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四節 圖書館焦慮與網路焦慮之相關研究

一、圖書館焦慮之研究

Mellon(1986)運用質化研究方法,了解學生於搜尋課程資訊的過程中,所 遭遇種種感受,藉由兩年的質化研究,歸納出使用者產生圖書館焦慮的原因有缺 乏對圖書館規模空間、館藏等的知識而不知該如何尋找或做什麼等,進而發展出 圖書館焦慮的基礎理論。

Bostick 根據 Mellon 的研究,製成圖書館焦慮量表以分析圖書館焦慮的內 涵,並透過量表之評測,建構出圖書館焦慮之館員、情緒、圖書館環境舒適、圖 書館知能及設備之五大障礙構面,後續,許多有關圖書館焦慮的研究即以此一量 表發展。

1992 年 Bostick 研究顯示年紀會影響圖書館焦慮程度呈正向反應,性別則無 太大差別,1995 年 Mech 與 Brooks 以大學生為對象之研究亦然。Jiao 於 1996 年 及 1997 年以 Mid-Southern University 和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的大學生為對象,

研究影響其產生圖書館焦慮之原因,結果發現焦慮程度高者多為年紀輕的男性、

學術成就較高、不常使用圖書館、使用圖書館是大多於閱報或查找與論文報告等 相關資訊。而上述研究係多以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所屬學院、圖書館 使用頻率等為探究內涵。

於 1996 年後,Jiao 與 Onwuegbuzie 利用 Bostick 的圖書館焦慮量表(LAS),

發展研究一系列使用者利用圖書館的焦慮情形因素,並運用不同內涵的研究工 具,深入研究影響圖書館焦慮的原因。1997 年,Jiao 與 Onwuegbuzie 以 522 位 大學生為對象,運用編製的人口統計資訊量表(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17

Form,DIF),進行個人背景和圖書館焦慮的相關因素研究,並得到利用檢索系 統、性別、學習年限、母語、利用圖書館頻率及參加圖書館利用課程等七個因素 和圖書館焦慮存在關聯性。1998 年,Jiao 與 Onwuegbuzie,以多維完美主義量表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MPS)佐以圖書館焦慮量表,調查修習 研究方法課程的學生,其完美主義個性傾向和圖書館焦慮之間關係。1999 年,

Jiao 與 Onwuegbuzie,利用大學生自我感知量表(The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ollege Students,SPPCS),探討 148 位研究生自我知覺和圖書館焦慮間的關聯 性。2000 年,Jiao 與 Onwuegbuzie,則以學生拖延評估量表(The procrastination assessment scale-student,PASS),探討學術拖延和圖書館焦慮間的關係。2001 年,

Jiao 與 Onwuegbuzie,則以學習習慣清單(The study habits invetory,SHI), 研究學習習慣和圖書館焦慮間的關聯程度。2002 年,Jiao 與 Onwuegbuzie 再以 社會依賴量表(Social Interdependence Scale,SIS),探討 115 位研究生他們對於 社會的依賴程度,及其和使用圖書館而產生的焦慮程度關係程度。2003 年,Jiao 與 Onwuegbuzie,則利用閱讀檢測中的閱讀理解力及閱讀字彙,探究閱讀能力和 圖書館焦慮的關係。2004 年,Jiao 與 Onwuegbuzie 結合圖書館焦慮量表(LAS)、

自我感知量表(SPPCS)、學生拖延評估量表(PASS)、多維完美主義量表(MPS)、 生產環境喜好調查表(Productivity Environment Preference Survey,PEPS)及年 齡等背景表格(Background Demographic Form,BDF),發展圖書館焦慮 AEM

(Anxiety-Expection Mediation)模型,探討圖書館焦慮和個別變項之間或群體之 間的關係。2008 年,Jiao 與 Onwuegbuzie 亦再研究指出圖書館焦慮情形較高的 學生,其撰寫論文時,引用錯誤的機率也較高。

