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國際化程度對技術創新之影響-以台灣企業集團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企業國際化程度對技術創新之影響-以台灣企業集團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以台灣企業集團為例. 學. ‧ 國. 政 治 大 企業國際化程度對技術創新之影響 立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譚丹琪 博士 研究生:魏婉如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謝辭 首先,很開心能夠如期完成論文,最要先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譚丹琪老師, 容忍我到韓國當交換學生玩耍一學期,本來是打算在韓國收集論文的相關資料, 但後來到那邊和韓國的教授討論後才知道資料收集的困難,接著才決定改做關於 台灣企業的研究,所以今年二月回台灣後才開始剩下的大半部分的論文撰寫,還 好有譚老師的用心、耐心的指導,我才能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完成論文,避免延畢。 此外,還要謝謝簡睿哲老師及酈芃羽老師的撥空指導,讓本論文能更加完善。. 政 治 大. 另外,我很感謝我的家人,從之前準備研究所考試一直到畢業,都一路給我. 立. 支持與鼓勵,又讓我圓夢去了韓國,有了他們的支持,我才能如此快樂的完成我. ‧. ‧ 國. 學. 的學生生涯,接著踏入職場。. 最後,我還要謝謝研究所的所有的老師、同學、學長姊、其他系所的朋友們,. Nat. sit. y. 特別是碩二下修課的組員們包容我忙於論文的撰寫,有了你們,我的研究所生活. n. al. er. io. 才會如此順利又精彩,以後也要持續保持聯繫喔!最後,再次謝謝我最敬愛的譚. i n U. v. 老師,就像我的親人一樣總是很關心我們,我希望自己未來在職場上也能成為讓 老師驕傲的指導學生。. Ch. engchi. -1-.

(3) 摘要 世界各國中皆存在著許多企業集團,發展的興盛的例如韓國、日本及許多開 發中國家等,而台灣也有著不少企業集團,企業集團往往因為財力雄厚、資源豐 富而能夠策略性多角化擴張甚至持續投入研發,進一步強化集團的競爭能力,尤 其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後,各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地提高,營收來源不斷增加, 創新的來源也更加多元。本研究針對台灣的企業集團,探討其在國際化程度上, 是否能夠提高創新活動。 本研究以 1996 年至 2000 年之間,以台灣 113 家企業集團為對象,該期間. 政 治 大. 台灣政府為因應加入 WTO 推動一連串私有化及制度鬆綁之變革,市場制度及法. 立. 規的改變對於企業集團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背景,對於集團更邁向. ‧ 國. 學. 國際化有長足的影響;然而,在該期間內企業集團之國際化程度提高的同時,是. ‧. 否確實會對國內市場及國外市場之創新程度有所影響,本研究利用 OLS 多元迴 歸模型,探討集團的國際化對創新正面影響的效果,並探討該影響的原因。. Nat. sit. y. 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企業集團的國際化程度,顯著地對國外市場的創新活. al. n. 的影響。. er. io. 動程度有正面的影響,但有遞減的效果存在,對國內市場的創新活動程度無明顯. Ch. engchi. -2-. i n U. v.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6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9 第一節 國際化定義與國際化程度之衡量指標 ................................................ - 9 第二節 國際化的效益與成本 ............................................................................ - 12 -. 治 政 第三節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 ....................................................................... - 17 大 立 ‧ 國. 學. 第四節 國際化與創新 ......................................................................................... - 20 -. 第五節 企業集團之國際化與創新 ................................................................... - 23 -. ‧. 研究假說 ........................................................................................................ - 37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 49 -. io. sit. y. Nat. 第三章. er. 第一節 樣本來源與研究對象 ............................................................................ - 49 -. al. n. v i n Ch 第二節 變數定義與衡量..................................................................................... - 51 engchi U 第三節 模型 .......................................................................................................... - 54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 55 第一節 樣本基本描述 ......................................................................................... - 55 第二節 敘述統計.................................................................................................. - 57 第三節 相關分析.................................................................................................. - 62 第四節 迴歸分析.................................................................................................. - 6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 68 -3-.

(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68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管理意涵 ............................................................................ - 70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 - 71 參考文獻.......................................................................................................................... - 72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6) 表目錄. 表 2.1 廠商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係之文獻整理…………….……………………………..-19. 表 4.1 變數名稱及定義………………………………………………………………………………-53 表 5.1 研究樣本之企業集團之產業分布……………………………………………………..-55 表 5.2 變數之敘述統計……………………………………………………………………………...-56 表 5.3 研究樣本之集團專利總數量排名前 10 大………………………………………..-58. 表 5.4 研究樣本之集團之台灣及美國核准專利數量排名前 10 大……………….-59. 政 治 大. 表 5.5 研究樣本之集團之海外子公司比例排名前 10 大及核心產業……………-60. 立. ‧ 國. 學. 表 5.6 變數之相關分析表…………………………………………………………………………..-61 表 5.7 國際化程度與創新之實證結果………………………………………………………...-63.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隨著全球市場自由化、區域經濟整合的盛行,使得國際商業環境的 競爭更加的劇烈,如何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企業必須面對的難題。然 而近幾年,各領域皆不斷倡導創新,不論是商業模式、產品、管理上,皆是各企 業為了能夠在經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讓自己更加突出、建立競爭優勢(Franko, 1989; Porter, 1990),因為消費者期待更高品質但卻低成本的產品(Prahalad,. 政 治 大. 1990),故競爭的利基已經進入到創新的層次,創新的重要性如此可見。. 立. ‧ 國. 學. 自 1990 年代開始,台灣產業環境有了一些改變,使得台灣的企業對外投資. 不斷增加,原因不外乎是台灣的工資及原物料節節上漲,使得企業將生產外移,. ‧. 尋找更具成本優勢的營運據點,尤其是大陸地區市場規模大及工資低的相對具成. sit. y. Nat. 本效益,國際擴張成為了產業的重要趨勢;此外,在擴張過程中,除了能尋求更. io. al. er. 具成本優勢的資源,將非核心事業配置於其他地區,也更能接近市場,了解市場. n. 的需求,回饋給母國總部,總部則可將重心聚焦於研發,持續提高企業之能耐與 創新動能。. Ch. engchi. i n U. v. 歐美國家雖先於台灣提倡創新,但創新為企業所帶來的效益並不讓歐美先進 國家專美於前,許多新興國家亦不斷透過策略性的投資與取得創新所需資源並投 入創新的發展,使其本身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像是韓國的三星集團,十多年前還 只是個世界排名不到 100 的小品牌,但每年透過大量投入產品的研發,現在已 擠身全球前五大電子品牌,可見得創新皆對企業而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過去有許多學者提出國際化與創新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且證實了 -6-.

(8) 國際化對企業的創新活動能帶來的許多正面影響(Doz, Santos, & Williamson,. 2004; Hitt, Hoskisson, & Kim, 1997; Kobrin, 1991; Kotabe, 1990);當國際化程度. 愈高,企業得以更節省成本的方式取得生產要素,進一步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產品 競爭力,或是透過經營多個市場以提升對不同市場的了解,豐富知識的來源,還 能從各市場取得創新的想法(Hitt et al., 1997),促進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而國際. 化同時,企業在各國的營運上,員工亦能透過與當地員工共事相處,獲得多元文 化背景交織而提昇創新能量。. 政 治 大 因為有與已開法國家有所不同的文化環境背景,企業的形式也有所差異,尤其是 立. 國際化與創新的關係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但是在像台灣這樣的發展中國家,. 企業集團的角色在台灣就特別重要,過去幾十年來,有許多大型的企業集團不僅. ‧ 國. 學. 為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重要貢獻,更對現在的台灣產業結構有深遠的影響;集團. ‧. 的盛行歸因於許多環境因素,加上根植於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讓集團的運作在. y. Nat. 台灣更有其獨特性;然而,台灣是一個國際貿易為導向的經濟體,國際化對我們. er. io. sit. 來說特別的重要,而企業集團的組織運作與特性和一般企業有很大的差異,特別 是集團的國際化是不是更能夠從國際化過程中,獲得一些在提升競爭力的來源,. al. n. v i n 並讓集團有更好的創新產出,是我們投入此研究的主要動機。 Ch engchi U. 從前面所述可以看出國際化與創新和績效之間密不可分之因果關係的端倪。 然而,過去的文獻大多在探討企業內部資源如何促進創新的形成,或是國際化與 廠商績效的關係,甚或是以國際化為調節變數探討創新與廠商績效的關係,較少 直接探討國際化對創新的影響,國際化與創新對台灣這種小型外向型經濟體的重 要性不容忽視,故本研究將會對於企業集團之國際化與創新的關係作探討。. -7-.

