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語教科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語教科書

關於課程一詞,羅秋昭(1999:5)提到:

一般的解釋是「指有計畫的經驗學習」(Planned Learning experience),認為課程是 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所進行的有計畫的、有系統的學習經驗和活動內容。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修訂說明(教育部,2011c)

也提到:「課程是發展出來的,不是創造出來的。」因此,課程並非透過創造橫空出世,

而是經由有計畫、有系統的安排,逐漸發展成形。

羅秋昭(1999:29-30)提到,國語文教學應有的觀念,其一是確立語文是工具性 的觀念,其二是認識語文具有綜合性和邏輯性的特質。人們使用語文的首要目的在於溝 通,將語文當作工具,透過聽、說、讀、寫、作的技能,進行表達與理解,傳遞彼此間 的訊息。語文除了基本的工具性質,其內涵包括各類的豐富知識,使人們不只學習語文 知識,還能藉由語文來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語文亦能啟發思維、型塑觀念,分享人生 的智慧,傳承人類的文化。因此,陳正治(2008:2)認為:「國語文是工具學科,也是 思想學科。」

本節是對國語教科書探討,介紹課程的計畫到課程的實踐,說明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和思想性。以下從國語科課程綱要、國語科教學的功能、國語科教材的編選三部分談起。

11

一、國語科課程綱要

目前的課程綱要實施之前,課程的依循標準,是根據 1993 年頒布的「國民小學課 程標準」。現今國小、國中課程的遵循標準,是依據教育部發布與修正的 97 年《國民中 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之所以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求,

以及回應社會的期待(教育部,2008)。

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2008)依照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三個面向,分 成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及綜合活動七大學習 領域。其中語文學習領域中的本國語文,其內涵強調語文能力的學習、使用、應用及延 伸學習。本國語文的學習階段,依照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以及七至 九年級,分成四個階段。

(一)基本理念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基本內涵,期望培養學生具備人本情懷、統整 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讓學生發展其潛能,以求適應並 改善將來的生活環境,成為一個身心健全的現代國民(教育部,2008)。

國語文學習領域的基本理念(教育部,2011b),提到以下幾點:

1.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

讀、寫、作等基本能力,並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

解決問題。

2. 培養學生有效應用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

以融入生活經驗,擴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3.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

12

4.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 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從中可知,其理念在於培養學生基本的語文技能和知識,使學生能將語文能力應用 於實際生活,藉著語文能力來提升精神文化,且能利用語文能力進行自主、持續的學習。

(二)基本能力

九年一貫的課程(教育部,2008)期望能藉由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等三 個方面的教育學習,培養學生達到下列十大基本能力:

1.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國語文課程綱要(教育部,2011b)中,將十大基本能力轉換成具體的課程目標,

如表 2-1。從課程目標中可發現,目的在於使學生具備語文基本技能,培養語文興趣;

運用語文能力,應用於生活之中;透過語文並結合其他工具,進行學習。呼應語文學習 領域的內涵,強調語文能力的學習、使用、應用及延伸學習。

13

表 2-1 十大基本能力與國語文課程目標之轉化表 課程目標

基本能力

國語文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應用語言文字,激發個人潛能,擴展學習空間。

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語文創作之興趣,並提升欣賞評析文學作品之能力。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具備語文學習的自學能力,奠定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之基礎。

表達、溝通與分享 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分享經驗,溝通見解。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透過語文互動,因應環境,適當應對進退。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透過語文學習體認本國及外國之文化習俗。

規劃、組織與實踐 運用語言文字研擬計畫,並有效執行。

運用科技與資訊 結合語文、科技與資訊,提升學習效果,擴充學習領域。

主動探索與研究 培養探索語文的興趣,並養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運用語文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出自教育部(2011b)。

(三)七大議題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課程內容分成七大學習領域,除此之外,尚有 性別平等、環境、資訊、家政、人權、生涯發展、海洋等七大議題。此七大議題不獨立 形成學習領域,而是融入各個領域的課程之中。

在性別平等教育(教育部,2012c)上,旨在培養學生了解性別和社會文化之間的 關係,發展正確的性別價值觀念,且能批判、省思及實踐性別的平等。在環境教育(教 育部,2012f)上,旨在培養學生覺察環境的能力,對於環境擁有正確的認知及價值觀,

