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文言文教學研究

教學活動進行前,教師必須先對教授內容具備通盤性的了解,教學過程 中方能熟悉教材特性,掌握教學重點。因此,本節將針對語文科教學重點及 文言文的特性與教學進行探討。期望透過教材的概念性研究,獲得文言文教 學應有的認知。

一、語文科教學重點

所謂語文,指的是語和文,語是語言,而文則是指文字。國小語文科教 學,旨在培育小學生順利獲得語言及文字的駕馭能力,並以「讀書」為一切 語文習得的基礎(李漢偉,1996)。然而廣義的讀書包括學校所習得的範文教 學,以及課內課外的一切閱讀;文字駕馭能力則包含良好的聽、說、讀、寫、

作能力。以往,由於閱讀能力的養成可以促進聽、說、讀、寫、作能力的發 展,因此「讀書」教學往往成為語文科教學之首重。

而依據現行「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科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正 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

寫、作等基本能力,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教育 部,2003)。同時更訂定注音符號的應用能力、聆聽能力、說話能力、識字 與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六項能力的培養為語文科教學之主要範 疇。其中依然可以看出現今語文科教學重點仍延續過去聽、說、讀、寫、作 等能力之發展,亦即閱讀能力的養成依舊為語文科教學中之要項(李漢偉,

1996)。基於此,本研究之教學將針對文言文閱讀學習及其相關內容進行教

學實驗與比較分析,而識字能力與文字習寫練習則暫不考慮在內。

二、文言文的內涵

(一)文言文的定義

教育部(1993)於《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對文言文一詞的解釋為:「經 過文飾、與口語不同的文體。通常詞句較精簡。相對於白話文或語體文而言。」

而我國數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累積了無比豐富而又珍貴的文化遺產,其 中無數典籍書寫所使用的最主要語言便是文言文。左松超(2003)指出所謂文 言文是指周秦兩漢經史諸子所使用的,以及後代文人模仿所作的文體。此種 寫作體式周秦已來盛行久遠,且持續在所謂正統的典籍文獻創作中被使用,

並於文化傳遞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簡單、客觀地說,現在我們所說的文言 文,就是古代中國語言的書面語,這書面語跟古代當時的口語有距離,跟我 們現代的口語差別更是遙遠(張席珍,2003)。

六朝時期由於駢文盛行,在講求音律、注重對偶的情況下,對於形式的 注重往往更勝於內容。然而,此種華麗且近於口語的文風卻遭到文人反對,

因此,唐宋之後便產生以韓愈、柳宗元為首,倡導以模仿秦漢文章為主的古 文運動。一時蔚為風氣,人才輩出,創作出許多優良的作品,使得這種以模 仿秦漢文章為創作標準的古文,成為中國文人寫作的準則。明清之後,陸陸 續續也產生不少文章的流派,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家,但寫作標的多半是以秦 漢為主、唐宋當家,寫出來的依然是自秦、漢、唐、宋以來一脈相傳的古文,

也就是文言文。由此觀之,儘管文言文可以按照時代的不同,用先秦、兩漢 或唐宋等等的古文作代表,但本質全都是在歷史上所逐漸延續發展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文言文是我國兩三千年來漢語書面語的主要代表,我 國古代的文學、哲學、歷史以及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著作,多是用 文言寫的(左松超,2003)。

(二)文言文的特色

張中行(1997)指出,文言文與白話文寫作上最大的差異為白話文具有標 點符號,而文言文則無。同時,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不在字數多寡上的 不同,而是句法結構上的差異(曾錦坤,1988)。大抵說來,文言文的句法比 較緊湊,詞組與詞組之間密切相關,反之,白話文則較鬆散緩和,而句子之 間的連結也比較靈活。且文言文不是古代日常使用的口述語言,而是以文學 或 公 務 為 出 發 點 所 發 展 出 的 優 美 作 品 , 其 中 必 然 蘊 涵 著 與 一 般 口 語 不 同 之

處。由於早期書寫工具的不便,因此無論信件往返或是公文書寫,都盡量要 求文字的簡煉和莊重,不可能照口語如實地逐字記錄,此種行文方式久了,

也就逐漸形成這種固定的體式(左松超,2003)。由此觀之,文字用詞上的精 煉,即成為文言文的最大特色之一,亦成為後人難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重要 關鍵。

除此之外,文言文在虛詞的使用及語序、詞彙、句法的認知上,更與白 話文有所不同。文言文的虛詞使用由於廣泛複雜,若是不明瞭,將容易造成 閱讀上的困擾,而文言文的語序,亦常與白話文有異,因為文言文是古代漢 語的語法,因此在語法使用上和白話文的差異性很大。是以文言文教學過程 中,舉凡讀音與文字的認識、文言句法的辨明、句讀的離斷、詞義的辨析等,

教師均應詳加解釋,以求學生貫通了解(江如玲,2006)。

同時王更生(2001)更認為文言文除了簡潔凝煉、語法不同外,還有詞彙 豐富、造境優美、句法整齊、聲調和諧、風格多樣、體類繁多等幾項特色。

尤其是造境優美,傳頌千古的詩詞名句,都是用極少的字句,營造出極優美 豐富的情懷,這是鬆散冗長的白話文所無法學習模仿的。由於自古以來文言 體 式 即 為 文 人 寫 作 準 則 、 文 學 創 作 的 延 續 , 即 使 隨 時 代 變 遷 而 多 少 產 生 差 異,但本質不曾有太大的變化,因此,文言文雖然逐漸在時代更替下成為過 往雲煙,卻因為文化及前人經驗的累積,成為後人學術的靈泉。

