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第四節 我國國際教育政策之實施與推動

從教育部推動國際教育政策之沿革看推動之演進,再探討教育部《中小學國 際教育白皮書》,最後再由《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論述其國際教育政策。

壹、臺灣國際教育政策演進

有鑑於國際教育的重要,早先於九年一貫課程開始重視「全球視野」(global vision)、國際素養(international literacy)及「多元文化」(nulticultural)的概 念(黃文三,2014)。臺灣於1999年公布實施的《教育基本法》第2條即將「了 解與關懷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與「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的 現代化國民」列入教育目的之內涵,揭示政府對國際教育的關注。2000年開始實 施的《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具體將「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列為十大基本 能力指標之一,教導學生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 歷史文化,並深切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 觀,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世界公民之胸懷。2006年教育部中小學一貫課程發展委 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未來中小學一貫課程體系將以課程一貫、現代國民、

臺灣主體、全球視野及社會關懷五大主軸為核心理念。2005—2008 年的教育施 政主軸即宣示「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的概念,接著在 2009—2012年教育施政藍圖中亦以「培育能自我實現的高素質現代國民與世界公 民」為願景,全球視野為目標,施政重點在強化國際競爭、鼓勵國際交流、參與 國際服務(教育部,2010)。此外,教育部(2011)研擬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 白皮書》,作為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依據。同年九月,提出「建置中小學國際 教育專業知能人力資源計畫」,擬將國際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培訓種子教師,

建立師資人才庫。2010年教育部公布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中央為 統籌,鼓勵地方辦理國際教育,每年編列2 億4 千萬元,期盼深耕中小學生國際 教育。時任教育部長吳清基表示,未來黃金10年內推動英語教學,將從小三向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延伸到小一,同時配套研議師資、課程與授課時數等,並優先補助偏鄉、弱勢學 生出國交流學習。2012年開始啟動「中小學國際教育計畫」,由地方學校執行,

預計以10年的時間落實國際化教育,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競爭力的學生。2013 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5年計畫」第一年核定名單,補助192所中小學發 展國際教育,鼓勵學校應用社區資源,將國際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教育部力推中 小學國際教育,為平衡區域落差,透過大學策略聯盟協力合作的方式,試辦「優 先行動區計畫」,首波輔助雲嘉南6校,同年9月再擴及花東(中華民國教育年報,

2006,2008,2010,2012,2013)。整理教育部推動國民小學之國際教育政策沿 革如表2-4。

九年一貫課程開始重視全球視野(global vision)、國際素 養(international literacy)及多元文化(nulticultural)的概 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綜合歸納中央教育行政單位之國際教育政策演進,研究者歸納臺灣國民小學 國際教育政策推動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

圖2-3 國際教育推動階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貳、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一、中小學國際教育願景與目標之全球公民素養檢視

(一)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為扎根培育21世界國際化人才,預計自 101年到110年期間,分兩階段執行各項計畫。

(二)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目標

實施目標是培育具備四個特質的國際化人才,包含國家認同,國際素養,

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

萌芽期

• 1990年起,教育基本法明定國際視野,始有法律位階

• 明定國際瞭解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

醞釀期

• 2010年起,研擬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 建置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資源計畫

推動期

• 2012年起,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師資、課程與授課時數

• 補助第一波中小學發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教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1. 國家認同:從認識自我出發,喚醒國家意識,體認國家的特殊處境。

2. 國際素養:理解、尊重並欣賞不同文化,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

3. 全球競合力: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體驗國際競爭與合作 經驗。

4. 全球責任感:世界和平價值、人權與永續價值、生命共同體的相互 依存性。

綜合評析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與目標,強調前述章節探討 全球公民素養中的「合作表達力」:如第二項國際素養中的「理解、尊重並欣賞 不同文化,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體驗 國際競爭與合作經驗」。此外,同時重視「全球責任感」包括「世界和平價值、

人權與永續價值、生命共同體的相互依存性」展現了視地球為整體,具有相互依 存價值的特點,重視世界和平與永續價值的責任感。全球公民素養中的「知識與 理解力」在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目標中,較無明確說明,這部分可 從學校基本學科中獲致相關的能力。

值得說明的是,「國家認同」的實施目標下,主張「認識自我出發,喚醒國 家意識,體認國家的特殊處境」。這種強調國家意識、愛國情操,國家利益是國 際教育中偏向民族主義的語言(邱玉蟾,2012b)。在我國特殊國際處境中,是 希望藉由理解我國在國際情勢的現況,增加我國學生的愛國情操。臺灣中小學國 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及目標說明如架構圖2-4。

