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對話模式研擬

本研究乃以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為對話流程的依據,對話模式的設計分 為建立對話參與者的先備知識以及對話流程兩部分。

壹、建立對話參與者的先備知識

根據徐孟君(2016)研究指出,對話的參與者若具有相關案例的經驗與背景,

有助於參與者在描述案例時能較為豐富、多元,能激發成員更多的想法與火花;另 外,事前提供參與者對話流程、對話規範以及紙本範例,可以讓對話流程較為順 暢。可見得對話參與者對於對話的實際操作流程以及對話時所必須注意的規範若

64

先具有先備知識,將有助於正式實施對話的聚焦程度以及減少摸索實施方式的時 間。

故本研究設計於正式實施蘇格拉底對話討論有關國際教育目標的議題之前,

先以林逢祺、洪仁進( 2014)以「幸福」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案例為文本,採 讀書會的方式由研究者帶領研究對象閱讀文本,介紹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的 運作流程和規定,並模擬對話將研究對象作對話角色的安排,研究者為對話促進 者,對話協同促進者則安排某位國文老師,協同做示範案例分享以及摘要參與者 所分享的案例。其中,擔任協同促進者角色的教師,也事先給予示範案例及摘要 案例的訓練。

貳、對話流程

本研究實施之蘇格拉底對話法乃以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模式為設計準則,

希望能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釐清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以及藉由蘇格拉底 對話法的實施,促進國中教師於對於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故尼爾森式蘇格拉底 對話法中原初問題的擬定,便事先由研究者安排,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中所定義的四個國際教育目標及國際教育為對話的主題,分別以「何謂國際教育?」

「何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素養?」以及「何謂國 家認同?」安排進行5次對話,每次對話時間為120分鐘。

再依據尼爾森式蘇格拉底對話法模式將對話流程分為四個階段,階段一為對 話前的發展活動,包含以實際對話案例為文本進行讀書會導讀及模擬對話,以及 每次對話前說明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及實施原則,輔以紙本流程的提示,以利每 次對話的順利進行。階段二請參與對話者,以其本身實際案例來討論由研究者預 先設計的題目,歷經所有對話者各自發表的實例說明,經促進者引領所有人共同 思考,從選擇代表案例到分析案例的元素及歸納出定義。階段三則針對階段二所

65

歸納出的核心定義進行考驗,檢驗此一定義是否適用於其他案例並適切修正及調 整定義,最後再以假設案例做檢核,檢視修正後的定義是否夠堅實,並在此階段 獲得結論。流程的最終以階段四後設對話做為參與對話者的反思及回饋,在此階 段對話者有自我省思及對實施流程提供建議的機會,藉此發掘於階段三所得的結 論之外,與研究目的相關的重要資訊。

圖 3-2 對話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設計。

66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

本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與整理分別為錄影錄音、資料編碼以及與對話成員晤 談,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錄影、錄音

本研究將於實施5次蘇格拉底對話時,於對話現場架設錄影機以及錄音筆,

同步進行錄影及錄音,以期能詳實記錄所有對話內容,得以將逐字文稿整理出完 整的對話細節。

貳、資料整理編碼

截錄欲呈現之重點的方式,將以參與對話者的代號、對話當日日期以及發言 的所在對話階段為編號,例如:2017 年 3 月 6 日第一位對話者在第二階段的對話 記錄,以「DM1-20170306-P2」來表示。

事後晤談則以晤談-對話者代碼-晤談日期為編號,例如:2017 年 3 月 6 日第 一位對話者於對話後的晤談記錄,以「晤談-DM1-20170306」來表示。

表 3-2

本研究編號方式及編號意義彙整表

參與對話者角色 代碼 參與對話者角色 代碼

促進者 PM 參與對話者4 DM4

參與對話者1 DM1 參與對話者5 DM5 (續下頁)

67

參與對話者角色 代碼 參與對話者角色 代碼 參與對話者2 DM2 參與對話者6 DM6 參與對話者3 DM3

對話階段 代碼 對話階段 代碼

階段一:

說明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流程及 原則

P1

階段三:

以假設性案例考驗定 義,確認定義的堅實性。

P3

階段二:

以實際案例來討論由研究者預 先設計的題目,並歸納定義

P2 階段四:

反思、回饋,發現改變

P4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設計。

參、與對話成員晤談

為使研究者能確實掌握研究對象在實施蘇格拉底對話後,對原初問題亦即國 際教育及其四個目標的認知以及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有何變化,除了從階段四的 後設對話回饋中擷取資訊外,若有需要再澄清之處,事後則輔以晤談的方式以充 分了解及補充對話者的想法。