(9)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過去為台灣創造經濟奇蹟、扮演經濟推手的中小企業雖居多,但逐漸的因為 企業集團的規模日漸龐大而使集團企業在經濟貢獻上的角色上佔有一席之地。台 灣的企業集團特別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企業集團挾著資源豐富、財 力雄厚之優勢,隨著國際化向外擴張、購併等,在全球市場上嶄露頭角,尤其是 在新興國家中,集團的重要性日漸升高;回顧過去的文獻發現,對於集團的研究, 集中在探討集團的形成原因(Chung, 2001)、集團的績效(Doz et al., 2004; Hitt et. 政 治 大. al., 1997; Kobrin, 1991; Kotabe, 1990)或是國際的擴張(Guillen, 2000),較少探討. 立. 究竟企業集團於國際化擴張的過程中,是否能夠透過國際化策略所帶來的各種效. ‧ 國. 學. 益來促進企業集團創新活動的發展;加上過去研究主要著眼於歐美日等已開發國 家,缺乏以開發中國家為對象的研究。. ‧ sit. y. Nat. 基於以上動機,故本研究欲以台灣的集團企業為對象,探討 1990 年代中期. n. al. 並試圖找出影響台灣集團創新程度的因素。. Ch. engchi. -8-. er. io. 的背景下,企業集團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是否會對於集團的創新水準有所影響,. i n U. v.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五小節:第一節敘述國際化定義及國際化程度衡量指標之探討; 第二節探討國際化的效益與成本;第三節為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關係之探討; 第四節為國際化與創新之關係之探討;第五節則是對企業集團的國際化與創新之 關係作探討,包含企業集團之定義等加以說明。. 第一節 國際化定義與國際化程度之衡量指標. 政 治 大 過去文獻對國際化的定義及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持有各式各樣的論點,然而 立. 國際化的定義. ‧ 國. 學. 從過去文獻可發現,Vernon (1966)所下的定義是最早且被引用最多的觀點,他. 以產品生命週期的概念,講述一個企業的產品會隨著其生命週期的演變,逐漸地. ‧. 將產品從國內的發展、銷售後接著出口至海外,最後為了提高對海外營運銷售的. sit. y. Nat. 控制權而於當地建立子公司或建立生產基地,進行海外直接投資(FDI),整個國. al. er. io. 際活動涉入程度逐步增加過程,即稱為國際化。而後亦有學者(Hitt et al., 1997). v. n. 提出國際化的意義是企業將營運的範疇拓展並跨越至國境之外,進入不同的地理. Ch. engchi. i n U. 區域或市場即為國際化,除了敘述廠商之價值鏈活動擴至海外他國市場以外,亦 是一種可利用海外市場機會以建立競爭地位的一種途徑(Capar & Kotabe, 2003)。 Hitt, Tihanyi, Miller, and Connelly (2006)等人於後來又更像詳細述說國際化的意. 涵,他們認為當廠商的各種價值鏈活動,例如:研發、製造、銷售等營運活動在 本國國境以外的地區完成即算是國際化,意即,若僅是委託海外經銷商代為銷售 產品則不屬於國際化的範圍。. 國際化程度的衡量 直到 21 世紀的今天,過去探討國際化內容的研究已積累無數,各學者以不 -9-.

(11) 同角度分析國際化,給予國際化不同的定義,進而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方式更是 數不勝數的多樣。. 飽覽過去的研究來看,最常被採用的仍為海外銷售額佔總銷售額之比例 (Foreign sal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sales,FSTS)(Grant, Jammine, & Thomas, 1988; Jung, 1991; Michael Geringer, Beamish, & DaCosta, 1989; Shaked, 1986;. Siddharthan & Lall, 1982; Tallman & Li, 1996),因為能以此衡量廠商對國際銷售. 依賴程度,在資料較容易取得,也方便不同廠商之間的比較(Wiersema & Bowen, 2011)。雖然這種衡量方式被廣為採用,但有學者認為 FSTS 難以確實反映國際. 政 治 大 的活動(Denis, Denis, & Yost, 2002),且為了避免企業的海外投資過於集中在某些 立. 國家或地區,進而考量企業海外投資的地理分散程度,例如:廠商於海外設立之. ‧ 國. 學. 分支機構的數量(the number of foreign subsidiaries)(Errunza & Senbet, 1984; Lu. ‧. & Beamish, 2004; Morck & Yeung, 1991; Sambharya, 1995),或是廠商有從事銷售. y. Nat. 之國家數目(the number of countries in which a firm sells)(Errunza & Senbet,. sit. er. io. 1984; Lu & Beamish, 2004; Morck & Yeung, 1991; Sambharya, 1995);另外,亦有 學者提出以 Entropy 衡量地理上的國際化程度(Chan Kim, Hwang, & Burgers,. al. n. v i n 1989; Errunza & Senbet, 1984;CHitt et al., 1997; Qian, 2002; Wan, 1998),他不僅 hengchi U. 可算出海外子公司數,尚包含了平均度的概念,即可藉由該指標了解廠商海外子 公司在各區域的平均分散度。另外較少採用的還有海外資產占總資產之比例 (Foreign Asset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Assets,FATA)(Daniels & Bracker, 1989;. Sambharya, 1995)、海外員工占總員工之比例(Foreign Employe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Employees,,FETE)(Contractor, Kundu, & Hsu, 2003)、海外收入占總收入 之比例(Foreign Revenue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Revenue,FRTR)(Grant, 1987;. Riahi-Belkaoui, 1998)。. Dunning (1993)曾認為,廠商的國際化程度,可以從以下六構面加以探討: - 10 -.

(12) (1)廠商所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或關係企業之數目與規模;(2)廠商於海外從事附加. 價值創造活動的國家數量;(3)所有海外分支機構之所得、資產、營業額或員工. 數佔全公司的比例;(4)管理階層或股東的國際化程度;(5)高附加價值活動的國 際化範圍,如:研發活動的國際化程度;(6)廠商管理跨國經濟活動而獲得之系 統性利益之範圍與模式。. Sullivan (1994)則將過去學者所使用過的國際化衡量指標加以歸納整理,區. 分為績效 (performance) 屬性、結構 (structural) 屬性及態度 (attitudinal) 屬. 性三種;績效屬性主要衡量企業那些往海外移動的部分,指標例如上述的 FSTS、. 政 治 大 FRTR,較特別的是研發支出密集度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及廣告 立. ‧ 國. 學. 支出密集度(advertising intensity),其認為這兩種指標可視為廠商在國際市場上. 爭取市場佔有率的手段,可間接解釋部份的國際化程度;結構屬性則衡量企業的. ‧. 資源向海外移動的部分,包含了前述之 FATA、海外子公司數量、廠商設立海外. y. Nat. 子公司之國家數及 Entropy;態度屬性則是偏向衡量企業內部高層管理者對國際. sit. er. io. 化持有之態度,例如管理高層的國際化經驗 (Top managers’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MIE)及國際營運的心理距離分散程度 (psychic dispersion of. al. n. v i n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PDIO), C h此為將位在不同心理區域內之海外子公司加總 engchi U 測量而成,但這兩個指標被認為過於主觀。. 然而,上述幾種衡量方式透過直接計算數量上,如:海外子公司個數、海外 營運國家數、FDI 或是海外員工比例、海外資產比例等都過於單一構面化,皆無 法確切捕捉廠商規模上造成的國際化活動的相對重要性(Wiersema & Bowen,. 2011),因此,除了 Sullivan (1994)建議應採取更廣義觀點來衡量國際化涉入程. 度提高之內涵,Asmussen, Pedersen, and Petersen (2007)也認為傳統的衡量方式. 無法捕捉廠商於全球價值鏈活動所採取的策略,應採取多構面之衡量方式較完備; 總而言之,即使衡量方式多元,對國際化程度的衡量將隨著研究問題或目的的不 - 11 -.

(13) 同而有所選擇與取捨。. 第二節 國際化的效益與成本 前一部分了解國際化的定義後,這部分將探討國際化的形式與其究竟會帶來 哪些效益與成本。 一、. 國際化的形式. 國際化的海外進入模式依涉入程度而有所區分,企業須視其所身處的總體環 境及內部自身的能力及擁有的資源,選擇適合自身的進入模式,如此才能妥善利. 治 政 用全球市場的機會,為自己創造競爭優勢。 大 立 ‧ 國. 學. 國際進入模式,簡單分為:授權(Licensing)、出口(Exporting)、合資(Joint. ‧. Venture)、併購(merge & acquisition)及完全擁有(Wholly owned)。而究竟企業是 如何選擇其進入模式,又有那些因素影響廠商的選擇呢?影響國際進入模式的因. y. Nat. sit. io. 素有很多,有學者 Nielsen and Nielsen (2011)以最普遍用來解釋國際化模式的兩. n. al. er. 個理論─交易成本與體制理論來說明,而傳統上大多都基於經濟理論探討成本極. Ch. i n U. v. 小化與投資報酬與理性選擇的關係。交易成本簡單涵蓋投資動機及特有優勢的移. engchi. 轉,而體制理論則包含地主國政策法規與文化距離等因素。. 依據交易成本理論,所有權的分配有賴於其成本與效益的比較(Hennart, 1988; Williamson Oliver, 1985),當市場或契約的交易成本過高,則共享所有權. 將因降低了投機的誘因而較具效率。由於不同的國際進入模式代表了企業對資源. 的承諾、風險與控制的程度(E. Anderson & Gatignon, 1986);合資是兩個或兩個. 以上的組織分享所有權、共同分擔風險、一起控制企業的營運,對資源的承諾程 度較低,最常見的目的是以市場換技術,例如許多歐美企業與中國企業的合資案, 股權通常是 50%/50%或 51%/49%;而當廠商欲擁有完全營運控制權時,將採 - 12 -.

