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土地管理理論之形成與建構

第二章 行政管理理論之建構與發展

第二節 土地管理理論之形成與建構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競爭十分激烈。因之,為了滿足今後的發展需 求,保留適當土地也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公有土地應基於此種目的所使用與 發展。土地管理之首要目標,即為採用永續發展的管理體制,去發展各種管 理的工具與策略。

壹、永續發展歷程

何謂永續發展?先從其發展歷程看起,能夠進一步了解整個脈絡體系,

永續發展最早是出現在關於生態環境的議題上,此後不斷有人提出相關見 解。以下即是聯合國在推動一連串的永續發展之議程與內容,茲列於表 2-1,

以利於對永續發展意涵之探討。

表2-1 永續發展歷程表

年度 宣言 內容

1970 國際社會科學評議會發表 東京宣言

主張「享受環境⋯不受侵害健康與福利之因素 荼毒⋯之權利,以及維護自然資源⋯ 含自然 美,為當代應留給未來世代之遺產⋯之權利,

任何人皆擁有之。此一宣言堪稱環境權論之 先趨。

1972 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聯 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發表「人類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聯 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s,UNEP)、「世界 野生動物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 三大組織所出版「世 界自然保育方略」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在「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報告一書中,首先提出永續發展的 Commission on

對公元2000年乃至以後年代,提出實現永續 發展的長期環境對策;對於在開發中國家之 間和在經濟與社會發展處於不同階段的國家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 制定「全球的變革日程」

(A Global Agenda for Change)

之間,提出將環境問題的關心轉變為更廣泛 合作的方法,進而實現共同的、相互支持的 目標,這些目標重視人口、資源、環境和發 展之間的相互關係。

1984 聯合國任命布倫特蘭夫人 (GroHarlem Brundland) 為「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 Common Future)報告

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人類有能力使開 發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 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1990 全球75個國家130位地方 首長聚集於加拿大多倫多

1991 INCU、UNEP、WWF關心我們 將永續發展的觀念落實到執行的層次上,強

的地球報告 調所謂「永續發展」是「生存不超過維生生 員會」(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 召 開「永續發展委員會」的 組織會議

(Organizational Session)

對組織任務的討論歸納有四點:

地區行動。

1997 160多個國家於日本京都 召開「防止地球溫室化會 議」

延續1992年巴西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而 來的會議,反映出人類對地球生態改變可能 產生災害的警覺,不過,不同國家各站在其 本位利益的立場,加上科學上對於許多氣候 變遷的爭議看法,都影響著這個會議獲致一 個協議的前景;也反映出人類世界的真實景 況。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盧誌銘、黃啟峰(1995:16)、洪芳傑(1998:11-13)、

方凱玲(2000:11-12)。

貳、永續發展定義

永續發展觀念最早是由生態學者所提出的,即所謂的「生態性永續」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說明了自然生態與其發展程度間的平衡關係。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辭最早是始於 1965 年的「國際自 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Resources, I.U.C.N.),但直到 1980 年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才在國際間受到重視,而在 1987 年聯合國第 42 屆 大會中,「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報告中,強調人類永續發展的概念,並將「永續發展」一詞定義 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 程」,使得此永續發展的理念被廣泛運用;也是目前最具一般性之定義(方 凱玲,2000:20-21)。

以自然生態觀點探討永續發展,Dawson認為傳統的永續發展即注重是不 是有足夠的樹來提供人類砍伐利用、水與空氣是否會影響生活(盧誌銘、黃

啟峰,1995:4-5)。R.T.T.Forman從生物圈的概念認為永續發展是尋求一 種最佳的生態系統,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力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 環境得以持續。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及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 (IUBS)提出永續發展是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的看法,同 年,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IUCN,

UNEP and WWF)在「保護地球-永續的生存策略」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在 生存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下,改善人類的環境品質,並提出人類永 續生存的九條基本原則,強調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要與地球承載能力保持平 衡,保護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多樣性。Braat也藉由生態系統發展與容受力 觀念,說明永續發展是一種動態的調適過程。(方凱玲,2000:19)國內學 者蕭新煌也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是由環境出發的,談永續發展必須以環境為 中心,以環境與資源為基礎,而不是以政治或社會為中心(蕭新煌,1999:

