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中的美術鑑賞教學

壹、兒童審美知能之發展階段 一、兒童美術鑑賞的認知發展

美國藝術教育協會(NAEA)主張教育就是學習,教育家杜威則指出教育即經驗,

所以藝術教育就是美感認知的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和學習有關藝術的相關知識。

而鑑賞就是探究作品創作時的背景脈絡和作品的內容意涵,然後再做出評價。因此 對於藝術知識的理解、美感知覺的提升、美感判斷的建立等藝術教育,皆需運用認 知結構。藝術鑑賞的學習與發展即是一種認知(cognitive)的行為,有了知識與概念(基 模)的建立,才能觀察出對象的各種特質(王秀雄,1990)。

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個體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與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隨年 齡之增長而改變歷程。兒童在將作品的相關訊息與知識同化及調整修正為新的鑑賞 理念上,和其認知發展息息相關,探討美術鑑賞能力時必先探討認知發展的理論。

茲根據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張春興,2008)、廉辛(KM Lansing)認知層 面的五大基本知識類型(郭禎祥,1990)、帕森斯(MJParsons)認識藝術的五個發展 階段(郭禎祥,1990;王秀雄,1998)、嘉登納(HGardner)之審美發展研究(林玉 山,1993)等文獻,探討兒童在美術鑑賞上的認知發展說明如下。

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他認為個體在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 題的思維能力,是隨之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以下從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階 段來了解兒童對視覺對象的發展狀況,在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 為出生到 二歲的嬰兒期,對物體的認識具有物體恆存的概念,憑感覺和動作以發揮它的基模 功能,是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本階段藝術品對嬰兒而言只是一種 引發感官知覺的外來刺激物,非對藝術品的美感反應。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Stage) 二歲到七歲的兒童期,已能使用語言來表達概念,具有主觀的自我中心主義傾向,

能用符號代表實物,能思維卻無法看到事物的全面,思考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 集中注意事物的單一面向,思考具不可逆性,看事物都是以自己的觀點出發,無法 從另一個觀點或是別人的想法著眼觀察事物。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

是七歲到十一歲的兒童期,不再只憑知覺做片面判斷,會分類也會依照物體的屬性 作為排序的標準,由所知而知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 十一歲以上的青少年,超現實的思維有助於進行抽象思考,能運 用形式邏輯的法則也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能將物體視為統合的整體 來處理,並能以邏輯的方法解決具體的問題(王文科,1991)。

由上述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美術鑑賞能力和皮亞傑(Piaget)的認知發展論有密 切的關係。基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童,而國小低年級學童的發展 是前運思期(Peoperational Stage)進入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 Stage)的階段,其 特徵是能運用符號代表實物並可以做推理事的判斷,因此能做較淺層的鑑賞,引導 欣賞。教師應鑑於此發展理論掌握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合適的鑑賞教學課程和教 學策略才能達到有效的鑑賞教學。

廉辛(KM Lansing)依據學校的教育目標與藝術的獨特功能,提出在認知層面上的 五 種 基 本 知 識 需 要 瞭 解 , 這 些 知 識 形 成 藝 術 的 結 構 性 知 識 。 在 生 活 的 知 識 (Knowledge of life)方面指外在客觀的事物和周遭的環境以及事件的內容或是個體本 身主觀的感受等;在構圖上的知識(Knowledge of composition):包括美的要素和美的 原則,是看清視覺藝術所應具備的知識。美的要素是指「點、線、面、形狀、色彩 及空間」等;在創作過程的知識(Knowledge of procedures)是指創作上的經驗,可以 使人知道對視覺意象的轉化過程和素材的獨特性;在藝術史的相關知識(Knowledge of art history)是有關藝術史的知識,包括視覺符號的發展過程和比較特別的或重要的 作品及藝術家;在美學的知識(Knowledge of aesthetics)包含了對創作的本質、意義以 及功能的瞭解,並認識藝術的本質和價值以及美感經驗的本質(郭禎祥,1990)。

從布魯納(J.Bruner)的知識結構來看,要達到真正的理解的途徑是必須把握架構 的理解,能掌握此理念才能使學生更能了解和記憶,並把所學的應用於生活的實際 情境中,進而對更深一層的知識學習產生助益,有了學習遷移的作用。因此對於鑑 賞教學或藝術課程的安排,更要注重其知識結構,須顧及下列因素:第一項是學科 本質的結構,包含美學、創作、批評及歷史;第二項是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發展 階段,包含美感認知、心理發展、學習興趣等;第三項是文化與社會的需求和特 徵;第四項是學習內容的適用性和適切性;第五項是學習目標與課程的相容性(郭 禎祥,1990)。有了以上的學習,對於鑑賞藝術作品所應具備的相關知識後,才能 知覺生活週遭的視覺符號,進而從事鑑賞與創作。