14

建立環境的行動技能和經驗。在資訊教育(教育部,2012e)上,旨在培養學生資訊科 技的知識,使用資訊科技來學習及解決問題,並建立面對資訊科技時的正確態度和人文 關懷。

在家政教育(教育部,2011a)上,旨在培養學生適應、改善生活所需的能力,形 成健康的家庭生活概念與生活,增進自己、他人及環境之間的關係。在人權教育(教育 部,2012a)上,旨在培養學生了解人權的知識,發展自身對於人權的價值觀,實踐尊 重人權的行為。在生涯發展教育(教育部,2012b)上,旨在培養學生了解並養成自身 能力,認識並學習各種工作知能,明白並規劃生涯的發展。在海洋教育(教育部,2012d)

上,旨在培養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及認識海洋,建立對生命和自然環境的尊重,形 成「海陸平衡」的思維方式。

從國語科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基本能力,以及融入的七大議題可得知,國語科課 程的目的如下:

1. 培養學生學會語文的技能和知識 2. 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能力

3. 培養學生利用語文能力自主、持續學習,提升自我的精神文化

二、國語科教學的功能

陳弘昌(1991:1-4)提到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包含奠定學習基礎、啟發學生思 考、薰陶兒童德行、充實學生生活、促進社會發展、鞏固國家統一等六項。透過語文教 學,除了養成語文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習,也能刺激思考、激發創造力,還能將觀念潛 移默化、形塑思想和行為,幫助學生社會化,有利社會和國家的發展。

羅秋昭(1999:14-22)提到國小語文教學的任務,可分為三點:其一是培養聽、

15

說、讀、寫、作能力;其二是認識語文學習法則;其三是兼顧語文教學的三個層面──知 識、技能、情意。透過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練習語文的法則和語 文的操作,並從中學習所蘊含的文化、思想和觀念等。

何三本(2001:4)提到語文教育的性質,應包含以下幾點:工具性、基礎性、知 識性、交際性、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透過語文教學,能學會掌握語文,以語文為 工具,旁伸學習其他知識,以及與他人進行溝通。除此,還能從語文教學中,學習蘊含 其中的知識,接受人文思想的薰陶,體會真、善、美的審美藝術。

陳正治(2008:4-7)提到國語文教學的目標,可分為語言層次、文學層次和文化 層次等三類。透過語文教學,可以了解語言、認識語言及活用語言的基礎能力;可以理 解語文組合的形式、表現的藝術及其中的情感;更可以從語文蘊藏的器物、制度、理念 等文化內涵,了解生活、認識社會及形塑觀念。

綜合上述學者所言,國語科教學的功能如下:

(一)學習語言技能。

(二)體悟語文藝術。

(三)接受文化薰陶。

三、國語科教材的編選

陳弘昌(1991:20-21)提到:

國語教材的編選,須根據自動原則,類化原則,興趣原則,分布學習原則,語文形 式原則及完形原則。

因此,國語教材的選擇,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其感到興趣,需根基於學生的舊

16

經驗,使其感到熟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動機,自動的去學習;國語教材的編輯,須 根據學生心理認知的發展,將教材內容的簡單或困難,概念的完整或部分,做適切的安 排和練習。

何三本(2001:52-53)提到語文學科教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有三:其一是社會國家 語文程度和教育總目標,其二是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其三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

國語教材的編選標準,亦是如此。國語教材的編選,須能回應社會對語文程度的需求,

以及符合國家教育目標的標準;須能培養學生全面的語文能力,並且與時俱進;須能依 據學生認知發展的不同,選擇適合其程度的教材。

陳正治(2008:10)提到:

對於教材的編定,可分為論理組織法和心理組織法兩種。論理組織法是根據語文本 身條理系統編定的;心理組織法是根據學習者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編製。

國語文教材的編選,須依據語文自身的特性,按照難易、深淺來編排,使教材有條 理、有系統的呈現;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質,按照興趣的有無、實際需求及認知發展來

國語文教材的編選,須依據語文自身的特性,按照難易、深淺來編排,使教材有條 理、有系統的呈現;須根據學生的心理特質,按照興趣的有無、實際需求及認知發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