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個案研究法,相較於一般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 可以應用在某一個或少數幾個特定的對象進行深入的探討。雖然個案研究無法像 量化研究以問卷方式取得比較多的樣本,在普遍性及代表性上可能比較有所缺乏,

但在整個研究過程當中,卻能夠更深入取得研究主題的相關資訊。邱憶惠(1999)

指出,個案研究就是一種研究策略,選擇單一個案,採用各種方法如觀察、訪談、

調查、實驗等,以此多方面蒐集完整的資料,藉以掌握整體的情境脈絡與意義,

可以深入分析真相、解釋導因、解決或改善其中的方法。

個案研究法具有下列主要特性:1. 研究對象少,容易聚焦 2. 不需要實驗或 操作 3.能深入探討掌握真相 4. 適合研究過程中的探索、分類或形成假設。在實 際生活環境中,現象與環境之間的界限並不清楚顯著,故通常會使用多種資料來源,

例如:文件、檔案記錄、訪談、直接觀察、參與觀察以及人工製品等(Yin,1994 本文將採用觀察法、訪談法以及文件分析法來蒐集研究資料。透過觀察法可 以瞭解參與本研究的教師,於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之歷程中,對於參與及實際執 行國際教育課程的態度及投入意願有何變化;運用訪談法可使研究者取得及補充 較完整的資料、深入瞭解問題的核心;對話後的回饋單以及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及 觀察記錄等為文件分析的來源。除此之外,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親自參與所欲觀察

55

的事件當中,故研究者除了是觀察者,也是事件的參與者。Patton(1990)認為 完全的參與深入事件中並不是最好的觀察方式,必須不斷的調整參與的程度,以 獲得有意義的資料才是理想的作法(引自林佩璇,2000)。因此本研究將輔以三 角交叉法的方式,在資料整理與分析後,將其進行交叉比對和考驗,以驗證資料 的正確性,降低研究者之偏見,提高本研究的可信度。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共分七個步驟,依次分別為確立研究目的與文獻的蒐集、選擇研究場 域與實施對象、社群對話議題研擬、資料蒐集、對話實施、資料分析以及撰寫研 究報告等,以下逐項說明,並輔以研究流程圖示之。

壹、確立研究目的與文獻的蒐集

為因應全球化、國際化的需求,自 2011 年教育部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 書》,我國積極推動以學校本位為發展基礎之中小學國際教育。經研究者閱讀有 關國際教育實施現況之文獻,發現白皮書中雖強調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

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學校國際化等四軌能並進,唯自 2012 年至 2016 年為期 5 年的 第一階段中,全國中小學申辦的項目還是以國際交流為最多數,而教師專業成長 部分又受限於初階課程內容的制式規定,與研究者所閱讀的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應 用於教師社群時,教師能透過參與蘇格拉底對話而在心境上產生質變,除了感受 到同在感外,對於對話的主題也能因此產生理性的自覺,故希望能透過本研究於 國民中學教學現場,以蘇格拉底對話方式,以國際教育目標為題,在對話的發散 與收斂的過程中,教師能對《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中所訂定的四大國際教育

56

目標能深入理解,期能提升國民中學學校及教師對國際教育的重視,而能對國民 中學實施國際教育有實質的助益。

貳、選擇研究場域與實施對象

參與蘇格拉底對話的成員,在進行問題探究時,須有一定程度背景經驗,較 易形成共識;對話參與者與促進者之間彼此的信任關係,亦有助於對話進行的流 暢度(徐孟君,2016)。故本研究選擇一所連續 6 年獲得教育部補助實施學校本 位國際教育計畫的學校為研究場域,並邀請該校有參與實施國際教育課程的教師 為研究對象,研究者在工作上也有與研究對象共享的經驗,本身亦為該校國際教 育社群的一份子,因此在溝通以及理解研究對象所表達的想法上,可以比較能同 理對方,有助於研究者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以及掌握對話過程的聚焦能力。

參、社群對話議題研擬

本研究共設計5次蘇格拉底對話法,於全球國中國際教育社群中實施,正式 實施對話前研究者首先分析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原則及概念,再以教育部《中小學 國際教育白皮書》中所定義之國際教育及其四個目標為對話主題,分別為「何謂 國際教育?」「何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素養?」

