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玩家對《返校》的詮釋與意義

第二節 掙脫國民黨史觀的世代

學校教育為這一世代的年輕人打下對威權歷史的認知基礎,也無形中影響 了年輕人的身份認同。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之民調,在「台灣民眾台灣 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方面,臺灣人民的「臺灣人」認同感自 1992 年起持 續上升,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比例逐漸下降,兩者於 2007 年 出現黃金交叉,此後「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至 2019 年後均已過半。

圖 26: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2020.06)3

這樣的認同轉變,其實不能只看作國族認同的轉變,而是對於「臺灣人」

一詞的含義與理解有所不同,根據李冠城、楊婉瑩(2016)的研究,在 1972 年 前出生的年長世代民眾身上,影響其臺灣人認同的因素主要偏重省籍、二二八 歷史記憶,和支持台灣獨立;對於青年民眾(1972 年以後出生)而言,其臺灣 人認同中,省籍、歷史悲情和臺灣獨立等元素的重要性則逐漸下降,取而代之 的是,在成員上以台灣住民為基礎,在情感上以台灣成就為榮,在政治上以台 澎金馬為疆界的認同基礎,由此可見一個新的國家認同正在形成。

3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 年 06 月~20120 年 06 月),綠線:「台灣人」,桃 紅線:「(中國人與臺灣人)都是」,藍線:「中國人」,黑線:「無反應」。政治大學選舉 研究中心報告,取自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 。

本研究受訪者為 1985 年以後出生的年輕族群,其談論到家庭與政治時,也 反映出了與上一代不同的觀點與立場,且能分析父母的政治認同與自己有所差 異的原因,幾人都不約而同的將「省籍」視為重要因素:

例如受訪者 A,她自述出生於外省家庭,「我爸媽都算是所謂的外省人,

然後我的外公是軍人。所以我從小記得,就我媽媽是眷村出來的,那所以我就 是那種,父母或是親戚吧,是那種鐵藍、藍到爆的那種」。但她也說,雖然父 母、長輩立場偏藍,但對於小孩都是「很開明的父母」,並不會過問政治傾 向,因為知道彼此立場不同,所以在家中並不會談論政治,直到 2014 年的太陽 花學運,才因為她要去參與抗議行動才起了一些衝突。

受訪者 F 則提到自己的外公是軍人,父親在她眼中也是非常「藍」的,而 且是「守舊的」:「我爸是一個宣稱他非常中立、非常地支持民主,但是言論 非常藍的人,而且其實是守舊的人,但他一直覺得自己是自由派那一方的。」

她和爸爸的政治立場相反,常常會因此發生爭執。

受訪者 E 更是直接表明自己是「臺灣獨立派」,和媽媽的政治立場完全相 反,所以有時候會因此吵架:

「我媽的政治立場是跟我完全不一樣的。她是馬祖出生,她是死 忠的鐵藍,...,是屬於死忠的國民黨那一派的,因為馬祖當時是 屬於最前線的,所以她認為國民黨來這裡是為了保護台灣,她的 小時候也常常跟國民黨的軍人有接觸。...,有時候都會因為這件 事情跟她吵架。因為我個人是非常確切的台灣獨立派,我是主張 台獨的那一邊,所以我沒辦法去信任她的那一套說法。」(受訪 者 E,1989 年生)

雖然本研究的受訪者並不能代表整個台灣的年輕世代,但其中無論是有強 烈政治立場或是表示自己不太關注時事的人,都很明顯將「泛藍」一派視為與 自己不同的他者(底線為研究者所加):

「至於對白色恐怖的看法,他們會認為有些愛表現的人,他們局 限於這樣的想法。其實我聽了就覺得很怪,我覺得一件事情不可 能這麼單純,我是懶得計較,因為我們家裡有另外一個風氣,就 是小孩不要跟大人...就不要討論,他們會拿這種事情當藉口,我 會覺得變成大人其實也沒有多了不起。我覺得有各種理由我不用 去跟大人衝突,就算我覺得哪裡不太對,但沒有衝突或我沒有表 態,不代表我認同。」(受訪者 H,1988 年生)

「應該說我們家滿特別,我媽媽那邊就是在地,但我爸那邊就是 外省人,所以就是兩邊的立場不太一樣。...。也不是說發表什麼 意見,比較像是講故事那種,例如說可能以前發生什麼事,我爸 就會跟我講,我爺爺以前怎麼跟國民黨撤退來台灣啊,大陸那邊 伯伯啊、兄弟姐妹啊沒有跟來台灣的,都被流放啊之類的,就會 講這些故事。或著是會講他們外省人在台灣那個時代,會怎麼樣 過生活,或是我們在地人在那時會怎麼樣過生活。但這也不太像 是針對某件事講,就比較是描述那個時代的樣貌。」(受訪者 G,1996 年生)