(14) 取完全擁有之子公司(wholly-owned subsidiary)的模式,此時承諾程度高且須負 擔最高的風險(Kogut & Singh, 1988)。. 過去有很多論點討論為何共享控制權力的進入模式相對於完全控制,後者的 進入模式較具高風險,首先,合資為合作夥伴共享股權,如此有效控制了每個夥 伴需承擔的投資風險;當廠商為確保完全的營運控制及所有權時,則為新設廠 (greenfield)及併購的模式,此模式有更高程度的資源及投資的承諾,即使有較高 控制權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Agarwal & Ramaswami, 1992)。. 政 治 大 另外,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近來被用來延伸交易成本理論,根據體 立. 制理論之觀點,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影響國際市場進入的重要因素。體制與文化內. ‧ 國. 學. 容決定了此環境的不確定性,此理論也包含了交易成本的對進入模式選擇的解釋。. ‧. Yiu and Makino (2002)以地主國體制環境的法規、認知與規範三面向驗證了這三. y. Nat. 個因素對進入模式之選擇皆有直接的影響;此外,母國與地主國之間的文化距離. sit. er. io. 也會影響目標市場的管理成本與風險的衡量(Kogut & Singh, 1988),文化距離愈. 大,環境不確定性愈高、國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就愈高。故當企業對地主國愈不了. al. n. v i n 解或是難以了解,投資風險會增加,此時會傾向採取合資以分攤風險,例如進入 Ch engchi U 開發中國家市場,而這些開發中國家的法治對經營環境有重大的控制與影響。. 擁有完全控制的進入模式面對環境不確定及風險時相對較易受影響,因為此 模式的彈性較低、涉入更多的不可回收性(irreversible)投資(Hill, Hwang, & Kim,. 1990);當環境的不確定性愈高,廠商會選擇低控制程度的進入模式以降低曝險 程度並維持彈性(W. C. Kim & Hwang, 1992; Y. Luo, 2001),同時,地主國與目標. 國家的文化距離的成本與風險將因為所有權的共享而減緩(Slangen & Van Tulder, 2009)。綜合上述,當企業在選擇進入模式時,都應考量內外因素,包含目標市 場的環境、政策,並檢視自己的能力資源,綜觀考量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模式。 - 13 -.

(15) 二、. 國際化的動機與利益. 各國各產業的廠商追求國際化的目的與動機究竟為何,我們可以從國際化能 為廠商帶來什麼樣的效益看出端倪。. 企業國際化的動機莫過於追求更高的利潤,而利潤的擴大必須靠成本的降低 或是價值的提高來達成;若以成本角度來看,某些學者假定廠商可以透過國際化 進入國際市場,來分攤生產、行銷、研究與發展的固定成本,以達到規模經濟的 效果(Caves, 1971; Kobrin, 1991; Rugman, 1981),各種成本例如運輸成本,當過. 政 治 大 於笨重的產品需外銷國外,使得運輸費用佔成本結構太大比例時,會使廠商利潤 立 被嚴重侵蝕,故像是價值重量比例愈低者,廠商會偏向採取海外直接投資方式取. ‧ 國. 學. 代直接進出口,透過當地設廠降低運輸成本;抑或是人力成本,廠商可以利用接. ‧. 近低成本的原料及較廉價的勞工(Annavarjula & Beldona, 2000; Daniels &. y. Nat. Bracker, 1989),甚至能雇用當地優秀的技術專家(Cheng & Bolon, 1993; Kafouros,. sit. er. io. 2006);亦即當要素市場或產品市場不完全時,亦可槓桿利用廠商自擁. (firm-specific)的無形資產(如:技術知識、專利權、商譽、管理能力等)進入國際. al. n. v i n 市場(Bartlett & Ghoshal, 1989;CCaves, 1971; Hymer, 1976),以取得更有效率的方 hengchi U 式取得生財資源。. 資源基礎理論則認為透過運用廠商自擁資產有助於廠商建立範疇經濟的優 勢(Teece, 1982) 此外,廠商可藉由國際擴張的過程,獲得並提升於國外市場營. 運的其知識與能力(Vermeulen & Barkema, 2001; Zahra, Ireland, & Hitt, 2000),藉. 由學習與創新來增加生產的效能與效率。產業組織理論則主張廠商能夠藉由至跨 國界市場的營運在消費者、供應商、配銷商之間取得更大的市場力量(Kogut, 1985),也可以將風險分散至其他市場(W. C. Kim, Hwang, & Burgers, 1993)。除. 了上述成本面與市場面帶來的效益以外,國際化亦能解決市場的不完全(market - 14 -.

(16) imperfections),市場不完全即市場上充斥許多阻礙市場順利自由運作的因素,. 若採行國際化策略能比自己於國內生產、銷售更有效率時,廠商就會進行國外直 接投資,將外部市場內部化。. Contractor (2007)則總結了國際化能帶來的效益:(1)海外獲得的知識:在國. 際化經營過程中可透過學習獲得經驗,有助廠商的經營;(2)取得更便宜的資源: 可利用區位優勢降低生財資源成本;(3)運用廠商自擁優勢至海外市場:如專利 權、管理能力等;(4)市場力量的累積:愈國際化愈能建立較優勢的技術標準、. 政 治 大 入研究與發展的費用;(6)區域多角化:可分散經營的風險,例如匯率的變動; 立 品牌權益等;(5)國際性規模:當營運範疇愈廣、規模愈大時,更能分攤大量投. ‧ 國. 學. (7)國際經驗:經營範疇愈廣,學習機會愈豐富,能提高知識與創新能量。. ‧. 綜合上述,各種國際後的利益包含獲得新市場、更效率取得資源,達成規模. y. Nat. 經濟、範疇經濟、更多元的組織學習、更大的市場力量,這些都意味著將為廠商. n. er. io. al. 三、. 國際化的成本. sit. 帶來更好的績效表現,故廠商將有動機進行國際化。. Ch. engchi. i n U. v. 廠商進行國際化以後,雖然能帶來許多效益,但仍然會伴隨許多有形與無形 的成本;進入新的地區、新的市場的新環境,企業往往會因為還不熟悉當地環境, 例如對當地法規知識了解不夠、當地消費者風俗習慣偏好不清楚、該市場經營模 式或產業競爭態勢了解不透徹等等,而產生負面效果,以下一一探討之。. 首先,不熟悉市場是造成國際化成本的第一部分,當廠商以不同形式進入海 外市場,當地的環境可能與母國有很大的差異,對於整個營運活動上的掌握將不 如在母國的順暢,例如設備的採購、招募員工、建立管理制度、經營與供應商及 - 15 -.

(17) 顧客的關係等,這些都可能讓廠商喪失在母國現有的優勢(Cuervo-Cazurra, Maloney, & Manrakhan, 2007),過去的管理模式無法成功轉移至新場域,產生競 爭的劣勢,加上對資源的掌握程度低使其無法達到規模經濟,或是缺少所需之互 補性資源,讓剛進入國際市場的廠商不那麼順遂。. 接著,隨著廠商的國際化策略擴展至海外,營運範疇漸漸擴大,會出現組織 本身的問題,如規模擴大後將產生監督成本(Michael Geringer et al., 1989);組織. 也會隨著資訊不對稱程度提高,產生管理者與股東之間的衝突,即代理問題的產 生(Ruigrok & Wagner, 2003; Sanders & Carpenter, 1998; Tsao & Lien, 2011)。. 政 治 大. 立. 除此之外,當地市場的政府政策更是影響國際化擴張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 國. 學. 基於國家利益,政府通常會保護本國的弱勢產業,直接或間接地藉由關稅、限額. ‧. 等貿易障礙限、投資上限等限制出口或直接投資,甚至會阻礙特定資源的取得(例. y. Nat. 如:中國限制特殊礦產的出口),抵抗海外廠商進入該國市場(Gomes &. sit. er. al. n. 本。. io. Ramaswamy, 1999),甚至更嚴重地採取報復的政策提高母國廠商的國際化成. Ch. engchi. i n U. v. 各種不確定性(如匯率波動)、政治風險(如暴動)、競爭狀況也是國際化的不 確定因素之一,除了制度、文化的影響之外,也會因為面對不一樣的競爭者而決 定了生存的難度,特別是到海外以後少了母國內政府對本土企業的保護,到了國 外就必須面對更激烈的競爭環境(Hitt, Keats, & DeMarie, 1998),也會造成國際化 成本上升。Hennart (1991)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指出,廠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可. 能產生相關的成本包括資訊成本、執行成本 (enforcement cost)、議價成本. (bargaining cost)、偵察成本 (detection cost)、傳遞成本 (delivered cost)、運輸 成本、生產成本、監督成本等。. - 16 -.