35)。

以經濟觀點探討永續發展,1985年,Edward B.Barbier(巴比爾)在其著 作「經濟、自然資源:不足與發展」中,將永續發展定義為:在確保自然資 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 度;Anil Markandva and David W.Pearce認為永續發展是今天的資源使用,不 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也以經濟的觀點認為永續發 展是不降低環境品質與不破壞世界自然資源基礎的經濟發展。Tumer則指出 永續發展乃「效用水準或個人所得、或個人實質消費水準,不會隨時間而遞 減」。Environment Council of Alberta提出支持永續性的經濟發展目的,是要 確保未來子孫能利用今日的資源與環境,且不破壞原有資源、環境,永續性 發展先決條件是資源的有效管理(洪芳傑,1998:11-13)。

以科技觀點探討永續發展,James Gustava Spath提出永續發展就是轉向 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造方 法,儘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之後,世界資源研究所也認為永續

發展是建立極少產生廢料和污染物的製造或技術系統,認為污染並不是工業 活動不可避免的結果,而是技術差、效率低的表現。其他尚有Brink提出永 續發展是一種政治概念而不是一種科學理念。Floke & Kaberger指出所謂「永 續發展」是一種持續發展,無法一下子就達成,只有不斷去努力,且它不是 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過程,其目標僅可以被強調,但無法達成(盧誌銘、黃 啟峰,1995:4-5)。

國內學者施鴻志(1997:38)提到永續發展的理念,包括三部分:生態 保全、經濟效率及公平。生態保全也就是生態環境的維持,其為永續發展的 重要基礎,應涵蓋生態能力以及文化和景觀的考量;經濟效率則是達到永續 發展的一種手段;公平則是永續發展的最基本原則,包括:世代間與世代中 的公平;尤其對於世代間的公平。應注意的是每一代均應維持由上一代傳接 得到的自然資源,使其留給下一代時,資源總量不少於其傳接得到的,以及 可再生資源、資源多樣性、生態功能都應永遠維持。因此,永續發展之真義 在於,人類生活固然應以經濟成長為基礎,亦應同時兼顧環境的外部不經濟 及社會的公平性。

為了進一步落實行動,永續發展的研究已逐漸轉向,以建立指標的方式 來界定。Tisdell引用五種基本概念來界定「永續性」、「永續發展」:包括:

維護各世代間的經濟福利、維護人類物種儘可能的永遠生存、應從回復與資 產的觀點,促使生產與經濟具有永續性、社區永續性、維護物種多樣性(盧 誌銘、黃啟峰,1995:4-5)。施鴻志(1997:39)提出永續發展是結合人、

生物、環境三者互動關係,強調自然界之維生系統所提供,諸如:能源、食 物供給與同化污染物之功能,永續發展是整合「生態永續」與「經濟發展」

之考量。其途徑有三:自然資源有效利用、區域之人類容受力、副產品回收 再利用。

永續發展包括四個向度:在時間上跨越現在與未來,空間上結合未開

議題,行動上則從政治協商到永續指標的建立。永續發展在時間的縱軸(永 續性)、空間的橫軸(全球性)下,串連起自然、經濟、社會等全球性議題

(多元性),並以地方行動來落實指標(方凱玲,2000:11-12)。

茲將上述永續發展之定義,依時間列表整理如表2-2。由上可知,永續

1985年Edward B.Barbier (巴比爾)《經濟性觀點》

在其著作「經濟、自然資源、不足與發展」中,將永續發 展定義為:在確保自然資源的品質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 下,使經濟發展的淨利益增加到最大的限度。

1987年Gro Harlen Brundland

永續發展是人類有能力使開發持續下去,也保證使 要,又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

1988年 Anil Markandva and David W.Pearce

《經濟性觀點》

永續發展是:今天的資源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

1989年James GustavaSpath

《科技性觀點》

永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儘可能使用達 到「零排放」或「密閉式」的製造方法,儘可能減少能源 和其他資源的消耗。

1990年 R.T.T.Forman (福曼)《自然生態觀點》

從生物圈的概念,永續發展是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態系統,

以支持生態的完整性和人力願望的實現,使人類的生存環

境得以持續。

1991年國際生態學聯合 會(INTECOL)及國際生 物科學聯合會(IUBS)

《自然生態觀點》

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及再生能力。

1991年Braat 藉由生態系統發展與容受力觀念,說明永續發展是一種動 態的調適過程。

1991年Brink 永續發展是一種政治概念,而不是一種科學理念,並提出 生產、物種多樣性、自我調適等三個永續性的範疇。

1991年CCREM 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與政治穩定下。永續性的經濟發 展,不應建立在特殊的人類組合與人為的經濟成長限制

1991年CCREM 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與政治穩定下。永續性的經濟發 展,不應建立在特殊的人類組合與人為的經濟成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