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首先採用「文獻分析法」對問題做出意識與釐清,探討目前國際觀 意識的高漲與提供研究價值與方向。再輔以「內容分析法」類目式的條分縷析,

其中兼具量的計算與質的釐清,從中觀察國小一到六年級共十二冊不同版本之教 科書當中,國際觀內容的分布、內涵及呈現情形為何。下階段再加以「訪問法」,

從實際教學領域的第一手資料,使未來國際觀教科書編纂更有方向可循。

壹、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此種方法主要由研究者將與工作有關的雜誌、書籍、論文加以分析,求得 各種知識工作與操作。因為這些與工作有關的雜誌與書籍,皆為從事該工作專門 學者之著作,研究者可從而暸解工作的內容。

在研究過程當中,從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開始,訓練閱讀與摘述資料的能 力,在統整架構的基礎之下,能夠分門別類後選擇與歸納資料。如在本研究中,

包含國語文教科書之內涵探究、國際觀教育的主要概念與基本內涵、國際觀教育 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除了不斷蒐集並更新國內外最新資料,及專家學者 對國際觀課程的定義與詮釋,在有系統的整理、分析之下,最後從文獻分析的心 得當中,汲取相關知識概念,作為其後建立內容分析中類目形成之根據。

貳、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教育百科辭典》(顏慶祥,1994)裡提到:內容分析法指對明顯傳播內容做 客觀有系統的量化,並加以敘述的一種研究方法。它的特徵在表現明顯、客觀、

系統、量化四方面。內容分析法廣泛的使用在社會科學的研究當中,亦稱資訊

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王文 科,1996)藉以了解文件所欲傳達的意義。

此外,「內容分析法」又是一種透過量化的技巧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 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的內容的環境 背景以及意義(歐用生,1992)。所以不但是一種「質」的分析方法,更是一種

「量」的研究方法。然而,傳統的內容分析法,著重於量的研究,也就是統計 數量的獲得,卻無法深入探討課文背後的深層意義。因此,近來的內容分析法,

紛紛加入了「質的分析」(賴宣羽,2003)。在「質」與「量」的互相增進與建 構當中,不但能深入的解釋與推論,更能夠在雙重的要求下達致所需的信度與 效度。因而,將有助於了解文章的「表層結構」所突顯的目的,又能達成「深 層意涵」中所彰顯的意義。

在內容分析步驟方面,歐用生(1992)認為其研究步驟為:(1)擬定研究目 的(2)訂定研究單位與類目(3)決定研究對象(4)考驗信、效度(5)蒐集與分析資 料(6)撰寫研究報告。本研究以國語文教科書中國際觀內容研究,將依據上述 內容分析法來進行。

在內容分析的重要步驟當中,是根據研究目的的選擇設計模式,楊孝濚 (1989)曾提出分析的設計模式共有六種:

一、同一來源不同時間的傳播內容。

二、同一來源不同情境的傳播內容。

三、同一來源不同對象的傳播內容。

四、同一來源不同傳播內容的相關。

五、不同來源傳播內容的分析—針對傳播者的差異。

六、不同來源傳播內容傳播表現的成效。

本研究採用第五種「不同來源傳播內容之分析—針對傳播者的差異」模 式,根據不同的教科書來源 A、B、C、D:分別是康軒版、翰林版、南一版、仁 林版,在同時間內,產生四種不同的內容 X1、X2、X3、X4,如圖 3-3-1 所示:

圖 3-2-1 內容分析差異模式圖 A B C D

X1 X2 X3 X4

X1:表示康軒版教科書內容 X2:表示翰林版教科書內容 X3:表示仁林版教科書內容 X4:表示南一版教科書內容

參、訪問法

訪問法指研究者為蒐集更深入的資料,經由預先的題目規劃,以深入訪 談的方式獲取,是有關個人內在經驗的問題,而不是表面和皮毛的問題(葉至 誠、葉立誠,2002)。訪問法也係透過訪談、對話來蒐集受訪者意見、態度的 研究方法,兼具晤談和觀察兩大特性。常使用錄音、錄影、攝影等器材,可從 受訪者得到第一手資料。本研究也輔以訪談的方式,以增加分析上的信效度。

若依訪問人數多寡區分可分為(林重新,2001):

一、個別訪問:一對一方式,是最常使用之形式。

二、團體訪問:對象為一群人或一個單位、組織。

本研究因就國際觀課文內容進行各版本個別教師訪談,因而是採用「個別訪問」

一對一的方式。

而葉重新(2004)提到,就訪問的內容可分為三類:

一、結構性訪問(structured interview):

訪問問題事先設計好,進行訪問時依照問題順序逐一訪問,受訪者對 問題的回答,大都為二選一。如:「是」或「不是」;「對」或「不對」

然而此種方法只能得到較表面的資料。

二、無結構性訪問(unstructured interview):

訪問問題並沒有事先設計,訪問者從受訪問者回答情形,決定下一 個訪問的問題,而且受訪者可以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回答方式 不受限制。因而此種訪問法比較能夠問出受訪者的真心話,進而瞭 解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在臨床心理學或精神醫學上,經常被採用。

三、半結構性訪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兼採結構式與無結構式訪問的一種訪問法。通常在訪問之初,先向 受訪者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然後改採開放式問題。

本研究採用的是「半結構性訪問」,就擬好的訪談稿,分四家不同版本與 採用不同學校,尋求教學現場正式教師進行訪談。每個版本分別取低、中、高 年級共三位老師,四家版本總計十二位老師進行訪談。期能透過訪談獲得教師 教學上第一手心得資料,期望有助建構更精確的意義理解,同時也盼望未來能 提供更有意義的國際觀教科書編輯方向。詳細的受訪資料如下。見表

3-2-1(註:因仁林低年級本學年全省未出版,故低年級仁林版訪談教師從缺)

表 3-2-1 訪問資料表

版 本 訪問教師編號 訪 談 日 期(2006) 訪 談 時 間 仁林版 A1、A2、A3 缺/ 4.6 / 4.19 各四十分鐘 南一版 B1、B2、B3 3.30 各四十分鐘 康軒版 C1、C2、C3 3.31 / 4.12 /4.3 各四十分鐘 翰林版 D1、D2、D3 3.23 / 4.19 /3.29 各四十分鐘 訪談稿如下:

一、普遍來說,您所接觸的國語教科書在國際觀內容的呈現上,近年來有何轉 變?

二、請問您認為所謂的「國際觀」教材,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或理念?

三、您覺得課文含有國際觀內容教材,對孩童的影響為何?您認同國語課文中 加入國際觀內容嗎?

四、您覺得「國際觀」這個概念,在國語文教科書當中,怎樣的呈現方式較好?

能否舉出您最喜歡的有關國際觀的課文?

五、對於目前新版的國語文教科書(就您所使用的版本為例)當中呈現的國際觀 相關內容,您有什麼意見?

六、在教授國際觀概念的內容教材時,您通常會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 去認知國際觀?

七、在教授含有國際觀概念的教材內容時,學生一般的的反應如何?

八、在教授含有國際觀概念的教材時,您曾遭遇過哪些教學上的困難?

九、在目前國語文教科書當中所呈現的「國際觀」內容,你覺得還有哪些 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