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程綱要總綱之發展

我國從西元 1929 年開始訂定國家課程規範,為使國家課程規範之內容能與 時俱進並符合時代變遷,其後歷經許多次中小學課程標準之修訂。而西元2003 年9 月召開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達成「階段性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之結論,希望能夠延長我國國民基本教育之年限,將高中職及五專前三年納入國 民基本教育,並且加以統整連貫,希望能藉此提升我國國民素質與國家競爭力。

直至西元2010 年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其會議結論指出:應參考世界趨 勢與先進國家之國民教育發展經驗,並考量「普及」、「非強迫」、「確保品質」及

「社會公義」等原則,積極推動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期符合世界教育發 展之潮流。西元2011 年 9 月行政院正式核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

明訂2014 年 8 月 1 日起全面實施(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在前述背景之下,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技術及 職業教育司進行課程研發,針對現行之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成效進行檢視,並因應 社會變遷、全球趨勢,以及培育未來所需之人才,持續強化中、小學課程的連貫 性與統整性,實踐「素養導向」之課程與教學,希望能落實「適性揚才」之教育 目標,培育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社會關懷善心及國際化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課程發展主軸強調核心素養,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 學習者」,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延伸為有意願、有動力的「自 主行動」;有知識、有方法的「溝通互動」;有善念、能活用的「社會參與」等三 大面向,再由此三大面向延伸出九大項目核心素養包含:「身心素質與自我精 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 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如圖2-2-1 所示,並以此建立各 學習領域的核心素養,教育部長潘文忠認為要「以學生學習權取代國家教育權」, 亦即「成就每一個孩子」,從傳統「競逐團體第一名」的教育思維,轉換成「探

求屬於自己的第一名」。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應該牽引出每個孩 子的天賦能力,使其開創出屬於自己人生的第一名,教師的教導並非最終的結 果,而是鋪陳學生學習的歷程;不追逐直線式的排名,而是要探尋橫向式的適性。

2-2-1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4)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的國中教育階段,訂有兩種課程類型,其一為「(教 育)部定課程」由國家統一規定,以養成學生的基本能力,並奠定適性發展的基 礎;其二為「(學)校定課程」由學校安排,以形塑學校願景,並強化學生適性 發展,旨在培養學生適應現在生活、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各項知能與態度,

注重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際運用知識的學習表現,教師可運用校內、外各類資 源,進行觀察、探究、實作等教學活動,運用測驗、觀察、問答及面談、檔案等 多元評量的方式,提升學生靈活運用所學之知能,強調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連結。

近年來,以「素養」為核心來思考國民教育課程的發展,以求兼顧學習者的 自我實現及社會的優質發展,日益受到國際組織及國內的重視。例如:聯合國教 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於 1996 年及 2003 年前後提出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

作為全球化的關鍵能力,包含學習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學會 改變(learning to change);歐盟(EU)於 2005 年提出母語溝通、外語溝通、數 學與基本科技素養、數位素養、學習如何學習、人際及跨文化與社會和公民素養、

創業家精神、文化表達等八項核心素養內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 2005 年提出的自律自主的行動、互動的運用工具溝通、與異質性團體互動等三 大核心素養等等;而國內學者則如陳伯璋、張新仁、蔡清田及潘慧玲(2007),

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界定與選擇國民核心素養:概念參考架構與理論基礎 研究」整合型專題計畫為基礎,將國民核心素養之理念與架構運用於教育研究領 域中;蔡清田、林永豐等人於2011 至 2013 年期間進行核心素養相關研究,撰寫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經過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 會、教育部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通過後,乃確定以「核心素養」做為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的主軸(范信賢,2016)。

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的《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指出,核 心素養教學具有下列四項效益:第一、不僅教知識,也重視技能與情意;第二、

不僅重視結果,也重視學習的歷程與方法;第三、不僅教抽象知識,更重視情境 學習;第四、不僅在學校中學習,更要落實於社會而動。有別於傳統教學過度偏 重知識的學習,素養導向教學則涵蓋「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 度與價值」(attitudes & values)三大範疇,交織成為「素養能力」(competencies),

最後訴諸於行動(action)(洪詠善、范信賢,2015)。

有別於九年一貫的能力導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特別強調「素養導向」,而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 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

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范信賢,2016)。從過去 的「競爭式學習」邁向現代的「共生式學習」,「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考驗著教 育現場教師的教學與課程設計能力,且課程必須著重在學生如何學習,而非單純 背誦知識,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總綱(教育部,2014)中提及:「核心素養,將透 過各學習階段、各課程類型的規劃,並結合領域綱要的研修,以落實於課程、教 學與評量中。」雖然總綱之中訂有核心素養及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但 其對學校課程教學、教科用書編寫、學習評量的引導,仍需透過各領域/科目課 程綱要的研擬與修訂,才能加以開展成為實際運用於教學現場當中的課程(范信 賢,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中,對核心素養從總綱到 領綱的開展,如圖2-2-2 所示。

2-2-2 核心素養在課程綱要的轉化及其與學習重點的對應關係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由總綱的三面九項延伸出各領域/科目的核心素養,但各領域/科目有其特 性與內涵,因此,各領域/科目的理念目標與學習重點,與總綱之核心素養乃是

彼此呼應,雙向互動的關係。領綱的「學習重點」分成兩個層面:「學習內容」

比較偏向學習知識素材的部分;「學習表現」則比較偏向認知歷程、行動能力、

態度的部分,二者需以「學習重點」進行整合並編織在一起,構築完整的學習(范 信賢,2016)。

因此,未來素養導向課程及教學之實踐,須參照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與 學習重點,並符合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一為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二為 強調情境脈絡化的學習;三為重視學習方法及策略;四為活用實踐的表現。有此 可知,教師們進行「素養導向」的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時,除須結合學習內容與 探究歷程之外,更須參照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與學習重點進行轉化,因而使 得教師對於課程綱要內容之看法與詮釋顯得更為重要。以下便緊接著說明十二年 國民基本教育社會學習領域經濟教育新課綱內容,以更加聚焦於本研究之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