(三)文言文的價值

儘管很多平常用語乃至成語典故,皆由文言文而來,但隨著白話文學的 盛行,文言文的閱讀與教學已逐漸式微。沙學浚(1975)曾引述蔡元培先生的 看法,認為文言文是一種美術文,必定有少數人研究、寫作、欣賞,不能說 毫無價值。

而由思想、歷史以及文學三方面更可歸納出文言文的幾項重要性(王更 生,2001),證明文言文體的教學為當前各級國文教學之所不可或缺:

1.從思想的觀點來看

群經諸子都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傑作,其中記載著中國人固有的倫理規 範、文化傳統。講仁義、說道德、尊天敬地、愛人成物,這些先秦諸子的思 想,長久以來已潛移默化為中國人固有的觀念,並牽引著每個人的脈動。傳 統文化以及固有觀念的傳承,必須仰賴文言文的教學,才能將思想精髓淋漓 發揮,代代相傳。

2.從歷史的觀點來看

史傳著述多為文言所作,其中記載著中國時移代變的真相,民族精神的 展現。在歷史脈動中,興衰勝敗的陳跡,大義凜然的民族性,透過文史學家 精煉的文言筆觸,皆成了有血有淚、扣人心弦的史作,傳遞民族精神的文化 遺產。這些關係著國脈民命的史實,經百煉而成鋼的民族精神,唯有透過擲 地有聲的文言史傳,方能充分流露。

3.從文學的觀點來看

經典的文學作品擅長以文言文行文,其中多半紓發作者的情感,吐露了 難平的心聲。景物的描繪、情感的宣洩、人物的刻畫,透過作者巧妙的手法,

往往都能深入動人,讀來讓人忽喜忽悲,為之動容而猶不自覺。忽視了文言 文教學,就如同漠視文學瑰寶,近五千年來的文人產物,將如煙消雲散,都 和我們成了絕緣體。

由此可知,文言文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不但可藉由欣賞歷代文言的文學 寶藏,擴展中文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更可在窺探文言史書中,研究中國悠久 而富有特色的歷史文化;當然,透過傳統思想的傳遞與薰陶,得以培養健全 而謹守道德的人格;若將文言文視為一種藝術的呈現,則悠遊在文言文廣大 國度裡,將可發現其中奧妙精采之所在。

三、文言文的教學

(一)有效率的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導學生們能夠具有初步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能 力,涵養古典文學的氣息。然而,一般學生常視文言文習讀為艱困的工作,

一 篇 文 言 文 呈 現 在 眼 前 , 雖 然 字 都 能 看 得 懂 , 但 是 文 章 中 的 意 思 卻 無 法 理 解,也難以連貫,自然對學習產生困難。文言文和白話文比較起來之所以難 以理解,主要是由於文言文中的詞彙、語法構 造以及情境和白話文不同(左 松超,2003;楊如雪,1994)。詞彙的學習可以藉由工具書翻閱,但是語法的 理 解 及 情 境 的 融 入 就 必 須 仰 賴 一 定 的 文 學 素 養 基 礎 , 並 透 過 適 當 的 比 較 分 析,才得以明白文中的意義。但這方面的語文能力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

更需藉助現代白話聽、說、讀、寫的基礎,也因此文言文的學習總是讓學子 視為畏途。

以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過程只能由自己來完成。這 其中,學生要對新知識進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否則就稱不上是學習

(劉亮、劉運,2007)。語文科由於具有內容豐富的本質,能夠滿足學生多方 面的知識需求,因此教師教學時除了考量知識的傳遞是否多元,方法上更要 力 求 變 化 , 同 時 顧 及 到 學 生 能 力 的 激 勵 與 誘 發 , 方 能 引 導 學 生 自 行 建 構 新 知。而大抵說來,有效率的國語文教學約可從:產生興趣、化抽象為具體、

引導思考以及語感的培養方面等著手(周漢光,2000;梁宜生,1972;魯紀權,

2006)。 研 究 者 認 為 文 言 文 為 國 語 文 教 學 之 一 環 , 教 學 方 式 應 有 其 適 切 通 用 性。因此,以下分別就各教學重點分述之:

1.產生興趣:

無論任何科目,學習過程中,興趣與能力皆是相輔相成的,有興趣能引 發學習的動機,待入門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後,便可自己深入挖掘,從中獲 得 不 間 斷 的 樂 趣 。 而 梁 宜 生 (1972)亦 指 出 要 改 善 學 生 對 語 文 教 材 學 習 的 觀

無論任何科目,學習過程中,興趣與能力皆是相輔相成的,有興趣能引 發學習的動機,待入門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後,便可自己深入挖掘,從中獲 得 不 間 斷 的 樂 趣 。 而 梁 宜 生 (1972)亦 指 出 要 改 善 學 生 對 語 文 教 材 學 習 的 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