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了解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來釐清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的 認知,以及藉由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實施,是否能提高國中教師實施國際教育的意 願?研究過程共實施了5次的蘇格拉底對話,分別以「何謂國際教育?」、「何 謂全球責任感?」、「何謂全球競合力?」、「何謂國際素養?」、「何謂國家 認同?」等為對話主題,並於5次對話主題結束後,增加一場針對教育部中小學 國際教育能力指標的分類及排序,以及將5次對話所產出的定義與教育部中小學 國際教育白皮書的說明做比較,藉以檢驗參與對話的教師對國際教育的認知程度。

而後設對話的回饋,除了包含對話的題目、流程、對話者的改變與否等,亦請研 究對象分享是否提高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所得結論如下:

壹、蘇格拉底對話法的一般性應用

本研究目的欲瞭解蘇格拉底對話法之意涵、實施方式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

歷經實際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後,發現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多層次思考的訓練及 凝聚教師情感的功能,茲說明如下。

112

一、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歷程,能讓參與者歷經發散-收斂-再發散的思考訓練

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實施流程中,所有參與者皆需提供符合對話題目之實際案 例,第一次的發散在於思考什麼樣的例子是適合且扣題的,當必須從所有案例中 選擇一個代表案例時,參與者便開始思考每一個案例的切合度,此時專注聆聽其 他人的發言且及時思考其發言內容的合理性,都是邏輯思考的訓練。發散時需要 思考,收斂時的共同思考更是一個考驗,從分析案例的元素時,參與者此起彼落 提供想法,到必須將這些元素歸納成核心定義時的陷入長考,皆有賴所有參與者 的集體貢獻。確定核心定義後,再度發散的假設考驗是讓蘇格拉底對話法所獲得 的結論更加堅實的重要步驟。參與者共同歷經發散-收斂-再發散的思考訓練,

最終得到結論時,所有參與者皆表示從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具有凝聚教師情感的延伸效益

因研究對象來自6個不同領域,彼此之間平時並無特殊的交集與交情,但經 由每次愉快的對話後,研究者發現了改變,不僅成員間的熟識度增加,會主動製 作準備小點心,也會在社群網站上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與國際教育相關的訊 息與文章,彼此也因蘇格拉底對話以及國際教育而有了新的團體關係。

每次對話的進行,都在專注聆聽他人的想法中進行,其中展現了每個人的優 點,互相學習及欣賞,有人因此建立了自信,甚至想將蘇格拉底對話法帶回領域 中,發展教師社群的對話。可見蘇格拉底對話不僅可增進對話者於對話主題的認 知,更可凝聚所有參與對話者的情感。

貮、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法的重要原則

113

蘇格拉底對話法重視所有參與對話者能否以真誠的態度來思考問題以及回 應他人的詢問,在他人陳述問題時能專注聆聽,對有疑惑之處也能在適當時機主 動提出,亦即參與者要有自己是對話主體的自覺,而對話主持人也就是促進者的 角色,影響了對話流程實施是否能順暢進行。赫克曼(Heckmann)曾對促進者的角 色提出保持公正的立場、從具體實例出發進行思考、相互理解、聚焦於討論的議 題上、努力求得共識以及適時介入等六項準則。由於本研究對象間的職務差異,

突顯了參與者必須有對話主體之自覺的重要性。本研究實施時促進者同時扮演對 話主持人以及即時記錄者的角色,為使對話流程順利進行,發揮蘇格拉底對話的 精神,故在本研究中有了以下的發現。

一、參與者必須平等看待所有參與對話者的身分並建立自信融入對話,體察問題 的解答或概念的澄清。

研究對象中來自6個不同領域的教師,每個人的特質皆不同,在校兼任的職 務也有所差異,對話參與者不能懾於對話促進者或參與者中有校長或是主任的權 威,或者自認為對討論的問題概念缺乏認識等的自卑,而產生信心不足的現象,

應主動體察問題的解答或概念的澄清。

所有參與者在參與本研究之前,皆沒有蘇格拉底對話法的先備知識,故對話 主持人在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第一階段時,除了流程的說明之外,也必須為所有 參與對話者做心理建設,提醒所有人要平等看待每一個人的發言,也勿須自卑。

