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第二節 國際教育之趨勢及內容

由前一節提及之全球公民素養之國際趨勢,由不同國際組織所提出的全球公 民素養之特質及內涵,已經歸納出相關指標,自全球實施國際化教育的過程中,

可以了解相當重視全球公民素養的養成。是故,本研究認為探討我國國際教育政 策之實施,思索如何與國際接軌,縱使世界各國不見得全然透過國際教育推行全 球公民素養之概念推廣,但是透過相關文獻之探討,足以獲得對話及調整空間,

並據此回饋到我國國際教育的實施。以下本節,茲就本國國際教育的實施,分別 就國際教育之演進、意涵、實施、課程取向探討之。

壹、國際教育意涵之探討與區辨

欲了解國際教育之面貌,以下茲分別就國際教育之演進、內涵、實施、取向 幾個面向探討之。

一、國際教育發展之演進

國際教育的濫觴源自於十九世紀中期的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最初 的目的在於透過具備國際知能與態度,鼓勵促進國家之間的學生、教師與學校的 交流及合作,增進彼此各方面的了解與學習。由於英法等國快速的人口流動促成 了國際學校的設立,為國際主義者國際教育的體現。1970年代中期,國際學校開 始迅速成長,國際教育受到重視,學者力倡全球教育的重要,Hanvey(1982)

提出全球意識(state of planet awareness),國際教育從狹義的國際學校轉變為廣 義的具國際心靈的學校(邱玉蟾,2012)。1980年代,學者開始思考國際教育的 內容,國際教育的實踐變得多元,各國開始提出以各種不同教育國際化活動為重 點的國際教育政策,並積極推展到國內學校及母國的海外學校,Anderson(1982)

與Kniep(1985, 1995)探索美國與西歐的課程架構,歸納國際教育的範疇,國際 教育的面貌逐漸清晰。1990年代國際教育臻於成熟,Stirling(1993)及Merryfiel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1995)和Hendrix(1998)等人分別開始進一步針對國際教育的課程觀點進行 研究,更提出具體之課程目的、議題與相關教學主題。國際學校陸續從全球化發 展的意識形態朝向已經競爭性的市場型發展,Frey與Whitehead(2009)主張國 際教育著重國家經濟利益,教育目的逐漸從促進和平走向教育為經濟服務的工具 導向。歷經許多戰爭,國際教育也納入世界主義的世界公民觀念,如Delors(1996)

於UNESCO提出學會與他人共處的概念,引領各國發展世界公民的全球責任與道 德理想(邱玉蟾,2012;鍾宜興、黃碧智,2013;黃乃熒,2011)。茲將國際教 育發展的演進整理如圖2-1。

圖2-1 國際教育發展演進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Hicks(2003)稱1976年為「國際教育活絡的一年」。同一時期,英國的Robin Richardson與美國的Robert Hanvey分別在其著作中提出國際教育的觀點,然而這

初始期 ‧19世紀中期,國際主義興起

成長期 ‧1970年代,國際學校迅速成長

多元期 ‧1980年代,國際教育實踐多元化

競爭期 ‧1990年代,國際學校走向市場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兩位學者在國際教育的教育立場卻又大相逕庭,卻也各自奠定了實施國際教育的 兩大方向。英國學者Robin Richardson在其著作的《全球社會下的學習與改變:

省思、活動、資源》(Learning for change in world society: Reflections,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鼓吹社會運動性質的國際教育,並認為身為世界公民應該要「理解世 界如何運作,發出不平之鳴,並願意採取行動以對抗全球化挑戰(Richardson,

1976)。」然而彼岸的美國學者Hanvey(1982)在其研究卻認為學生僅僅需要 具備國際觀的知識理解,是否形成行動層面並非最重要的。自此影響了日後的國 際教育取向。而後1980-1990年代,北美加拿大的國際發展機構(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積極地推動相關跨國教育計畫或跨州教育合作方案,開啟 了國際教育的相關教育措施,雖然後來於1995年中止(Young, 2010;Mundy et al, 2007),自此各國的國際教育逐漸蓬勃發展。

二、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意涵區辨

國際教育的概念複雜且缺乏明確定義,包含多種面向及不同教育目的。本研 究綜觀後認為,與國際教育相關的概念有international education及global education 兩種說法。International 和Global 有兩種意涵,一種意涵是由各國組成的觀點,

強調本國與他國的關係,通常稱為「國際教育」;另一個是將全球視為一個整體 的概念,多以「全球教育」稱之。

若偏向前者的國際教育,是以國家疆界劃分為出發,強調跨越疆界的議題上,

美國偏向這端說法。例如學習他國文化、語言、歷史、政治等,進行國際之間的 互動交流(鍾宜興、黃碧智,2013);這些學者認為應透過研讀其他國家文化及 與自身國家的關係,以理解自身國家定位(Kniep, 1986; Hanvey, 1982)透過民族 或區域觀點,以自身民族學生探索這些關係有助理解自身在世界中的定位(Selby, 1999)。這方向偏向於聚焦於地理或國際之間,包括跨國家和跨文化的互動,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6