(18) 總結以上所述,不管是外部環境或組織內部所產生,或是有形或無形的種種 成本,都隱含國際化的擴張活動,應找到一個最適當的平衡點,不可一味地進行 擴張,否則將會抵消甚至超過國際化所帶來的效益。. 第三節 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績效 過去已有大量文獻探討有關國際化與績效之間的關係,雖然大部分研究都認 為國際化對於廠商績效有正面影響,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國際化為績效帶來的效 益有限,甚至有學者認為國際化與績效間的關係並不顯著,企業本身擁有的專屬. 治 政 資產才更能帶來獲利,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勢必有很多因素在影響著。 大 立 ‧ 國. 學. 國際化究竟是否能提高廠商績效,這一直都是學術界關注的議題,雖然觀點. ‧. 不一致,不過可以發現研究範圍大多都仍是以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為對象,反以開 發中國家之企業為對象的研究甚少,然而近期因新興國家崛起而使針對新興市場. y. Nat. io. sit. 作探討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至今為止,國際化與績效之間的關係,主要有. n. al. er. 線性正相關、負相關、U 型相關、倒 U 型相關、S 型相關、無相關,以下分別討. 之:. 一、線性關係. Ch. engchi. i n U. v. Dunning(1985)對於國際化對廠商績效的影響程線性正相關者(P. J.. Buckley, Dunning, & Fearce, 1984; Grant, 1987),其中 Grant(1987,1988)分. 別收集 1968 至 1984 年及 1972 至 1984 年之間 304 家英國廠商的長期資. 料,發現國際化帶來較好的獲利,主要都認為有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效果; 另外,亦有學者以證券市場的次級資料探討廠商國際化與其績效之關係,發 現國際化程度愈高的,會得到較好的市場評價(Errunza & Senbet, 1984)。然 而,除正向關係外,亦有其他研究顯示國際化與廠商績效呈現負向關係 (Kumar, 1984; Siddharthan & Lall, 1982)。 - 17 -.

(19) 二、U 型相關 除了線性關係以外,也有學者以不同研究對象發現國際化與績效的關係 更複雜,有非線性的關係存在,其中 Ruigrok and Wagner (2004)分析了 100 個實證研究有 U 型關係;Lu and Beamish (2001)也發現,國際化初期時因. 為尚無法發揮規模經濟會對績效產生負面影響,但隨著企業很熟悉運作後, 效果會由負轉正。 三、倒 U 型相關. 倒 U 型的關係則為另一種結果,有其他學者仍認為,國際化的初期,. 政 治 大 正向效果,但後期則會因為規模擴大、經營範疇變廣而使得複雜性提高,導 立. 由於新市場帶來的獲益增加或是對資源的取得上更有效率,立即對績效產生. 致產生許多管理問題,例如交易成本的提高會使得國際化帶來的效益被成本. ‧ 國. 學. 給抵消掉,呈現倒 U 型的狀況(Gomes & Ramaswamy, 1999; Hitt et al., 1997;. ‧. Michael Geringer et al., 1989)。. y. Nat. 四、S 型相關. sit. er. io. Contractor et al. (2003)提出國際擴張三階段理論,分為早中晚期,第一. 期會因國際化成本增加幅度高於效益增加幅度,使關係呈現負向,中期會因. al. n. v i n 為效益提高而呈正向,最後晚期階段又會呈現負向關係,解釋效益與成本之 Ch engchi U 間的消長。 五、無相關. 除以上有各種不同關係外,仍有學者經過驗證後發現有無相關或效果不 明確的狀況,例如:Sambharya (1995)針對美國 53 家跨國企業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國際化與廠商績效沒有明確的關係。. - 18 -.

(20) 實證結果. 表 2.1 廠商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關係之文獻整理 學者(年代). Buckley, Dunning, and Pearce (1977);Errunza and Senbet. 線性正相關. (1984); Grant et al. (1988);Daniels and Bracker (1989); Morck and Yeung (1991);Jung (1991);Tallman and Li. (1996);QIAN (1998);Kwok and Reeb (2000);Siah(2007)。 Brewer (1981);Siddharthan and Lall(1982);Kumar(1984);. 線性負相關. Shaked(1986);Johanson and Vahlne (1977);Delios and. 政 治 大 Lu and Beamish (2001);Capar and Kotabe (2003);Ruigrok 立 Beamish (2002);Collins (1990). Ramaswamy (1995);Hitt, Hoskisson and Kim(1997);. sit. Ahmed(1998);Contractor, Kundu, and Hsu(2003);. al. v i n C h Kundu, and HsuU(2004);Lu and Contractor, engchi. n. 無相關. (1989);喬友慶(2003). io. S 型相關. y. Nat. Gomes and Ramaswamy (1999);Michael Geringer et al.. er. ‧ 國. Michael Geringer et al. (1989);Sullivan (1994);. ‧. 倒 U 型相關. and Wagner (2003);Ruigrok and Wagner (2004). 學. U 型相關. Beamish(2004);Ruigrok, Amann and Wagner(2007). Sambharya (1995);Buhner(1987);Haar (1989);Kim, Hwang and Burgers(1989);Tallman and Li (1996);. Wan(1998);Geringer, Tallman, and Olsen (2000);Kotabe, Srinivasan, and Aulakh (2002). 資料來源:參考喬友慶(2003) 、Contractor, Kumar, and Kundu (2007),及本研 究整理。. - 19 -.

(21) 第四節 國際化與創新 在國際化與創新之關係的研究上,已有不少學者針對理論與實證方面的研究; 理論部分最早的研究出自於 Cantwell(1989,1999),他對於 Hirsch (1965)及. Vernon(1966,1974)提出的國際產品生命週期理論(ILPC)在 1970 年代與 1980 年 代早期國際化與多國籍企業盛行的背景下,創新模式的發展與擴散做了批判;國 際產品生命週期直接或間接的探討創新活動與擴散,他們認為,創新的驅動力來 自一個適於創新的特定國家的單一企業,其他子公司會跟著這個企業的研發中心 做創新或模仿;Cantwell 卻認為 ILPC 理論太過強調創新廠商的來源國,而忽略. 政 治 大. 了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總部之間及子公司與當地創新之間的互動;但由於 1980. 立. 至 1990 年代,資訊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知識的傳遞、直接投資逐漸興. ‧ 國. 學. 盛、廠商間的合作增加等等,微觀與宏觀地改變了國際化對創新影響的方式與程 度,多國籍企業被視為母國與地主國互動的橋樑,故在這種背景下,Cantwell. ‧. 認為創新會經由多國籍企業的內部,傳遞至其他國家,並將此喻為所有權優勢. sit. y. Nat. (ownership advantages);或透過企業內部的外溢效果對當地環境帶來外部效益,. n. al. er. io. 將此喻為內生區位優勢(endogenous location advantages);此外,多國籍企業可. i n U. v. 以從其子公司與當地環境互動學習,如此便可增加各子公司創新的範疇。. Ch. engchi. 實證的部分,Frenz, Girardone, & Ietto‐Gillies(2005)以英國的金融服務業為. 對象做的研究發現,多國籍程度(multinationality)確實對創新活動有正面影響, 因為跨國的營運有助於創新的形成;有些學者則指出透過國際化能夠達到規模經 濟與範疇經濟,進一步促進廠商績效與創新(Tallman & Li, 1996),且能夠利用外. 國市場的機會與市場不完全(imperfections)(Rugman, 1981),調節運用區位經濟 的價值鏈活動(Porter, 1990)。. Filippetti et al.(2011)以歐洲國家為對象,從知識的傳遞角度切入觀察,他 - 20 -.

(22) 提到,知識傳遞機制於跨國公司中將以特定的方式於各單位、各部門,甚至與當 地環境做傳遞與交換。企業有具組織性的內部網絡,若在不同跨國界區域營運, 其各單位將有位於不同國家的接觸點,當這些接觸點愈多,其將接觸到該地區的 創新系統及內容,並由這些接觸點吸收並透過內部網絡傳遞(Castellani & Zanfei, 2004; Castellani et al., 2006; Frenz et al., 2005; Frenz & Ietto-Gillies, 2009; Frenz. & Ietto‐Gillies, 2007; Zahra, Ireland, & Hitt, 2000);此外,各個接觸點也將與當地 的企業建立起與創新活動相關的外部連結網路,彼此互動,最後形成一個雙連結 網路來促進知識的取得及擴散;該網絡中的各個單位的互動將產生外溢效果,至. 政 治 大 而定(Bartlett & Ghoshal, 1989; Gupta & Govindarajan, 1991, 2000; Hedlund, 立. 於知織透過內部及外部網路達到外溢效果的程度,則部分視企業的內部組織架構. ‧ 國. 學. 1986)。. ‧. 國際化程度對創新的關係其實也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調節的影響,近期 Tsao. y. Nat. and Lien (2011)研究家族企業對於國際化與創新關係之中介影響,他們發現國際. er. io. sit. 化與創新的關係,對家族企業尤其顯著,其印證了家族企業因為能夠降低代理人 問題,因而能夠強化國際化對創新及績效的正面影響,因為家族企業掌握更多的. al. n. v i n 擁有權,其較有動機監督管理者(Demsetz & Lehn, 1985; Randøy & Goel, 2003), Ch engchi U 得以降低搭便車的問題,且對投資上也會作較長遠的規劃而非短期的投機. (Mishra, Randøy, & Jenssen, 2001; Thomsen & Pedersen, 2000);另外,也有學者 指出因為非家族企業傾向於以短期財務績效衡量薪資(Chen, 2006),故非家族企. 業會較忽略對長期創新的投資。此外,家族企業相較於非家族企業參與管理較深 入,掌握更多資訊(Kirchmaier & Grant, 2005; Peng & Jiang, 2010),降低了對創. 新活動的資訊不對稱。從經營者動機來看,由於家族企業通常都會接班給家族成 員,故會有較深遠的策略考量,比其他股東還對企業有較高的承諾。. 對創新的影響有總體與個體的面向,總體來看,有學者提到企業若在許多國 - 21 -.

