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旨在分析國小國語教科書中的空間型態,先敘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接著提出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並針對「國語教科書」和「空間」等詞語,進行名詞解釋,給予 明確的定義。最後,再由研究對象及內容著手,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及限制。

本章共分成四節,以下將逐一從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重要名詞釋義、

研究範圍與限制談起。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將介紹《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的修訂情形,

來說明本研究的背景;介紹空間與人的關係,以及空間的重要性,來說明本研究的動機。

以下從研究背景、研究動機二部分談起。

一、研究背景

國語教科書是依據國語文課程綱要編輯而成,本研究對象為國語教科書。因此,國 語文課程綱要,以及綱要的修訂原則和重點,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發展,於 1998 年公布課程總綱,於 1999 年研訂各學習 領域綱要,於 2001 年正式實施(教育部,2011c)。從 2001 年的暫行課程綱要、2003 年的課程綱要,到 2008 年的課程綱要。目前國民中小學課程遵循的標準,即是 2008 年 發布的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修訂說明(教育部,2011c)

提到:「課程是發展出來的,不是創造出來的。」修訂說明(教育部,2011c)還提到:

「課程為一連續的有機體,隨著時代的轉變,科技的進步,需適時進行調整。」課程透 過有計畫、有系統的安排,逐漸發展成形,但課程的發展,並非在課程成形後就此止步

2

不前。課程必須隨著時空環境的推移,適時、適度的進行調整,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適應世界發展的趨勢。

目前中小學遵循的課綱,歷經多次微調與修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最近一次的修訂日期是 2011 年,其修訂說明(教育部,2011c)

中提到課綱微調原則有四:

(一)環境變遷的因應性。

(二)檢討推動的完整性。

(三)與時俱進的實用性。

(四)課綱架構的適切性。

從修訂原則中可知,語言是會隨著時空環境而改變用法,因此必須以當代的語言文 字,反映當代的時空背景,立基於本土的課程,發展全球化的視野。在課程的實際修訂 上,要因地、因時、因人而制宜,除了保留國語文「文以載道」的傳統內涵,也要結合 當代議題,切合生活的實用性。

其修訂說明(教育部,2011c)中提到課綱微調重點有五:

(一)學習階段的調整。

(二)將「文體」一詞,改為「文章表述方式」。

(三)明確標示第四學習階段文言文所佔之比例。

(四)強調當代議題與語文重點。

(五)評量範圍增加課外閱讀。

課綱微調重點中,第四點強調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時代背景、生活環境息息相關。

因此在教材的編輯上,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多元、豐富的面向,融入當代的

3

重大議題,讓課程就是生活。

第五點的評量範圍增加課外閱讀,提到語文能力十分重要,透過閱讀能吸收大量資 訊、提升人文素質,進而改變思考習慣,改變未來人生。但國語教科書中的課文,常拘 束於文章篇幅,讓語境無法完整的呈現,以致學生無法感受其中的氛圍,使得學習效果 受到限制。

二、研究動機

關於空間,畢恆達(2001:22)提到:「我們習於用視覺來觀看環境,卻又對環境 視而不見。」瑞爾夫(Edward Relph)(引自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37)提到:「空 間沒有定形且難以捉摸,也不是能夠直接描述和分析的實體。」人們存在於空間之中,

每天經歷許多不同的環境,但卻幾乎未曾好好地凝視空間、思考空間。由於空間沒有固 定型態、難以捉摸,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就很理所當然地變成平凡的背景。

但是,段義孚(Yi-Fu Tuan)(潘桂成譯,1998:119)提到:「語言本身顯示了『人、

空間、時間』的親切的連繫。」說明了空間不單是人們生活中的平凡背景,空間與人之 間的關係,是緊密連繫的。對於空間與人的互動,畢恆達(2001:2)提到:

然而空間絕不是一個價值中立的存在或是人們活動的背景,它一方面滿足人類遮蔽、

安全與舒適的需求,一方面更展現了人們在某時某地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

人們進行活動時,在空間中建構文化的標誌,空間則是透過這些文化符號,反映人 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與心理認同。

段義孚(引自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35)認為:「透過人類感知和經驗,我們 得以透過地方來認識世界。」人們藉由感受空間、經驗空間,讓空間脈絡中含有的意義,

4

帶給人們的知識,進而認識世界。段義孚(潘桂成譯,1998:96)提到:「建築物有教 導的作用。」他(潘桂成譯,1998:96)也提到:「已建成的環境,澄清了社會的角色 和關係。」當人們處在一個人為的空間時,這個空間能發揮教導的作用,讓人們明白在 此空間中,自己是什麼身分、該有什麼言行表現。

空間與人的互動是十分密切,它不只是人類活動的場域,也反映人類社會文化價值 和心理認同,更藉由人們對地方的經驗,帶領人們認識世界的知識。人們可以透過經驗 空間,體悟空間所富含的知識。因此,國語教科書中的空間,呈現何種樣貌?能夠反映 出什麼樣的世界?能夠帶給兒童什麼樣的知識?這些都是引發研究者關注的動機。

三、小結

國語文課綱的修訂說明,認為課程必須與時俱進。以語文學科的角度反映當代的時 空環境,結合當代重大議題,貼近本土的生活經驗,拓展全球的宏觀視野。2011 年國語 文課綱的修訂,一再強調空間環境的重要,是因為人們就生活在空間之中,不能對空間 漠視且一無所知。人們與空間之間連結緊密,空間也反映了人們的文化,人們更能藉由 空間學習知識,認識世界。

據此,本研究擬從空間的角度切入,較為全面性的分析現行南一、康軒、翰林三家 版本,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全套國語教科書,檢視國語教科書編輯的內容,是否符合課 綱調整的原則與重點,探究國語教科書中呈現的空間型態,以及這些空間所要傳達的概 念和意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