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階段注音符號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國小階段注音符號相關研究

從民國四○年代至今,一直都有專家學者不斷的關心及發表注音符號

的相關研究,歸納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注音符號教學實驗研究、注音 符號教學法相關研究、注音符號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注音符號錯誤類型研 究等四項,分述如下:

壹. 注音符號教學實驗研究

注音符號在國內推行數十年,在教學法上,一直以注音符號綜合教學 法為主。提出其他教學驗研究的例子,少之又少。反而是在注音符號教學 進行十週之後,發現學習障礙的學生,需要補救教學,而發展出許多補救 教學的策略研究。

柯華葳及吳敏而曾經在民國七十六年間對注音符號的教學做過研究報 告,分別以四個實驗組:分析直接拼音法、分析間接拼音法、綜合直接拼 音法、綜合間接拼音法來進行教學。最後證明綜合直接拼音法這一組的平 均分數高於其他組,各組之間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F=8.78,P﹤0.001),

再進行 Scheffe 事後比較發現,綜合直接拼音組顯著優於其他三組分數。

根據上述結果,對於國語首冊使用綜合教學法,是值得肯定的。

注音符號是兒童學習國語文時的一項重要工具。如果發生學習困難,

教師應進行補救教學。因此,補救教學研究因應而生,目的在提出更有效 的補救教學,達到補救教學的目的。

在補救教學的實驗上,鄭美芝(2002)將學生分為認讀符號組、拼讀 注音組、控制低分組和控制高分組。實驗結果發現,四組學生在補救教學 後僅控制低分組無顯著進步,且控制低分組與控制高分組在聽寫上有顯著 的差異。研究中亦發現,編輯注音符號教材時需難易調和,將較難的音分

散並與較簡單的音調和在不同的單元,使學生比較容易學習並熟練。一般 學生的教材以篇章型式較適合,但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較適合採單音的 方式呈現、漸進導引為篇章的閱讀補救教材。

游惠美(1997)利用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方式對國小低成就兒童注音符 號補救教學成效之探討,結果發現以電腦輔助進行注音符號教學,能使低 成就兒童能習得注音符號。

李慧娥(2002)對拼音困難兒童注音符號教進行學行動研究。以二位 就讀於國小資源班的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多元智能優勢檢核模 式」能有效評量拼音困難兒童的優勢智能。以拼音困難兒童的優勢及興趣 引導學習,能有效提昇拼音困難兒童的拼音能力、學習動機及自我肯定。

鐘素鵑(2004)分析聲韻覺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 童之成效。以 24 位國小注音符號學習困難之低年級兒童為研究對象,經過

「聲韻覺識教學方案」的教學,發現實驗組在聲韻覺識能力、注音能力與 識字能力能力與數學能力之多數測驗表現,有明顯的進步。

包龍驤(2005)研究注音符號鍵盤輸入策略對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 注音符號補救教學之成效。實驗中以國小資源班一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

以鍵盤輸入策略來進行注音符號補救教學,研究結果顯示鍵盤輸入的注音 符號教學確實能增強資源班學童的注音符號學習。

以上研究顯示,注音符號的學習還是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存在,對於學 習低成就的兒童,應該要有不同的補救教學策略,以達成教學目標。在補 救教學的策略上,教材的編排、教學媒體的輔助、聲韻覺識能力的訓練、

注意兒童的優勢能力的引導等,都會影響補救教學的成敗。以上這些策略,

都可以作為教學者在進行補救教學時的參考。

貳. 注音符號教學法相關研究

注音符號教學法的研究,大都起因於研究者對於現行的注音符號教學 法感到不足,由研究者提出新式的教學法,以補足現行教學法的缺點。

吳佩芬(2002)的研究主要探討遊戲教學的實施成效,以行動研究方 式改善注音符號教學。喜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藉著注音符號遊戲教 學,來讓小新鮮人忘卻注音符號的抽象難學、化解適應上的不安。研究結 果發現,實施注音符號遊戲教學可以轉換學習情境及改變活動型態、提升 學生學習意願、促進學童社會能力發展以及讓多元智慧得以體現。

林玉專(2002)研究國小一年級學生施行靜坐練習,對注音符號識讀 能力、腦波及注意力之影響。以國小一年級新生,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 為控制組。 實施「靜坐練習之後」的注意力表現與實施「靜坐練習之前」

的分數有顯著差異。

鄭美芝(2002)的研究主要目的有二:一、發展注音符號能力診斷測 驗,建分析小一學童在讀寫注音時可能犯的錯誤之原因、類型,以做為日 後改進編選教材、教學教法之依據。二、依低年級注音符號學習不利之學 童能力,設計兩套不同的教材,實驗教學驗證其效益。實驗結果發現,一 般學生篇章的認讀表現優於單音的認讀,而學習困難學生則在單音認讀的 表現優於篇章的認讀。