(23) 家營運,將因為有向各國多元學習的資源而獲益(Castellani, Zanfei, & NetLibrary, 2006; J. H. Dunning & Wymbs, 1999; Gittelman, 2006; Simard & West, 2006);而 國家也是,若一個國家的國際化程度夠高,將會有更好的創新表現(Amendola,. Dosi, & Papagni, 1993; Archibugi & Michie, 1998; Carlsson, 2006; Filippetti, Frenz,. & Ietto-Gillies, 2009; Kafouros, Buckley, Sharp, & Wang, 2008),因為一方面不同. 的環境能讓企業或人們得到新的衝擊與學習,另一方面在愈國際化的情況下,激 烈的競爭將驅使企業更積極投入創新活動。跨國企業利用各種形式諸如外國直接 投資(FDI)、貿易、授權、加盟、外包、合資、策略聯盟等,各種方式都提供了. 政 治 大 (Filippetti, Frenz, & Ietto-Gillies, 2011)。除了上述以企業內外部連結觀點以外, 立 多元的跨國網絡,這些網路建立起從多樣化環境中取得知識與創新的範疇. 仍有學者提到,與地主國當地的供應商、大學、研究中心甚至競爭者等作往來或. ‧ 國. 學. ‧. 策略聯盟的合作(Doz et al., 2004),更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能力與產出。. y. Nat. 前述研究皆提出國際化對廠商創新之正面影響,但仍然有某些學者認為國際. er. io. sit. 化程度過高,反而會弱化創新的表現。國際化程度過高時,對控制力較低的部門, 知識外洩的風險會提高(Fisch, 2003),甚至有可能將知識洩漏給競爭者. al. n. v i n (Sanna-Randaccio & Veugelers, C2007) h e,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都將核心研發中心 ngchi U. 保留在國內,一方面掌握最完整的控制,一方面防止核心技術知識外流。此外, 要管理控制全球的商業網絡,需要龐大的整合成本,且企業若為了要推廣學習且. 要避免重複性的發生,個人與個人、團隊與團隊、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訊息交流是 必要的(Granstrand, Håkanson, & Sjölander, 1993);內隱的知識的交流與彼此間. 信任的建立皆需要面對面的互動,地理上的距離愈遠也會影響溝通的頻率、品質 及速度,這都可能會造成溝通效率降低或誤解,都將帶來很大的成本負擔(Von Zedtwitz & Gassmann, 2002)。 由上述研究結果歸納,我們可以知道國際化對創新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許多 - 22 -.

(24) 正向與負向的影響存在。除了以上假設國際化程度會影響創新程度這種前因後果 的假設之外,仍有學者(Filippetti et al., 2011)發現國際化程度與創新程度之間的. 關係,有所謂的因果關係(Causality)的議題存在,亦即兩者之間有雙向互動的關 係,他主張較具創新的企業會在國際經營上更成功,而在國際經營上愈成功的企 業,將愈有能力投入創新活動,形成正向的循環。. 第五節 企業集團之國際化與創新. 一、企業集團之定義及特性. 立. 政 治 大. 企業集團於許多國家因為社會結構有所不同而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存在. ‧ 國. 學. 著,因此對於企業集團有很多種定義,稱謂亦有所不同,於韓國稱為. ‧. chaebols(財閥),於日本稱為 keiretsu,於美國稱為 Holding company,台灣. 的話則叫做集團關係企業。企業集團雖然以不同形式存在許多地方,但在亞. y. Nat. io. sit. 洲所扮演的角色特別地重要,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對國家經濟有很大的貢. n. al. er. 獻,不只提供產能、就業機會,某種程度上還影響了集團及產業的創新表現. Ch. i n U. v. (Mahmood & Lee, 2004; Mahmood & Mitchell, 2004)。. engchi. 對於企業集團,學界並沒有一致的說法,Strachan and Vernon (1976). 認為集團是一群營業範圍分散的公司之長期聯合,且由單一領導者持有並管 理該些公司; Leff (1978)認為集團是以類似的管理或財務控制下,在不同. 市場從事商業的一群企業,且這些企業是由人際間信任與相似背景、倫理的 人員所連結在一起;T. Khanna and Rivkin (2001)則曾採取較廣義的定義來. 解釋企業集團,他認為企業集團是一組法律上獨立,但以正式與非正式連結 聯繫在一起之一群廠商,彼此之間存在普遍的協調(coordinate)行為; Granovetter (2005)則歸結,簡單來說,集團是一群以正式與非正式方式聯 - 23 -.

(25) 繫在一起的企業,正式連結例如:股權擁有,非正式則例如:家族、朋友、 宗教等(Encarnation, 1989);而 Guillen (2000)的文章對集團定義是:集團. 公司會積極經營多個不同產業,並且有統一的指導或是公司間有聯合行為, 但缺乏一個完全整合的組織架構;比較特別有指出的是,T. Khanna and. Rivkin (2006)發現,企業集團會透過交叉持股(equity cross-holding)、共同. 持有(common individual owners)、互相指派董事(director interlocks)及家族 連結(family ties),而這些特性是能夠用來區別是否為集團之指標。而台灣. 的中華徵信所定義集團構成的必要條件為:(1)旗下分子企業個數必須有三 個(含)以上構成;(2)股權的個人資本需佔有 51%以上;(3)集團內核心人物. 政 治 大 經常下達決策令命或其對於公司之經營、管理、監督之權力高於其他子公司, 立 且影響力大至足以影響集團整體運作;(4)核心公司須設於台灣境內。. ‧ 國. 學 ‧. 二、在新興國家普遍出現的原因. y. Nat. er. io. sit. 集團的出現源自於總總經濟、社會及制度的動機使然,早期就有學者提 出,開發中國家的集團會如此盛行,是因市場發展尚未成熟及交易成本過高. al. n. v i n 所造成(Leff, 1978),有人認為經濟動機是由於市場的不完全所致(Chung, Ch engchi U. 2001; Ghemawat & Khanna, 1998),市場不完全使得資源的交易成本過高,. 難以在開放的市場中取得,特別像是在市場制度還不夠成熟的發展中經濟體, 舉例來說像是韓國的三星及 LG 集團、中國的海爾集團、印度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土耳其的 Arcelik-Beko(Koc Group)集團等。恰好企業集團能夠將資. 源整合並適當分配給旗下之關係企業,除了資源的取得與整合外,常見的是, 透過集團內垂直整合形成獨占或寡占,可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益(T. Khanna & Palepu, 2000),恰巧彌補了市場不完全及制度的失效。 - 24 -.

(26) 台灣的企業集團. 台灣的企業集團特色可以從所有權及資源分配型態來看,像是(1)通常 由家族或是互相信任的非家族成員所創立,集團內關係企業之間會互相指派 高階管理職及交叉持股(X. Luo & Chung, 2005);(2)核心領導者通常對關係. 企業握有強大的影響力,為了極大化集團的利潤,領導者會將投入創新所需 之有價值的資源分配給旗下的關係企業,但這些關係企業所握有的資源就不 會相等。. 政 治 大 在台灣,企業集團的影響力究竟多大,可以從前百大集團之營收佔國民 立. ‧ 國. 學. 生產毛額的百分比由 1970、80 年代的 30%上下,上升至 1996 年的 43%, 到 1998 則達 54% 1,可見集團企業的成長幅度十分可觀;此外,百大集團. ‧. 雇用之員工人數由 1986 年的 35.5 萬人,上升至 1998 年的 77 萬人,分別. y. Nat. 佔當時台灣地區就業人口的 4.3%及 8.3%,可證實企業集團於台灣經濟扮演. er. io. sit. 的角色日益重要。. al. n. v i n 為什麼集團在台灣會如此盛行,有學者(Chung, 2001)認為是制度環境 Ch engchi U. 是造成台灣普遍出現企業集團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原因:(1)稅的誘因、(2) 市場不完全、(3)制度系統;稅制上,政府會給予企業各種租稅的優惠條款, 鼓勵廠商建立新的企業,而市場管制的鬆綁則吸引了新的投資,透過設立新 的關係企業到新興市場追求新機會。. 台灣的集團核心事業的產業分布情況,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變遷而有所. 1. 參照中華徵信所, 《企業集團研究》 ,1985/86,1996/97 年版之資料。國民生產毛額(GNP):以. 當年價格計算,依據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2000 年版)。 - 25 -.

