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玩家對《返校》的詮釋與意義

第一節 國民教育改革下成長的臺灣意識

「國小國中啦,就從史前、荷蘭、明清,忽然到了二戰結束之 後,就會講說台灣被國民黨政府解放、接受啦,光復台灣,突然 之間就會覺得教得有點快,...,就會開始介紹政策啊,三七五減 租、耕者有其田這些比較像政績宣傳的,可能是因為這些事情到 了民國七十年代之後,就好像沒有事情講了,就開始講戒嚴、白 色恐怖,戒嚴是花了比較大的篇幅在講,白色恐怖好像是放在課 本的邊欄,國小跟國中我印象是這樣子。」(受訪者 I,1990 年 生)

教育是傳遞知識與價值的重要管道,若要談到臺灣玩家對白色恐怖的認 識,則學校教育則不可不提。其實上段受訪者所描述的「臺灣歷史進程」,以

及當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威權統治等等,並非一直都存在 於教科書中,而是 1990 年代以後才進入國民教育的授課內容。

關於二二八事件,最早見於 1990 年(民國 79 年)的國立編譯館出版之歷 史課本,當時僅有「惟陳儀擔任行政長官期間,因取締私煙引發衝突,致釀成

36 年的『二二八』事件。政府迅即撤換陳儀,改組省政,並宣撫民眾」幾句帶

過,並無對事件的前因後果詳細解釋;此後一直到 1995 年,隨著政府調查與民 間努力,「二二八事件」歷史輪廓逐漸清晰,國編版歷史課本中的內容也加入 了「戰後政府軍正措施不當、民不聊生,以致私菸衝突成為激發民眾反抗的導 火線」等相關內容(中央社,2015 年 8 月 7 日)。

1994 年(民國 83 年)教育部修正發布〈國民中學歷史課程標準〉和〈國 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地理、歷史篇)課程標準〉,兩者皆由國立編譯館負 責編撰,前者將和台灣有關的篇幅限縮在最後一章「戰後中國」的「中華民國 在台灣的發展」一節,與早期相比已不再視台灣為反共的功能性基地,但仍將 中、台視為一體,至 1998 年出版的《認識台灣(歷史篇)》與《認識台灣(社 會篇)》(圖 25),也有對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制度、經濟、文化和政治參與 等等面向做出分析,可以說《認識台灣(歷史篇)》是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將 台灣史獨立成冊的嘗試,大幅增加了台灣史在國中教育裡的比重(王順仁,

2016)。

圖 25:國立編譯館出版之《認識台灣(社會篇)》與歷史教師手冊

臺灣教育史上的重要改革,是 1999 年起開始採用一綱多本,即開放民間出 版社依據教育部公布之課程綱要來編寫教科書,不再限定學校只能使用國立編 譯館版之課本,讓解釋歷史的權力開放到民間。《認識台灣》系列可以說是在 國編版課本施行最後幾年的補充教材,一直到 2002 年九年一貫後才結束其階段 性任務。本研究受訪玩家的年齡從 24 歲至 35 歲,正好是臺灣中學教育開始實 行行一綱多本的前後,受訪者中年齡最長的三位,都有提到自己恰逢教科書改 版:

「我國一的時候是陳水扁當總統,他那時候在歷史教育改課綱 嘛,課綱裡面就加入比較多臺灣歷史跟臺灣地理,所以我是第一 屆要上《認識台灣》,認識臺灣歷史、臺灣地理,我記得我是第

一屆拿那個課本的人。...。因為畢竟是第一屆啦,所以其實老師 們上課的時候,有些老師還是會用國立編譯館的教科書在做補 充。我那時候在念書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特別想起甚麼,反而是 後來讀大學研究所,或是出來之後,我自己才有在思考一些事 情。」(受訪者 B,1985 年生)

「因為我是國中部編本的最後一屆,我記得那時上國中的時候,

我們好像是第一屆比較特別,上那個《認識台灣》社會篇,歷史 篇、地理篇,我們真的有這個課本在,是專門做這個。」(受訪 者 F,1989 年生)

「因為我是國立編譯館最後一屆,...。剛剛好在國立編譯館最後 一屆的時候,它跟前幾屆不同的是,它有加入一點白色恐怖或二 二八的歷史事件帶進去,但其實沒有特別著墨,二戰後的歷史是 很快就帶過了,大概是一堂課就帶過了,而且考試都不會考,所 以重點不會在那一塊。」(受訪者 E,1989 年生)

換言之,本研究雖無刻意依年齡挑選受訪者,但招募而來的受訪者均是在 國民義務教育中接受過台灣史教育的年輕世代,國民教育從《認識台灣》系列 到九年一貫後每隔幾年一次的課綱改版,都不斷在更新加入學界對二二八事件 與白色恐怖的研究與詮釋,為原本政府單一立場的解釋增加更多元的觀點。雖 然受訪者表示已經記不清楚當初在學校是學了什麼內容,但仍可以說出一些指 標性的事件,且往後若是知道了相關的歷史或新聞事件,也會回想到曾經學過 的東西。