田建中(2003)與一年級語文科教學小組的教師合作,探討首冊注音 符號教學的相關問題,以及教師們各自的因應策略及由合作行動研究進行

團體學習所創造出來的「知識」。研究的目的是透過集思廣益的教學策略,

增進教師的教學效能。

綜合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在實際的注音符號教學情境中,遇 見困境時能發展出許多有效的因應策略,「遊戲教學」、「合作教學」只是其 中之ㄧ部分。這些教學法,是在正常的注音符號教學之中,透過不同的策 略,幫助注音符號的學習,嚴格說來並不能算是教學法上的創新,不過,

其研究結果還是能提供給其他教學者做為增進注音符號教學效能的參考。

參. 注音符號教學現況調查

注音符號的教學現況研究,因研究目的而有不同偏重的區塊。研究內 容依年代先後次序分述如下:

李佳宜(1999)以個案研究,從事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學習現象 之研究。研究以參與觀察法為主,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某班某 2 名學童。研究的內容主要敘述注音符號現場觀察到的時間不足、注音符 號拼讀困難、母語語音的影響等等。

林純妙(2004)研究國小閱讀困難學童之注音符號能力。以高雄市四 所國小二、四、六年級閱讀困難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閱讀困難兒童的注 音符號能力,並針對注音符號能力與閱讀困難之間的相互關係來分析國小 學童的語文表現。

張碧珊(2006)研究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發現國 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智力、注音符號能力、語詞理解、聽覺理解與一般 學童並無差異,但語詞表達顯著低於一般學童;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

智力與語言能力及智力與注音符號能力之間有顯注相關存在,但語言能力 與注音符號能力之相關並不顯著。

洪玉玲(2008),針對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做現況研究,本研究主 要目的在了解目前國小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的困境。研究結果發現,國小 一年級學生入學前學過注音符號的比例高達九成以上,目前國小一年級教 師在注音符號教學上的困境為學生程度不一,教師的因應對策為補救教 學、增減學習或團體互動的方式。

鍾靜媛(2007)因應科技時代的進步,做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 之調查研究。以調查研究問卷行台北縣市的研究。研究發現目前台北縣市 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現況屬於「有待提昇」,多數國民 小學教師願意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而國民小 學資訊科技融入注音符號教學影響因素會因教師的年齡、教學年資與一年 級的教學年資、學歷及資訊護照的等級等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

綜合以上的研究,發現近十年來對於注音符號的現況研究,大多著重 在國小階段。研究中大多針對國小階段注音符號在教學上或學生學習上的 困難或錯誤做分析、診斷。對於幼稚園目前所實施的注音符號教學研究,

尤其是現況研究,則是較欠缺的。因此,本研究將深入探討,在幼稚園注 音符號的教學這一個領域的教學現況。

肆. 注音符號錯誤類型研究

了解學生學習時所發生的問題,就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困難的所 在,有助於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注音符號的錯誤分析研究,正可以達到

這樣的功能。注音符號錯誤類型的研究,歷年來都有很多學者做過歸納與

胡永崇

(1998) 生,實驗組與

三. 在拼音方面:利用注音符號檢測評估後,發現若字的韻母為 ㄣ、ㄥ、ㄤ、ㄢ或聲母為ㄖ、一、ㄩ時,拼讀就顯得困難;此外對 於三拼的字,正確度更低,拼讀能力更差。

四. 在聲調方面:學生無法區別二、三聲,在聽與寫的方面表現 出問題。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學童注音符號錯誤類型在「音調」方面,以二、

三聲不辨最為普遍。在注音符號的錯誤的分類上,以常雅珍(1998)的分 類方法較佳。她把錯誤分成「形音相似」、「形狀相似」、「音相似」等三種,

可以表示發生錯誤的原因,再加上孟瑛如(1999)所提出的「書寫錯誤」,

則共有四種。在發音方面則有陳弘昌(1991)提出的「發音困難」,孟瑛如

(1999)所提出的「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以及李佳宜(1999)

提出的「三拼」、「ㄅㄆㄇㄈ與ㄨㄛ的誤拼」等。這些錯誤類型的分類,可 以做為我們在進行「注音符號認知評量」時的分類依據。

提出的「三拼」、「ㄅㄆㄇㄈ與ㄨㄛ的誤拼」等。這些錯誤類型的分類,可 以做為我們在進行「注音符號認知評量」時的分類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