源以接受教育部直接補助為主,占比71%。見圖2-12及圖2-13。

圖2-5 國際交流人數比例圖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白皮書(頁8-10)。教育部(2011)。

臺北市:作者。

圖2-6 國際教育經費來源比例圖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白皮書(頁8-10)。教育部(2011)。

臺北市:作者。

教育局處為主要經費來源,占比高達74%。見圖2-7及圖2-8。

圖2-7 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分布比例圖 圖2-8 國際教育專業人力培訓經費比例圖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白皮書(頁8-10)。教育部(2011)。 資料來源:中小學國際白皮書(頁8-10)。教育部(2011)。

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9 二、目標與推動向度

(一) 世界公民意識:具備全球一體的意識,體認自己與本土社區對全球發展 的影響與責任。加強影響與責任面向。

(二) 國際文化學習:具備參與全球社區所需的跨文化理解及語言能力。

(三) 國際交流合作:具備在多族群、多文化環境中與人有效溝通、合作完成 任務的能力。

(四) 全球議題探究:具備以全球架構來思考、探究與處理全球議題的能力。

系統整合思考能力,行動力(臺北市政府,2010)。

三、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

我們同樣看到臺北市政府的國際教育政策重視「善用網路科技設施」,加強 科技面向,也見於行動方案九的資訊平台方案,甚至將全球公民概念獨立於行動 方案第四的世界公民方案中。可見資訊能力與全球公民素養已經獲得臺北市全球 教育白皮書所重視。

綜合評析《臺北市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願景、目標及推動向度,除了 傳統以國際競爭力出發的「國際交流合作」與「國際文化學習」面向以外,更進 一步標舉全球思維、在地行動的「世界公民意識」,以及關懷天下的「全球議題 探究」兩個面向(林義斌,2013)。而以「世界公民意識」為主軸,需具備語言 與跨文化理解能力,進行國際交流,並以全球架構思考,處理全球議題的能力,

是具備系統思考的獨立思維,符合前述全球公民素養三大層面。由圖2-9說明臺 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之方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0 圖2-9 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架構圖

資料來源: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頁11)。臺北市政府,2011,臺 北市:作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1

臺北市以前瞻性的的全球教育白皮書,首善之都的國際化優勢條件,配合教 育部的國際教育政策,也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也積極呼應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教育施政主軸和2009年的教育施政藍圖的「全球 視野」政策主軸(陳麗華,2011a, 2011b)。陳麗華教授(2011b)進一步提出的 都會局處的具體作法本研究將其整理歸納,可以包含幾個面向:第一行政機關成 立全球教育諮詢委員會,評估資源的分配與運用;第二善用中央補助計畫,制定 相關法規,引導學校改革;第三與大學合作共同研究,將國際教育內涵納入學校 課程與學力測驗;第四招募適格之國際教育教師,增能現有教師相關知能;第五 善用科技資訊網絡,結合國際交流社群與夥伴。

透過世界級臺北、全球觀教育,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所培養的世界公民的 主軸是友善關懷、公益盡責。這可以分為兩種層次來看,友善關懷是具備同理心,

對應到政策目標的具備全球社區所需的跨文化理解及語言能力,以及多族群、多 文化環境中與人有效溝通的合作以完成任務的能力。也就是國際文化學習與國際 交流合作的推動向度。另外盡責則是具備全球責任感的使命,具備全球架構來思 考、探究及處理全球議題的能力,同時能以全球一體的意識,體認自己與本土社 區對全球發展的責任與影響,符應全球議題探究以及全球公民意識的推動向度。

兩者相加才能推己及人。是以整題而言,臺北市全球教育政策白皮書具備前述章 節探究之全球公民素養種層次面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2

肆、小結

一般提到國際人才,通常想到的大概是具備優秀的語言能力,並且在工作上 能利用外語能力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溝通的人。然而語言和溝通能力,不過是成為 國際人才所需的素養之一,此外還必須具備更高層次的使命感。是故,本研究認 為應先行了解全球公民素養的內涵,再來檢視我國國際教育政策的目標。依據上 述內容,本處分析我國國際教育政策的實施可從下列三點觀之。分別是:臺灣中 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仍處於起步階段、臺灣國際教育政策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

臺灣國際教育政策應以培養「全球使命感」為目標。

一、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仍處於起步階段

一、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仍處於起步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