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從研究結論提供各利害關係人包括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教育人 員…等相關建議,以下分別就對實務之建議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提供後續 研究之參考。

壹、對推動國際教育實務之建議

茲就課程發展、教師專業成長、教育主管單位及後續成效發展陳述之。

一、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實施建立更明確之分段指標

引入全球公民素養概念於國際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中,國際教育課程發展可參 考其他重大教育議題,進一步建立分段能力指標,分別闡述適合國小不同年級之 能力指標,提供學校更具體之國際教育發展方向。

二、有意願之教師可採取重點式培訓發展專業知能

要培養教師具備基礎之國際教育知能,不妨全面於中小學推動國際化教師初 階研習,使教師具備基礎知能,以便願意嘗試推動國際教育之教師能跨領域合作 發展。另外,針對有意願發展國際教育學校之教師,則採取重點式培訓參與專業 進階研習。

三、由中央單位統籌與國際教育組織簽訂合作計畫

由中央教育行政單位統籌主導,與辦理國際教育有成效之國際組織合作,簽 訂付費合作計畫,分享教材、教案或師資培育資源合作,並供全國有意願辦理國 際教育之學校使用,有利增加學校參與動機,以減少學校單打獨鬥之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四、可嘗試發展國際教育推動之後續成效評估機制

雖然目前欠缺整體後續成效的判斷機制,雖然教育的成效難以量化評估,因 此不妨可採用素養之量表以測量實施國際教育對培養學生養成全球公民素養之 影響之前後測差距。

貳、對國際教育政策規劃之建議

茲以學校發展國際教育政策、中央教育部及臺北市規劃國際教育政策分述 之。

一、 中央教育部可逐年依序深化國際教育政策四軌策略

中央教育部現行國際教育政策四軌面向可謂相當完善之架構,包含課程發展 與教學、教師專業與成長,國際交流活動、學校國際化,然而整體國際教育經費 有限之情況下,若要將經費做更有效率之運用,可以逐年集中發展其中一軌,以 兩年為一期,訂定全國性國際教育重點項目,透過提綱契領之主題方向,並給予 學校本位發展空間,每一軌以兩年為發展進程,以八年為周期,逐步健全我國國 際教育政策四軌發展。

二、 臺北市教育機關依地方情形調整與外部單位合作計畫

而臺北市教育局目前英國文化協會合作辦理之ISA獎項,是善用外部資源合 作之成功經驗,同時激發具備國際教育基礎學校能進一步完善國際教育。未來官 方除了可持續擴大與國際教育組織之合作教育方案,更可以依照我國地方教育現 況調整合作方案,以更適合我國國情。諸如國際教育資源網IEARN,該網站提供 豐富的國際教育議題教案,經付費使用後,教師並可以同時接受該協會辦理之教 師研習,來自全世界不同地區的教師,透過該平台之聚合討論,更不斷地延伸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想適合不同主題或領域之教案。是故,若能藉由官方之主動合作與國際教育組織 之教育合作,便是提供學校教育現場之最大協助。

三、 學校可參考透過全學校模式做為推動國際教育之方式

建立學校國際教育願景,確保國際教育納入校務發展計畫,適時引入全球公 民素養概念於國際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嘗試將學生想法納入國 際教育活動之規劃。增加全校教職員對於國際教育的理念與認識,並支持學校從 國小階段探索全球公民素養教育價值與態度,鼓勵從全球公民素養觀點理解與認 識當地社區,透過學校願景、課程教學、教職員與社區共同營造國際教育的全學 校模式。

參、對未來國際教育研究之建議

為了讓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具有歧異與豐富性,研究者原本期待針對不同學校 規模皆能有參與研究者,包含大型、中型、小型學校之樣本;然而事與願違,基 於臺北市推動國際教育的案例有限,經洽詢訪談對象之意願後,排除拒絕接受訪 談之學校,研究者雖已努力,仍然無法克服此問題,後來經過滾雪球取樣之後,

最後取樣結果皆偏向中大型學校。由於研究參與學校選取結構上的限制,可能會 對研究結果的豐富性產生影響。根據上述研究過程討論,建議未來對此研究主題 有興趣之研究者,可以待該地區推動國際教育學校數量比較多時,便能擴大研究 對象可以取樣之範圍。若能進一步發展全球公民素養量表測量學生實施國際教育 的前後側差距,更可了解國際教育實施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Deway, J. (2013). 民主主義與教育(林寶山等,譯)。。臺北市:五南。(原著 出版於1916)

Lichtman, M. (2012). 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江吟梓、蘇文賢,譯。)臺北 市:學富。(原著出版於2010)

Neuman,W. L. (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市:

揚智。(原著出版於1991)

王秋萍(2015)。從日本教改反思臺灣,談國際文憑全球發展。載於陳名珉(主 編),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25-33頁)。臺北市:商周。

宋佩芬、陳麗華(2011)。全球教育之脈絡分析兼評臺灣的全球教育研究。載於 陳麗華、田耐青(主編),打造世界公民的12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

(17-41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嘉誠(2015)。汕頭大學2015年畢業典禮演講辭:求成者OS。取自 http://www.lksf.org/thrivers-os/?lang=hk

周祝瑛、陳榮政(2012)。國際教育。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我國教育 政策綱領之研究(203-215頁)。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坪谷‧紐厄爾‧郁子(2015)。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莊雅琇,譯)。臺北 市:商周。(原著出版於2014)

邱玉蟾(2012)。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形態。課程研究,7(2),1-30。