以及「何謂國家認同?」安排進行5次對話。對話流程擬定後,將會針對資料蒐 集的過程以及與對話教師的晤談再行修正。

肆、資料蒐集

57

對話實施過程,為詳實記錄每位對話者的發言內容,擬以錄影及錄音的方式 蒐集資料,並分別將所有參與對話者進行代號編碼,每筆對話的記錄包含對話者 代號、日期、發言階段代號,以利後續資料的整理。

伍、對話實施

本研究正式實施蘇格拉底對話討論有關國際教育目標的議題之前,於201 7年1月,先以林逢祺、洪仁進( 2014)以「幸福」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案例 為文本,介紹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的運作流程和規定,並模擬對話將研究對 象作對話角色的安排。並自2017年4月開始,研究者安排5次的對話,每次 對話實施的時間長度為120分鐘。為能充分傳達對話者的想法,並使對話的流 程能漸次深入,實施對話後,輔以晤談的方式檢討該次實施模式,並於下一次的 對話中修正,形成一個滾動式修正的歷程。

陸、資料分析

本研究以觀察、錄影、訪談等方式來蒐集資料後,將進行資料分析與檢核的 工作,將對話過程的影像轉化為觀察記錄,並進一步了解教師對於參與蘇格拉底 對話法後,對國際教育及其四個目標的認知理解是否有助於提升教師投入國際教 育課程的意願。

柒、撰寫研究報告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撰寫報告,於撰寫過程中除了根據三角交叉法之原 則,以多元管道的方式取得研究資料,從不同角度考驗、推敲、歸納結論,研究

58

者亦透過反思與檢討,主動請教指導教授或與會教師,最後依分析的架構及內容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1 研究架構與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設計。

59

第三節 研究者的背景、角色與研究倫理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的學經歷影響了研究者的觀察角度及歸納汲取的 重點,故在此敘明研究者的背景、角色與研究倫理。

壹、研究者的背景

研究者為國中現職教師,任教學校自 2012 年起每年均獲教育部補助實施學校 本位國際教育,研究者於任教學校兼任行政職,為主要負責國際教育的處室。目 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曾修習教育哲學研究 及教育研究法專題研究,對於學校在實施國際教育的過程中,經歷由少數教師獨 立承擔課程研發與實施,到社群成立,合作開發課程皆參與其中,研究者在參與 過程中,歷經過各個不同的角色,如行政作業執行者、規畫者,教師社群組成者、

參與者,課程開發者、實施者等,也因此觀察到唯有透過教師社群才能使學校發 展國際教育能較為深入且全面,更體會到教師本身的國際觀以及對國際教育目標 的認知程度,會影響其參與投入國際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意願,而蘇格拉底對 話是一種合作思考的歷程,期能透過此研究引領學校教師建立對話模式與習慣,

除了在國際教育的推動上能有實質的助益之外,更期盼能延伸拓展其他教師社群 以及運用在各科教學上。

貳、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本身同時扮演了「研究者」、「對話促進者」以及「參與討論者」等 多重角色,藉由實際參與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能更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對所探討 之議題的思考脈絡,有助於提升研究者在歸納結論時的聚焦程度。然因本身即為 對話成員之一,難以完全排除主觀判斷之偏頗,故輔以其他參考資料,如:錄音、

60

錄影檔案、後續晤談等。並於討論時自我提醒維持價值中立,同時與指導教授進 行討論,檢視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客觀程度,並透過反省札記檢視自我的角色與 立場。

參、研究倫理

為了讓研究能在充分尊重被觀察對象以及參與者的權益之情況下進行,以避 免因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因互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維護研究對象本身的權益,在 正式研究前,先行告知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重點,包含研究主題、目的、性質以 及資料處理與呈現的方式,並說明本研究將遵守以下研究規範:

一、保密原則

為避免此研究日後對參與對話的教師造成困擾與誤會,研究中所蒐集的對話 或晤談內容資料將採匿名方式處理,並以編號取代每一位參與者的真實姓名,亦 將私人資料模糊化,以確保研究對象的個人隱私。

二、誠信原則

研究者在每次實施對話前,會先向參與對話者說明本研究之目的、方法及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方式。錄音檔轉成文字稿後,其整理與分析的結果也會交由研 究對象檢核並輔以晤談的方式做為補充,以確保研究者能正確掌握訊息。蒐集的 資料若要公開,也會交由研究對象過目、同意後實施。

三、客觀原則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會以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研究對象,不會

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會以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研究對象,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