2004 年,Van Kampen 利用 LAS,發展加入資訊科技及資訊蒐集構面的多維 圖書館焦慮量表(Multidimensional Library Anxiety Scale, M-LAS),其中包含圖 書館焦慮和個人背景,了解某大學研究生研究論文撰寫過程之圖書館焦慮檢測。

18

Erfanmanesh 在 2011 年亦利用此一 M-LAS 了解伊朗 Shiraz University 學生圖書 館焦慮狀況,結果顯示他們的圖書館焦慮屬於較高程度。

Bostick 於 1992 年所編製的圖書館焦慮量表(LAS),而後並依著不同地域 及文化的差異,而有了衍生出適於當地文化的量表。2001 年,Shoham 與 Mizrachi 翻譯圖書館焦慮量表為希伯來文(Hebrew),產生為符合當地以色列文化的 H-LAS。H-LAS 涵括 7 項因素,與 Bostick 的 LAS 相對比,語文、電腦及圖書館 政策與時間等是增加的因素。2012 年,Anwar 以科威特大學為對象,利用 Bostick 的 LAS,加以修改,編製成適用於現今環境及當地阿拉伯大學生的 LAS,是為 AQAK,以 5 點因素,分別為圖書館資源、圖書館館員、使用者知識,圖書館環 境及使用者教育背景等構面分析大學生的圖書館焦慮,研究顯示參與研究者之性 別、就讀的高中學校類型及大學所念的學院為何對於圖書館焦慮無顯著關係。

Świgoń(2011)同樣利用 Bostick 的 LAS,研究波蘭三所大學圖書館焦慮情形,

並發現其圖書館焦慮情形不高。同樣,Lawless 亦運用 LAS,研究加拿大 Cape Breton University 學生圖書館焦慮情形,發現焦慮情形屬於一般狀況。

Abusin 與 Zainab(2010)以日記法研究 51 位蘇丹(Sudan)大學學生,利 用紀錄使用圖書館的心得感想,從中得出圖書館環境、使用圖書館同僚、圖書館 工作人員、圖書館服務及心理障礙等的負面想法,以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別於之前 的圖書館焦慮研究及結果。

Karim 與 Ansari(2011)以性別、種族及利用教育課程等因素檢測馬來西亞 某大學學生的圖書館焦慮情形及影響,並藉此評估 Bostick 的圖書館焦慮量表。

除此之外,了解不同使用族群的圖書館焦慮程度也是研究的一大重點,2001 年 Shoham 與 Mizrachi 則以不同母語之大學生為對象來量測其圖館焦慮程度,而 顯示出族群或不同種族之影響性。

19

國外研究分析使用者焦慮因素是較多研究圖書館焦慮的主題,而研究學術館 員自身的圖書館焦慮則較不多(Powers, 2010)。所研究以館員為主的圖書館焦 慮,對象則多以參考館員為主(Brown, 2011; Cooke, 2010; Powers, 2010)。

而在國內研究圖書館焦慮部分,鄭靜欣(民 85)修改 Bostick 的圖書館焦慮 量表為適用於公共圖書館之內容,並以台北市立圖書館使用者為研究對象,結果 顯示性別、教育程度及館舍環境等對於圖書館焦慮程度並無明顯差異;年齡、職 業及使用圖書館頻率對於圖館焦慮則有較明顯的影響程度。鍾思瑩(民 87)以 Bostick 量表為測量工具,加以修改並以政治大學二年級以上學生為研究對象,