(27) 變化 2,像是從 1970 年代的紡織業、食品業,轉移到 1980 年代的三種群組. 的行業:一是政府扶植的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的塑膠及化學業、電工器材;. 二是政府特許的金融保險、汽車等服務業;三是因房地產景氣繁榮,營建公 司又成為各集團必備的投資項目。1986 年起,新台幣持續升值,製造業唯 一快速發展的為電子資訊業 3。1990 年代,金融服務業及通訊業陸續開放, 成為各集團爭相跨足的領域,同時電子業大幅成長,造就了台積電與聯電等 大型集團。. 台灣的企業集團和西方的大型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多國籍母. 政 治 大 子企業及多重部門化企業有許多特性上的不同,控股公司及多國籍母子企業 立 皆是由多個分支之企業組成,而多重部門化企業則是由多個部門組成,其部. ‧ 國. 學. 門並非獨立的企業,但每個部門皆為一利潤中心,具高度自主性(Chandler,. ‧. 1962; Freeland, 1996)。以家族色彩觀之,台灣企業集團的家族色彩相較於. y. Nat. 西方國家較濃厚(Hamilton, 1997; X. Luo & Chung, 2005),大部分集團是由家. er. io. sit. 族控制且子公司由家族成員控管,西方則較無此現象;但這三種皆有多角化 之情形,且同時經營不同產業。.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綜合以上,台灣集團之特色與國外學者一般所定義之集團差異不大,但 在自由市場健全度上,台灣稍落後於歐美國家,且文化上的差異,使得家族 連結較緊密,台灣集團的角色更強調內部市場的資源交換。. 2. 不同時期的產業發展造就台灣幾個重要集團的興起,1960、70 年代,食品、紡織的興盛造就. 了新光、遠東、潤泰等集團的出現;1980 年代,塑膠、化學及電工器材及食品業隨之興起,促 成了台塑、東元、大同等集團成立;同時,由於國內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為特許業務,也有不少集 團以壟斷的信託、租賃、保險、營建、汽車等產業起家,造就新光、霖固、裕隆等集團的發展; 1990 年代初,金融服務業開放後,則促使了如富邦、元富等的金融集團。(中華徵信所,1999) 3. 中華徵信所的分類,於 1994 年將電子零組件列入電工器材業(電子電器業) - 26 -.

(28) 三、. 企業集團的特性. 由前段文獻整理歸納後,可歸結企業集團即:(1)由多家獨立營運的公 司組成;(2)多都由家族所擁有(非全然);(3)公司之間有特定的連結,將公 司彼此形成一群體;(4)大多會經營不同產業或不同市場(非全然)。以下簡單 探討集團之特性,依循過去一些學者(Hsieh, Yeh, & Chen, 2010; T. Khanna &. Yafeh, 2007; Tsao & Lien, 2011)從集團特性之角度切入分別探討(a)集團之. 多角化、(b)集團內部所有權(金字塔架構)、(c)家族連結(family ties)、(d)政. 政 治 大. 府關係。. 立. ‧ 國. 學. (a) 多角化. 依據 Hitt et al. (1997)的定義,國際多角化是指將營運活動擴展至其他. ‧. 國家或地區,多角化程度則可由企業在國外營運之市場數目來衡量。多角化. y. Nat. 可分為對多角化事業的範圍較侷限,在某一類產業內的多角化企業,通常稱. er. io. sit. 為「相關多角化」或「集中多角化」 ,而跨足各式各樣的行業的多角化企業, 且行業與行業間的差別大時,稱為「非相關多角化」或「集團多角化」。. n. al. Ch. engchi. i n U. v. 各國的集團企業幾乎都有多角化的現象存在,多角化是當集團尋求成長 時,很重要且很常採取的策略,例如台灣的統一集團,即跨足了食品、飲料、 物流、通路等,包羅萬象;韓國則有最著名的三星集團,業務包括金融服務、 資訊科技服務、機械、造船和化學,最有名的旗艦公司則是生產半導體、行 動電話、電視機、液晶顯示(LCD)面板的三星電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SEC),可說是無奇不有。. 有很多學者提到過多角化能為企業帶來很多效益,例如;從綜效觀點來 看,企業能善用集團內共享的豐富資源、管理技能、行銷能力等,成功地拓 - 27 -.

(29) 展至新的產品領域,當企業多角化時,能夠獲得集團資產伴隨的外溢效果帶 來綜效,尤其是無形資產例如新產品知識或流程的提升(Klette, 1996)。除了 資源的運用外,另一方面,還能分散營運風險(Amit & Livnat, 1988);相反. 的,也有學者認為多角化會因為不同分支企業管理者的代理問題而受害. (Rajan, Servaes, & Zingales, 2000; Scharfstein & Stein, 2000)。另外也有一些. 集團是不採非相關多角化而是採用垂直整合,例如:豐田集團;總歸而言, 多角化不外乎是三大效益:無形有形資源的利用、追求成長、降低營運風險。. (b) 集團內部所有權(金字塔架構). 政 治 大 企業集團內通常會有相互交叉持股(equity cross-holding)的情形,且呈 立. 現金字塔式的架構,最上層公司往下一層公司投資持有股權,下層的公司也. ‧ 國. 學. 會往上或往水平投資其他分子企業,特色是只要投入少部分資金即獲得大量. ‧. 控制權,間接地會產生主要股東(家族成員)與少數股東的代理問題(Bebchuk,. y. Nat. Kraakman, & Triantis, 2000; Villalonga & Amit, 2006; Young, Peng, Ahlstrom,. sit. er. io. Bruton, & Jiang, 2008);這種情形尤其發生在亞洲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由於. 投資制度保護不完善(López de Silanes, La Porta, & Shleifer, 1999),問題尤其. al. n. v i n 嚴重。有學者對於韓國財團的研究顯示,若控制權集中則可減緩代理人的問 Ch engchi U. 題(Chang, 2003)。另外,有學者發現,家族所有權愈集中,通常會透過這種. 金字塔架構或其他機制來控制超越現金流量權,這種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見(T. Khanna & Yafeh, 2007)。. 這樣的金字塔架構亦可用交易成本理論解釋,由於在不夠成熟的金融市 場中,資訊不對稱引發的交易成本太高,此時集團可以藉由此種架構來調整 投資案的資金。. - 28 -.

(30) (c) 家族連結(family ties). Fogel (2006)研究 40 個國家的大型企業集團,發現由家族關係組成存在. 制度愈弱的國家的情形愈普遍,因為若有家族的連結,不僅可以建立彼此的 互信彌補契約及法律規定的不完全,還可以加速經濟交易的速度 (Granovetter, 2005);但 Fogel 也認為集團的家族控制、擁有權制度是造成 經濟與制度發展無法提升的導因之一。. 在台灣,大量的家族股權持有與涉入,會伴隨上述所提之金字塔架構的 運用,以維持家族的控制權(Chang, Chung, & Mahmood, 2006)。通常家族對. 政 治 大 股權的握有會佔很高比例,普通會佔 50%以上(於 1996 至 2002 年無太大變 立. ‧ 國. 學. 化)(Tsui-Auch, 2006),且會很高程度地涉入集團內部的管理,總裁及執行長 通常也都由家族成員擔任。. ‧ y. Nat. (d) 政府關係. er. io. sit. 企業為了取得對自己有利的經商地位,與政府建立並維持良好的關係, 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一方面能方便企業的營運,另一方面政府也能取得. al. n. v i n 一些回饋,互謀利益。政治與經濟的連結緊密,政府的政策對經濟產業環境 Ch engchi U 的重大影響無庸置疑,也會進一步影響集團的策略;在韓國,財團享受與政 府有良好關係所帶來的利益,與政府有較好的關係時,取得資源的管道更多 也更容易(Chang, 2003; Clifford & Bedeski, 1994; E. M. Kim, 1997);中國的企 業集團更是受到許多政府的保護。. 四、. 創新的定義、衡量方式、創新績效. 創新一詞定義非常廣泛,有產品形式、流程形式、甚至是一種做事方法 的發明。自古至今,學者們對創新的定義雖不一致,OECD 於 1991 年的報 - 29 -.

(31) 告中以整合的觀點將創新定義為:基於對新產品或服務市場的認知,發展以 技術為基礎的發明而進行的產品發展、生產與行銷的一切過程。據謝存瑞 (2006)指出,可以將創新定義分成三個觀點,一為產品或服務之觀點,強調. 創新之結果;二為程序(process)觀點,強調以一系列過程或階段性的改變來 衡量;三為多重構面之觀點,及不論是產品或技術的創新或管理及程序的創 新皆視為創新的表現。本研究欲針對企業的產品發明為對象,故採取產品及 服務之觀點,其他的定義方式便不多再著墨。. 政 治 大 & Polenske, 2007; Tsao & Lien, 2011);(2)專利被引證次數(Gittelman, 2006; 立. 創新的衡量方式有很多種,過去有學者採用(1)專利數量(Ratanawaraha. ‧ 國. 學. Hall, Jaffe, & Trajtenberg, 2000; Henderson & Cockburn, 1996; Mahmood & Mitchell, 2004; Penner‐Hahn & Shaver, 2005)(3)研究發展支出(Hitt,. ‧. Hoskisson, Ireland, & Harrison, 1991; Wakelin, 2001);(4)研發密集度(R&D. y. Nat. intensity) (Cohen & Levinthal, 1990);(5)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推出新產品. sit. 或製造程序的導入(Freel, 2005)。. n. al. Ch. engchi. er. io. 或是新服務的數量(Freel, 2005; Lee, 1995);(6)對產業或企業新的管理流程. i n U. v. 以上各種方式取得的方便性與精確度大不相同,第一種與第二種可以由 次級資料取得,像是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專利資料庫或是美國專利局 (USPTO)皆有正確的資料,第三與第四種也可以由企業的資料取得;第五與 第六種則需要透過對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才能夠取得,其中採用專利數量是較 節省成本且也較精確的衡量方式。. 創新績效的來源,在組織因素方面,有學者認為企業的規模與年齡是具 有影響力的成因,規模愈大的企業在有形及無形的資源取得上有較好的優勢 (Ettlie, Bridges, & O'keefe, 1984);當然規模較小的企業仍有彈性上的優勢, - 30 -.

