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像的意涵與教學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圖像的意涵與教學應用

一、圖像的意義與形式

圖像的種類很多,其中包含所有非文字的視覺訊息。不單是指繪畫,舉 凡照片、圖片、影片,甚至是圖表等皆屬之(李漢偉,2005)。Wileman(1993) 將 視 覺 圖 像 依 真 實 程 度 排 列 , 且 依 具 體 到 抽 象 的 程 度 可 區 分 為 圖 畫 式 符 號 (pictorial symbols)、圖形式符號(graphic symbols)與文字符號(verbal symbols) 三大類。其中,圖畫式符號包含實物照片(photographs)及線條畫(drawings);

圖形式符號包括影像圖形(image-related graphics)、概念圖形(concept-related graphics)及抽象圖形(arbitrary graphics)。三類中以圖畫式符號具有最高的具 體程度,相反地,文字符號則具體程度最差。

而李宗薇(1999)認為圖像依其傳遞方式與性質之不同,又可區分為以下 三類:

(一)攝影類

如照片、幻燈片、影片等。這類的圖像訊息,多半透過靜態或動態的畫 面表達,圖像所呈現出來的內容,相當接近真實。

(二)電子類

如錄影帶、影碟等。凡藉由電子設備所傳送出的非文字視覺訊息,皆可 稱之,也是將實景反映出來的方式。

(三)平面表現類

在平面印刷媒體如海報、插圖之類創作的圖像,甚或包括平面顯像的電 腦繪圖(computer graphic)或圖表等。這類圖像不以逼真為要項,容許創作者 發揮象徵、想像力與創意,素材取樣多。

由上觀之,圖像一般可區分為真實畫面的擷取以及想像情境的描述。且 由兩字的字面意義看來,「圖」的意思為想法的描繪;「像」所指稱的是外在 景物的呈現,因此,將外在景物及想像以描繪的方式呈現,即可稱為「圖像」。 而依其描繪手法之不同,是以產生平面靜態圖像及影片動態圖像之區隔。同 時,因為圖像往往與其所代表的事物有相似性,能為抽象概念提供一個具體 的參照物,因此,具像化亦成為圖像的一大特徵(張霄亭等譯,2002)。

圖像的呈現,改善了書寫文字的冗長、口語文字的不明確,以及概念連 結的鬆散性等,並改變了傳統以文字做為思維中心的模式(黃學誠,2000)。

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電腦與圖像的發展更是密不可分。無論是圖像的製 作或呈現,只要透過電腦迅捷的處裡方式,圖像便得以快速製作與傳播,也 因此使得圖像數位化成為普遍的趨勢(沈亞梵,1996)。因此,本研究將以圖 像的特性及其所衍生的教學運用為出發點,設計適合使用於國小文言文學習 的圖像教材,並分析比較圖像於實際文言文教學過程中之成效。

二、圖像在教學上的功能

圖像因為具有清楚並易於理解的特色及外表,使得許多必須使用例證說 明 內 容 的 教 科 書 中 , 經 常 運 用 視 覺 圖 像 以 作 為 輔 助 傳 達 的 具 體 工 具 (Vacca,1981)。且於實際教學活動中,Peeck(1987)曾提出圖像的使用可促進 學習者的動機並達成教學成效。而對於圖像在教學上的功能,Levin, Anglin &

Carney(1987)透過圖片分析並提出論述,其看法具有相當價值。他們認為圖 像 在 學 習 上 具 有 五 種 功 能 , 分 別 是 表 徵 (representation )、 組 織

(organization)、 解 釋 ( interpretation)、 轉 化 ( transformation) 以 及 裝 飾

(decoration)等五種。其中,表徵、組織、解釋及轉化功能的圖像,對於 課文的記憶及理解具有不同的影響(林英琪,2004),尤其是具有解釋或轉化 功能的圖形對學生的幫助最大(溫文玲,2006)。而裝飾功能的圖像對於學習 卻有負面的影響。針對以上五種不同功能的圖像對學習所產生的影響,茲說 明如下:

(一)表徵

以圖像的方式將抽象概念具體呈現,圖像內容與課文互相重疊。由於圖 像能使課文中的命題具體化,故可使學生增進所欲學習內容的了解,並加強 對課文的記憶。

(二)組織

以結構性或步驟性的圖形呈現出課文中的概念(溫文玲,2006)。此種圖 像形式可將課文中的相關訊息作連結,或將概念予以簡化、分類,以幫助學 生了解訊息之間的關係,並增加學習記憶。

(三)解釋

以圖像來輔助說明課文中不易理解的概念,但僅需使用與概念相關的訊 息。其能展現課文的整體結構及細部結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四)轉化

將課文文字內容轉換成圖像,以圖像來表達所有的訊息,其具有幫助記 憶的功能。

(五)裝飾

圖像與課文內容無關,其呈現的目的僅作為美化、豐富版面或引起學習 興趣之用。但是過多裝飾圖像的使用可能造成學生分心,甚至對學習產生負 面影響。

而 據 先 前 多 位 研 究 者 (Mayer & Anderson,1992 ; Paivio,1990 ; Rieber,1994;藍雅齡,1997) 研究分析指出,圖像在教學上的效用大致有:

(一)圖像可作為內容的提示,並引導學習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重點上。

藉由圖像所提供的視覺刺激,可以擴大並強化教學內容的主要概念,以便學 習者對於教材主要概念的了解。

(二)圖像可提高學習者動機。讀者喜歡閱讀影像、圖片已成為一種必然的 趨勢(黃子明,1998)。大部分的人對圖像教材的喜好更勝於文本內容。因此 將圖像使用於教學上可吸引學習者興趣,提高學習動機。

