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術鑑賞的定義及其理論基礎

多年的教改浪潮使台灣的藝術教育也日益蓬勃,在學校的課程中漸受重視與提 升,尤其是九年一貫的課程改革後,藝術教育的核心包含了更多的藝術鑑賞,強調學 習者的審美能力及其藝術應用於生活方面的成長與態度。呂燕卿(1994)指出:審美 教學日已是全世界美育的趨勢。因國小階段的藝術教育並不是以培養藝術專家為目的 教育,所以不重於技巧性的訓練,「創作」已不再是教學的主體,主要是能漸進提昇 兒童的美感欣賞能力,以及增進感知的閱讀能力,雖然大部份的學生雖不可能成為藝 術家,卻可能成為傑出的欣賞家,每個人都可以藉由鑑賞作品的過程,激發創作的動 機,經由感性的美感關注和理性的批評分析,使自己在鑑賞作品的同時啟發創意,並 享受藝術作品所傳達出的情感意念及經驗,提昇個人美學的品味,進而發現視覺藝術 的多樣性。因此本節將探討美術鑑賞的定義、理論基礎,進而藉由此理論為基礎設計 教學策略,實施行動研究使藝術實踐於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奠定藝術學習的根基。

壹、美術鑑賞的定義 一、鑑賞的定義

「鑑」的本意是鏡子、裝水的銅器,或是考古的書,當作動詞即為察看、識別之 意,若用於「鑑賞」中「鑑」之意義為「審察,仔細看」,「賞」之意為獎勵有功 勞之人或讚美,「鑑賞」則是對藝術品或工藝製品的辨別欣賞。「鑑賞」在辭海的 文字解釋為鑑別、品味而讚美。所以「鑑賞」指客觀的鑑別、品味事物加以讚美。

「鑑賞」三部曲則包括了以下三個層面:知識、經驗與評價。因此鑑賞是感性的 情感品味與理性的認知評價;在知識層面屬於藝術鑑賞的認知活動,著重於美術史 和美術理論的應用,是一種審美知識與技巧的學習;藝術鑑賞的經驗是指感受與知 覺作品的歷程和審美的態度;評價層面是對審美的對象有正確的認識之後,再賦予 適當的價值判斷(王秀雄,1990 ;郭禎祥,1992)。

「欣賞」與「鑑賞」的意義類似,欣賞可以說是觀看者對於某人、事、物或景象 產生喜愛的情感之後,悅然而生的讚美表現(蘇振明,1994)。然而藝術鑑賞的情 感活動相當於「欣賞」的層次,目的在於美感經驗和情趣的獲得,也就是觀賞者與 藝術作品間交互作用的經驗。

英文「appreciation」含括了中文的「欣賞」和「鑑賞」,其涵義為判斷事物的 特 質 、 認 知 優 點 、 敏 銳 的 知 覺 、 欣 喜 ( 黃 壬 來 , 1993 ) 。 其 來 源 是 來 自 法 文 apprecier,其意義為「to appraise」,指評價、鑑定(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牛津英語 字典)。鑑賞 appreciation 在韋氏新世界字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則界 說為良好的享受,正確的了解,適當的評價。史密斯(Othanel Smith)在 1966 年對鑑 賞(appreciation)提出看法,鑑賞必須仰賴邏輯思考;包含界定、解釋(interpretation)和 評 價 (valuing) 。 因 此 美 術 鑑 賞 涉 及 知 覺 (preception) 、 感 情 (affection) 、 認 知 (cognition)、判斷(judgement)四大層面的心智活動 (王秀雄,1993) 。

綜合古今中外對鑑賞的定義,可以歸納「鑑賞」乃是一個包括理性的認知與感 性的審美兩方面的運作歷程,將品味及辨識力的合一的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歷程

(陳瓊花,1997)。也就是說整個藝術鑑賞的活動是一種融合知性與感性的過程。

二、美術鑑賞的定義:

美 術 鑑 賞 是 一 個 籠 統 的 名 詞 , 它 又 可 細 分 為 美 術 批 評 和 美 術 史 二 個 領 域 (Eisner,1972)。美術批評是針對一件作品,作有關形式、內容、意義與其價值的探 討;美術史則是對作品的創作時間之社會、時代背景關係的探討,並以歷史的觀點 解釋風格的起源和演變,在給予美術史上的定位(王秀雄,1993)。美術鑑賞是觀 賞者與藝術作品間的一種交互作用的經驗。美術鑑賞可使觀賞者享受到並經驗到我 們所謂的藝術品。

艾斯納(Eisner,1972)提出:美術鑑賞教學是指選定一藝術品作為對象,運用此 藝術品的形式和內涵及相關背景,設計有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評 量等單元活動的課程,其鑑賞歷程包含了描述、分析、解釋、判斷等,教學活動內

容包含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等相關知識(王秀雄,1993)。

藝術知識屬於認知的部分,此知識有賴於瞭解與藝術相關的原則和技巧,並能 區別美感價值中的各項要素;藝術感情屬於情感的部分,此方面則來自對於藝術經 驗的愉快感和洞察(insight)。要達成藝術鑑賞的目標,必須認知與情感兩者兼具。

賀維茲和馬迪亞提出視覺思考是由觀察視覺關係的描述選擇形式的程序,他們進而 歸納三種不同層次的教學,有現象的鑑賞教學、聯想的鑑賞教學及多感的鑑賞教 學,可知鑑賞教學的內容要感性與理性互為增強(呂燕卿,1988)。

貝爾蘭(Arnold Berleant)則認為感知(apprehending or seeing)、欣賞(appreciating)、

瞭解(understanding)是進行藝術鑑賞教學的三個過程。感知是知覺的活動、欣賞是感 情的活動,而瞭解是知性的活動。有了這三種活動,才能達到真正的藝術的鑑賞

