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第三節 國際教育與全球公民素養教育之分析

國際教育的出現,讓教育工作者開始省思究竟國際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具備何 種能力才足以在跨國間移動,於是全球公民素養概念應運而生,以做為國際流動 的人才所應秉持的思維與能力,而全球公民素養教育便是針對該概念所發展出來 的具體教育內涵與策略。

壹、 從國際教育發展全球公民素養

當國際教育的發展受到為全球市場化服務的質疑,國際教育應該納入全球教 育的內涵,產生全球公民素養的省思自覺,才能為國際教育開創一條新道路。

一、國際教育納入全球教育之內涵

(一) 國際教育從興起到被批評為全球化的濫觴

十九世紀中期國際主義興起,許多研究提出國際主義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並促成了全球公民的可能性(Matthews & Sidhu, 2005)。回溯前述文獻,1970 年起,因應人口快速於國際間流動,開始出現國際學校的需求。1980年代,學者 Anderson(1982)與Kniep(1985)開始思考國際教育的內容、課程及架構,80 年代美國經濟衰退,促使美國以民族國家的立場,將提升地方和國家利益列為國 際教育的首要目標。1990年代雖然已經具體發展出國際教育的課程目的、議題與 相關主題(Stirling, 1993),但相對地此時期的國際教育逐漸走向教育市場化的 趨勢(Frey & Whitehead, 2009)。

當英美為首的國際教育加強了全球化概念,在教育領域也呈現了全球的商業 化現象。可惜的是當前國際教育的市場化導向關注於如何招收更多國際學生,以 擴大教育收益來源。但由於商業市場並不關注社會正義,也不強調解決全球面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的共同問題(Matthews & Sidhu, 2005),因此市場化走向的國際教育會導致與全 球公平正義的概念漸行漸遠。國際化雖然被批評為全球資本主義的擴張,事實上 也導致了全球公民的推波助瀾,儘管有許多研究鼓勵進一步探討全球問題的知識,

例如我們應該思考,全球公民是否代表一種遙遠的、官僚的、壓迫的、單一文化 的本質(Parekh, 2003),但相較於其他教育領域的豐富論述,相關研究在此部 分仍相形見拙,如Frey & Whitehead(2009)即指出,美國國際教育相關課程與 教育政策中,關於全球公民角色的思維卻幾乎付之闕如。

(二) 國際教育應納入全球教育的責任感

當檢視美國的相關教育策略,發現美國大多使用「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這個名詞,實施內涵雖然提及公民責任,然而更強調國家經濟與國 家安全問題。雖然國際教育強調學習他國的知識語言,然而國際教育不應只是發 現彼此文化差異的淺顯層次,更重要的是要透過全球的相互連結來達到自我反思 的機會。Hanvey(1982)指出全球教育重視換位思考的角度,並需要不斷釐清 個人觀點以獲得明辨的思維。既然全球教育的範疇是嘗試探討人類所面臨到超越 國界的共同問題,關乎全球議題的教與學便非常需要以對方立場理解他國的知識 與立場,特別是彼此文化或環境差異極大的民族,因此當在地利益與國家利益在 全球議題上相互衝突,在地個體與全球社會兩者間如何取得平衡,全球教育的省 思觀點應當列入理解全球問題的重要課題,並可作為國際教育之後設思考的情意 層次。

一言以蔽之,呼應本研究前述文獻,我國的國際教育必須採取廣義的國際教 育定義,也就是強調差異的國際教育必須納入全球教育的自省思維。因此國際教 育學習的不只是「差異」,除了在課程中強調跨國文化的認知,確保具備國際瞭 解的宏觀思維,同時也要超越自身民族國家的框架,強調對於環境與人權問題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國際責任,也就是納入批判意識的覺醒。讓學生意識到透過實際行動解決跨國之 間所面臨的普遍問題,改變世界可以超越國家的疆界。

二、國際教育有助產生全球公民素養自覺

(一) 國際教育組織紛紛提出全球公民素養

當國際教育的課程發展相對成熟之後,諸多國際教育組織開始思考發展身為 全球公民應該具備哪些共同素養,他們相信年輕人習得的知識、思考模式與行動 能力,都是將來面臨成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許多國際組開始提出相關 全球公民的關鍵素養的定義。如EU、Oxfam不約而同皆認為全球公民應該具備 的關鍵素養能力應該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三種層次,EU的區域公民教育政策定 義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是知識,技能和態度(EU, 2009)。對照Oxfam的全球公 民知能分別為知識理解(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與價 值態度(values and attitudes),兩者不謀而合。也可以對應到本研究之全球公民 素養三層次:知識理解力、表達合作力,以及適應行動力。

