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際化定義與國際化程度之衡量指標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敘述國際化定義及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之探討;

第二節探討國際化的效益與成本;第三節為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係之探討;

第四節為國際化與創新之關係之探討;第五節則是對企業集團的國際化與創新之 關係作探討,包含企業集團之定義等加以說明。

第一節 國際化定義與國際化程度之衡量指標

國際化的定義

過去文獻對國際化的定義及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持有各式各樣的論點,然而 從過去文獻可發現,Vernon (1966)所下的定義是最早且被引用最多的觀點,他 以產品生命週期的概念,講述一個企業的產品會隨著其生命週期的演變,逐漸地 將產品從國內的發展、銷售後接著出口至海外,最後為了提高對海外營運銷售的 控制權而於當地建立子公司或建立生產基地,進行海外直接投資(FDI),整個國 際活動涉入程度逐步增加過程,即稱為國際化。而後亦有學者(Hitt et al., 1997) 提出國際化的意義是企業將營運的範疇拓展並跨越至國境之外,進入不同的地理 區域或市場即為國際化,除了敘述廠商之價值鏈活動擴至海外他國市場以外,亦 是一種可利用海外市場機會以建立競爭地位的一種途徑(Capar & Kotabe, 2003)。

Hitt, Tihanyi, Miller, and Connelly (2006)等人於後來又更像詳細述說國際化的意 涵,他們認為當廠商的各種價值鏈活動,例如:研發、製造、銷售等營運活動在 本國國境以外的地區完成即算是國際化,意即,若僅是委託海外經銷商代為銷售 產品則不屬於國際化的範圍。

國際化程度的衡量

直到21 世紀的今天,過去探討國際化內容的研究已積累無數,各學者以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 -

同角度分析國際化,給予國際化不同的定義,進而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方式更是 數不勝數的多樣。

飽覽過去的研究來看,最常被採用的仍為海外銷售額佔總銷售額之比例 (Foreign sal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sales,FSTS)(Grant, Jammine, & Thomas, 1988; Jung, 1991; Michael Geringer, Beamish, & DaCosta, 1989; Shaked, 1986;

Siddharthan & Lall, 1982; Tallman & Li, 1996),因為能以此衡量廠商對國際銷售 依賴程度,在資料較容易取得,也方便不同廠商之間的比較(Wiersema & Bowen, 2011)。雖然這種衡量方式被廣為採用,但有學者認為 FSTS 難以確實反映國際 的活動(Denis, Denis, & Yost, 2002),且為了避免企業的海外投資過於集中在某些 國家或地區,進而考量企業海外投資的地理分散程度,例如:廠商於海外設立之 分支機構的數量(the number of foreign subsidiaries)(Errunza & Senbet, 1984; Lu

& Beamish, 2004; Morck & Yeung, 1991; Sambharya, 1995),或是廠商有從事銷售 之國家數目(the number of countries in which a firm sells)(Errunza & Senbet, 1984; Lu & Beamish, 2004; Morck & Yeung, 1991; Sambharya, 1995);另外,亦有 學者提出以Entropy 衡量地理上的國際化程度(Chan Kim, Hwang, & Burgers, 1989; Errunza & Senbet, 1984; Hitt et al., 1997; Qian, 2002; Wan, 1998),他不僅 可算出海外子公司數,尚包含了平均度的概念,即可藉由該指標了解廠商海外子 公司在各區域的平均分散度。另外較少採用的還有海外資產占總資產之比例 (Foreign Asset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Assets,FATA)(Daniels & Bracker, 1989;

Sambharya, 1995)、海外員工占總員工之比例(Foreign Employe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Employees,,FETE)(Contractor, Kundu, & Hsu, 2003)、海外收入占總收入 之比例(Foreign Revenue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Revenue,FRTR)(Grant, 1987;

Riahi-Belkaoui, 1998)。

Dunning (1993)曾認為,廠商的國際化程度,可以從以下六構面加以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1 -

(1)廠商所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或關係企業之數目與規模;(2)廠商於海外從事附加 價值創造活動的國家數量;(3)所有海外分支機構之所得、資產、營業額或員工 數佔全公司的比例;(4)管理階層或股東的國際化程度;(5)高附加價值活動的國 際化範圍,如:研發活動的國際化程度;(6)廠商管理跨國經濟活動而獲得之系 統性利益之範圍與模式。

Sullivan (1994)則將過去學者所使用過的國際化衡量指標加以歸納整理,區 分為績效 (performance) 屬性、結構 (structural) 屬性及態度 (attitudinal) 屬 性三種;績效屬性主要衡量企業那些往海外移動的部分,指標例如上述的FSTS、

FRTR,較特別的是研發支出密集度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及廣告 支出密集度(advertising intensity),其認為這兩種指標可視為廠商在國際市場上 爭取市場佔有率的手段,可間接解釋部份的國際化程度;結構屬性則衡量企業的 資源向海外移動的部分,包含了前述之FATA、海外子公司數量、廠商設立海外 子公司之國家數及Entropy;態度屬性則是偏向衡量企業內部高層管理者對國際 化持有之態度,例如管理高層的國際化經驗 (Top manager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MIE)及國際營運的心理距離分散程度 (psychic dispersion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PDIO), 此為將位在不同心理區域內之海外子公司加總 測量而成,但這兩個指標被認為過於主觀。

然而,上述幾種衡量方式透過直接計算數量上,如:海外子公司個數、海外 營運國家數、FDI 或是海外員工比例、海外資產比例等都過於單一構面化,皆無 法確切捕捉廠商規模上造成的國際化活動的相對重要性(Wiersema & Bowen, 2011),因此,除了 Sullivan (1994)建議應採取更廣義觀點來衡量國際化涉入程 度提高之內涵,Asmussen, Pedersen, and Petersen (2007)也認為傳統的衡量方式 無法捕捉廠商於全球價值鏈活動所採取的策略,應採取多構面之衡量方式較完備;

總而言之,即使衡量方式多元,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將隨著研究問題或目的的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2 -

同而有所選擇與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