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7 -

第三章 研究假說

前一章的文獻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國際化可為廠商帶來各種多面向的效益,

從投入面的資源,到產出面的績效及創新表現等,尤其是對績效表現有很多實證 的結果;另外,從先前文獻來看,亦可以發現國際化與績效及創新的關係非常密 切,又值得透過更多角度去探討,對於國際化與創新之間的影響因素;過去,

Hitt, Hoskisson, and Kim(1997)曾經從企業層級觀察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本文的則主要從集團企業有別於一般企業的資源及其與體制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互動下,在國際化擴張對於其創新程度之影響,並以台灣集團企業 為對象探討之。

國際化與創新

從前面的探討可以知道企業為什麼會有國際化的動機,國際化被證實可以為 企業帶來許多效益,最直接的是區位經濟的運用,可以有效率在最適合的地區取 得資源,生產上亦有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好處,經營範疇提高,接觸不同市場,

進一步能為企業製造許多學習機會,能夠刺激企業提高新想法的產出,豐富的跨 國有形無形資源讓企業能夠充分的槓桿運用。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因為本 國缺乏各項資源(Li, 2007),需藉由國際化策略達成。

從各面向剖析國際化帶來的效益與創新的連結何在,首先,企業原先於國內 市場中經營,經過時間累積,對於本國市場瞭若執掌,可能在本國市場位居領先 地位,但隨著國內市場的漸趨飽和、後進加入者的競爭,使得市場的利潤不再優 渥、企業的成長趨緩,使成長的停滯,此時企業會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在突破。追 求成長的方式很多種,有水平的多角化跨入其他產業或是垂直的做技術品質的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8 -

升等。經濟成長理論中提到,開發中國家會不斷追趕已開發國家,透過各種方式,

如:合資、海外直接投資、授權等方式,快速地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取得技術,

而後隨著達到技術成長的邊緣,這些開發中國家企業很難再向這些已開發國家企 業”借”技術,故近年來,已有許多新的工業化經濟體將競爭的基礎從低成本(如 廉價勞力)轉移至技術及品牌上(Hobday, 1995; Porter & Stern, 2002),創新的步 伐也逐漸加快。

我們以新興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在新興國家中的企業,其各方 面的發展階段可能都無法及於歐美先進國家企業的前端,但隨著1980 年代國際 貿易的開放與成長,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機會不再侷限於境內,而歐美國 家的市場也不再只侷限於其成長趨緩的區域內。

國際化初期,區位經濟的論點告訴我們,企業若在最適合某個活動的地點執 行價值創造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論此地點在世界何處,只要是在運輸成 本和貿易障礙能夠容許的情況下,能夠降低價值創造的成本、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以收取溢價,或利用差異化維持低價以增加銷售量;也就是說,在生產資源的取 得上,在母國境內,不一定能最有效率的取得,常常需要透過一些國際化策略才 能彌補在母國獲取資源的不效率,若能有效地取得投入所需的資源,代表降低了 生產的成本,例如:原料、機器設備、勞力等成本,故國際化能幫助企業增加有 效取得資源的管道。

接者,國際化擴張進入國際市場後,會與當地的體制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作互動,與價值鏈活動參與者的互動,例如:當地的供應商、配銷 商、消費者、競爭者、政府等,與這些參與者的互動模式幾乎都和企業在母國的 模式有不同程度上的差異,而這些不同互動模式進行的過程,將能讓企業有更多 面向的學習,例如:與當地供應商的合作,可以學習他們的流程知識;與配銷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9 -

來往,可以習得一些物流上的處理方法;在該地市場經營時,面對不同背景而有 不同偏好的消費者,能回饋給廠商更多新的創意開發,促進導入新產品發展的能 力(Bartlett & Ghoshal, 1989);與政府部門往來,可以更了解當地的商業慣例或 法規,甚至是更了解如何槓桿運用公部門的資源;甚至,國際經營範疇擴大以後,

透過接近當地競爭者,更可以向他們學習各種優點,回饋給自身,提升市場營運 的知識與能耐(Vermeulen & Barkema, 2001; Zahra et al., 2000),再加上若有了競 爭的壓力,將可以驅使廠商更積極投入創新活動,以維持競爭地位。國際化以後,

當經營範疇愈廣,將使企業的規模逐漸擴大、營收來源增加,以至於在做新的投 資或研發時,能夠分攤這些龐大的成本,亦可以快速將創新的成果應用並實現於 海外事業上,提高投入創新的周轉率與誘因;生產上,由於產能可做彈性的調整,

故亦可帶來規模經濟(Caves, 1971; Grant, 1987; Kobrin, 1991; Porter, 1990;

Rugman, 1981)與範疇經濟;此外,當範疇與規模擴大時,廠商的市場地位與力 量將會提高,愈能夠主導市場,建立產業的技術標準(Contractor et al., 2007)。

以上諸如取得新市場、取得策略性資源、規模經濟、更多元的環境學習、更多獲 利再投資研發等,都可能為創新的投入有加分的正面效果。有學者研究亦證明了 多國籍程度(multinationality)對創新活動有正面影響(Frenz et al., 2005);Hitt, Hoskisson, and Kim(1997)從企業的國際化對於其財務績效與創新來做實證研究,