此外,包含歐盟(2006)提出的八大關鍵能力:1.母語溝通(communication in the mother tongue)2.外語溝通(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s)3. 數 學 素養及科技素養(mathematical competence and basic compet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4.數位素養(digital competence)5.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

6. 社會素養以及公民素養(social and civic competences)7.企業家精神與創業 力(sense of initi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8.文化表達(cultural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這些素養彼此關聯且相互支持。再者,英國樂施會(2006)之七 種特質1.具備廣闊的世界觀,並了解自己身為全球公民、2.尊重並珍視多元性、

3.理解世界如何運作、4.為社會不公義發聲、5.社區、國家及全球參與、6.為世界 公平及永續發展採取行動、7.承擔責任並對已身負責。以及OECD之1.能自主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律行動(Act autonomously)、2.使用語言科技工具進行溝通,如語言、科技(Use tools interactively(e.g. language, technology))、3.能在異質社群中與他人互動

(Interact in heterogeneous groups),這些皆為未來全球化社會的國際人才所該具 備之特質。

聯合國秘書長Ban(2012)明確擘劃出一個全球公民社會的教育願景,我們 必須培養全球公民素養,因為教育不僅只是關乎識字與算術,更關鍵的是讓公民 體認如何塑造一個更公正、和平與寬容的社會。因此這也意味國際教育應該超越 知識的認知能力,進一步透過國際教育促進國際之間彼此合作,以建立社會的全 球公民素養價值觀,進而培養社會和情感技能與態度。

(二) 國際教育必須回應全球公民素養

既然國際教育提供一種宏觀視野讓學生探索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與理想。

然而我們更應該進一步探究國際教育可以在發展全球公民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 色。評估國際教育成功與否,除了可從宏觀面量化數據判定,諸如學生出國人數、

國際學生的比例、國際語言授課比例。另外,還應從微觀面來看,也就是國際教 育對個人的生命的影響為何,這種經驗的影響力通常可以持續一輩子(Sheppard,

2004)。此時的國際教育泛指長時間的國外生活經驗的浸潤式學習,可能是留學 或是工作、當文化刺激轉變成能察覺彼此的異同,到反省自身處境的時候,便是 產生了全球公民素養的自覺。全球公民素養應該是從國際教育的經歷中獲致知識、

技能與態度以及體認到能有作為,發展出對日常生活間的責任感,也就是對周遭 的人事物能做甚麼貢獻,可謂,國際教育是一條走向全球公民的道路(Sheppard, 2004)。

正因為全球公民素養足以讓學生於面對全球問題時,以全球理解的國際觀點,

掌握全球相互聯繫的動態脈絡、懂得欣賞多元文化、以及學會如何以更好的方式 解決全球問題。是以,國際教育的實施應該回應全球公民素養的內涵,透過一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基本且必要的持續性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促進面對世界學習的能力,並使 學生能實踐探索生活,以強化全球環境變遷的回應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競爭力、關懷力。國際教育使我們理解,正因為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的個體差異,

於是我們需要透過教育,學習「理性」地透過對話中陳述意見、表達立場,基於 知識分享的心態,人性化的包容,完成國際教育的教化歷程。知識是使我們了解 對方,學習越多,越能認知問題的癥結,便越容易打從心裡能尊重個體及理解他 人的寬容,成就全球公民應具備的素養。

(三) 國際教育有助發展全球公民素養自覺

從接收文化洗禮到發展全球公民素養自覺,看似有相當大的一段距離,因為 國際教育的異國交流機會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經驗都是與眾不同,且對每個人的 影響難以估量。因此,Sheppard(2004)提出一個清晰的觀點,也就是要讓學生 先清楚理解是甚麼外在因素或動機促使個人需要國際教育經驗。讓學生理解出國 的動機以及工作方向的重要性在於,能從國際經驗中找到對其人生有意義之處。

更白話的說,學生對自我生活的掌控遠大於學習到什麼,因為這可以促進參與感 與責任感。也就是說,要能從經驗中有效學習,持有正確的動機相當重要。找到 對其人生有意義之處,並且能應用在自身的生活中。不僅僅有效促進個人接觸多 元化的機會,並且還能滿足教育與文化目標。

三、全球公民素養教育為國際教育指引一條新出路

Oxfam(2015)全球公民素養教育提供學習者一個方向,足以在快速變遷與 相互依從的世界中,積極面臨生活中的機會與挑戰。這關乎於知識、理解、技能 的改變與發展,這些都是學習者參與全球化社會時候所需要的價值觀與態度,以 確保下一代能夠有公平、安全,永續的世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Zinser(2012)認為面對未來全球化社會的課程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層次。

第一層是以從學業知識為基礎(以數學及科學為知識脈絡),包含職業訓練的技

第一層是以從學業知識為基礎(以數學及科學為知識脈絡),包含職業訓練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