帕森斯(MJParsons)由哲學的觀點結合發展心理學的階段理論,探究美感經驗和 藝術鑑賞的認知過程。此理論的基本假定是鑑賞藝術或談論藝術必定涉及心智(mind) 和哲學,因為此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心與藝術的互動結果(Parsons,1988)。帕森斯認為 探索藝術的世界(art world),就是探索人類的世界(people‘s world);因為「心」乃涉 及個體內在的生活和外界事物的交互反應,而藝術不僅表現了人類內心的世界,也 反射了這世界的一切。所以藝術展現的世界,就是一幅傳達社會的觀念、詮釋意 義、價值和理念所形成的網。帕森斯以學齡前幼兒至成人為研究對象,運用晤談的 方式,測試觀者對八幅名畫複製品的意見研究,提出「四向五階的美術鑑賞能力發 展模式」。四向是研究的四個項目,即主題、表現、媒材、形式;五階即是美術鑑 賞能力發展的五個階段,為偏愛期、美與寫實期、表現期、風格與形式期、獨特性 期(Parsons,1987)。茲將美感發展理論架構簡單說明如表 2-2。

表 2-2

Parsons「四向五階」的美感發展理論架構

階段 項目 主題 表現 媒材 形式 階段一 偏愛

階段二 美與寫實 階段三 表現性 階段四 風格與形式 階段五 獨特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王秀雄(1998:22)

帕森斯的美術鑑賞理論模式,其各階段的發展特徵與心理學、美學的對照觀點 還有對作品評價的觀點,可以說明如下(郭禎祥,1990;王秀雄,1998):

(一)完全主觀性的直覺、率直、偏愛(favoritism)的反應。

此時期的反應大多是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特徵是生物性影響大於社會性,尚未 知覺到他人,因此無法區別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不同。鑑賞是完全直覺性的喜愛、

對色彩的喜好強烈、欣賞的只是有趣的事物,並不能辨別作品的好壞。此階段的 心理學觀點為判斷事物憑藉自己的經驗,自我中心,甚少考慮到別人的觀點因此 比較和辨別的能力較缺乏。在美學觀點上繪畫在此時期是一種激發快感的經驗、

對於作品是否表現或描述什麼不在乎、對畫作較少進行負面的評斷。對作品評斷 依據個人喜好、主觀性強,無客觀的判斷標準。例如會說這是我最喜歡的顏色。

(二)完全呈現著美與寫實(beauty and realism)

在國小階段的兒童觀賞與判斷作品時,大多以此種審美觀。其主要特徵是認 為繪畫是再現事物,畫圖的主要目的是將某些事物再現出來。因此鑑賞的重點在 於主題和寫實上,對於好畫的認知是以寫實的方式表現繪畫主題引人注意。有認 知他人的心理,為能以客觀觀察替代主觀偏好。其美學觀點為能區分「與繪畫相 關的美感經驗」及「與繪畫無關的美感經驗」、對於畫面上何者為相關必要的能 夠加以辨識並能就事實加以判斷,而非依據個人偏好。所以在作品判斷上以美

(beauty)、寫實(realism)和技巧(skill)等客觀標準評斷作品。鑑賞的重點,

能自外觀的寫實形象,進入內在情感的表現。特別偏好寫實形式的繪畫,在鑑賞 上大有進步。會表達說明如:這件藝術品多粗糙啊!真是難看。你看他處理的多 小心、多像,它實在很棒!

(三)表現性(expressiveness)階段

在觀察作品時所能傳達或鑑賞者所能產生的經驗的品質。作品的內張力越 強、越具緊湊性與對該經驗越有興趣則越好,這些感情的的表現和思想則依靠個 人的內在體會。其主要特徵是認為作品的表現性比題材的美更重要。能注重所表 現出來的經驗品質且認為寫實和技巧本身並非主要目的,能深刻表達感情才是最 重要的。比較欣賞有創造性(creativity)、獨特性(originality)以及情感深度

(depth of feeling)的作品。此時期的心理學觀點是對他人內在經驗有新的認知;

已擁有捕捉特殊思想和情感的新能力;對於某些內在且獨特的事物,已能產生自 我經驗相互協調的能力。在美學觀點方面能認知主題的美、風格的寫實、藝術家 技巧表現的層面。對於作品的表現品質能夠加以體會在探討作品時能開拓其更寬 廣的領域。因此欣賞藝術時能運用主觀的情感,也能抱持懷疑的態度面對客觀的 評斷,認為所表現出來的經驗品質越強烈、越有趣,則此作品就越好。例如:這 件藝術品深得我心啊!

(四)著重的是歷史的脈絡與所代表的風格與形式(style and form)

經由一系列的作品或所呈現的特殊表現類型中,發掘特殊的涵義,將與許多 作品做比較,或檢視不同的鑑賞經驗,不再侷限於鑑賞者一己的個人反應。其主 要特徵是對於作品本身所使用的媒材、形式以及風格較重視,主觀的情感減低;

透過歷史傳統來瞭解作品,探討作品所在的社會、文化層面,分析風格之間的關 係。因此闡釋繪畫的意義時,能運用形式和風格加以分析。其心理學觀點是鑑賞

透過歷史傳統來瞭解作品,探討作品所在的社會、文化層面,分析風格之間的關 係。因此闡釋繪畫的意義時,能運用形式和風格加以分析。其心理學觀點是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