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際教育甚為重要的一環(黃乃熒,2009)。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自 2011 年《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公布以來,中小學 實施國際教育的現況與困境,並以國際教育四個目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

「全球競合力」,以及「全球責任感」為主題,應用蘇格拉底對話法的方式,促進 教師對國際教育目標的深入思考及概念的釐清,期能提升教師主動參與國際教育 融入課程或相關活動的意願。

本章共分五小節,分別為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 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11 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關於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計畫,

分為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兩個主軸進行,由下而上推動的項目包括學校辦理國際 教育「課程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等以四軌 並進的方式,由學校端自發性提出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申請,並由教育部及地 方教育局處單位補助經費。同時由上而下亦由教育部協助及支援計畫,包括「國 際教育中心」、「國際教育教師專業成長」、「國際教育海外參訪」、「國際教育課程 發展」、「國際教育資訊網」、「國際教育績優獎」等計畫(教育部,2011)。不論由 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教師專業成長的推進,皆是發展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或是進 行國際交流等面向的重要基石,因為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與執行者。

依據教育部 98 學年度對全國進行推動國際教育情形之普查,我國中小學國際 教育現況,大多集中在國際交流面向,融入課程、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國際化三 個面向相對不足,其中又以國中階段的參與度最低(教育部,2011)。國際教育雖 已列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內涵,但仍缺乏整體的課程目標與系 統的課程規劃,尤其國中階段七大學習領域中並無國際教育領域,故國際教育的

3

內容或主題,大多出現在英語(或外語)與社會領域或科目,尚未普遍融入各領 域或科目。再加上自《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以來,各領域皆有需 融入課程的各種重大議題需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所納入的議題,

更多達 19 項,包含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 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教育部,2014)。對於國中階段的教師而言,仍 以主要學習科目為授課重點,國際教育只是這十九分之一的一項議題,教師投入 國際教育的程度則端視學校是否將國際教育列為該校的發展特色,或是該教師個 人對於此議題的重視程度而有所差別。

林明地(2012)指出,欲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促進學生國際學習的原 則,教師的知能(包括知識、意願與能力等)是成功的關鍵。林明地(2013)強 調,教師對於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操作方式並不熟悉,大多以「外加式」推 動的模式,無法將國際教育真正落實在學校的課程中。

而中小學教師所具備的外語能力與國際教育的知能,也影響其投入國際教育 的意願。多數教師並未參與國際教育專業訓練,即使部分參與過現有國際教育專 業研習課程的教師,如中小學國際教育初階、進階研習,領有研習證書,但並未 參與國際教育課程與發展,這與目前的國際教育課程規劃與認證機制以及研習內 容有關。以國際教育初階研習為例,其如容雖涵蓋「場域與文化」、「理念」、「政 策」以及「實務」等面向,但著重在認知層面,取得證書後,僅做為學校申請教 育部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以下簡稱 SIEP)的加分項目,並無規範取得證書的教師必須安排於計畫內的授課 教師,亦即有國際教育知能者未必有意願或是實際參與國際教育課程,而實際參 與課程者也未必是受過相關知能訓練者。另外,洪雯柔、郭喬雯(2012)指出,

目前國際教育相關研習之缺點在於重複性太高,各校往往指派少數教師參與研習;

因此研習機會集中於少數教師之外,同校教師間交流機會少,顯示目前各校教師

4

5

研究教育部專案「教育部 99 年度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建置暨優先行 動地區推廣計畫」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子計畫之一「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計畫中,

洪雯柔、郭喬雯(2012)指出,運用專業社群的方式提升教師在國際教育上的專業 發展,藉以發展教師規劃課程之能力。教師們在社群中互相學習及觀摩不同的思 考模式,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增進了教師對國際教育課程設計的理解。也從中 經歷了深刻的體認,重新加以反思、檢視自我,獲得了不少專業上的成長。

綜上所述,欲推展國際教育,在學校實施國際教育課程,激發教師反思的對 話能力比聽講式的研習更能深化參與者的專業成長。因此,本研究將以蘇格拉底 對話法引進系統化的對話模式,引領教師在對話的過程中對國際教育所欲達成的 目標能有所體悟,並增進其知識、意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