第七節 研究的信實度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在早期西方人類學家進入異文化 田野所進行的研究中,被批評充滿了白人中產階級的偏見,因此,如何不涉入主 觀價值,曾是人類學者反思的議題。但長期以來,知識的建構被認為是研究的主 要目的,雖然也有如批判論者及女性主義學者所提出,研究品質的認定超過知識

68

建構的範疇,但潘慧玲(2003)以為,知識建構仍是每個研究中不能不涉及的一 項目的,因此,信實度仍是一項研究之所以能夠成立的重要依據。

建立研究信實度的方式包含:長期進駐田野、使用三角交叉、澄清研究者的 背景與立場、運用參與者檢核、採用同儕審視、進行厚實敘寫、從事反例個案分 析、使用外部查核等八種方式(潘慧玲,2003)。在一研究中並不需要八種方式 皆全部實施,至少選擇其中二項採用(Creswell,1998)。

本研究擬選擇使用「三角交叉法(triangulation)」、長期進駐田野的方式提 高研究的信實度。

壹、三角交叉法

三角交叉法旨在結合各種理論、多面向的探究方法,以瞭解同一對象或現象。

研究過程中採用多種不同形式的方法、資料、觀察者與理論,以查核與確定資料 來源、資料蒐集策略、時間與理論架構等的效度(Denzin,2000)。

本研究依據三角交叉法之原則,以多元管道的方式取得研究資料,如採用錄 影、晤談、參與對話者的回饋單以及研究者的省思札記及觀察記錄等方式,在資 料整理與分析後,將其進行交叉比對和考驗,以驗證資料的正確性,降低研究者 之偏見,提高本研究的可信度。

貳、長期進駐田野

在田野中,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訪談,與研究對象較能建立良好與相互信任 的研究關係,對於當地文化亦較能熟悉(潘慧玲,2003)。研究者於研究場域任教 15 年,亦參與國際教育社群的共備研討及課程實施,平時課間亦常有非正式的意 見交換及理念的交流,有助於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所發表的對話內容之澄清。

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於實際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後,分別針對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實施歷程、

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與意願、蘇格拉底對話的延伸效益等三部分來探討及分析,

其中輔以實際對話內容以及事後晤談的記錄做為說明。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歷程

本節將呈現國際教育教師社群以國際教育及其目標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的 實施歷程,並分別說明在對話實施歷程中的發現以及促進者的角色的扮演對整個 對話進行的流暢度、聚焦程度的影響。

壹、 對話實施歷程

依據本研究設計的對話實施四個階段,分別說明在各個階段中的研究發現,

本研究共進行了5次蘇格拉底對話,將呈現各次對話中的異同表現,進一步做探 討。

一、 階段一:說明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流程及原則

在正式實施第一次蘇格拉底對話前,為使參與對話者能對蘇格拉底對話法有 基本的認識,曾於全球國中國際教育社群的共同備課研習時,以林逢祺、洪仁進

( 2014)以「幸福」為主題的蘇格拉底對話案例為文本,介紹尼爾森式蘇格拉底 對話法的運作流程和規定,並模擬對話將研究對象作對話角色的安排。正式實施

70

的 5 次蘇格拉底對話中,每一次均以介紹對話的流程及原則為開端,有了以下的 發現:

(一)隨著對話的實施次數越多,流程的熟悉度越高,提醒次數越少

第一次正式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時,對話主持人(促進者)準備了投影設備,

把本研究所設計的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呈現在螢幕上,並詳細說明蘇格拉底對話 的精神及其流程,讓所有參與對話者能對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有概念,並且能遵 循蘇格拉底對話的實施原則,使整場對話能順利進行。

PM-20170425-P1: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像漏斗一樣,先發散再收斂再發散的對話 方式,會有五次對話,探討何謂國際教育,每個人都講自己自身的案例,講完之 後討論選擇其中一個代表案例,探討此案例裡面,具備什麼元素。歸納出元素之 後,要對它下定義,然後再考驗此定義,最後得到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結論。再做 後設對話,看看經過這樣的討論過程,大家對國際教育的想法有沒有改變,對你 有沒有什麼影響。

PM-20170502-P1:我們上次的經驗很愉快,再說明一次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

這是上一次的流程一樣是個漏斗形,從發散到收斂!

PM-20170504-P1:今天的題目是「何謂全球競合力」,這是國際教育目標中的 第二個。所以大家可以講一下實例,然後我會立刻做紀錄,也可以看得到字,這

PM-20170504-P1:今天的題目是「何謂全球競合力」,這是國際教育目標中的 第二個。所以大家可以講一下實例,然後我會立刻做紀錄,也可以看得到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