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之探討

「教學」顧名思義是包含了施教者的「教」與學習者的「學」兩者之 間的互動歷程(蔡義雄等,1997)。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科內容徹底 理解,才能選擇正確的知識、提供適當的解釋、評鑑學生的學習;若教師 不具充分與正確的學科知識,則可能無法正確解釋重要概念,甚至教導錯 誤的知識(簡紅珠,2003);而在知識發展日新月異的今日,教師若不想 被時代所淘汰,便應不斷的研究和進修,以隨時吸收新知,並促進專業的 成長(吳清山,1999)。雖然職前教育(pre-service education)提供教 師專業知能的培育,但若想要以此滿足漫長教學生涯的需求,似乎是不可 能的(吳清基,1993),因此在職進修(in- service education)被視為 維繫並持續增進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途徑(Furlong, Hirst, Pocklington,

& Miles, 1988),可以說是教師教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一 、在職進修的意義

關於教師在職進修的定義,多位學者均做過論述。吳清基(1993)

指出,在廣義上教師在職進修可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教師個人的自我教 育,即教師自行研究、閱讀、增進新知;二是教師校內的研究、進修活動;

三是教師參加校外的在職教育。謝文全(1996)認為在職進修為在職人員 利用時間接受教育訓練或自我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專業及生活知能。

Harris(1989)則定義在職進修為:任何提供給學校、學院或其他教育機 構的員工有計畫的學習機會,以增進其工作效能。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 瞭解到在職進修廣義而言包括了正式與非正式的研習或自我學習,其目的 在自我充實與增加工作效能。

二、教師在職進修的方式

就進修的方式而言,吳清山(1997)曾歸納出四種教師主要的進修方 式:學位學分進修、短期研習進修、校內研習進修、自我研習進修。而我 國各項法規中亦明令教師在職進修的方式。

教育部所公布的教師進修研究獎勵辦法中規定:教師進修可分帶職帶 薪進修、研究與留職停薪進修、研究;前者又因時程長短而分為全時進修、

部分辦公時間進修、休假進修及公餘進修等四類。

師資培育法第十九條中則規定,主管機關得依下列方式,提供高級中 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進修:

(一)單獨或聯合設立教師進修機構。

(二)協調或委託師資培育之大學開設各類型教師進修課程。

(三)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社會教育機構或法人開辦各種教師進修課 程。

教師法第二十三條中亦明訂:在職進修,係指與教師教學、研究及輔 導有關之進修。並在師資培育之大學得設專責單位,辦理教師在職進修。

此外,在環境教育師資的在職進修部分,余秀琴,孫一先(1995)引 述 Liston 的論述指出,環境教育者的自我進修可經由以下方式達成:

(一)利用暑假選修個大專院校有關環境教育的課程

(二)參加各種有關環境教育的講習會或研習會

(三)廣泛閱覽圖書館中有關環境教育的書籍或期刊

(四)向政府單位索取環境保育的資料

(五)參觀各環境機構的教學方法、內容與教材

(六)參與社會上各類環境問題的解決過程

因此,綜合以上學者之論述與法令之規範,茲將教師進修方式歸納為 兩類,即正式進修及非正式進修,說明如下:

(一)正式進修

正式進修又可分為學分學位的進修活動與一般進修活動。前者指由 設有師資培育課程之大專院校主辦,經核准設立,利用部分辦公時間、

寒暑假、夜間、週末假日等時段或留職停薪方式,至大專院校上課,並 在學成後授予學位或學分證明,如博碩士學位班、學分班等。後者則指 由師資培育機構或相關單位、學校、機關所舉辦之短期或長期的進修活 動,地點多於主辦單位所在地,並列入教師研習時數的計算,如研習會、

周三進修、研討會等。

(二)非正式進修

指教師自我的研習進修活動,其地點通常沒有一定,方式可為讀書 會、參與團體、閱讀書籍期刊、觀賞影片電視、參觀訪問等。

三、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

關於教師在職進修的相關議題,國內外的研究者均曾對此進行研究。

楊冠政(1995)即指出,只有各級學校教師的在職訓練,才能滿足當前環 境教育的迫切需求,因此此種訓練應優先予以考慮。周儒(1994)的研究 中則指出環境教育的在職訓練確實可以增進教師的態度、知識和行為。

Ritz(1977)從研究中發現:舉辦教師環境教育研究會,可增加教師的認 知目標,並幫助教師達到技能、情意及行動領域之目標,使教師能輕鬆的 進入環境教育領域。陳淑齡(1991)的研究指出:除專業背景、任教科目 等因素之外,參加研習活動的經驗對於教師之環境知識有正面影響。陳惠 娟(2004)的研究亦指出:教師的永續教育專業知能受到性別、年齡、學 歷、任教職務、任教年資等變項的影響並不顯著,但參與環境教育與相關 教育研習的經驗則會產生較明顯的影響。另有針對單一環境主題的研究,

如蔡克明(2003)研究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濕地保育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 中發現:教師對濕地保育的研習需求為正向積極,而教師對於研習的方式 接受度依序為戶外體驗、周三進修、生態旅遊活動以及專題演講。林均鴻

(2006)的研究則發現:能源認知與能源教育需求的相關性不顯著,但能 源態度與能源教育需求則呈顯著相關。而張凱惠、洪志誠(2007)在其對 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的調查研究中指出:教師觀看科學知識 性節目、閱讀科學性書籍次數及經常瀏覽科學網站與其暖化概念得分成顯 著正相關。

而多位研究者針對台灣不同地區教師所進行的研究亦發現(李方琪,

2002;涂明甫,2004;陳靜婉,2001;陳柏岑,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 其專業知能成長均有正相關。

四、教師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

心理學家 Maslow(1970)認為人類有七個需求階層,其中認知需求

(need to know and understand)是指個體對自己、人與事物不理解時 希望理解的需求(引自張春興,2004),故知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朱敬 先,1997)。隨著知識的快速成長,教師以往所具備或在學校中所習得的 知識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就無法符合時代需求,因此教師如欲獲致新 的知識,其主要之一來源便是任職期間的專業成長(周淑卿,2004)。

就全球暖化議題而言,國內研究者(張凱惠、洪志誠,2007;湯宜佩,

2006)的研究指出,國小教師及職前教師對於全球暖化概念均有認知不足 的現象,因此教師是否對全球暖化相關概念自覺不足而有進修需求,便是 研究者所欲瞭解的。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在職進修除對教師知能有所增長外,對教師環境 教育的訓練亦十分重要;因此本研究希望瞭解國小教師利用正式進修與非 正式進修等方式進行在職進修的情況,並探討是否對其全球暖化相關概念 的瞭解程度有所影響,同時探討其進修需求,以進行相關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