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北地區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公民科教師對於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社會學習領域經濟教育新課程綱要的重要性排序,本章分為四個部分,第 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研究範圍與 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臺灣自西元 1968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2014 年開始實施「十 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兩者雖然都簡稱「國教」,但在本質、意義與內涵上皆有所 不同。九年國教是國民的權利,也是國民的義務,採免學費、免試、強迫入學、

以及政府辦理為原則;十二年國教後三年階段(高中職及五專前三年)則是國民 的權利,但非國民的義務,則採免學費、免試、非強迫入學及公私立並存為原則

(周祝瑛,2009;楊思偉,2006;洪仁進,2010)。

隨著社會經濟與教育環境的快速變遷,現代國民所需之教育內容及目標也有 所不同,九年國教著重於普及教育、提升國民素質,而十二年國教除著重於免學 費、免試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內容和目標的革新與翻轉,國內教育學者洪仁進

(2010)認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是一種「改革性」的教育政策,係以「九 年國民教育」基礎,冀望透過「階段性」的逐步推動,回歸國民教育的本質,據 以提升國民教育的品質。因此,教育部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高中職課程綱要統 整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此為臺灣第一部從小一到高三、十二年 一貫的課程綱要,但因修訂程序與微調課綱內容之爭議而延後實施,於本研究中 為了統一名稱,避免發生混淆,一律稱之為「十二年國教新課綱」。

我國自西元 1980 年代起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中即大幅增加國民生活中 所必須之經濟學相關教材內容,且多數學者認為國中階段的學生已夠成熟且有能

力學習經濟學,此階段的學生畢業後可能隨即步入職場或者半工半讀,開始同時 扮演著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Dawson(1977)認為在組織化的學校情境之中,

幾乎任何年級的中小學生皆可學習經濟學的概念,而Davis(1987)亦認為若經 濟學能以知識內容和概念類別呈現,學生將能夠和其他學科領域一樣學好經濟學

(引自黃美筠,2002)。

經濟學是一門選擇的社會科學,探究人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做出 理性取捨與抉擇,以滿足無窮的欲望;而教育則是協助個人發展潛能、自我實現、

學習適應環境,並進而改善環境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國民教育中學習經濟相關議 題的目的無疑是要使未來的公民學會分析事務並做出明智決定的原則與方法(林 永珍、闕雅文,2009)。現代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結構變化快速,

經濟問題日益多元且複雜,人們可能因缺乏參與現代社會所需具備的經濟知能而 無法做出明智決定,進而影響一國之經濟走向,因此,培養國民瞭解經濟學的基 本概念,以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生活已是各先進國家國民基本教育之潮流。美國早 在1960 年代就已發展中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相關課程與教學,日本也將經濟學列 入中學生必修課程,並特別加強美國中學課程較缺乏的「國際經濟」部分(王若 文,1993;黃美筠,1996)。

自二十世紀以來,臺灣經濟成長與工業化引起國內逐漸重視國民經濟教育的 規劃,培養公民在不斷變遷的經濟環境中做出複雜且明智的經濟決定(黃美筠,

1996)。現在的中學生,便是未來的公民,需要學習更完備且多元的經濟知能,

以面對國際經濟所帶來的全球性變遷,國中教育肩負銜接國小與高中職相關知能 培育的重大任務,亦是學生進入高中職分流教育或踏入社會工作職場之前最後一 個「免試、免學費、政府辦理、義務且強迫入學」的學習階段,乃是培育所有國 民基礎經濟知能與素養之重要階段,而課程綱要的變動牽動著我國基礎養成教育 的每一個細節,亦是未來公民培養認識社會的視野,而人文社會科是一門涉及「觀 點差異」的學問,不管是對過去歷史的認識、空間環境的結構或是社會制度的理 解,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意識形態,即便是對於「過去」歷史事件的認知與敘述,

也蘊含對「現在」社會的理解及詮釋,而「現在」所推行的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 要,便是「未來」公民養成與社會發展的養分。因此,「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 變革,不僅牽引著我國國民基本教育的走向,更影響著我國未來公民的養成與社 經之發展,其重要性與意義性不言可喻。

貳、研究動機

每個人都是經濟制度中的一員,並且扮演著消費者、生產者和國家公民的多 重身分,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各式各樣的經濟問題時,必須進行個人的經濟選擇與 社會的公共抉擇。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經濟問題日益複雜與多元,多 數人可能缺乏做明智決定和參與社會所需具備的經濟知能,因此,許多教育與經 濟學者認為:每位中學畢業生應瞭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以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中 負責任的公民和具有生產力的一員(王若文,1993;黃美筠,1996)。

