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際化與創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0 -

第四節 國際化與創新

在國際化與創新之關係的研究上,已有不少學者針對理論與實證方面的研究;

理論部分最早的研究出自於Cantwell(1989,1999),他對於 Hirsch (1965)及 Vernon(1966,1974)提出的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ILPC)在 1970 年代與 1980 年 代早期國際化與多國籍企業盛行的背景下,創新模式的發展與擴散做了批判;國 際產品生命週期直接或間接的探討創新活動與擴散,他們認為,創新的驅動力來 自一個適於創新的特定國家的單一企業,其他子公司會跟著這個企業的研發中心 做創新或模仿;Cantwell 卻認為 ILPC 理論太過強調創新廠商的來源國,而忽略 了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總部之間及子公司與當地創新之間的互動;但由於1980 至1990 年代,資訊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知識的傳遞、直接投資逐漸興 盛、廠商間的合作增加等等,微觀與宏觀地改變了國際化對創新影響的方式與程 度,多國籍企業被視為母國與地主國互動的橋樑,故在這種背景下,Cantwell 認為創新會經由多國籍企業的內部,傳遞至其他國家,並將此喻為所有權優勢 (ownership advantages);或透過企業內部的外溢效果對當地環境帶來外部效益,

將此喻為內生區位優勢(endogenous location advantages);此外,多國籍企業可 以從其子公司與當地環境互動學習,如此便可增加各子公司創新的範疇。

實證的部分,Frenz, Girardone, & Ietto-Gillies(2005)以英國的金融服務業為 對象做的研究發現,多國籍程度(multinationality)確實對創新活動有正面影響,

因為跨國的營運有助於創新的形成;有些學者則指出透過國際化能夠達到規模經 濟與範疇經濟,進一步促進廠商績效與創新(Tallman & Li, 1996),且能夠利用外 國市場的機會與市場不完全(imperfections)(Rugman, 1981),調節運用區位經濟 的價值鏈活動(Porter, 1990)。

Filippetti et al.(2011)以歐洲國家為對象,從知識的傳遞角度切入觀察,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1 -

提到,知識傳遞機制於跨國公司中將以特定的方式於各單位、各部門,甚至與當 地環境做傳遞與交換。企業有具組織性的內部網絡,若在不同跨國界區域營運,

其各單位將有位於不同國家的接觸點,當這些接觸點愈多,其將接觸到該地區的 創新系統及內容,並由這些接觸點吸收並透過內部網絡傳遞(Castellani & Zanfei, 2004; Castellani et al., 2006; Frenz et al., 2005; Frenz & Ietto-Gillies, 2009; Frenz

& Ietto-Gillies, 2007; Zahra, Ireland, & Hitt, 2000);此外,各個接觸點也將與當地 的企業建立起與創新活動相關的外部連結網路,彼此互動,最後形成一個雙連結 網路來促進知識的取得及擴散;該網絡中的各個單位的互動將產生外溢效果,至 於知織透過內部及外部網路達到外溢效果的程度,則部分視企業的內部組織架構 而定(Bartlett & Ghoshal, 1989; Gupta & Govindarajan, 1991, 2000; Hedlund, 1986)。

國際化程度對創新的關係其實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調節的影響,近期Tsao and Lien (2011)研究家族企業對於國際化與創新關係之中介影響,他們發現國際 化與創新的關係,對家族企業尤其顯著,其印證了家族企業因為能夠降低代理人 問題,因而能夠強化國際化對創新及績效的正面影響,因為家族企業掌握更多的 擁有權,其較有動機監督管理者(Demsetz & Lehn, 1985; Randøy & Goel, 2003),

得以降低搭便車的問題,且對投資上也會作較長遠的規劃而非短期的投機 (Mishra, Randøy, & Jenssen, 2001; Thomsen & Pedersen, 2000);另外,也有學者 指出因為非家族企業傾向於以短期財務績效衡量薪資(Chen, 2006),故非家族企 業會較忽略對長期創新的投資。此外,家族企業相較於非家族企業參與管理較深 入,掌握更多資訊(Kirchmaier & Grant, 2005; Peng & Jiang, 2010),降低了對創 新活動的資訊不對稱。從經營者動機來看,由於家族企業通常都會接班給家族成 員,故會有較深遠的策略考量,比其他股東還對企業有較高的承諾。

對創新的影響有總體與個體的面向,總體來看,有學者提到企業若在許多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2 -

家營運,將因為有向各國多元學習的資源而獲益(Castellani, Zanfei, & NetLibrary, 2006; J. H. Dunning & Wymbs, 1999; Gittelman, 2006; Simard & West, 2006);而 國家也是,若一個國家的國際化程度夠高,將會有更好的創新表現(Amendola, Dosi, & Papagni, 1993; Archibugi & Michie, 1998; Carlsson, 2006; Filippetti, Frenz,

& Ietto-Gillies, 2009; Kafouros, Buckley, Sharp, & Wang, 2008),因為一方面不同 的環境能讓企業或人們得到新的衝擊與學習,另一方面在愈國際化的情況下,激 烈的競爭將驅使企業更積極投入創新活動。跨國企業利用各種形式諸如外國直接 投資(FDI)、貿易、授權、加盟、外包、合資、策略聯盟等,各種方式都提供了 多元的跨國網絡,這些網路建立起從多樣化環境中取得知識與創新的範疇 (Filippetti, Frenz, & Ietto-Gillies, 2011)。除了上述以企業內外部連結觀點以外,

仍有學者提到,與地主國當地的供應商、大學、研究中心甚至競爭者等作往來或 策略聯盟的合作(Doz et al., 2004),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產出。

前述研究皆提出國際化對廠商創新之正面影響,但仍然有某些學者認為國際 化程度過高,反而會弱化創新的表現。國際化程度過高時,對控制力較低的部門,

知識外洩的風險會提高(Fisch, 2003),甚至有可能將知識洩漏給競爭者

(Sanna-Randaccio & Veugelers, 2007),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都將核心研發中心 保留在國內,一方面掌握最完整的控制,一方面防止核心技術知識外流。此外,

要管理控制全球的商業網絡,需要龐大的整合成本,且企業若為了要推廣學習且 要避免重複性的發生,個人與個人、團隊與團隊、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訊息交流是 必要的(Granstrand, Håkanson, & Sjölander, 1993);內隱的知識的交流與彼此間 信任的建立皆需要面對面的互動,地理上的距離愈遠也會影響溝通的頻率、品質 及速度,這都可能會造成溝通效率降低或誤解,都將帶來很大的成本負擔(Von Zedtwitz & Gassmann, 2002)。

由上述研究結果歸納,我們可以知道國際化對創新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許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23 -

正向與負向的影響存在。除了以上假設國際化程度會影響創新程度這種前因後果 的假設之外,仍有學者(Filippetti et al., 2011)發現國際化程度與創新程度之間的 關係,有所謂的因果關係(Causality)的議題存在,亦即兩者之間有雙向互動的關 係,他主張較具創新的企業會在國際經營上更成功,而在國際經營上愈成功的企 業,將愈有能力投入創新活動,形成正向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