(三)圖像可引發舊有經驗的連結。透過視覺圖像的傳達,可連結教學內容 中的文字與個人舊有知識經驗。藉由真實情境的視覺呈現與時空的安排,學 習者能將個人所見與先前經歷的舊經驗做一個整合,使文字內容產生意義。

(四)圖像可幫助文本內容的解讀。透過圖像與文本內容的對照,可幫助學 習者理解教材內容的意義。同時學習者可藉由文本內容與圖像訊息的相互比 對,以更近一步了解內容的主要概念。

(五)圖像可提供創意思考的環境。圖像一般都被用作腦力激盪的素材,圖 片中豐富的色彩及具有創意的內容,可引發學習者對學習的熱情,好奇心與 創造力,同時可引導學習者產生不同的想法,激發創造力的表現。

綜上所述,透過圖像所提供的視覺提示,知識內容中的隱藏概念、結構 與關係得以具體傳達(羅國方,2004)。並能增進學習者學習興趣,產生學習 熱情與動機。依上述內容,研究者將圖像在教學上的效用分為以下三個面向 說明:

(一)就學習者而言

增加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圖像能以生動、實物的畫面,呈現出說 話者、外表、行為、動作、時空及背景等資訊(周鴻謀,2005)。學者陳明印 (1998)認為圖像可吸引學習者注意,具有促進興趣,引起動機的功能(轉引自 溫文玲,2006)。教學過程中,因為圖像本身所具有的活潑生動特質,因此 藉由圖像的呈現,可豐富課堂教學,吸引學習者對教材的興趣,進而產生進 一步學習的動機。而有別於文字所傳達的直接訊息,圖像本身可提供多元資 訊及更豐富的想像空間,以激發學習者對教材內容的想像力,同時更有利於 創造力的開發。

(二)就教材而言

學習重點提示,簡化教材內容。周鴻謀(2005)認為圖片能提供與教材有 關的總覽訊息,並有助於閱讀者預測教材內容,而這種閱讀能力能幫助學習 者很快地辨認學習重點。以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例子來說,圖像往往具有快 速傳遞訊息的功能,圖示的呈現,不但能除去篇章中的繁文贅字,更能簡要 的表達內容意涵,也因此許多標語的呈現往往以圖像來代替文字,如此不但 能精簡表達,更容易使觀看者迅速掌握資訊。此外,視覺圖像更是提供一個 重複性管道,亦即當圖像與文字同時呈現時,它們所呈現的不同形式,將使 一些錯失語文性資訊的學習者,得以用視覺性的方法來解釋(張霄亭等譯,

2002)。

(三)就學習成效而言

幫助理解內容,保持長期記憶。Rosenshine(1995)指出教學過程中倘若 教師能提供相關圖像,並給予複習、觀察及討論的機會,便可協助學童發展 背景知識,增進長期記憶的資訊(轉引自溫文玲,2006)。依訊息處理的觀點,

人類對刺激的收錄,乃基於新刺激與舊訊息(經驗)存在著連帶關係(張春興,

1997)。而圖像具體呈現的特性可促進舊經驗的活化,並使大腦對新接收的

訊息進行思惟運作,從而獲致新知識,達到學習理解的效果。Levin, Anglin &

Carney(1987)亦認為圖像能圖示出課文中難以理解的概念,增進物體特徵的 了解。由此可知,學習過程中,視覺圖像是獲取知識有效且直接的方式。此 一 觀 點 同 時 支 持 了 本 研 究 採 用 圖 像 化 教 學 以 提 升 國 小 學 童 文 言 文 學 習 成 效 的論點。

不過,儘管各界大多對圖像在教學上的效用抱持著正面的態度,但仍有 部分研究指出圖像運用於學習上確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一,雖然許多 學習者都較為偏好非常高度真實性的圖像勝於抽象表徵的圖像,但極端真實 或過度抽象的視覺圖像對教學效果而言,並沒有多大幫助。如同 Dwyer(1978) 在進行圖像分析研究後指出,圖像上多餘的視覺刺激,將使學習者難以分辨 出重要資訊,真實性的程度與學習效果之間是一個曲線的關係,也就是說,

過高的真實度與過低的真實度都會降低學習的效果。(轉引自張霄亭等譯,

2002)。

其次,大部分的視覺展示除了視覺圖像之外,都包含一些文字元素,文 字的安排與圖像的安排有同等的重要性(張霄亭等譯,2002)),若移除圖像附 加的標籤或提示將大大減低學習者對圖像的認知。如同 Gordon Bower(1975) 與友人所進行的研究,即使是無意義的圖畫,或「塗鴉」(“droodles”),其回 憶和重製也會因為圖畫被賦予的語言標籤不同而有所差異(轉引自李玉琇、

蔣文祁合譯,2005)。

最後,在未經編排,且學生對圖像解讀沒有經過訓練的情形下,圖像無 法自動產生學習效果(Kirby & Schofield,1991)。因此,教學使用的圖像需經 事先設計,且學習者必須被引導至正確地解碼視覺圖像(張霄亭等譯,2002),

才能對圖像表達的意義有所理解。

三、圖像的使用時機

既然圖像在教學上的效用已為多數學者所肯定,在教師心中應普遍具備 應用圖像可輔助教學的概念。然而不同教學媒體有不同的應用方式,為了使 媒體對教學有所助益,並產生最大的教學成效,因此必須視時機使用教學媒 體(沈亞梵,1998)。沈亞梵(1996)認為圖像屬於間接經驗的媒體工具,應用 於整起教學活動中,可分三部份作為探討:

(一)教師授課前

課堂活動進行前,以刺激學生感官、激發學習動機為主。教師若於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