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在這個資訊流動迅速的年代,由於國際交流頻仍,全球的相互依賴也持續 的增進。生活中的一切,無不受國際現勢的影響與帶動,國際情勢可謂牽一髮而 動全身。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彷彿宣告進入全新的紀元。為了更趨近於全球的 探索與文明的連結,進而宣達多元的豐富理念,「國際化」不僅是現今教育界熱 門的話題,「國際觀」教育的推廣更可謂勢在必行。

在這股趨勢的強力放送下,世界各先進國家紛紛將國際觀概念融入課程要 求當中(齊若蘭,2005):

歐盟先在一九八 O 年代,產生一股推動國際化教育的重要力量。課程當中 推出了蘇格拉底教育計劃,鼓勵歐洲學校與學生跨國合作交流,拋磚引玉的企圖 打造歐洲成為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知識經濟體系。

日本也從一九九八年起,在中小學課程中添加新的要素—國際理解教育,

在許多課程中納入國際化內涵,讓學生體驗不同文化,培養尊重與包容的態度。

澳洲並在二○○○年,在全國課程會議提出強調課程的全球觀,要求因應 全球趨勢建構具有國際視野的嶄新課程。強調思維能力,跨越學習領域標準,培 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黃彥霖,2002)。

美國更在二○○二年底,正式把國際教育列入教育優先政策當中,要使下 一代開拓全球視野,因應多元複雜的挑戰。

從逐步建立歐洲公民意識的歐盟,與興起國際認知風潮的亞洲,到極力趕 上歐美先進國家的澳洲,與努力縮短國際知識及民族觀感落差的美國。「國際化」

一直都是象徵性的指標,「國際觀」教育的推行,更是各國致力的方向。正如同 美國亞洲協會前會長普拉特(Nicholas Platt)所強調:「世界知識已不再是奢侈

品,而是必須品。」

在了解世界各國的走向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進一步檢視台灣的國際觀教 育實施與現況。從三四十年前「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狹隘的美 國夢開始,政治的時代性觀點,造就了早期的國際觀萌芽,卻只是少數社會菁英 份子的專利,無法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認識世界的機會。隨著經濟改革,時代變 遷,全球化為我們帶來了包羅萬象的國際觀點。此時此刻,「國際觀」已不再是 社會金字塔頂端族群的專利,而是每個學生都必須獲得的基本認知。

從一九九五年三月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教育部,1995)的序言中提 到:「到達二十一世紀,日新月異的資訊與傳播科技,會將地球村更緊密地綁在 一起。即使意識形態的區隔與主權領域的分立仍然存在,國際化將是無可阻遏 的,經濟共同體的形成,亦將是大勢所趨。」其中明確的歸結了近年來的變遷與 趨勢,也形成了「國際觀」教育所需的環境,等於提前描繪了邁向二十一世紀的 教育遠景。

一九九六年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改會,1996),更明確指 出教育現今的方向就是要追求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和國際化。當 中已經很確切的將「國際化」具體的納入要求。如此不僅配合了全球脈動,建立 學童的國際概念,相信未來教育更重要的立論點,是為使下一代的學童能夠立 基台灣,放眼全球。

二○○一年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當中,更近一步強調:「跨 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 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當中除了因應國際社會已成型的 現況,促成學習社會模式;更為激發個人潛能、掌握國際趨勢,提高國家競爭力 而做準備。

二○○五年三月召開的亞太大學交流會(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理事會議中,教育部長杜正勝正式提出我國未來教育四大施政主 軸:「培養現代公民、台灣主體、全球視野、社會關懷」。這四大主軸,不但致力 培育新思維國民為目標,也配合國際重大潮流發展。也就是身處在台灣的學生,