經濟問題的認識必須奠基於經濟知識之上,而問題的解決則要有正確的經濟 態度,且豐富的知識也是培養良好情意的基礎,因此,透過學校對於經濟知識的 教導,可以影響學生的經濟態度,利於將來新經濟知識的吸收與活用,以及面對 變局時經濟態度的修正(王若文,1993)。

國民義務教育中的經濟教育研究,在全球經濟環境連動與變化快速的時代顯 得特別重要與迫切,而國中教育是銜接國小與高中職教育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 進入分流教育或踏入職場之前最後一個國民義務教育階段,對於學生日後學習、

職涯發展與解決日常生活經濟問題之知能有相當大的影響,國中生的身心漸趨成 熟且可塑性高,此時若能實施適當的經濟教育,使學生瞭解基礎經濟概念,藉以 理解並適應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將有助於學生扮演消費者、生產者與良好國民的 角色,若學生缺乏相關經濟知識與能力,或無法應用經濟推理解決經濟問題,不 僅影響個人的家庭經濟規劃,更影響著一國之經濟發展,甚至會牽動整體國際的 經濟局勢。

然而,空有理念而無適當的課綱與教材,仍然無法落實其教育目標,許多學 者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經濟教育實施之問題包含:經濟概念的份量與比重、授課 時數不足、課程綱要與標準訂定不夠周延、教科書詮釋的缺漏等問題,並且紛紛 建議修訂課程綱要或標準,並改革課程綱要或標準的編寫形式(王若文,1993;

林永禎、闕雅文,2009;徐鵬谷、徐淑敏,2011;徐新逸、賴淑齡 ,2006;黃 丹鈺,2003;黃美筠,2002)。

其中王若文(1993)認為我國經濟教育課程目標的訂定,應「認知」、「情意」

「技能」三層面兼顧,在「認知」目標方面又可細分為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而 針對三個層面的目標可再制定詳細的具體目標,以作為編擬、修改經濟教材課程 綱要之指引,使之成為國中經濟教育的重點內容,並作為教科書編寫者撰寫教材 之依據。而黃美筠(2002)則認為必須改革課程標準中教材綱要的編寫形式,以 呈現教材具體內涵的經濟概念為主要形式,只要列出國中階段在此課程中必須教 授的主、次要概念,至於課文章節的配置,則由民間出版業者的編輯小組彈性運 用,如此方能兼顧教材的自主性,且確知國中學生皆能習得應學的教材內容。

另外,黃丹鈺(2003)針對國中公民與道德經濟學教科書之內容分析研究中,

特別指出九年一貫教育之分段能力指標雖較以往的課程綱要有很大的改善,但仍 然有過於籠統、不夠具體的缺點,由於民間教科書之編纂均以分段能力指標為選 取和編寫教材的準則,指標是否具體明確將影響教科書品質的優劣,並且關乎整 體一貫課程的成敗。因此,建議九年一貫推動小組參照美國FTBC 和 VNCSE 的 形式,將適合我國國小、國中階段學習之經濟概念,分階段和年齡層詳細規劃條 列,如此才能確知各年級應教授經濟知識的範圍和深度,給予開放後的教科書編 輯明確指引。

因此,研究者認為探究「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可作為重新檢視我國經濟教育 實施的契機,課程綱要是引導教科書籍與教師教學的重要指標與合法依據,經濟 教育課程綱要內容主要在提供學生學習有關經濟問題的知識,培養學生對於經濟 問題之態度,並且建立學生的價值觀念體系,進而使其成為有效率的決策者。課

程綱要亦是國民基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扮演著達成國家教育目標的主要 角色,學生於學校教育中的學習內容大多根據教育部所編定的課程綱要而來,因 此經濟教育課程綱要之編定成為一國經濟教育推展之成敗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 國民基本教育階段,課程綱要決定了教科書籍的內容和範圍、也決定了教師的教 學內容和架構,理想的經濟教育課程綱要必須引發學生學習經濟知識的興趣、適 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發展階段,並可用以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經濟問題。

以研究者實際在國民中學任教之經驗,深深覺得理想的課程綱要編定不僅對

以研究者實際在國民中學任教之經驗,深深覺得理想的課程綱要編定不僅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