(32) 能夠對環境的改變作出更快速反應,且可透過由外部取得資源彌補規模小的 劣勢(Bhattacharya & Bloch, 2004)。而在企業年齡部分,各方意見不同,有 的認為年輕企業缺乏對於孕育創新的姿勢及經驗較缺乏,但也有人認為年長 的企業會因有組織的惰性阻礙較有價值的創新表現。另外,除了企業規模及 年齡外,Hult, Hurley, and Knight (2004)提出企業的市場導向、學習導向、. 創業導向的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的創新;市場導向的企業會更積極投入參與創 新活動,較敢於採用新產品、新服務或新流程;而學習與創業導向的企業, 面對創新會較願意學習新知識且較抱持敢於承擔風險的態度。. 政 治 大 一個企業的執行長及高階管理團隊的背景對創新的影響同樣扮演重要 立. 角色,尤其是高階管理團隊的多元教育背景及經驗,其正面影響已得到實證. ‧ 國. 學. (Auh & Menguc, 2005);背景為財務或行銷的執行長較在乎短期的利潤,避. ‧. 開風險太高的創新案(Daellenbach, McCarthy, & Schoenecker, 1999);領導者. y. Nat. 的領導風格亦被視為重要因素,敢於轉型風格的領導者對於廠商的創新有正. sit. er. io. 面的影響(Aragon-Correa, Garcia-Morales, & Cordon-Pozo, 2007)。. al. n. v i n 由以上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創新的概念及方式很多元,無法簡單的 Ch engchi U. 概括它,對企業來說,創新的價值在於不斷的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然而影響 創新績效的來源也很廣泛,有來自於組織因素,資源的取得、運用與管理, 甚至透過內部機制做知識的擴散,企業的理念及文化、領導團隊的風格等等, 都會對創新的績效產生影響。. 五、. 企業集團與創新. 企業集團的組織屬性有許多優勢能為企業績效帶來正面影響,對創新的 正面提升也被證實是有幫助的。組織的學習能力是企業創新的決定性能力 - 31 -.

(33) (Aragon-Correa et al., 2007),這個能力可以透過內部訓練、經驗的累績及外 部知識的轉移而得(Zander & Kogut, 1995);除內部學習之外,跨組織的學. 習也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機會機收當代新穎的技術與知識,組織間的合作、知 識的共享對創新亦有所貢獻(Stuart, 2000);因此,企業集團本身,被視為一 種內部知識網絡,建立起一個集團內關係企業間的平台,能夠促進關係企業 之間知識的互相交換、交流具創造性的知識、經驗及資源。. 企業集團係由一群法律上彼此獨立的企業個體組成,且被建立在一個相. 政 治 大 et al., 2010)。雖然集團的關係企業彼此的管理及財務控制上是獨立的,但集 立. 同的控制及所有權之下,個體各自追求目標,但擁有共同的集團理念(Hsieh. ‧ 國. 學. 團共享股權結構所促成的凝聚力(Reagans & McEvily, 2003)能降低旗下關係. 企業之間競爭與動機上的阻礙,它強化組織規範讓彼此更容易達到知識的移. ‧. 轉,尤其是內隱的知識分享。企業集團會與其旗下關係企業形成一個內部網. y. Nat. 絡,交換、整合彼此的資源,這些不管是有形或無形的資源皆能持續支持集. sit. er. io. 團的創新(P. Anderson, 1999),因為集團內企業的聯合,使其較容易取得投. 入創新所需的資源,尤其像是處於資源相對匱乏的開發中國家,故集團在創. al. n. v i n 新上扮演的重要性不應忽略。除此之外,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產品的多角化對 Ch engchi U 廠商的創新有顯著的正面影響(Nelson, 1959),從資源共享的角度來看,若 企業能夠有效吸收外部知識及技術時,便能夠強化其創新的績效(Cohen &. Levinthal, 1990)。此外,集團能夠利用其旗下子公司跨入各個產業擴大其廣 度,並且將多元的知識資源包含不同產業之供應商、客戶等,使旗下子公司 彼此分享知識來孕育創新能力(Mahmood & Rufin, 2005)。 由以上來看,雖然集團的各種屬性可以為創新的產出有強化的效果,但 仍然也有負向效果被證實;例如:基於企業的管理範疇的觀點而言, Baysinger and Hoskisson (1989)及 Hitt, Hoskisson, and Ireland (1990)發現 - 32 -.

(34) 當產品多角化程度愈來愈高時,管理者愈需要花更多的心力投入控制管理不 同類別的產品。另從代理理論(Jensen & Meckling, 1976)的觀點來看,當管. 理範疇超過管理能力時,管理者會將重心從長期的策略導向移轉至短期的財 務控制(Hitt, Hoskisson, Johnson, & Moesel, 1996),並降低研發的水位,導. 致創新的力道減弱。. 由上述可歸結,集團的不同屬性包含多角化、組織股權關係、組織文化 等對創新會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力,但相較於非屬集團企業的廠商則是相 對弱勢的(Hsieh et al., 2010),不管是資源取得、知識的學習能力與擴散都略. 立. 學. 六、. ‧ 國. 弱於集團的企業。. 政 治 大. 企業集團的國際化與創新. ‧. y. Nat. 集團企業普遍出現在開發中國家及新興國家,包含台灣不少是屬於企業. er. io. sit. 集團,且多為家族企業型態之集團,集團所擁有的資源相對的會比非屬集團 的企業還來的豐富,但企業集團多因固守國內市場而使得國際化活動相對緩. al. n. v i n 慢,於國際擴張活動上活躍的集團仍在少數,因此這方面的研究目前為止仍 Ch engchi U 然不多。綜觀過去對一般廠商之國際化與創新關係的研究雖然很多,但特別. 針對企業集團的國際化幾乎沒有,與創新程度之關係的相關研究大部分集中 在探討集團的多角化策略與創新的關係、集團的組織機制(institutions)對創 新的影響(Chang et al., 2006)等等,以下針對一些集團國際化與創新之少數 相關研究做整理介紹。. Frenz et al.(2007)在其研究中提到,企業多國籍程度在創新的發展及擴. 散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在於說企業所擁有的資產與其在海外直接營運的佈 局,尤其是屬企業集團的企業,有其各種優勢像是集團的內部網絡(network) - 33 -.

(35) 的整合,以及集團所屬的旗下海外子公司與當地環境的連結,這個論點已經 被許多企業組織的研究(Bartlett & Ghoshal, 1989; Gupta & Govindarajan,. 1991, 2000; Hedlund, 1986; Hedlund & Rolander, 1990),甚至是經濟研究 (Castellani & Zanfei, 2004; Frenz, Girardone, & Ietto‐Gillies, 2005; Zanfei,. 2000)所證實;Zanfei(2000)認為向心力愈強、愈集中的組織將會促進內部 移轉(transfer)的流程;其的研究結果發現,多國籍程度愈高會有更高的創. 新傾向(propensity),即企業會投入更多的研究與發展,但與專利的數目沒 有顯著的關係。. 政 治 大 Yaprak and Karademir (2010)以 Yang et al. (2009)提出的觀點推論集團 立. 國際化的動機,關於國家的正式體制與非正式體制會影響企業的國際化動機. ‧ 國. 學. 與方式,正式的體制像是政府政策(如:貿易法規等),非正式的體制像是規. ‧. 範與價值觀等會影響國際貿易與投資流入與流出,Yaprak and Karademir. y. Nat. (2010)認為這樣的觀點能夠解釋開發中國家企業集團的國際化動機。當具有. er. io. sit. 創新的比較利益時,通常都會是國際投資的行動者而非接受者,這兩位學者 研究土耳其的企業集團後發現,其本土集團會利用國際化擴張策略,並利用. al. n. v i n 其在國際上的市場地位,在海外與已開發國家的企業進行合作,無論是技術 Ch engchi U. 上或是管理上,並將其所獲取的創新知識,應用回母國市場上的創新;此外, 他還提到當非正式的體制力量(例如:關係)大過正式體制的力量時,則體制 背景在新興國家廠商的國際化就很重要;市場中心理論(market-centered) 則認為資本與中間財市場失靈與代理問題會孕育集團的形成,而在運作良好 的市場就較難有集團的出現,接著若將國內與國外的需求、競爭者、產業、 供應鏈的本質加以相比較,則可以理出集團國際化的動機;母國與國際環境 的本質也會影響集團的國際化(Yang, Jiang, Kang, & Ke, 2009),例如;國內市 場太小、需求飽和、生產成本過高等等,都會成為集團國際化的動機。 - 34 -.

