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觀相關課程與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國際觀相關課程與教學

壹、國際觀的具體教育目標

國際觀除了在概念的推展與理念建構外,最重要還是須有清晰且準確的教 育發展目標,如此一來將有助於國際觀知與行結合,及國際觀的深耕與推廣。許 多學者都曾針對國際觀教育目標,做出回應。

Anderson(1968)將國際觀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及技能三大部分。除了 從宇宙、社會、國際社會系統的方面搜尋,更進一步從胸襟的培養與環境的參與 當中,使學童具備因應的能力。

Hanvy(1979)提出國際觀教育的六點目標:

一、建立觀點上的意識。

二、促進全球國家的意識。

三、加強跨文化的意識。

四、推動全球動態的認知。

五、賦予人類選擇上的意識。

六、加深行動上的選擇與覺察。

Kniep(1989)舉出國際觀教育的四項具體目標,其中有知識、能力、價值、

社會參與等,內容如下:

一、知識部份:了解全球歷史、體系;加強社會參與的基礎觀點。

二、能力部分:培養批判思考、探究及深入學習之能力。

三、價值部分:了解人我關係與人類特性,培養關懷與參與的活力。

四、社會參與部分:了解人類社會各項制度運作;培養其抉擇能力。

Gilliom (1993)在國際觀教育,也發展其教育目標:

一、將國際觀的目標彈性的統整於課程當中。

與意識層級。

三、透過課程的統整,來達成全球教育的目標,並涵蓋國際化的意念。

四、訓練學生使用高科技工具的能力。

五、訓練學生統整的能力,及迅速對資訊做出反映的能力。

Hendrix(1998)指出國際觀教育,最廣大的目標就是「擴充公民概念」,從國 家公民拓展到世界公民。其中分項目標又包含:

一、欣賞及包容多元差異。

二、面對衝突的控管能力。

三、增進與他人溝通。

四、人我關係的定位。

Collins、Frederick、和 Smith(1998)提出國際觀教育的核心目標有:全球 事務、問題與挑戰、全球文化與世界區域、全球關聯四大主題目標。

王錦蓉(2003)結合各家說法,將國際觀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方 面來整理。

一、在認知方面:

(一)學習世界不同領域基本知識,發展對全球社會了解。

(二)了解地球村不同區域人們,其文化、制度、信仰、價值觀、生活 習慣與方式的差異及相同的基本需求。

(三)探討全球主要論題,諸如生態環境、戰爭與和平、國際人權等等…。

(四)了解全球體系基本知識,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地理、歷 史等變遷與影響。

(五)了解人類相互依賴,休戚與共的命運。

(六)了解地球為廣大宇宙體系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行星。

二、在情意方面:

(一)能關心地球所有物種的變遷。

(二)培養能克盡地球村居民及世界公民義務與責任的態度。

(三)發展了解並欣賞異於自己的文化。

(四)能超越種族中心論,以全球的觀點看世界。

(五)培養民胞物與,己飢己溺的胸懷。

(六)接受不同文化觀點,體驗在不同團體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七)培養積極參與世界事務的態度。

三、在技能方面:

(一)培養學生理性與知性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多樣性世界。

(二)培養學生在世界環境中,有消弭歧見及處理偏激資訊的能力。

(三)發展世界觀的可行生活方式之能力。

(四)能選擇性的接受和批判性評估,來自大眾傳播媒體或人際溝通有關 國際發展資訊。

(五)發展學生有效參與全球社會及解決全球問題的能力。

(六)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明智抉擇人類未來發展方向。

楊明華(2003)將其分為四大教育目標包括認知、技能、態度、參與行動。

一、在認知方面:強調學生對全球不同體系的了解以及相互關聯性,以 擴大世界知識。

二、在技能方面:培養學生批判思考、探究學習的能力,方能因應未來 世界的各種挑戰。

三、在態度方面:教導學生能以不同的觀點看世界,並接納其他不同的 民族和文化,以培養世界胸懷及積極的世界態度。

四、在參與行動方面:使學生具備社會參與的行動力,培養其公民責任 感,成為良好的世界公民。

顏佩如(2004)從全球教育的觀點,統整出關於國際觀教育的必要目標,茲 有下列幾項:

一、增進全球的暸解相互連結。

二、增進社會運動的參與。

三、增進作為世界公民的素養。

四、培養文化意識、融合、反省、認同的能力。

五、培養個人重視「全球責任與義務」的上層概念。

美國教育評議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擬定國際學習目標(周 蕙菁等,2005)包括知識、技能、態度三方面,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知識:

(一)能從全球的角度或比較性觀點,理解自己的文化。學生必須認知,

自己的文化只是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的一部份。不同的觀點行為 可能緣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對於全球性議題、趨勢、運作過程和系統,有充分的認知。瞭解 國與國之間政治和經濟的相互依存關係、環境和文化的互動、全 球性治理機制及非政府組織的角色。

(三)了解其他的文化(包含信仰、價值、觀念與作法等) 。 二、技能:

(一)運用知識、不同的文化參考架構和多元觀點,進行批判思考,並 解決問題。

(二)發展外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能為了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環境下,