本研究是透過網路論壇徵求受訪者,基本上受訪者均為遊戲資歷較豐富的 玩家,且因為訪談邀請文字中提到討論的內容包括臺灣歷史與政治,所以會主 動報名的人也可能是這個群體中對歷史、政治與時事較有關注的人,也才能夠

在訪談中提出自己對政治的觀察。從受訪者的回答裡可以發現,他們都能對臺 灣的政治狀況侃侃而談,也會為自己父母、家人的政治立場找到背後的脈絡原 因,例如把他們歸為外省人或本省人,或是以地域、生長環境區分,也有結合 到臺灣經濟起飛年代,大家注重現實而不談政治的狀況。而對於他們自身的政 治立場,除了幾位父母同樣是屬於泛綠(或更準確的說是「臺灣主權派」)的 受訪者,說自己「一直以來都會看新聞、會關注政治」以外,其他受訪者大多 都提到了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可以說這是一個影響他們政治認知的重大事 件:

「在更之前,你知道第一場服貿的抗議活動,其實是辦在自由廣 場,好像是在前一年六月辦的。辦在那邊的時候,場子真的是很 小,我是那時候的音控,第二年發生那件事的時候,後來他們第 一批的人一起衝進去,原本那時候音控他們也有要找我,但我那 時候正在忙,所以是我朋友去。...,差一點就是我進去了,因為 如果我是 PA,那我一定要跟著進去,那就要困好多天了。」(受 訪者 F,1989 年生)

「因為當年有比較明顯的衝突可能是,比如說當年太陽花的時 候,我要去參加,我要去台北,那時候有稍微有一點點,我說我 要去然後有一點小衝突,我媽也沒有說不准去,但有因為這件事 我跟她說我要去,她稍微有一點不高興,但也還好反正就去了 嘛。」(受訪者 A,1985 年生)

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是指 2014 年 3 月 18 日至 4 月 10 日,由學生發 起,為抗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國民黨團逕行宣布通過委員會,而佔

領立法院議場的的行動。為了防止警察清場,而於立法院外也聚集了相當多學 生與社會人士,進行了為期 22 天的反包圍靜坐,其中 3 月 30 日於凱達格蘭大 道舉行的反服貿大遊行,更匯集了全臺各地來聲援的人,達到了 50 萬人次的參 與,最後順利阻止《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運動的訴求從一開始的「反黑 箱、退回服貿」,逐漸延伸出「反對中國經濟統一臺灣」的「抗中」呼聲與論 辯,且由於這次行動的發起者與參與者主要為學生身份,也引起廣泛矚目,普 遍被視為年輕一代「政治覺醒」的關鍵事件。本研究的受訪者中,更不乏有參 與的人,直抒事件多他及身邊朋友的影響:

「後來慢慢可能,面對政局的改變,不管是扁的八年還是馬的八 年,都很多,欸怎麼有些人的說法是前後矛盾的,也發現說,當 時跟中國的立場好像越來越不一樣。等到真的開始啟發的時候,

還是三一八學運那個時候,大家才忽然有,欸像是某一種開關被 開啟了,瘋狂想要把整個資訊去公開透明化。他們到底做了什 麼,變成說我必須簽了像服貿協議,那服貿協議會造成什麼樣的 影響?大家會開始去反思這些事情。」(受訪者 E,1989 年生)

也有不是生活在北部的受訪者,除了關注新聞媒體的相關消息,也有參與 在地的聲援活動:

「太陽花學運,應該算有參加吧,有參加一半。我沒有去立法 院,因為我在高雄念書。但是在高雄的捷運站,其實是有一個小 小的靜坐或是遊行,那時候我已經有徘徊,在考慮要不要去參 加。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他們法律系就直接拉去立法院上課 了,所以其實印象還滿深的,而且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實不是對

於服貿這件事情的了解,對它的了解只有關稅、或是 made in Taiwan、made in China 的差別而已,可是我對於這個學生的號召 力真的超厲害的。那個時候我記得陳為廷跟林飛帆,還有其他一 些學生,整個號召起來,因為那時候我也是大學生,所以覺得很 有印象。」(受訪者 D,1995 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