促進者也須在流程進行中,留意每個人的情況,適時提醒及鼓勵,確保所有人都 能順利參與進行對話,使對話能符合理性思考的原則。

研究發現,蘇格拉底對話法有著民主的精神在其中,所有參與者皆為平等地 位,沒有位階的差別,皆能發表自己的想法,每一個人的想法皆能被專注聆聽,

114

且對共同討論的議題是歷經所有人共同討論、驗證後的共識,不是由任何一個人 可以主導的,充份展現了民主的歷程。

二、促進者的主持掌控能力及輔助設備會影響蘇格拉底對話流程的執行流暢度

促進者本身對蘇格拉底對話的流程以及扮演促進者應該注意的事項,必須很 清楚,不但要能適時提醒扣緊主題,也要在對話者思考打結時,善巧的引導其他 人的發言,使對話的節奏可以順利進行,亦不致給予暫時沒有想法者壓力。維持 對話時的愉快氣氛亦是促進者必須留意的,因此,偶有叉題聊天時,必須適時拉 回對話主題,在不失愉快氣氛下,又能使對話順利的進行。

進行對話時,如有協助做記錄的人員在場,或許可以勿須考量記錄的設備,

但若對話主持人要同步進行即時摘要記錄的話,則需考量輔助記錄的設備,例如 本研究中以無線滑鼠及無線鍵盤做記錄,在對話的同時可以摘記每個人的發言重 點,在進行案例的選擇及歸納核心定義時,可以所有人一起觀看螢幕,除了促進 者仍會口述覆誦對話者的發言重點外,可以增加所有人的視覺提醒,尤其在字字 斟酌定義時,電腦文書處理既方便又清楚。

參、蘇格拉底對話法確能提高教師對於國際教育目標的認知

本研究目的二欲探討的是,能否透過蘇格拉底對話法釐清教師對於國際教育 目標的認知,研究後得到以下二個結論。

一、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比參與講授式研習更為有效

教育部所規劃執行的國際教育初階及進階研習,內容雖涵蓋「場域與文化」、

「理念」、「政策」以及「實務」等面向,並兼顧理論與實務的分享,研習內容有 一定的專業性,透過講授式的研習,二小時內,授課師可以給予極多的內容,參

115

與研習者或許可以理解及記憶,但以初階研習來說,通常是辦理三整天的研習,

如此密集式的課程,涵蓋所有層面,教師是否能完全深入理解每個主題內容的意 涵,值得探討。

蘇格拉底對話法一次一個題目做深入討論,相關實例的列舉亦是教師從每個 人的生活中去思考,有助於所有人對題目發散舉例及收斂歸納的聯想,而概念澄 清後的思想撞擊讓教師對國際教育相關主題的認知明顯比純粹聽講要來的深刻。

從研究對象後設對話的回饋中發現,已經取得國際教育初階及進階研習認證的教 師表示,已實際參與研習與學校的國際教育,卻不知道國際教育的本質與目標是 什麼?而透過蘇格拉底的對話方式,感覺像是倒回來探索思考,對每個題目的理 解反而可以比較深入。

二、蘇格拉底對話法能使教師對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有較深入的認知

本次參與研究的教師中,來自6個不同的領域,除了任教領域課程內容本就 較相近的社會領域教師外,另涵蓋數學老師、國文老師、生物老師、音樂老師,

甚至還有特教老師在其中,除了社會領域以及音樂教師原本就有參與學校的國際 教育課程外,其他教師皆沒有實施國際教育課程的經驗,但歷經5次的蘇格拉底 對話的深入對談及共同思考,教師以其生活經驗中取材所歸納且經驗證後,對國 際教育及其目標所下的定義,是由下而上的歸納結果,不同於教育部《中小學國 際教育白皮書》由上而下演繹的內容,教師經對照兩者的定義差別後,皆表示以 蘇格拉底對話法所共同定義的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明確完整,且在教學上是可以 實施且再延伸發展的。

實施5次對話後,加開一場會後會,針對教育部國際教育能力指標做分類及 排序,等於是對5次對話的認知理解做驗收,研究對象表示,從分類及排序中,

發現了四個國際教育目標其實是有層次及順序上的差別,也就是在充份理解四個

116

國際教育目標的內涵後,發現必須先有國家認同才能談國際素養及後續的全球競 合力及全球責任感,可見蘇格拉底對話法的確能使教師對國際教育及其目標有較 深入的認知。

肆、以蘇格拉底對話法探討國際教育及其目標,能提高教師實施國際教育的意願

由於參與教育部初階或進階研習者,於取得研習認證後,是否必須參與國際 教育課程的授課,沒有一定的規範,再加上,對研習內容未有深刻的理解及感受,

由於參與教育部初階或進階研習者,於取得研習認證後,是否必須參與國際 教育課程的授課,沒有一定的規範,再加上,對研習內容未有深刻的理解及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