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歷程

本節將呈現國際教育教師社群以國際教育及其目標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的 實施歷程,並分別說明在對話實施歷程中的發現以及促進者的角色的扮演對整個 對話進行的流暢度、聚焦程度的影響。

壹、 對話實施歷程

依據本研究設計的對話實施四個階段,分別說明在各個階段中的研究發現,

本研究共進行了5次蘇格拉底對話,將呈現各次對話中的異同表現,進一步做探 討。

一、 階段一:說明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流程及原則

在正式實施第一次蘇格拉底對話前,為使參與對話者能對蘇格拉底對話法有 基本的認識,曾於全球國中國際教育社群的共同備課研習時,以林逢祺、洪仁進

( 2014)以「幸福」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案例為文本,介紹尼爾森式蘇格拉底 對話法的運作流程和規定,並模擬對話將研究對象作對話角色的安排。正式實施

70

的 5 次蘇格拉底對話中,每一次均以介紹對話的流程及原則為開端,有了以下的 發現:

(一)隨著對話的實施次數越多,流程的熟悉度越高,提醒次數越少

第一次正式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時,對話主持人(促進者)準備了投影設備,

把本研究所設計的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呈現在螢幕上,並詳細說明蘇格拉底對話 的精神及其流程,讓所有參與對話者能對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有概念,並且能遵 循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原則,使整場對話能順利進行。

PM-20170425-P1: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像漏斗一樣,先發散再收斂再發散的對話 方式,會有五次對話,探討何謂國際教育,每個人都講自己自身的案例,講完之 後討論選擇其中一個代表案例,探討此案例裡面,具備什麼元素。歸納出元素之 後,要對它下定義,然後再考驗此定義,最後得到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結論。再做 後設對話,看看經過這樣的討論過程,大家對國際教育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對你 有沒有什麼影響。

PM-20170502-P1:我們上次的經驗很愉快,再說明一次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

這是上一次的流程一樣是個漏斗形,從發散到收斂!

PM-20170504-P1:今天的題目是「何謂全球競合力」,這是國際教育目標中的 第二個。所以大家可以講一下實例,然後我會立刻做紀錄,也可以看得到字,這 樣可能多一點思考想像會比較清楚一點這樣子,我們也不斷的做改,每天都不一 樣,每天都有新玩具。那我們就看看誰有想法可以先提。

PM-20170506-P1:我們今天第四場對話,題目是何謂國際素養,大家剛剛在暖 身有對素養兩個字做稍微的溝通,現在我們自己來下定義,所以等一下我們請大 家提出一些實際的案例,來講什麼叫做國際素養。

71

隨著對話次數的增加,包括促進者及所有參與對話者,均對蘇格拉底對話的 實施流程越來越熟悉,故促進者在主持對話的開端,所提供的流程介紹便可減少 說明的內容。

(二)實施對話現場的輔助設備,會影響對話的進行流暢度及提醒

第一次實施對話時,促進者除準備投影設備說明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外,現 場的錄影錄音是為了對話後的資料搜集及記錄,但現場仍需有立即性的記錄,以 輔助提醒對話者,幫助其思考,第一次的方式是以紙本筆記、促進者不斷覆誦對 話內容,在黑板上寫出每個人所舉的實例、修正定義。。等。

PM-20170425-P2:覆誦一下大家所講的例子,DM5講吳寶春的例子,他是因為 麵包而跨界到國際,所以要有全球視野但要從在地關懷開始。DM2強調應該不 是英語的學習,應該要去認識世界各國。DM6用地球村的概念,覺得要了解多 元差異,然後相互尊重。DM3本身是接待家庭,每次接待不同國家的人,如何 做跨文化的理解跟學習很重要。DM1提到國家的定位,是不是能夠透過國際教 育讓自己更了解?再來是透過新港的國際藝術節,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 後是DM4提的是認為英語是重要的媒介,非英語系國家也通過英文來發表文獻。

下一個步驟是要選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然後找出共同結論。我的角色是,不會 幫大家下結論,結論是大家共同討論出來的。

由於是第一次進行蘇格拉底對話,且促進者本身兼具現場記錄及流程掌控的 角色,故不斷在過程中覆誦大家的談話重點,所有參與對話者也必須專注聆聽每 個人的發言以及促進者的提醒。第二次對話時,改以筆記型電腦摘記,但投影 VGA 線長度不夠,仍然如第一次對話般,必須不斷地覆誦對話內容。

72

PM-20170425-P2:發散之後要收斂比較辛苦,DM6強調的是說國際教育是透過 相互的流動來產生對彼此的理解。

PM-20170502-P2:所以我們去年做那個公平貿易那個概念也是在這裡面,好,那 如果沒有要分享我就覆誦一下大家的想法。

PM-20170502-P2:好,我剛剛試著要存在雲端,結果他就有點當當的。所以我就 用念得好了。好的,我現在覆誦一下我們現在是第二個步驟,就是由參與對話者 提出有關何謂全球責任感的一個實際的案例來說明,DM2提到的是他想到有一 位大陸記者,因為在大陸北京那邊霾害很嚴重,……,DM2你看我講得對不對 啦,是不是他透過這樣一個動作,把這個研究 po 上網,讓全世界看到了然後就會 去意識到這個空汙問題,事實上是影響到全世界的。是這樣嗎?