結果顯示不同學院、年級、圖書館使用頻率等的圖書館焦慮程度有所差異;性別、

不同圖書館使用目的之圖書館焦慮程度則無明顯差異。黃于倩(民 94)以中興 大學學生為對象,利用 Bostick 的圖書館焦慮量表及訪談方式,檢視不同研究對 象及研究方法,產生圖書館焦慮之情況為何。張慧瑾(2006)則探討實證教育與 文獻搜尋焦慮、圖書館焦慮、統計焦慮和寫作焦慮之間的關聯性。何怡臻(民 98)則以輔仁大學生為對象,探討其圖書館焦慮和個人背景、圖書館使用、電腦 使用、電腦態度等因素與圖書館焦慮程度之關係。Yu(2009)利用 Bostick 的圖 書館焦慮量表製作問卷,針對景文科技大學學生的圖書館焦慮情形及其個人背景 加以蒐集資料,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無顯著的圖書館焦慮情形,並指出 一現象雖然學生認為熟悉圖書館環境與資源,但對於能否有效率地利用圖書館卻 不具信心,同時也提醒圖書館自身應以客製化方向設計個人化導向的圖書館服 務,以服務各種不同背景的學生。

、網路焦慮之研究

Omran(2001)利用 Bostick 的圖書館焦慮量表及 Reed 與 Palumbo 製作發展

20

的網路焦慮量表,並以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的本地研究生和國際學生為對 象,探討使用者性別、年級、年齡、主修科目、成績及參加圖書館利用教育次數 多寡等能否預測使用者的圖書館及網路焦慮程度,了解圖書館焦慮與網路焦慮間 的關聯性。結果顯示此些使用者的個人背景因素中,年齡是唯一有助於預測使用 者圖書館焦慮程度的變項,另本地學生與國際學生的圖書館焦慮程度也有所差 異。

Aydin(2011)針對學習以英語為其所修習的外國語者(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運用 Cohen 與 Waugh 於 1989 年所編製的電腦焦慮量表,了解 分析 EFL 的網路焦慮情形,了解其個人背景、網路使用等變項和網路焦慮間的 關係,並從中獲知影響學習外國語的關連程度。結果顯示,網路並非這些 EFL 產生焦慮的來源,但在哪種情境下使用則是會影響網路焦慮之產生。同時,當中 也指出,網路使用方式等的說明有助於降低網路焦慮發生。

Cowan、Vigentini 與 Jack(2011)利用教授的課程中所使用的維基(wiki)

此一共同創作網站介面,由網站好用性與個人焦慮之間的關係,是否符合情境焦 慮內涵,並從而分析網路焦慮和維基焦慮的相關程度。故而研究利用 Marteau 與 Bekker 於 1992 年所編製的情境構面焦慮量表而加以分析,結果顯示維基焦慮、

網路焦慮和焦慮有高度相關。

Ekizoglu 與 Ozcinar(2010)利用自行編製的網路焦慮量表、網路自我效能 量表(Internet Self-Efficacy Scale)、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Scale)及電腦 自我效能量表(Computer Self-Efficacy Scale)分析 590 位教育學院教師候選人的 焦慮和個人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 590 位教師候選人網路焦慮為中等狀 態,電腦焦慮則為低,在電腦與自我效能之間的認知感則為高。

Joiner、Brosnan、Duffield、Gavin 與 Maras(2007)針對兩所英國大學及一

21

所澳洲大學 536 位大學生,利用課堂問卷收集資料,分析大學生網路自我識別、

網路焦慮及網路使用之間關係。研究結果指出研究對象中大多較無在使用網路時 有焦慮情形,約 8%有證據顯示具網路焦慮。網路使用和網路焦慮間存在明顯負 相關。而網路自我識別和網路使用則為正相關,網路焦慮和網路自我識別間存在 負相關。

Thatcher、Loughry、Lim 與 McKnight(2007)以美國東南部三所大學,當 中修習三學期 MIS 課程的 115 位學生,蒐集並探討個性、信仰及社群支持等變 項對於網路焦慮的影響,其中也分析了各變項彼此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社群 團體當中領導者的支持,助於個體利用科技工具,並且影響網路焦慮的產生。

國內針對網路焦慮的研究尚不多,多以電腦焦慮為主要研究主題。Chou

國內針對網路焦慮的研究尚不多,多以電腦焦慮為主要研究主題。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