需要更寬廣的世界知識和文化理解。

就大多數人的理解,以為擁有良好的外語能力,即是具備良好的國際觀,

實際上並非如此。時至今日,所謂的「國際觀」,不單指擁有良好外語能力,而 尚須具備文化理解與包容接納,才能匯百川而成江海,獲得其兼容並蓄的涵性。

因此,「國際觀」是應運課程期待而出現的普世價值,並透過全球化與在地 化的「經」「緯」織就,建立其完善性。在未來恢闊的世紀承諾中,「國際觀」不 再是簡單的知識認可,還包括對國際面向、資源文化的理解與追尋。透過實質行 為,去感受人類社會的一舉一動;並能以不偏狹的心態,看待世上萬物。「國際 觀」不再只是洋化,抑或盲目的追隨;「國際觀」作為全球與在地的深層對話,

更是一種前瞻性的理解與學習。因而能夠在瞬息萬變國際變動歷程中,維持並珍 重自己的特性。唯有具備國際觀,才知道如何彰顯本身的價值。也唯有國際視野 的擴充,才能讓我們更穩固地在立足本土的前提下,放眼全球。

所謂的「國際觀」教育,應不再是教育的附加品,而是彈性的植入所有的 課程中,使其生根茁壯。故而,在最新的課程內涵中,不僅將「文化學習與國際 了解」列為學生須具備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更難得的是「國際觀」教育幾乎已 全面融入各學習領域之中。

尤其在語文領域,「國際觀」課題更有加以強調的必要。畢竟語文是一切學 科之母,語文教育除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技能外,我們更應關注於如何將「國 際觀」當中源源不絕的活力,有效注入於文學語言中。如此一來,對於加強學童 全球現世的認知,有事半功倍之效。更能讓學童深刻感知文化的流通,與人類文 明的脈動。如此不但有助於深化語文的能力與文化內涵,相信也對加強整合人類

社群的聯結,有絕對重要性的指標作用。

檢視近年來國內有關「國際觀」的研究,發現多半只停留在社會科學場域,

尚無法跨越其他範疇達成科際整合與連結。且只有少數作者專注於國小「社會領 域」教科書的研究,鮮少在其他領域教科書中有所開拓甚或觸及。因此,就「語 文領域」而言,不僅缺乏對「國際觀」議題的注目,甚至於「國際觀」內容的分 析研究也付之闕如。殊不知,這樣的缺陷,不僅讓我們難於跟上這股風行不輟的

「國際觀」意識,更無法讓學童在教科書當中,獲得其雍容且具助益的國際觀見 解。如此一來,將與瞬息萬變的國際現勢產生認知落差,漸生理解鴻溝,更讓學 生喪失成為「國際人」的機會。

職是,在「語文領域」當中,「國際觀」議題的取材內容與呈現方式,尚存 有極大的思考空間與研究拓展空間。不僅應注意其中潮流,且隨著時局更不可忽 視國際觀內涵的加深與加廣。因此,「語文領域」中「國際觀」研究可謂是迫在 眉梢,對於目前教科書相關研究來說,也可說是當務之急。

研究者深信,若能經由「語文領域」的探求途徑,討論現下國語文教科書 中「國際觀」的內容,不但能夠結合語文做綜合性的呈現,更相信由語文雍容的 內涵將其收納,必能引出「國際觀」的深度。本研究將切實針對國語文教科書中 的「國際觀」內容進行分析了解。首先,期能透過全面深入的歸納與整合,對國 際觀在國語文教科書表現方式,進行系統化的解讀。其次,並對刻板、固著、甚 或偏差的國際觀內容及表現方式提出建議與改革之道。最後,更希望在掌握國際 觀核心意念的前提下,透過精確的組織歸納,建構教科書當中更佳的國際觀視 野。以助於提供未來教學現場及納入編輯採用之參考。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國際觀」不應只是標語,而需成為態度;不應只 有理念,而需化為行動。唯有落實在最基礎的語文課程教學當中,「國際觀」才 能向下扎根;在面對全球化及數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時,如何具備國際視野、在

地思考,是我們應強調的課程重點;如何運用創新的精神、知識管理,是建構競 爭優勢的關鍵力量。若能及早在國小國語文教科書中獲得重視,相信必能增添無 限助力,向全球化的遠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