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化動機及困難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國際化動機及困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團體的表演不可能在愛丁堡上演。

陳錦誠(2005)則認為我國表演藝術產業面臨的市場性不足,市場 力量不夠使票價無法反映真實的平均單位成本,亦無法經由票房完全 回收成本,因此政府的補助在整個產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例如文建 會即以經費直接補助表演藝術的策劃與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業務等;

而文建會的補助預算中,則以國際文化交流業務所占的比例最高,約 36%,包含了輔導團體進行國外交流展演、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等,

若少了這些補貼,我國表演藝術團體可能因為經費無法週轉而瓦解,

更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溫慧玟,2005、2007)。

第四節 國際化動機及困難 一、國際化動機

許多學者認為國際化對於公司是有益的,因為公司可藉此尋找市 場或尋找資源,克服市場不完美之限制或以較少之成本取得資源 (Daniels & Bracker, 1989; Grant, 1987; Rugman, 1981),例如 Hymer (1976)認為當產品或要素市場不完美(imperfections)時,廠商可將本身 的無形資產例如技術知識、學習經驗、商譽等發展為本身特有之優勢,

而進行國際營運;Kefalas (1990)也指出企業會基於營運需求及策略需 求而進入國際市場,營運需求包括充分利用設備、確保原物料來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確保技術之發展等,策略需求則包括促進企業持續成長、改善企業獲 利能力等等;Johanson & Mattson (1986)則認為廠商進行國際化之原

因除了擴大市場佔有率、提高投資報酬率外,亦包括獲致規模經濟;

Contractor (2007)亦認為獲取規模經濟分攤成本為公司進行國際化的 原因之一。

Dunning (1993)的看法亦與上述觀點一致,其並將企業進行國際化 的原因分為四類。一、尋求資源(resource-seeking):企業可取得較便

宜的勞力、原料或資本,或是學習較先進的研發技術、經營管理知識 等,而得到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二、追隨客戶(follow the customers):

當主要客戶移至海外或在國外設立據點時,企業為了就近服務客戶或 提 供 原 料 會 追 隨 其 腳 步 而 進 入 國 際 市 場 。 三 、 尋 求 市 場 (market-seeking):當母國市場已飽和,企業會進入國際市場以增加銷 售量並尋求成長空間。四、寡占互動(oligopoly interaction):在寡占型 產業裡,當競爭者有海外擴展行動時,企業會馬上跟進,以免使競爭 者在其它新興的市場中搶得先機、帶來威脅。在國內學者方面,趙義 隆、于卓民、謝文雀(1998)認為企業國際化具有攻擊和防衛動機,攻 擊動機包含了Dunning (1993)的尋求資源和尋求市場,防衛動機則包 含了Dunning (1993)的追隨客戶和寡占互動,此外,政府的影響例如 鼓勵國外投資、較低貸款成本等則屬於其它動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雖然國際化可為公司帶來不少益處,但並非所有公司一開始都有 極高的國際化願景,想藉著國際化尋求市場或資源,市場機會可能是 在偶然中被發現的(Denrell et al., 2003; Kirzner, 1997),因此進入國際 市場也可能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生,例如McAuley (1999)以蘇格蘭經 營藝術與手工藝的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多數公司是在未預期的情況 下接到國外訂單,既然機會來了就把握住而產生了國際化的活動。

Bilkey & Tesar (1977)描述的企業國際化過程 6 階段裡也認為公司的

管理高層可能一開始對於出口並無興趣,後來因接到意外的海外訂單 (unsolicited order)而逐步涉入國際市場。

二、國際化之困難

公司進行國際化雖然有不少益處,但亦會因營運活動跨越了不同 國界而面對一些困難或是產生一些額外成本(Buckley & Casson, 1976;

Geringer et al., 1989; Zaheer, 1995),其中 Zaheer (1995)將外來公司在

海 外 市 場 運 作 所 需 面 對 的 額 外 成 本 稱 為 外 來 劣 勢(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並列舉四種此類型的成本:一、與實際距離直接相關之 成本(cost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spatial distance);二、外來公司不熟 悉地主國環境(host-country environments)而產生的特定成本,當地公 司則不須面對此種成本;三、經濟國家主義(economic nationalism)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及在地主國缺乏正當性(lack of legitimacy)所造成的成本;四、母國政 府所設銷售限制(sales restrictions)而造成的成本。此外,公司進行國 際化時,亦可能產生議價成本(bargaining cost)、生產成本、監督成本、

資源成本、政治風險成本等等(Buckley & Casson, 1976; Hennart, 1991)。

有別於上述學者皆著重在公司擴張至不同國家時產生的成本,

Tallman & Li (1996)從策略管理的角度出發,認為公司進行國際化的 困難在於營運活動分散在許多不同國家,產生管理上的困難並使績效 下降;此觀點亦得到Hitt et al. (1997)的認同。

