年級運動參與動機大 於六年級。謝鴻隆(2004)研究指出,在技巧發展及團隊氣氛動 機因素上,五年級高於六年級。而洪輝宗(2004)則認為,從兒 童身心發展特徵來看,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同屬於皮亞傑認 知發展理論的具體運思期,因此,年級在運動參與動機各因素上 並沒有顯著差異。

(三)運動項目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38)

長時間練習及休閒性的運動,其挑戰競爭的刺激感受就愈低,田 徑及球類運動相較於其他項目運動,相對地較為激烈、刺激,個 人挑戰性及彼此競爭性也較高。李旭旼(2005)研究指出,不同 參與運動種類,在訓練情境、滿足需求及成就感上均達顯著差異。

錢家慧(2007)研究也指出,開放性運動參與者在自我挑戰及運 動樂趣方面比封閉性運動參與者抱持較積極的看法。

(四)練習時數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短期、中期、長期等不同參加校隊時間的學童在 友誼的動機因素方面有顯著差異,參加時間中期者比短期者持較 高的認同。錢家慧(2007)研究指出,每週練習二~六小時者,

在各動機因素構面的平均得分最高,顯示練習時數的適量與否,

與參與者的參與動機有關。

(五)參與時間

錢家慧(2007)研究發現,參與時間中長期者,其運動發展、

自 我 挑 戰 及 成 就 需 求 均 高 於 短 期 參 與 者 。Weiss 與 Chaumeton

(1992)根據Harter的能力動機理論提出,人們被激發感到有價值 或有能力是動機的主要決定因素,同時也主張學習及表現技能的 控制感覺會影響動機。因此,參與時間越久,運動經驗增多,對 於技能操控愈趨純熟,運動效能感相對提高,動機則越強。李旭 旼(2005)在台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 研究中指出,參與時間未滿一年者在訓練情境動機因素高於參與 兩年以上者。洪輝宗(2004)研究也指出,在成就需求上,參與 一年的國小學童比參與四年以上者有較強的參與動機。

(六)額外運動時間

(39)

張伯謙(2003)在臺北市國小學校運動代表隊學童參與動機 之研究中發現,有額外運動時間者比無額外運動時間者持較積極 正面的看法。錢家慧(2007)研究也指出,有額外運動時間比無 額外運動時間者具有較高的動機。

綜上所述,個體參與運動的動機是多元而廣泛的,而參與動機關 係著參與者的興趣,更是驅使其持續參與的動力。多數運動參與者從 事運動的原因不只一個,其參與原因可能是許多動機因素交互作用而 形成的,而這些動機因素不但會隨著時間、內外環境而改變,也會因 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擬以運動發展、自我挑戰、

親和放鬆、成就需求及運動樂趣等五個動機因素來加以研究,以探討 其不同背景變項的參與動機差異情形,使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 的動機得以提昇。

(40)

第三節 運動社會化理論

本節以社會化概念來探討個體運動社會化過程中所受到社會化的 影響。共分成三部分,首先探討社會化的概念;其次探討社會學習理 論;最後探討運動社會化。茲分述如下:

一、社會化的概念

所謂社會化是人類透過學習他們的文化,成為參與社會成員的 過程。而社會化大多數是透過正式的社會化代理人(agents),包括:

家庭、學校、同儕、大眾媒體和社區等(邱金松,1988)。經過不 同的社會代理人,以及不同的社會化過程的影響,使人類從未成熟 的生物個人成為社會個人;這種過程是一種社會的改變,是個人在 社會環境中與重要他人相互作用的結果(Leonard, 1998)。所以說,

社會化不是一個社會塑造人的單向過程,而是個人積極與他人接 觸,並塑造出他們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互動過程(Coakley, 2003)。

其次,社會化是一種終身的過程,人類的行為就是在不斷地社會互 動過程中所形塑出來,使個體能發展其潛能,並從學習中調適

(Giddens, 2003)。簡單的說,兒童或社會新成員學習其社會的生活 方式的過程,即稱為社會化。個人經由社會化發展社會認同感、自 我的概念,並學習如何扮演社會角色。社會化也是一種學習接受,

並遵循文化和社會規範的過程,個人不太可能創造新的價值觀、常 規、角色或關係(王宗吉,2000)。由此可知,社會化是個體為了 適應、存在於社會文化中,而必須不斷地學習與改變自我,以融入 並成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也就是說,社會化是教導個體何者為可接 受行為,何者為不可接受行為,以及發展自我概念的過程。