以295 家製造業為對象,實證結果亦證明確實是會正向影響創新表現。

雖有許多研究提出許多國際化可以帶來的好處,但這些好處並不會一直累積,

國際化也不是萬靈丹,同樣也是有許多”副作用”的力量,會使國際化的淨效益呈 現不確定。

與當地體制環境互動,能夠帶來前述許多新的衝擊與學習,但過程不一定非 常順遂,例如:與母國在文化、習俗、制度上的差異,可能會使起初國際化的企 業適應不良,或是對當地的理解不夠充分,即使廠商可能在母國市場非常如魚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0 -

水,但在海外市場卻無法享有母國現有的優勢(Cuervo-Cazurra et al., 2007)。另 外,在組織管理上也會漸漸浮現問題,規模與範疇擴大,伴隨而來的是逐漸攀升 的資訊不對稱、代理問題(Ruigrok & Wagner, 2003; Sanders & Carpenter, 1998;

Tsao & Lien, 2011)、監督成本(Michael Geringer et al., 1989)等。即使企業在國際 化之前,對當地市場已有所了解,但無法預測的各種不確定性與風險仍然會潛在 於經營的過程中。像是隨著經濟狀況起伏的匯率波動、移轉的政權下政治的動盪 等等,都可能會為國際經營添加不確定成分的因素。以上這些各方面的差異,都 會導致雖然公司有能力轉移些企業獨有的相關技術,但這些技術對海外市場可能 毫無價值,因為並不符合當地市場需求。也有人認為全球化在理論上具備的規模 經濟難以達成,像是零售業就必須建立共同的資訊系統和管理流程,工程非常的 浩大;很多時候每個事業單位可能會為了因應當地化而各自為政,使得企業企圖 進行全球整合時,仍然會受到企業文化的牽絆,即使試圖努力協調各國事業單位,

會分散各國管理團隊對本國市場需求的注意力,這些都會因為廠商缺乏在國外建 立規模經濟的管理技能而失敗。例如:中國電子與家用電器製造商TCL 集團,

透過一系列收購與合資,快速進軍美國和歐洲。過去幾年來,TCL 分別完成收購 法國湯姆笙家電公司(Thomson)、阿爾卡特電信公司(Alcatel),在全球 45 個 國家設立四大研發總部、18 個研發中心、二十個生產基地,以及許多銷售點,

而管理這個龐大組織的經費,已經超過規模擴充帶來的利益,導致合資雙方損失 慘重 (商業週刊,2009 年 7 月,全球化不是萬靈丹)。

當然產業別不同會影響企業欲達規模經濟的效果,製造業相對比其服務業的 地方性差異較小而較容易達成,然而,整合跨國組織與營運是很複雜的工作,以 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併案為例,就是這個問題的典型實例,德國和美國汽車 製造商,從企業文化到採購作業的每個層面幾乎都有差異,而且,原本雙方預估 可以透過共同供應管理(common supply management)節省數十億美元,但實 際上卻從未享受到這樣的好處,故文化的差異可能潛藏著龐大的副作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1 -

企業集團的國際化與國內市場的創新

企業集團的重要性,在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07)的報告中提到,我們 應該要更了解這些全球市場的新挑戰者─新興國家的企業集團,因為他們未來將 可能成為強力的競爭對手、顧客或是合作夥伴,甚至是主動併購者,故我們應該 探究企業集團的國際化內容,進一步了解其透過國際化擴張將為其建立什麼樣的 競爭優勢。

而企業集團國際化的動機與個別企業國際化的動機相去不遠,除了一般國際 化效益的追求,同樣也是為了透過國際化策略,讓自己能夠取得一些創新的發展 動能,進而在全球市場更勝其他競爭者,Yaprak and Karademir (2010)對土耳其 的企業集團做研究中,他敘述了企業集團國際化擴張的原因,他提到:國際化首 先可以讓他們在國外市場取得一定的市場地位,接著能夠槓桿運用在國外市場尤 其是在已開發國家的學習,將創新轉而運用在母國市場上,提升在母國的創新品 質,有著此種將創新從已開發國家轉移(transfer)至開發中國家的現象。

前一部分我們能夠假設國際化策略確實對創新是有正面幫助的,而對於企業 集團而言,這樣的正向影響將會被強化且更為顯著。採用資源基礎理論探討企業 集團的學者強調,集團在組織資產(organizational assets)與組織能耐(capabilities) 上扮演重要的角色;Granovetter (1995)指出集團建立所謂內部資源的集中處 (pool)並藉由參與國際化活動,在商業網絡之中發展這些能耐;Amsden and Hikino (1994)進一步認為,專案執行(project execution)、生產與創新的能耐是

前一部分我們能夠假設國際化策略確實對創新是有正面幫助的,而對於企業 集團而言,這樣的正向影響將會被強化且更為顯著。採用資源基礎理論探討企業 集團的學者強調,集團在組織資產(organizational assets)與組織能耐(capabilities) 上扮演重要的角色;Granovetter (1995)指出集團建立所謂內部資源的集中處 (pool)並藉由參與國際化活動,在商業網絡之中發展這些能耐;Amsden and Hikino (1994)進一步認為,專案執行(project execution)、生產與創新的能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