馬榕曼(2011)。歐盟的教育整合趨勢。載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與 國際教育(490-525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4年版。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pta_5136_735193_02557.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0)。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8年版。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7/pta_5257_1950966_95939.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0年版。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pta_5287_2677236_96246.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1年版。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0/pta_5391_2287973_00184.pdf 教育部(2010)。教育部98年度施政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中小學國際教育Q&A─問與答。取自 http://ietw.cityweb.com.tw/GoWeb/include/pdf/Q&A.pdf

陳炫任、曾大千(2011)。從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論弱勢者教育之法制內涵。教育 與多元文化研究,4,1-34。

陳榮政、楊振昇(2013)。美國、英國及新加坡教育智庫之運作與績效評估分析。

教育政策論壇,16(3),65-95。

陳麗華(2011a)。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芻議。載於陳麗華、田耐青(主編),

打造世界公民的12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3-15頁)。臺北市:高等 教育。

陳麗華(2011b)。都會區教育局處推動全球教育的作法。載於陳麗華、田耐青

(主編),打造世界公民的12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59-74頁)。

臺北市:高等教育。

湯志民(2012)。第一章總論。載於王如哲(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0年 版(1-45頁)。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pta_5287_2677236_96246.pd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

湯志民(2013)。第一章總論。載於王如哲(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1年 版(1-56頁)。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0/pta_5391_2287973_00184.pdf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集刊,42,1-23。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

黃文三(2014)。《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檢視與評析。載於黃文三(主編),

比較中等教育(379-396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詹盛如(2013)。國際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之比較。國民教育,53(4),

93-97。

達賴喇嘛(1987)。達賴喇嘛的五點和平計劃。取自 https://www.tibet.org.tw/dalailama_import.php

廖文靜(2003)。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30,41-53。

臺北市政府(2010)。2011-2016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取自 sub.dcsh.tp.edu.tw/e-discuss/file/download/74

臺北市政府(2013)。1020111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與英國文化協會簽署教育與英 語教學合作案備忘錄新聞稿。取自

http://www.gov.taipei/ct.asp?xItem=42316334&ctNode=65441&mp=100003 鍾宜興、黃碧智(2013)。流動的文化疆界與跨界的心靈─國際教育相關概念的

釐清。教育資料與研究,110,1-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2

貳、外文文獻

Anderson, L. F. (1982). Why should American education be globalized? It's a nonsensical ques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21(3), 155-161. doi:10.1080/

00405848209543000

Andreotti, V. (2006). Soft versus critical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Policy &

Practice: A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view, 3, 40-51. Retrieved from http://www.developmenteducationreview.com/issue3-focus4

Avery, P.G., & Gamradt, J.A., Trygestad, J., & Sedro, S. (1991). Students' geopolitical perspectives. Social Education, 55, 320-325.

Ban, K. -M. (2012, September 26). Secretary General’s Global Education First Initiative. Retrieved from http:// www.un.org/sg/statements/index.asp?nid=6320.

Berry, C., Barnett, E., & Hinton, R. (2015). What does learning for all mean for DFID's global education 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40, 323-329. doi:10.1016/j.ijedudev.2014.11.007

Brownlie, A. (2001).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 global dimension: Guidance for Key Stages 3 and 4. Retrieved from http://clients.squareeye.net/ uploads/global/

resources/ dea_citizenship_ education.pdf

Burke, C., & Grosvenor, I. (2003). The school I’d like: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reflections on an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UK: RoutledgeFalmer.

Candoli, I. C. (1995). Site-based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How to make it work in your school. Lancaster, PA: Techonomic.

Case, R. (1993). Key elements of a global perspective. Social Education, 57(6), 318-3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Council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8).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chools sector: A report from the panel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uston, TX: Author.

Davidson, C. N. (2011). Now You See It: How the brain science of attention will transform the way we live, work, and learn. New York, NY: Viking Penguin.

Davies, L. (2006). Global citizenship: Abstraction or framework for action?

Educational Review, 58(1), 5-25.

Davies, L., & Kirkpatrick, G. (2000). The Euridem project: A review of pupil democracy in Europe. London, UK: Children’s Rights Alliance.

Davies, L., & Kirkpatrick, G. (2000). The Euridem project: A review of pupils democracy in Europe. London, UK: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School of Education.

Delors, J., Mufti, I. A., Amagi, I., Carneiro, R., Chung, F., Geremek,B. …Nanzhao, Z.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Franc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2009). Prime minister's initiative (PMI). 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

unesco.org/images/0010/001095/109590eo.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5). Developing a global dimens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Retrieved from http://dera.ioe.ac.uk/ 6152/1/globald.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4). Putting the world into world-class edu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globalfootprints.org/ files/zones/ hec/

DfES%20International%20strategy.pdf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2). Enabling effective support: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he global dimension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south east England. Retrieved from http://webarchive.national

archives.gov.uk/+/http:/www.dfid.gov.uk/pubs/files/enablingeffectivesupport.pdf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3). Enabling effective support:

Responding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global society. London, UK: Author.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4). Learning achievement: Engaging with the evidence (A Working Evidence Paper Version 1). Retrieved from: http://

www.heart-resources.org/doc_lib/learn-ing-achievement-engaging-evidence/.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5). Developing a global dimension in the school curriuculum. London, UK: Author.

Dewa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Dower, N. (2008). Are we all global citizens or are only some of us global citizens?

Dower, N. (2008). Are we all global citizens or are only some of us global citize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