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個研究的設計和實施,需要藉由研究方法的支持,如此才得以讓研究更具條理、

更有系統。本節介紹的是研究方法,以下將從內容分析法、研究步驟、研究流程三部分 談起。從中了解該方法與本研究的關係,並整理出適合本研究的步驟。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又稱為資訊分析或是文獻分析,此方法發展自 20 世紀初期,早先的研 究對象,是針對大眾傳播媒介做分析,特別是以文字呈現的報章雜誌為主(楊孝濚,1989:

809;歐用生,2003:149;王文科、王智弘,2011:459)。王文科、王智弘(2011:459)

提到:

在許多領域的研究,常需透過文獻獲得資料,因此內容分析研究法便有其價值與採 用的必要。

使用內容分析法的領域,除了初始的大眾傳播之外,社會學、歷史學和政治學等研 究,也逐漸開始採用此方法(歐用生,2003:149)。

46

弗蘭克爾(Jack R. Fraenkel)和瓦倫(Norman E. Wallen)(吳宗雄譯,2004:670)

提到:「個人或團體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信念、態度、價值以及觀念常常會洩漏在溝通的 內容中。」王文科、王智弘(2011:459)也提到:「內容分析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 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的發展情形。」因此,內容分析法可以用來分析人 們溝通的內容,間接研究人們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分析文本的內容,來闡釋某時某現象 的狀態或趨勢。

對於內容分析法的內涵,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定義。卡特賴特(D. P. Cartwright)

(引自王文科、王智弘,2011:459)認為:「『內容分析』與『編碼』可以交換使用,

指以客觀的、系統的,以及量的方式,描述任何符號的行為。」貝雷爾森(B. Berelson)

(引自王文科、王智弘,2011:459)認為:「內容分析是一種研究的技術,針對溝通產 生的內容作客觀的、系統的,以及量的描述。」鮑爾斯(J. W. Bowers)(引自楊孝濚,

1989:810)認為:

對於內容分析的定義,不是針對內容分析的方法是否客觀而有系統,或其資料是否 經過量化,而是注重內容分析的價值。

布倫特(Brent)和安德斯諾(Andersonw)(引自席汝楫,1997:185)認為:「內 容分析是就文件的內容及字面意義,系統而客觀地進行定量的敘述性研究的一種方法。」

陳國明、彭文正、葉銀嬌、安然(2010:338)認為:「內容分析就是以客觀與有系統的 方法,確認出訊息之特徵,並進一步推論出結果的過程。」

綜上學者所述,內容分析法是將文本用客觀且有系統的方法,以量化的方式和質性 的分析,描述內容的特徵,並推導出結論。

47

內容分析法能在教育或社會等實務領域發揮效能,因此被廣泛地運用在教育研究上

(吳宗雄譯,2004:672;王文科、王智弘,2011:460)。歐用生(2003:149)提到:

現在,內容分析法已成為一種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擴及教科書等課程材 料,而且教材的內容分析已成為當前課程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教育領域的研究常會用到內容分析法,課程教材的研究更是適合使用此方法。內容 分析法對本研究而言,是相當適切的研究方法。因為本研究的對象是國語教科書,也就 是內容分析法中,用來被分析的文本。在研究過程中,必須用客觀且有系統的方法,檢 視國語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出其中的特徵,加以描述,進一步的闡釋及推論出結果。

二、研究步驟

楊孝濚(1989:820-831)提到內容分析的方法有三。首先是抽樣,其次是類目與 分析單元,再來是類目及分析單元的效度與信度分析。

王文科、王智弘(2011:461-465)提到,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有三。首要是先 確認目標,其次是決定蒐集資料的方法,最後是安排分析程序。在蒐集資料的方法上,

要注意抽樣、類別、紀錄單位、脈絡單位和計數系統,這五項主要的任務。

歐用生(2003:154-161)提到,內容分析的研究,分成六個步驟。首先是要擬定 研究目的,其次是訂定研究單位和類目,次之是決定研究對象,再來是考驗信度、效度,

接著是搜集與分析資料,最後是撰寫報告。

弗蘭克爾和瓦倫(吳宗雄譯,2004:670)提到,內容分析法可分為九個步驟。首 先是決定目標,其次是界定名詞,次之是詳細說明分析單位,次之是尋找有關資料,次 之是發展理論依據,再來是發展抽樣計畫,再者是形成編碼類目,接著是信度與效度,

48

最後是分析資料。

陳國明等人(2010:341-348)提到,內容分析法的操作,可分為七步驟。首先是 確定研究問題,其次是決定適當的資料母體,次之是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再來是決 定分析單位,再者是制定測量表,接著是訓練譯碼人,最後是分析資料。

綜上學者所述,本研究的內容分析,共有九步驟:

(一)擬定研究目的。

(二)蒐集相關文獻。

(三)發展依據理論。

(四)決定研究對象。

(五)訂定分析單位。

(六)形成編碼類目。

(七)考驗信、效度。

(八)分析研究資料。

(九)撰寫研究報告。

三、研究流程

本論文是研究國語教科書中的空間型態,如圖 3-1。在研究流程中,其一是蒐集與 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詳加閱讀後,將文獻整理成國語教科書文獻、空間理論相關文獻 二類。在國語教科書相關的文獻中,含括了《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國語教 科書論述二種,藉由此二種文獻,可了解國語教科書的目的與功能;在空間相關的文獻 中,包含了地理學和文學兩個領域的空間論述,藉由此二種文獻,能明白空間的分類和 功能。透過國語教科書、空間理論此二類相關文獻的探討,形成本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

49

50

文獻理論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釋研究結果。最後,總述本研究的結論,並提出研究後 的相關建議。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