(王秀雄,1990)。近年來中外美術教育家對美術課程結構已有另一番省思,世界各 國美術教育已有將美術鑑賞的教學內容和比例提高的趨勢,由於美術鑑賞之教學可 以提高中小學生之學習興趣,並滿足兒童對美術的求知慾,因此鑑賞的能力成為必 需培養的一個重要美術能力。美國「學科本位美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uon。簡稱 DBAE)在 1984 年提出的美術課程結構,其四大領域如下:製作 (studio art)、美學(aesthetics)、美術批評(art criticism)、美術史(art history)。而此四大 領域中的美學(aesthetics)、美術批評(art criticism)、美術史(art history)是屬於美術鑑賞 的範疇。因此有關「美的原理」,從美術鑑賞教學過程可以得到較有系統的學習。

綜合上述各家學者提出美術鑑賞的意涵,可知美術鑑賞必須仰賴想像和判斷,

足以影響心靈的美感態度及凝聚傾訴的能力,並可以使觀賞者享受到並經驗到我們 所謂的藝術品。所以美術鑑賞教學是針對美感知覺的感官訓練、美感想像立及判斷 力的真正教育,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才能使學生達到正確的鑑賞藝術,而此歷程則 需動用知覺、感情與知識之三種心智活動,並藉由審美經驗及美術意向的瞭解,才 能培養其美感。因此鑑賞教學的內容要感性與理性互為增強,始能達到現象的鑑賞 教學、聯想的鑑賞教學及多感的鑑賞教學,使美術鑑賞落實於藝術教育,深根於兒 童的心靈,達到美化人生的目的。

貳、美術鑑賞的理論基礎

「審美」的意義在美術領域就是指美術鑑賞(黃壬來,1990)。經由藝術的鑑賞的 教學活動可以學生的審美能力更敏銳。也可以透過審美活動,增加接觸外國藝術文化

的機會,認識不同文化的特質,因此除了開拓視覺與知覺領域外,也培養了包容的欣 賞胸懷與國際觀。

一、美術鑑賞的功能和美術鑑賞的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作品的了解與享受之能力,進而對作品的優劣點和價值作正確的且 合理的判斷(王秀雄,1993)。由此可知美術鑑賞是要喚醒學生的視覺能力,觀察 以前所未發現的及看不出來的,經驗以前所經驗不出的美感,就是經由對作品的形 式要素、作品的組織方式和作品的表現意義有所認知,經由上述的過程達到對作品 的優劣有合理的分析及價值判斷。美術鑑賞的目的,在拓展觀賞者的藝術經驗,進 而發展個人處理對象的視覺特質和美感特質的能力。透過此經驗了解週遭環境、人 類世界和自己的文化遺產(羅美蘭,1993)。以下是學者對美術鑑賞教學的功能、

目標之看法:

呂燕卿(1990)認為繪畫鑑賞教學的功能為提昇學生視覺感受力,增進學生對 作品內涵與意義的正確瞭解、協助學生對作品形式與結構、媒材與技法、美的原理 原則的分析及解釋以及學習運用美感認知與正確美術批評程序,做價值判斷。

王秀雄(1990)認為美感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有七點,第一是增進手、眼、腦協 同作業和並用之能力,第二是培養統整人格,第三是藉由感情的表達,紓解慾望,

產稱精神健康與精神治療的功效,第四是增進學生的創造力開發,第五是發展兒童 的知覺、感情、心智與技藝等潛能,第六是瞭解文化、獲得知識,第七是發展美感 與培養視覺傳達之能力。

陳肆明(1994)認為藝術批評教學有三個功能,即藝術批評可以提供我們知 識,產生對藝術作品中的意義之洞察,闡釋藝術品中的文化與社會價值,已達到提 供我們對藝術品的瞭解和欣賞之目的。藝術批評可以使學生了解上一代寶貴的感 情、思想、價值觀,也能發展學生的美感知覺和美感判斷力。藝術批評能發展學生 的批評能力和技巧,包括:知覺、想像、分析、表達用的術語、思考、判斷、解釋 和評價能力 。

徐素霞(1994)認為審美教育活動的功能及目標為從美化個人本身並擴及週遭 環境,增進對美的理念,提高審美的能力。由審美活動,可促進身心的健康;藉由 感情獲得充分的表達,進而紓解緊張的情緒與壓力,達到身心健康。藉由審美的習 慣,培養美的情操,對事物的品味及對藝術的鑑賞力也因而提昇,進而使精神生活 的層次隨著提昇,促進祥和的社會。從審美的活動中,增進對本國固有的藝術文化

的瞭解、珍惜保存和發揚。

綜上所述,美術鑑賞教學的目標在於藉由藝術品,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基本 要素、美的原則與風格;對藝術品的批評與討論的程序之進行,培養學生的審美鑑 賞力與視覺感受力,最後達到對藝術品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因此美術鑑賞教學的 功能,可歸納如下:在認知方面對作品內涵與意義產生正確的瞭解,並能對作品形 式與結構、媒材與技法、美的原理原則進行分析及解釋;在情意方面可美化個人本 身並擴及週遭環境,增進對美的理念,培養美的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使感情獲

綜上所述,美術鑑賞教學的目標在於藉由藝術品,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基本 要素、美的原則與風格;對藝術品的批評與討論的程序之進行,培養學生的審美鑑 賞力與視覺感受力,最後達到對藝術品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因此美術鑑賞教學的 功能,可歸納如下:在認知方面對作品內涵與意義產生正確的瞭解,並能對作品形 式與結構、媒材與技法、美的原理原則進行分析及解釋;在情意方面可美化個人本 身並擴及週遭環境,增進對美的理念,培養美的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使感情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