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荀子研究中另闢蹊徑:介紹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背景

第三章 由寓言到隱喻: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

第一節 在荀子研究中另闢蹊徑:介紹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背景

在傳統修辭學裡,譬喻性表達只是錦上添花的配角,並非語言表達的主角,

我們可以根據文句的結構,將之分析為喻體、喻詞、喻依,進而判斷其為明喻、

暗喻、略喻或借喻,但其後便再無延伸研究的可能性。然而譬喻研究到了現代,

發現譬喻性語言在心智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不僅是文學的修辭手段,更是一種不 限文學範疇的思維方式。譬喻語言學與傳統修辭學的觀點,正是不同角度的互補 關係。就如同將譬喻性文句視為一座冰山,那麼傳統修辭學注重的是其露出水面 的表象,有許多的類別依形而定,所以分類繁細;而譬喻語言學注重的則是冰山 的水下部分,往往發現水表分立的山頭(傳統修辭派))在水下卻有共同的基底(語 言認知派)。兩者並非全無交集,只是分析語言現象的著眼點不同。5

以下將討論相關的語言學理論背景,作為本章語料的分析架構:

一、框架理論

Fillmore 將框架理論(frame theory)6系統化地帶進語言學領域中,用以解釋 語言中詞彙組合、句法等現象。所謂的框架,即人們認知組織的方式,是一種經 驗連貫的知識網絡,它說明了在人們的心智裡,知識和各種相關不同的概念是有 系統地並存著。舉教學為例,人們在經過教學事件後,心中自然會形成教學事件 的框架。因為教學常涉及教師、學生、知識或技能、書籍等語意成分,因此這些 語意成分都會在教學事件的框架中緊密相連著。

框架既是一概念系統,因此只要提及框架中的某一語意成分,其他未被提及 的相關語意成分,也會被誘導出來,形成背景知識。因此當我們提供「測驗」一 詞,人們可能連結到「考試」、「關卡」、「壓力」、「痛苦」等之類的詞彙。其實「考 試」是測驗的同義詞,「關卡」是對測驗的具體想像,「壓力」、「痛苦」皆是對測 驗的情緒反應。由此可知,詞彙並非雜亂無章地儲存在人們腦海裡,而是透過各 種關係所串連成的一知識網絡。這些被誘導出來的語意成分即為來源域中的概 念,並與目標域中的概念相映射。當框架中引入某一詞彙,將會誘導出詞彙關係 中的相關詞彙,而此詞彙將成為心理空間的語意成分,與其他心理空間中的語意

5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著,周世箴譯注:〈中譯導讀〉,《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

聯經,2006 年),頁 15-17,68-70。

6 Fillmore, Charles 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Quaderni di Semantica》,Vol.6, No2(1985),pp.223.

成分相映射。

本章將框架理論與心理空間理論相結合,冀望能強化對《荀子‧禮論》中隱 喻現象的脈絡分析,以便了解荀子在文字背後如何運作認知系統來建構其禮與欲 的框架。

二、心理空間理論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與現實世界對比的基礎上,所衍生而來對事物的想像、

對影像的看法、對未來的期許、對過去的回憶……等心智運作模式,都屬於不同 類別的心理空間。例如所謂的「時式」,便是以說話當時的時間為參考點所建立的 心理空間,因為說話當下是現實世界,因此稱之為真實空間(reality space)

(Fauconnier 1994)因為真實空間是不同心理空間的基礎,因此又稱之為基礎空間

(base space)(Fauconnier 1997)。而過去式是指當下說話之前所發生的事件,便 稱之為過去心理空間;未來式是指當下說話之後所發生的事件,故稱之為未來心 理空間。然後根據心理空間建構詞(mental space builders)再另外建立一個與真實 空間相對的心理空間(mental space)。

以下將以顧炎武〈廉恥〉一文中化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7(《論語‧

子罕》)及「風雨如晦,雞鳴不已」8之名句「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9,來說明心理空間理論的運作,以及如何藉此有助於理解作者的隱喻思維。

顧炎武在此運用了兩項隱喻,試以「松柏後凋於歲寒」為例一,「雞鳴不已於 風雨」為例二。根據心理空間理論,例一的「歲寒」及例二的「風雨」皆為心理 空間的建構詞,分別開出一個時間的心理空間(即歲寒空間與風雨空間),在其中 有空間語意項(element):「松柏」及「雞鳴」。根據框架理論,當提到框架中的某 一語意成分,其他與此語意成分相關的詞彙即使未被提及,也會被誘發出來,形

7〔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83 年),頁 61。

8〔宋〕朱熹撰:《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年),頁 217。

9 胡楚生:《顧亭林日知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 年),頁 4。

成與此框架相關的背景知識。

如例一中,因為「松柏」此類植物的長青特色,在歲末冬寒時依然蒼勁不凋,

我們進而可推論出相對於「松柏」的「一般植物」在寒冷季節會凋零。顧炎武藉 由松柏耐寒的特色,說明君子即便處在困厄的環境中仍堅守正道,由此我們可以 得知輸入空間Ⅰ為歲寒空間,而輸入空間Ⅱ為困厄空間。在歲寒空間有「松柏」