具體而言,社會化是人類學習適應社會生活及延續其文化的過

(41)

程,人類經由社會化,發展了人格與自我,成為社會的一員,而得 以立足於社會,勝任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化也是人們學習與自己 有關的角色行為和文化的學習過程,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化是 把個人納入有組織的社會生活中;而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社會化則 是獲得自我的過程。

二、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化理論建構,主要包括社會學習理論、功能論、衝突論、

交換論、互動論等五大理論。Leonard(1998),認為在運動領域中,

社會學習理論最適合用來解釋個體如何獲得社會角色的過程。因 此,本研究擬以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來 解釋國小學童參與學校運動社團的運動社會化過程。

社會學習理論由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強調替代、符號 和自我調適過程在心理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周曉虹,1995)。

強調人的行為表現是由環境、個人與行為三個因素交互決定而成,

故又稱為三元學習論(張春興,1995)。社會學習理論使用塑造、

模仿、替代學習的概念來解釋我們如何學習新的行為或修正舊的行 為。當個體觀察到重要他人的行為時,塑造行為即開始。在觀察之 後,經過記憶、模仿、行為複製的過程,最後個體會在不同的情境 下,經過社會學習過程而形成新的社會行為(王宗吉,2000)。

社會學習理論將行為與認知兩派的動機理論整合,認為人類的 行為是習得的,這種行為不只受增強作用的影響,還受個人知覺所 左右(林生傳,1999)。因此,馬啟偉與張力為(1996)認為,這 一學派將人的動機行為看成社會情景中,人的認知過程與思維過程 的表現。綜而言之,社會學習理論本質上是一種行為理論,它試圖

(42)

否表現出來、如何發生變化的調節機制;也是一種學習理論體系,

試圖說明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學習現象。Leonard(1998)將社會學 習理論運用在運動領域中,用以解釋個體獲得社會角色及運動角色 的過程,他提出社會學習理論有三個研究方法可適用於運動角色的 學習,包括增強作用、指導和觀察學習等三項。茲說明如下:

(一)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

增強作用著重於社會角色所給予學習者的獎賞或處罰等增 強。父母是最早的社會化媒介,而兄弟姐妹、朋友、老師和教練 的影響在往後的生活中,則逐漸提升。如果經常給予獎勵,則特 定行為產生的頻率會因而提升;反之,若經常給予懲罰,則會抑 制該行為的產生。基本上,屬於正增強的獎勵行為,較易被重覆 使用;而屬於負增強的懲罰行為,則較少被採用。

(二)指導(coaching)

指導是指由已社會化的成人指導未社會化兒童的特別教育。

這種直接的指導對兒童有三個主要的影響:

1. 他們會逐漸瞭解指導者所謂的適當的行為。

2. 他們學會新的技巧和反應。

3. 他們會因得到獎賞而產生更強烈的動機。

(三)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觀察學習是運動社會化很重要的機轉之一,個人透過觀察社 會代理人的行為,經過記憶、模仿、行為複製的歷程,使個人得 以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該行為(李國銘,2007)。實際上,光只 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就有可能產生模仿行為。Bandura(1977)

表示,在觀察學習的歷程中,學習者觀察示範者的行為及行為結 果,將觀察到的行為或動作訊息儲存於記憶,然後在適當的時機

數據

圖    次
表 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方法 符合與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結果  謝鴻隆  (2004)  國 小高 年 級 學 童  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  問卷調查法  1
表 2-3  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方法 符合與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結果  楊紋貞  (2006)  國 小跆 拳 道 校 隊  參與動機、 訓練滿意度  問卷調查法  1
表 2-4  運動社會化相關文獻摘要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究  對象  研究 變項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滕德政 (2000)  國 小六 年 級 學 生 及 體 育 課 任 教 老 師  運動疏離的文化、運動空間配置與剝奪的文化、運動的 性別刻 板印象  、解構 性別刻 板印象  現 場參 與觀 察與 訪談  1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路徑 I 是考慮空氣的阻擋效應所算出的運動路徑。球在真 空中的運動路徑 II 是以本章的方法計算出的。參考表 4-1 中的資料。 (取材自“ The Trajectory of a Fly Ball, ” by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 Develop motor skills and acquire necessary knowledge in physical and sport activities for cultivating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active and

With learning interests as predictors, the increas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were greater for third- graders and girls than for fourth-graders and boys; growth in learning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3.1 Phase I and Phase II Impact Study reports, as a composite,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self-evaluation centre stag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