此之間的異同之處與問題研究。常見於社會課程中人與國家的研究,學生探討國 際議題中關於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Mundy等,2007)。與他人及對他國互動之 間的所需的跨文化技能及態度(Case, 1993; Merryfield, 1998)。

另一端偏向後者的全球教育範疇,偏向整體系統思考,並無強調國界,讓學 生思維超越地域與國家疆界教育的歷程(Pike, 2000a),英國通常以全球教育稱 之。範圍涵蓋地球整體的議題,強調人類、機構與環境彼此之間的連結,並促進 教育的永續發展(Greig等,1987)。正因為重視多元觀點,討論問題時能容納 不同價值觀點的信念。當思維能將整體地球環境納入考量,會影響到我們面對事 物的價值,及看待議題的方式,包括我們如何做出判斷(Pike, 2000a)。偏向全 球教育層面的國際教育強調「世界公民」概念,透過全球化議題的學習,才能回 應全球環境的改變。因此常見議題亦有貧窮、衝突/和平,人權,環境保護、永 續發展。

Pike(1996, 2000a)曾分析英美兩國實施國際教育之相異點,作為上述兩種 看法差異之寫照。美國實施國際教育的起點是基於美國青少年對於其他國家缺乏 理解與認識,希望鞏固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的定位。文化理解,教師視國際教育 為理解不同國家與文化之間的概念。基於撇開自身文化的複雜度,美國通常比較 自身與他國文化的相似或相異度。該國的國際主義學者主張改革課程,希望提升 美國學生的國際視野(Avery & Gamradt, 1991)。基於世界國家及地區研究上,

以社會課程為基礎,圍繞在文化角度與全球系統的關鍵概念。強調和諧與相似,

彼此大同小異,關注普遍現象,如人類的共同需要與願望、藝術文化,美食,時 尚,文學和宗教。因為透過強調普遍性與相似性,美國教師能避免全球不平等現 象與西方思想的價值傳遞(Johnson, 1993)。然而,全球議題難免有爭議,對許 多美國教師而言,增進認識世界與地球上的人民是學生首要任務,課堂上則盡量 避免爭議性課題,有關價值、倫理、道德問題,教師則要注重立場的平衡。Hanve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1982)強調應避免全球趨勢與條件的道德或倫理判斷價值判斷,因為「國際教 育並非要改變世界,而是認識世界」。因此,國際教育強調認知理解的思考層面。

英國實施國際教育時甚少提及自身國家角度,基於理解文化的共同利益,反 而注重全體人類及整體地球的連結性。以「全球性」概念來看國際教育,指的是 以全面性的方法來學習知識、習得經驗與理解現象關係(O’Sullivan, 1996;

Pike&Selby, 1988)。打破分科或碎裂知識的課程。以世界系統的觀點、了解地 球生態體系動態的複雜多樣性(Young, 2010)。僅將「全球」詞彙理解成國際 或跨文化理解意義,並不足以挑戰現有知識及課程的機械觀或條塊分割的觀點。

如此一來,全球教育將限制了學生對於現有機構及再製系統的抗衡。因此國際議 題散見於學校各課程之中,見諸於教師提及環境、衝突解決、人類自尊、性別議 題、種族平等、貧窮、生態健康等等議題,相對強調教與學的過程,關鍵的教育 目標強調個人成長大於國家發展。意識形態方面,英國教師於則往往強調差異,

如社會和政治問題,貧富,權力和壓迫,和平與衝突,人權,公平正義,人與人 之間的差別。或許是由殖民與被殖民國的歷史經驗中反省,國際教育中重視富裕 國家對於貧窮國家的道德責任,英國選擇關注社會與政治差異,描繪出一個問題 導向的世界,鼓勵學生進行價值判斷,並呼籲個人及政治變革。Young(2010)

關注社會正義與學生賦權,使學生研究世界之外,更要成為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

未來學生自學校畢業後,具備能主動起而行的能力(Case, 1993;Merryfield, 1998)。 是以,英國在國際教育的教育是較激進的行動導向( Huckle, 1996; Toh, 1993)。

進一步將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概念整理如表2-3。可分為實施起點、文化 理解、課程安排、意識形態、價值判斷、行動層次這些不同面向分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表2-3

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面向分析

分析面向

國際教育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全球教育

(global education)

代表國家 美國 英國

實施起點 鞏固美國全球政治經濟定位 由殖民母國的歷史經驗反省 文化理解 理解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異同 注重人類及地球整體的連結性 課程安排 改革課程中新增國際觀點 散見於學校各課程中 價值判斷 注重立場平衡,避免霸權爭議 鼓勵學生進行價值判斷 行動層次 強調認知理解的思考 呼籲個人及政治變革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競合

國際教育與「全球」關聯密切,全球教育跟國際教育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不 管哪一種名稱。相關概念的詞彙包括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全球 觀點教育(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世界研究(world studies)(宋佩芬、陳麗華,2011;Pike, 1997;Tye, 1999)。

(一) 國際教育與全球教育之共通概念

國際教育的意涵研究中,認為實施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積極參與且具備共同脈

國際教育的意涵研究中,認為實施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積極參與且具備共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