(36) 另外,學者 D. Tan and Meyer (2010) 認為集團向外的海外直接投資. (outward FDI)會受廠商及其母國的環境或制度所影響,因為當企業集團想. 提升其在母國的市場地位,就需要從國際上取得有價值的資源,特別是與母 國所擁有的管理性資源(managerial resources),且這些資源會在集團內的子 企業之間共享,以此來解釋集團採取國際化策略的原因。. 相較於直接探討企業集團的國際化與創新的關係,經過本研究整理發現, 相關文獻多從其他角度切入分析,像是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若是屬於集團. 政 治 大 集團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 立. 組織的一部份的企業,將會對國際化造成很大的幫助,或是進行海外投資時,. ‧. ‧ 國. 學. 小結. sit. y. Nat. 以上經過文獻探討後,從企業的國際化到國際化對創新的影響等議題,. al. er. io. 研究對象囊括了國家之間的比較、國家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比較、一般企業. v. n. 與聚合企業(affiliate firm)的比較,或是關於國際化與創新之間的調節效果等. Ch. engchi. i n U. 等,總和以上各理論包括資源基礎理論、體制理論、代理理論等等的觀點, 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不管是一般企業或是企業集團,在國際化之過程中,皆會 遭遇組織與各種體制環境間的互動,這些互動亦會影響組織內部網絡的互動, 且這些從互動引發的效益會回饋進入廠商內部的創新機制,互相分享、傳遞、 再整合,尤其是在企業集團所獨有的屬性下,此種知識擴散的外溢效果將會 強化其在國際化過程中,對創新活動的影響;相反地,國際化程度提高後, 亦將有負面效果產生,諸如組織內部協調、組織外部與當地環境的適應等問 題,都可能使國際化對創新活動的影響效果不確定。經文獻探討整理,發現 唯獨針對企業集團國際化對創新活動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實在寥寥無幾、屈指 - 35 -.

(37) 可數,從直覺上推論,集團企業一般多有創新的包袱或是內部的抵抗,可能 是造成創新活動較不活躍的原因,故本研究將往這個方向去探討。.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 36 -. i n U. v.

(38) 第三章. 研究假說. 前一章的文獻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國際化可為廠商帶來各種多面向的效益, 從投入面的資源,到產出面的績效及創新表現等,尤其是對績效表現有很多實證 的結果;另外,從先前文獻來看,亦可以發現國際化與績效及創新的關係非常密 切,又值得透過更多角度去探討,對於國際化與創新之間的影響因素;過去, Hitt, Hoskisson, and Kim(1997)曾經從企業層級觀察國際化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本文的則主要從集團企業有別於一般企業的資源及其與體制環境(institutional. 政 治 大. environment)互動下,在國際化擴張對於其創新程度之影響,並以台灣集團企業. 立. 為對象探討之。. ‧ 國. 學. 國際化與創新. ‧ y. Nat. io. sit. 從前面的探討可以知道企業為什麼會有國際化的動機,國際化被證實可以為. n. al. er. 企業帶來許多效益,最直接的是區位經濟的運用,可以有效率在最適合的地區取. Ch. i n U. v. 得資源,生產上亦有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好處,經營範疇提高,接觸不同市場,. engchi. 進一步能為企業製造許多學習機會,能夠刺激企業提高新想法的產出,豐富的跨 國有形無形資源讓企業能夠充分的槓桿運用。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因為本 國缺乏各項資源(Li, 2007),需藉由國際化策略達成。 從各面向剖析國際化帶來的效益與創新的連結何在,首先,企業原先於國內 市場中經營,經過時間累積,對於本國市場瞭若執掌,可能在本國市場位居領先 地位,但隨著國內市場的漸趨飽和、後進加入者的競爭,使得市場的利潤不再優 渥、企業的成長趨緩,使成長的停滯,此時企業會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在突破。追 求成長的方式很多種,有水平的多角化跨入其他產業或是垂直的做技術品質的提 - 37 -.

(39) 升等。經濟成長理論中提到,開發中國家會不斷追趕已開發國家,透過各種方式, 如:合資、海外直接投資、授權等方式,快速地向已開發國家學習、取得技術, 而後隨著達到技術成長的邊緣,這些開發中國家企業很難再向這些已開發國家企 業”借”技術,故近年來,已有許多新的工業化經濟體將競爭的基礎從低成本(如 廉價勞力)轉移至技術及品牌上(Hobday, 1995; Porter & Stern, 2002),創新的步 伐也逐漸加快。. 我們以新興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看,在新興國家中的企業,其各方 面的發展階段可能都無法及於歐美先進國家企業的前端,但隨著 1980 年代國際. 政 治 大 貿易的開放與成長,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機會不再侷限於境內,而歐美國 立 家的市場也不再只侷限於其成長趨緩的區域內。. ‧ 國. 學 ‧. 國際化初期,區位經濟的論點告訴我們,企業若在最適合某個活動的地點執. y. Nat. 行價值創造活動,所產生的經濟利益,不論此地點在世界何處,只要是在運輸成. er. io. sit. 本和貿易障礙能夠容許的情況下,能夠降低價值創造的成本、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以收取溢價,或利用差異化維持低價以增加銷售量;也就是說,在生產資源的取. al. n. v i n 得上,在母國境內,不一定能最有效率的取得,常常需要透過一些國際化策略才 Ch engchi U 能彌補在母國獲取資源的不效率,若能有效地取得投入所需的資源,代表降低了 生產的成本,例如:原料、機器設備、勞力等成本,故國際化能幫助企業增加有 效取得資源的管道。. 接者,國際化擴張進入國際市場後,會與當地的體制環境(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作互動,與價值鏈活動參與者的互動,例如:當地的供應商、配銷. 商、消費者、競爭者、政府等,與這些參與者的互動模式幾乎都和企業在母國的 模式有不同程度上的差異,而這些不同互動模式進行的過程,將能讓企業有更多 面向的學習,例如:與當地供應商的合作,可以學習他們的流程知識;與配銷商 - 38 -.

(40) 來往,可以習得一些物流上的處理方法;在該地市場經營時,面對不同背景而有 不同偏好的消費者,能回饋給廠商更多新的創意開發,促進導入新產品發展的能 力(Bartlett & Ghoshal, 1989);與政府部門往來,可以更了解當地的商業慣例或. 法規,甚至是更了解如何槓桿運用公部門的資源;甚至,國際經營範疇擴大以後, 透過接近當地競爭者,更可以向他們學習各種優點,回饋給自身,提升市場營運 的知識與能耐(Vermeulen & Barkema, 2001; Zahra et al., 2000),再加上若有了競. 爭的壓力,將可以驅使廠商更積極投入創新活動,以維持競爭地位。國際化以後, 當經營範疇愈廣,將使企業的規模逐漸擴大、營收來源增加,以至於在做新的投. 政 治 大 海外事業上,提高投入創新的周轉率與誘因;生產上,由於產能可做彈性的調整, 立 資或研發時,能夠分攤這些龐大的成本,亦可以快速將創新的成果應用並實現於. ‧ 國. 學. 故亦可帶來規模經濟(Caves, 1971; Grant, 1987; Kobrin, 1991; Porter, 1990;. Rugman, 1981)與範疇經濟;此外,當範疇與規模擴大時,廠商的市場地位與力. ‧. 量將會提高,愈能夠主導市場,建立產業的技術標準(Contractor et al., 2007)。. y. Nat. 以上諸如取得新市場、取得策略性資源、規模經濟、更多元的環境學習、更多獲. er. io. sit. 利再投資研發等,都可能為創新的投入有加分的正面效果。有學者研究亦證明了 多國籍程度(multinationality)對創新活動有正面影響(Frenz et al., 2005);Hitt,. al. n. v i n Hoskisson, and Kim(1997)從企業的國際化對於其財務績效與創新來做實證研究, Ch engchi U 以 295 家製造業為對象,實證結果亦證明確實是會正向影響創新表現。. 雖有許多研究提出許多國際化可以帶來的好處,但這些好處並不會一直累積, 國際化也不是萬靈丹,同樣也是有許多”副作用”的力量,會使國際化的淨效益呈 現不確定。. 與當地體制環境互動,能夠帶來前述許多新的衝擊與學習,但過程不一定非 常順遂,例如:與母國在文化、習俗、制度上的差異,可能會使起初國際化的企 業適應不良,或是對當地的理解不夠充分,即使廠商可能在母國市場非常如魚得 - 3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03 集體創作 洪慶桐 建國科技大學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彰化縣私立達德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03 集體創作 張建雄

(1) 加國政府未採美國大幅減稅措施,改編列 5 年約 140 億加元預算,鼓勵企業投資抵免稅務,預期有助新企 業投資(new business investment)之整體平均稅率(以邊

Lik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which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study in various knowledge contexts and through engaging in a rang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acquire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