海外市場的環境和公司在母國市場的環境有許多不同,例如地形 氣候、宗教、語言、文化、競爭情形、消費者偏好等等,公司可能對 陌生的環境不熟悉或在新的環境喪失本身的優勢而產生國際化上的 困難(Ricks, 2000; Tallman, 1992; Teece et al., 1997);心理距離,即影

響資訊在公司和國外市場間順利流通的因素,例如國家之間語言、文 化、商業習慣等的差異亦屬於此種困難(Arenius, 2005),在可能的解 決方法上,Johanson & Vahlne (1977)認為公司可以漸進式地進入較不 熟悉的市場以降低潛在成本,Arenius (2005)則認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為公司所擁有的外部關係,若以網絡的觀點來看,也包含了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聲(reputation)、可靠(trustworthiness)等元素,這些社會資本可以減緩 公司進行國際化時的外來劣勢,因此能克服心理距離的問題,亦即公 司可以快速進入心理距離較遠的市場,而未必非要透過知識的累積才 得以進入此種市場。

除了環境不同造成公司在海外市場喪失優勢之外,公司更可能在 不同市場直接遭受相對於當地公司的劣勢(Kobrin, 2001; Spar, 2001;

Zaheer, 1995),例 如 Mezias (2002b) 認為政府間接歧視外來公 司 (foreign firms)為一種外來劣勢的來源,外來公司可能無法享有政府補 貼或是合約的安排等等;而若是當地公司與外來公司皆面對一樣的成 本,但當地公司早已學會如何降低這些成本,此情形亦可算是一種外 來劣勢。產品的來源國(country of origin)或是當地市場消費者對外來

產 品 的 偏 見 也 會 使 進 行 國 際 化 的 公 司 直 接 遇 到 困 難(Peterson &

Jolibert, 1995)。

當外來公司在不同市場直接遭受相對於當地公司的劣勢時,

Cuervo-Cazurra, A. et al. (2007)認為公司可與地主國政府協商,強調可 為當地帶來的好處,同時表明若不平等的待遇仍未取消,自己本身亦 具備進入其它國家市場的彈性;面對來源國形象的困難時,公司可不 指出產品的製造地或是採用產品為在某「區域」製造的方法,來減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此種困難(Schweiger et al., 1995)。Luo et al. (2002)則提出可以克服外

來劣勢的積極與消極作法,並以迴歸分析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合 約(contracts)與關係(guanxi)皆有助於減少外來劣勢,但其影響效果是 不同的:合約的作用可減少生產及行銷成本,但無法增加公司的銷貨 收入;關係無法減少生產及行銷成本,但卻有助於增加公司的銷貨收 入。

除了上述造成公司在國際化時產生困難的因素外,Cuervo-Cazurra, A. et al. (2007)認為過去大部分的研究對於造成困難的原因仍著墨不 多,因此依據資源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提出一個系統性的

架構,整合了造成企業國際化困難的因素以及六種困難,並分別提出 解決方法。其分類為:一、優勢之喪失且專屬特定公司(firm-specific loss of an advantage):特定公司進入不同國家時,原有資源產生之優 勢無法順利移轉。二、優勢之喪失且非專屬特定公司(non-firm-specific loss of an advantage):不同國家的文化或地理等因素,使整個產業的

公司之產品或服務無法為當地顧客帶來價值。三、劣勢之產生且專屬 特定公司(firm-specific creation of a disadvantage):特定公司進入不同 國家時,由於不熟悉當地市場或原有資源與新環境不相容,反而為公 司帶來劣勢。四、劣勢之產生且非專屬特定公司(non-firm-specific creation of a disadvantage):一個國家的政府或消費者歧視某特定的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品來源國或外來公司,使外來公司相對當地公司遭受較低的收入或較 高 的 營 運 成 本 等 劣 勢 。 五 、 互 補 性 資 源 之 缺 乏 且 專 屬 特 定 公 司 (firm-specific lack of complementary resources):特定公司進入不同國 家時,由於本身資源限制或在當地缺乏互補性資源,而無法進行更大 規 模 的 擴 張 或 不 適 應 新 的 競 爭 環 境 與 機 制 環 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 六 、 互 補 性 資 源 之 缺 乏 且 非 專 屬 特 定 公 司 (non-firm-specific lack of complementary resources):地主國的顧客本身 缺乏使用或了解產品及服務的互補性資源,使外來公司在行銷上產生 困難,甚至必須教育當地顧客。此研究有別於過去文獻皆著重在面臨 國際化困難時造成的結果,對於造成公司國際化困難的原因有完整的 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