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討論台商在地主國的進入策略以及遭遇的經營問題的解決方式。

因此本章主要針對與國際化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第一節 介紹國際化的動機,可能是國內、外市場經營環境的改變,或是企業內部資源以 及策略的改變而引發企業國際化動機;第二節說明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的策略時應 具備怎麼樣的能力;第三節則說明企業國際化經驗與經營績效之關係,探討企業 在經過國際化經驗的累積之後,會對績效以及未來國際化的成敗帶來何種影響。

第一節 國際化的動機

台灣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以及地理位置,再加上天然物資缺乏,海上貿易一 直以來都是台商重要的貿易方式,也就是學界、業界所稱的國際貿易。然而國際 貿易就表面的實際行為來看,即為在母國之外進行商業行為,然而離開母國經營,

勢必得面對較為陌生的經營環境,其中包括較為難以預測的競爭者、較為陌生的 市場與客戶以及較為複雜、難以掌握的政經環境,故此,相較於在母國,經營的 難度大為增加,那麼為何國際化仍為企業成長的重要策略之一,甚至是所有企業 當成長至一定規模時必須採取的手段呢?

趙郁文(2000)以大規模的文獻回顧歸納出企業進行國際化的動機,共分為 四大部分:市場與資源之取得、效率提升、回應環境及組織學習,依序分述如下:

(1) 市場與原料取得

a. 市場擴充動機(Market Expansion)

除了在已經飽和的市場外另尋成長途徑,市場的擴充亦可以避免市場過 於單一所帶來的高風險;另外企業也會由於他國提供的投資優惠而將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運活動擴張至母國之外。

b. 資源取得動機(Resource Acquisition)

生產因素因為資本市場與勞動市場的不完全,無法在國際間完全自由的 移動,使得各國生產條件不同而產生國家比較利益的存在。為了以較為 優渥的條件使用這些資源,企業會將營運活動擴張至母國之外。

c. 克服貿易障礙動機(Overcoming Trade Barriers)

貿易障礙常因國際市場間強烈的民族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而產生,為克 服此障礙,企業直接於海外生產來取代一般的出口行為,而選擇將營運 活動擴張至母國之外。

(2) 效率與風險的考量

a. 風險分散動機(Risk Diversification)

不同產品在不同國家的生命週期階段不同,企業為了獲取較大利潤,可 將相同的產品、服務移至該產品生命週期較適合的國家。

b. 追求規模經濟動機(Economies of Scale)

擴張至海外可以有效地擴大企業的營運規模,進而使「規模經濟」及「學 習曲線」的效果更為顯著,為了取得大量生產所形成的優勢,企業將營 運活動擴張至母國之外外。

c. 追求範疇經濟動機(Economies of Scope)

不同於規模經濟數量的提升,部分企業利用產品種類的增加以分攤產品 共用的固定資產使用成本,進而提升「範疇經濟」。

(3) 回應環境改變

a. 技術改變(Technological Change)

技術進步以及新技術的出現會改變企業內管理以及資訊傳遞的方式。持 續進步的技術如電話、網際網路、更優良的交通工具等,可以優化企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進行國際化管理的效率。

b. 社會改變(Social Change)

在過去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現在因為國際間交流 較為頻繁,使得相同、相類似的需求出現,而使得國際貿易更容易。

c. 政府貿易及投資政策改變(Change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ies)

當政府與投資政策改變,或是因為國際貿易組織的運作,如世界貿易組 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區,使國際間貿易壁壘降低,擴大了企業 國際化發展的機會。

(4) 組織學習

a. 替代動機(Substitution Intent)

企業在進行國際化時,可以透過與其他企業的合作,補足原先欠缺的能 力,並藉此來提升競爭力。

b. 內化動機(Internalization Intent)

在國際化合作過程中,企業藉由學習他國企業的優點,內化為本身的核 心能力,以增強其競爭優勢。

從本節的整理可以看出,多位學者皆認為企業在選擇國企畫策略時,主要可 以分為「主動、積極」以及「被動、消極」的動機。而國際化運行的方向,也會 因為某種產品、服務在母國獲得成功時,同時造成生產要素成本的變化、產品生 命週期的改變,而使得在該國的環境逐漸困難,導致企業在追求生存以及成長時 順勢往技術較為低落、市場較不飽和的地區移動。上述的兩個現象與台商西進大 陸的狀況不謀而合,台商因為在台經營成本的推力,以及大陸市場的機會、當地 政府的鼓勵的拉力而至大陸布局。而綜觀亞洲經濟的發展,也可以觀察生產重心 由早期的日本持續轉往台灣以及今日的大陸地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