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透過圖像化教學課程的進行,研究者發現學童對於文言文學習的態度有 所改變,亦即由原先對古文學之排斥與害怕,轉而發現藏於文言文內容中之 學習樂趣,課堂氛圍也變得較為輕鬆活潑、互動頻繁。然經歷完整教學實驗 課程後,研究者深感研究進行與教學上仍有許多待持續與精進之處。因此,

本節將根據研究結果及研究心得,針對教師教學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一、對國民小學教師之建議

(一)提升語文領域專業素養

在全球中文化的熱潮下,國內興起一波提升中小學語文教育的聲浪,近 些年來,相關單位亦積極辦理語文能力精進研習。這些大動作的改革,無非 希望教師能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科教學的深刻認識,並藉由教師 個人能力的提升,將所學向下拓展至學童。然而針對本研究論及之國小文言 文教學,教師不但要多方閱讀,充實學科知識,且熟知教學的最佳方法,更 需靈活運用所學,善加表達,從而奠定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童在教師專業 領域的引導浸染下,逐漸養成學習的興趣。

語文教育博大精深,國小語文教材亦日新月異,想成為一位教學有成的 專家教師,除了不斷累積教學經驗外,尚需具備教學能力、思考反省及知識 表徵等多方面的教學表現,同時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亦需仰賴教學專業知識 為基礎。因此,教師應隨時針對自己不足之處選擇所需課程參加,並增進涵 詠傳統文化之能力,俾使課堂教學更加活潑生動,達成良好之師生互動。

(二)充實多媒體製作技能

從研究中可以發現,國小階段的學童大多處於圖像表徵階段,學童對於 圖像的接受與吸收更甚於文字。利用圖像做為抽象文字的輔助,透過視覺化 的呈現,能引發學童好奇心與學習興趣,進而有助於觀念的理解,且優良適 用的多媒體教材,不僅能豐富課室學習氛圍,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 外近幾年來,在國內資訊教育推動有成的前提下,中小學班班有電腦,教師 有充足的理由與完備的資源藉由多媒體來提升自己的教學,透過多媒體教材 的製作,能將傳統影像進行生動且精緻化的編輯,並即時分享,圖像輔助學 習的功能更能彰顯。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輔助時,不應一味追逐新軟 體的功能,而忽視了教學這項本位的任務,其心力應花費在教材內容的設計 上,而非新軟體的學習,以教師教學經驗與課堂需求作為出發點所設計出來 的多媒體教材,才是最符合學習者需要的。在此前提下,教師不妨多充實一 些多媒體製作的技能,或結合學校資訊專長教師,一同致力於多媒體圖像教 材的開發製作,使多媒體教材在教學上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二、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限於人力與時間之限制,僅以研究者所任職之國小六年級兩個班 級共 67 位學童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教學實驗上的比對,樣本數較小,且研 究結果僅適合用於解釋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學習,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不免受 到限制。是以建議後續研究者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可增加或擴及不同區域 之學童,亦或就不同學習階段學童向上或向下延伸進行研究,如此可增加資 料的豐富性及完整性,使研究結果更具價值與推論的正確性。

(二)研究教材方面

本研究之初,為擔心加重國小六年級學童之負擔,僅以課本文章作為教 學實驗內容,然而學海無涯浩瀚,學生所接觸之文章若僅滄海一粟,則顯得 有些不足。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在不造成學童負擔的範圍下,可針對學生程 度,篩選並增加教學文章之篇幅。同時善用不同媒體的特性,選擇並增加多 媒體教材的種類,或嘗試利用多元方式呈現媒體,以豐富學習內容。

(三)研究時間方面

策略的應用與嫻熟需要長時間的教導及訓練,才能讓學生熟練地主動運 用。然而本研究進行時間僅五節課,可能無法提供學童進行充裕且持續性的 討論,以致研究結果可能略欠周延。況且語文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即可 養成,需要較長時間的薰陶與接觸,才能逐漸展現成果,因此建議後續研究 者可考慮延長策略教學時間,以更精確觀察實際教學成效。