DM2-20170502-P2:嗯接近。

PM-20170502-P2:你可以補充。

第三、四、五次對話,再次改善現場記錄的方式,以無線滑鼠搭配無線鍵盤,

便可立刻同步呈現現場摘記的內容於大螢幕上,促進者除了口述覆誦發言內容外,

所有人皆能有視覺的輔助,尤其在歸納形成核心定義階段,不會因為寫黑板板書 的更改速度及形式致使思考阻塞。

DM2-20170504-P2:何謂全球競合力喔?

PM-20170504-P2:對。

DM2-20170504-P2:哦,好大哦,可一直找不到很聚焦。

PM-20170504-P2:你們加油。

DM2-20170504-P2:你講你講趕快。

PM-20170504-P2:你們加油。

DM1-20170504-P2: ...能與他國合作就刪掉 ... 後面那也刪掉。

73

改善現場摘記的方式之後,發現對話者的思考更能聚焦,尤其在反覆修改定 義時,可以同時在電子檔案上呈現所有的定義文句,增刪文字也很立即,促進者 可以有效的同步扮演掌握對話流程及輔助記錄的角色。

二、 階段二:以實際案例來討論由研究者預先設計的題目,並歸納定義

此階段參與對話者必須舉實例來說明「何謂X?」,並且由共同選出的案例中,

分析其中的元素,以及歸納出「何謂X?」的核心定義,本研究共進行5次蘇格 拉底對話,分別以何謂國際教育?何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 素養?以及何謂國家認同?等題目,在此既發散又歸納的歷程中,參與對話者經 歷了共同思考的旅程,也因能有共識而感到愉悅有成就。

(一)凡事起頭難,適時引導開端

研究對象中包含數學、社會、國文、自然、藝文以及特教等6個不同領域的 教師,其中社會、藝文、數學領域教師在校內原本就是國際教育社群的教師,有 行政規劃者,也有課程融入者。另外三位教師則是沒有將國際教育實際融入課程 的經驗,再加上個別教師本身有對參與團體需不斷發表個人意見有些不自在,故 每次對話的開始需由參與者提出自身有關國際教育的實際案例時,需要適時的引 導及信心的建立。

PM-20170502-P2:我們今天要談的主題是何謂全球責任感?………….我們學校 的國際教育,大部分是 focus 在全球責任感,大家可以想一下,有什麼實例?

PM-20170504-P2:還有沒有什麼 ... 實例?又更難了嗎?比昨天更難。

DM2-20170504-P2:嗯...就想不出實際的案例耶,競爭又合作,既是競爭又要合 作,我想想‥.

74

DM5-20170504-P2:全球很多產業都是要...

DM2-20170504-P2:對啊我剛腦袋不知道想到很多農業的東西、農產的東西‥.

PM-20170504-P2:也有啊,有啊。譬如說農產... 美國豬呢?

DM2-20170504-P2:對啊我就有想到,豬肉類的有想到,腦子搜尋到具體的事物,

早上兩點半還沒睡。

PM-20170504-P2:了解了解。沒關係你通常會在最後那個關鍵,幫我們聚焦下定 義 (笑) 。沒有關係很正常。

對話成員中有公民老師,且在校有參與國際教育的課程規劃及執行,實際案 例舉例的階段,常扮演協同促進者的角色,可以率先發言,促發其他人的想法。

DM5-20170425-P2:我是想到吳寶春,我覺得他算是國際教育的代表人物,因為 國際教育會讓我聯想到一句話「全球視野,在地關懷」,非常可以用吳寶春來驗 證,……..,所以我在他身上看到國際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要走向國際,

或許要先從在地出發,而要如何在國際跟在地之間取得平衡,吳寶春就是一個很 好的代表。

DM1-20170425-P2:我曾經跟學生分享過一些吳寶春的故事,吳寶春在要唸 EMBA 的時候,他發現台灣的申請門檻要大學畢業還要甲級證照,………

參與對話的成員,每一個人對同一個主題的背景知識都不一樣,蘇格拉底對 話法所強調的就像幫助產婦生產的過程一樣,知識是與生俱有,透過對話的過程 而被引導出來的,而這個引導的工作可能是對話主持人(促進者),也有可能是協 同促進者,在本研究中因應不同主題,總會有人開啟對話,然後開始一連串的聯 想及討論,所有人能皆促發其他人的想法,所有人皆有促進對話促進思考的功能。

(二)從生活中舉例,容易引起共鳴

75

在邀約教師參與蘇格拉底對話時,教師對「蘇格拉底對話」感到很新鮮,也 很有興趣,但知道是與國際教育相關的研究時,卻有部分的教師覺得對國際教育 等題目感到生硬與艱澀。透過與自身相關的實例討論,每一場對話都能在愉快的

在邀約教師參與蘇格拉底對話時,教師對「蘇格拉底對話」感到很新鮮,也 很有興趣,但知道是與國際教育相關的研究時,卻有部分的教師覺得對國際教育 等題目感到生硬與艱澀。透過與自身相關的實例討論,每一場對話都能在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