「其實說真的,沒有什麼印象。我印象中歷史課本就是,我不知 道實際上是怎樣,但我現在印象中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就是講發 生什麼事件,查緝私菸,然後就後面忘記了。在過程中誤殺,然 後就暴動,然後就戒嚴,然後什麼黨禁報禁這樣。說真的這些歷 史都是,長大之後知道一些後續衍伸的政治事件的時候,再回去 google 才會聯想到小時候曾經上過什麼東西。」(受訪者 A,

1992 年出生)

「我前陣子也是有認識到,一些努力想要復原當初二二八、和許 多耆老的一些歷史文件的人,發現說其實中間發生了非常多的 事。這也不是單純的外省人碾壓本省的故事,裡面的受害人也有 外省人,其實這是慢慢才知道,只是以前課本真的教的非常直 接,就是一個外省人壓迫本省人的故事,因此我也一直懷疑說,

我們小學應該也有教過類似的事。」(受訪者 F,1989 年生)

當然,課本裡的「硬知識」並不會對每一個學生產生同樣的影響,課本裡 也並不是把歷史都鉅細靡遺的寫出來,另外很重要的關鍵,是在教學現場的教 師是如何將這些新知識帶給學生,比如說受訪者 I,就印象深刻高中的老師會補 充一些課本沒有的東西:

「高中的時候,...,我記得篇幅也不太大,大部分的事情還是靠 歷史老師跟我們講啊,因為我們是英文語資班,那時候一定都有 一本新英文法,他會跟你講那個作者是被迫害的一個人,被關去 綠島,柯旗化、柏楊啊,很多都是歷史老師跟我們講的,而且那 個都不會寫在課本裡。」(受訪者 I,1990 年生)

而受訪者 F 則說,自己當時的歷史老師在講述國共內戰、民國早期歷史的 時候相當生動,但可能因為老師本身對台灣史也是相當陌生,因此只能夠照本 宣科:「反正現在回想起來,感覺老師也沒有很準備好要教那個部分,所以可 能就照課本這樣,我覺得唸得滿難的。」(受訪者 F,1989 年生)

相比較剛剛施行臺灣史教育時,還可能有多數教師是「邊教邊學」,對於 課本上的內容所能提出的解釋或補充資料並不多,例如受訪者中年紀最長的受 訪者 A 表示,雖然當時有《認識台灣》系列的教科書,但整體而言中國史地的 篇幅還是最多的,對於國民黨政府遷台前的二二八事件與之後的白色恐怖,也 只是點到為止,這些相關的知識,對她而言是在大學之後才知道的:

「那當時那些課綱,雖然有這樣子的教科書來講台灣的歷史地 理,但其實當時的課綱上中國歷史地理的比重還是多的,對,所 以其實並沒有真的深入的去講甚麼是二二八、甚麼是白色恐怖,

雖然已經開始去講了,但是我覺得並沒有那麼深入地去講為什麼 會發生這些事情。可能就頂多比以前的人知道再多一點點。反而 後來對於二二八或是白色恐怖的了解,像我自己念大學,我是師 大畢業的,...。那時候念師大的時候吧,就知道說喔有四六事 件,那個時候也開始比較知道一點,慢慢地知道一些事情。」

(受訪者 A,1985 年生)

而近年來許多教師在受教育以及師培的過程中,已經是有學習到臺灣史的 一群,所以 1995 年出生的受訪者 D,就認為自己很幸運的遇到年輕老師,所以 能學到更多關於臺灣史的內容:

「國小歷史,因為遇到很年輕的歷史老師,所以他在談論這件事 情的意見上面,可能他的教育背景也比較新潮了,所以他的反思 就會出現。...。所以那時候我學到二二八,已經滿接近他們現在 所謂的『課本沒有告訴你的二二八』。...。我大學的國文課有講 到關於白色恐怖,老師很能夠跳脫出這種...我也不知道怎麼講,

這也是他們時代的限制,但是剛好遇到很年輕的老師,30 歲那種 的,所以他們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會要我們有想法。」(受訪者 D,1995 年生)

受訪者中年齡最小,出生於 1996 年的受訪者,則可以更明確的描述出學校 所教授的台灣史內容,並對於這樣的內容可以提出「認為是中立沒有特別偏頗 哪一方」的觀察:

「最早接觸到應該就是從國中,算是有系統地接觸到,會告訴你 這是哪一段時間發生什麼事,到高中的時候又講得更詳細這樣。

然後提到戰後,會比較像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國民黨撤退來臺灣 之後,以臺灣為基地,他會告訴你有哪些時期嘛,就反攻大陸時 期啊,就他們還是把目標放在反攻,後來會轉為內部的基礎建 設,後面有民主化時期,就大概分成這幾個時期告訴你這

樣。...,我自己覺得它講的這些事件,其實也算滿中立的,不會 說特別偏向受害者或是政府那一邊,但我自己覺得這個滿吃老師 自己的意見這樣,至少我的歷史老師都沒有偏向哪一邊,都比較 客觀來描述這個事件。」(受訪者 G,1996 年生)

王順仁(2016)認為《認識台灣》系列標誌著臺灣國民教育中「臺灣史教 育」的開始,是台灣試圖向這段被遺忘近半世紀的歷史跨出新一步嘗試的開

王順仁(2016)認為《認識台灣》系列標誌著臺灣國民教育中「臺灣史教 育」的開始,是台灣試圖向這段被遺忘近半世紀的歷史跨出新一步嘗試的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