(四)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由於影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因素極多,且這些因素會彼此交互影響,但 本 研 究 設 計 受 限 於 人 力 及 時 間 的 限 制 , 僅 採 用 準 實 驗 研 究 設 計 進 行 教 學 實 驗,探討學生在接受不同教學法後的學習成效,並未能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或加入性別、智商、學業成績等不同變項的分析,以更加了解文言文學習成 效與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故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針對各影響因素進行更深入 的探討,或針對師生互動的方式作進一步的研究與觀察,或輔以質性晤談,

以更了解影響國小學童文言文學習之因素。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大山正(1998)。色彩心理學。台北:牧村。

王更生(2001)。國文教學面面觀。台北:五南。

王明通(2001)。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初版五刷)。台北:五南。

王美芬(1992)。我國五、六年級學生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的應 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57-380。

王溢然、王亮(2001)。圖示與圖像。新竹市:凡異。

王詠(2003)。國民中學國文科專家教師文言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如(2003)。兒童網站之訊息設計分析。視聽教育,45(2),26-39。

方德信(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透過網路在職進修動機與學習成效。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尹玫君(2001)。資訊融入國小各科教學的實施模式。載於洪碧霞等主編。九年一貫

課程新思維(195-209)。台北:翰林。

左松超(2003)。文言語法綱要。台北:五南。

江如玲(2006)。高中文言文教學與作文訓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 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勃宏(2004)。圖像輔助符號對國中生閱讀地理教材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上真(1992)。認知發展理論。載於張壽山主編。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53-74)。

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上真(2003)。Bruner 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

新趨勢(191-214)。台北:心理。

李玉琇、蔣文祁合譯(2005)。Robert J. Sternberg 原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3E)。台北:雙葉。

李宗薇(1999)。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初版六刷)。台北:師大書苑。

李雅芳(1993)。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 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漢偉(2005)。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修定版)。高雄:麗文。

沈亞梵(1996)。教學媒體自製與應用(初版二刷)。台北:師大書苑。

沈亞梵(1998)。教學媒體與媒體教學。中等教育,49(1),69-76。

杜聲鋒(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

岳修平譯(2005)。E. D. Gagné,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 原著。教學心理學

─學習的認知基礎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台北:遠

流。

何福田(1997)。講述的技術。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21-39)。台北:

師大書苑。

沙學浚(1975)。小學國文正名論戰。台北:大林。

呂佩君(2006)。針對外籍生文言文閱讀策略教學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 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惠紅(2004)。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 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英琪(2004)。有關水循環的課文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麗娟(2000)。電腦視覺設計─動態性因素與學生特質探討。臺北縣新莊市:輔仁 大學。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and E. Gredler 原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明清(1996)。教學方法的選用。載於黃政傑主編。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33-44)。

台北:師大書苑。

吳秋梅(2007)。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二年級寓言式成語故事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慧姿(2002)。探討圖像融入 STS 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圖像資訊應用能力之影 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愚文(1997)。講述教學法。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41-52)。台北:

師大書苑。

周漢光(2000)。有效的中文科教學法。香港:中文大學。

周鴻謀(2005)。視覺教具(圖片)在國小五年級英語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享億(2006)。成語故事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運用於國小三年級閱讀教學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淑慧(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二年級唐詩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 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丏尊(1972)。我在國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傳染語感於學生。載於夏丏尊、

劉薰宇主編。文章作法(173-177)。香港:匯通。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3)。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檢索日期:2007.11.30。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A4%

E5%A8%A5%A4%E5&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中行(1997)。文言漫步。台北:書林。

張玉燕(2000)。教學媒體(初版四刷)。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四刷)。台北:東華。

張席珍(2003)。文言文閱讀。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愛卿(2001)。放射智慧之光─布魯納的認知與教育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張霄亭、朱則剛合著(1998)。教學媒體。台北:五南。

張霄亭主編(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台北:學富。

張霄亭等譯(2002)。張霄亭總校閱。Robert Heinich 等原著。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台北:雙葉。

陳永春(2002)。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成就

與學後保留之探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弘昌(199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初版二刷)。台北:五南。

陳李綢(1985)。布魯納理論應用於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18,191-228。

陳忠志(1999)。序言─電腦融入各科教學。資訊與教育,72, 1。

陳秀蕙(2004)。聲音、圖像和文字對記憶和遺忘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數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耀茂(2004)。類別分析的 SPSS 使用手冊。台北:鼎茂。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

許良榮(1996)。圖形與科學課文學習關係的探討。教育研究資訊,4(4),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