和說不同語言的人聯繫溝通,建立關係。

(三)能運用外語能力和對其他文化的知識,擴展自己的資訊、經驗和 對世界的理解。

三、態度:

(一)能接受不同文化的語言、藝術、宗教與哲學等。

(二)能接受文化的歧異。

(三)樂意追求各種國際經驗或跨文化學習機會。

綜上所述,國際觀的主要教育目標,可分為認知、情意、技能與參與三項:

一、在認知方面:

除了要使學童在理念上認知清晰,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童在積極互動參與 下,達成自我與他人的互動學習。因為教育在全球範圍發生巨大變化,

不僅包含了國際社會對於教育理念的重新認識,教育內涵的延伸拓展,

也是極具規模。

二、在情意方面:

需要意識到自我為宇宙的一部份,培養人類休戚與共及患難相扶持的參 與感。在文化調節及濡化的過程當中,能各樂於接受迥異的生命經驗、

價值、思考,並衍育出卓越的跨文化能力,融匯世間萬物。

三、技能與參與方面:

將諸多意識與概念落實,融於真正的生活或是行動當中。懂得運用最新 的科技、方法、對資訊做出反應與整合。有助全面打造多元的文化價值 與社會參與、接受、批判與反省的行動力與執行力。

總而言之,透過數層次環環相扣且由內而外的轉化及運作,國際觀的教育能提供 學生一些明確的指標,使其對於未來發展的路途有所依循。也讓我們的下一代在 全球化浪潮下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往後更複雜的挑戰。

貳、國際觀課程與教學的探討

一、課程內容

國際觀的課程內容廣泛,層次豐富。且包羅萬象,系統龐雜且多變。近年來 國內外學者,均針對國際觀做出若干課程內容的要素與考量架構。美國國家社會 科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蔡清華,1987)提到國際 觀課程的產生大致奠基於以下四個假設:

(一)人與人互賴的需求高於以往,因此已進化到全球化的社會體系。

(二)個人是全球社會中的一員,也是某特別地區、特定國家與社會的一員。

(三)個人必須接受為培養一個全球社會一份子所設的教育,就如同我們要 接受為一個國家或團體成員所接受的教育一樣。

(四)主張學校有責任為培養負責任、有效率、能參與社會的公民而努力。

又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國際觀」的課程屬於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動態課程觀」

(Doll,1993 ;轉引自王紅宇譯,1999)。因而,在一個新世紀、新典範、新課 程的訴求當中,打破疆界的課程是時勢所趨。

國際觀的課程,也是設計用來發展人類的全球觀點,增進他們認知、技能、

態度、與道德上的理性。蘇格蘭教學評議會發言人 Glenise Borthwick 曾表示:

「每個學校都應該是國際學校,國際觀教育應該根植於日常課程中,而且橫跨各 種不同的課程。」(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4)顯見國際觀的課程已是未來趨勢。

Hendrix(1998)也認為唯有透過學校教育中的教學,及國際化課程融入,才能開 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走向世界的能力。因而,國際觀課程內容的範疇與內涵,

就有必要加以探討。

美國國家社會科協會(NCSS,1982)早先整理出國際觀教育課程的領域內容:

(一)人類價值之研究。

(二)全球制度之研究。

(三)全球爭論與問題之研究。

(四)全球歷史之研究。

Muller(1989)也提出「以世界為中心」國際觀教育的課程內容:

(一)以整體的觀點看世界。

(二)培養良善的物質生活。

(三)藉由科技的使用與知識的探索延伸人類的感覺及其範圍。

(四)關照個人內心的世界。

(五)探討對世界的溝通及貢獻。

Anderson(1990)在美國當地對於國際觀教育可行內容:

(一)統整全球觀點:

強調:(1)全球相互依賴的涵義(2)西方優勢的侵蝕下如何因應 (3)美國文化的全球化衝擊下如何自處。

(二)提供引導性的資源、課堂活動,並提供策略:

讓教師更能深入認知關於統整國際觀課程的方法要點。

Cakmak(1993)歸納美國及西歐實施國際觀課程主題內容:

(一)全球各項議題。如:食物、環境、營養失調等。

(二)全球互動。包含:衝突與依賴、溝通與轉變。

(三)文化與區域的影響。

(四)全球社會歷史觀點的參與、融入、與學習。

(五)外語教學與跨文化教育。

(六)所有課程當中融入全球國際性觀點。

Gilliom(1997)根據國際觀教育的涵容,提到課程內容應包含:

(一)全球教育的核心價值。如:包容、尊重等,應被系統化的建立在課 程當中。

(二)使學生能欣賞多元的價值,培養尊重、同情、開放的心胸。

(三)培養學生問題解決、並訓練評估、分析、與做決定的能力。

(四)及早介紹關鍵性的國際觀點,並能探索多元價值。

(五)介紹多元世界較為正面的觀點,有助於人性的相互合作,不只加強 合作學習,更具有建構課程的功效。

Taylor(1995)也針對國際觀教育提出課程重要內容:

(一)全球理解與國際觀教學:

(一)全球理解與國際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