和「一般植物」兩個空間語意項,而在困厄空間則有「君子」和「一般人」兩個 空間語意項。不同空間中的「松柏」和「君子」或「一般植物」和「一般人」之 間存有觸發語(trigger)和目標語(target)的關係,而這種不同空間中語意項的相 互投射,即所謂的「跨空間映射」。

以此類推,例二中因為「公雞」此類動物的生物性特徵,在風狂雨驟的早晨,

也不會停止報曉的工作,我們進而可推論出相對於「公雞」的「一般動物」在風 雨如晦的早晨會依天色休息。顧炎武再次藉由公雞堅守岡位的特徵,說明君子即 便處在困厄的環境中仍不改其節操,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輸入空間Ⅰ為風雨空間,

而輸入空間Ⅱ為困厄空間。在風雨空間有「公雞」和「一般動物」兩個空間語意 項,而在困厄空間則有「君子」和「一般人」兩個空間語意項。不同空間中的「公 雞」和「君子」或「一般動物」和「一般人」之間存有觸發語(trigger)和目標語

(target)的關係,而這種不同空間中語意項的相互投射,亦即所謂的「跨空間映 射」。顧炎武運用兩個不同的來源域指涉同一目標域,即為「多重來源的單一目標 投射」。因為在例一及例二中,輸入空間Ⅰ和輸入空間Ⅱ皆可以提取出「惡劣環境」

和「面對惡劣環境之物」兩個語意成分,而與這兩個輸入空間有著共同特徵且相 對照的心理空間即所謂的「類屬空間」。

接著我們將輸入空間Ⅰ和Ⅱ可產生新關係的語意成分一起投射到新空間,例 如將例一中輸入空間Ⅰ的「松柏」、「一般植物」及例二中輸入空間Ⅰ的「公雞」、

「一般動物」一起指涉到相同輸入空間Ⅱ的「君子」、「一般人」,再投射到融合空 間的新結構裡。根據背景知識,將認知、文化模式等框架從輸入空間投射到融合

空間而成為另一有自身邏輯的結構系統。將發現顧炎武在〈廉恥〉一文化用「松

三、意象基模的基本概念

「意象基模」是指人們以自身日常生活的經驗為基礎,透過與外界事物互動 的經驗積累,所形成的認知結構(Lakoff & Johnson 1999)。意象基模具備共通性,

是人類分享聯繫感知與理性的通道;意象基模亦具有動態性,我們常不自覺在日 常生活經驗裡透過意象基模來內化各種外來訊息,這當中也包括了篇章的閱讀理 解。以下將介紹與本文相關的三個常見的意象基模類型,並說明其基本結構,以 供後續分析文本時使用。

(一)容器基模(CONTAINER)

容器基模是由兩種身體經驗轉化而來:其一,將身體當作容器(container),

因此便包含了呼吸、進食、排泄等有所出入的生理活動;其二,是將身體當作內 容物(containee),因此便有搬入、遷出等活動。容器基模包含了「內部」(interior)、

「界線」(boundary)、「外部」(exterior)這三個基本要素。我們常會在日常生活中 容器基模表達相關概念,例如:「他無預警闖入我的社交圈後,卻又無聲息地逃離 我的世界」,便是將人際相處的情形透過容器基模來架構,並反映在「闖入」和「逃 離」等用詞上。

(二)中心∕邊緣基模(CENTER-PERIPHERY)

中心∕邊緣基模的身體經驗,是基於人體本身的概念,將軀幹及內部器官視 為重要性較高的核心部位,而四肢、頭髮等視為重要性較低的邊緣部位。中心∕

邊緣基模包含了「物體(an entity)、「中心」(a center)、「邊緣」(a periphery)這 三個基本要素。例如:「文章骨幹是重點,枝微末節可略讀」,便是將篇章的組織 透過中心∕邊緣基模來架構。筆者將在以下文本中,把荀子極為關注的事情視為

「中心」,而相形之下把荀子較不關注的事情視為「邊緣」。 (三)等級基模(SCALE)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事物的質與量的體驗,皆為等級基模的基礎,例如:

就質而言,地位的貴賤、光線的強弱……屬之;就量而言,物價的漲跌、人氣的 高低……屬之。其具累計性的特色,可做為概念隱喻中「多即是較佳」(more is better)的內部結構,以理解文本背後的意涵。

本章將重心放在〈富國〉篇中有關「處女遇盜」的寓言及〈禮論〉篇中有關

「禮」與「欲」之隱喻運用,冀望依循文本的結構脈絡來進行心理空間的分析。

在本章所指的真實空間,係指荀子書寫當時所處的真實世界,亦為荀子書寫寓言 時的參照依據。雖然從後人的視角而言,荀子所處的世界已是一歷史空間,但就 荀子本人而言,卻是其建構隱喻思維的基礎。因此本章將以荀子的角度作為分析 的起點,結合框架理論及心理空間理論,闡述荀子在當時所要傳達「禮」之重要 性的隱喻思維,期望透過空間融合理論以及意象基模的分析,將隱藏在文字下的 深層意義,系統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先秦諸子逐步建構起中國傳統治國之學的理論框架,而荀子集儒、法、墨諸 家治國育民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比較完整、科學的治國體系。在處理國家關係上:

先秦諸子逐步建構起中國傳統治國之學的理論框架,而荀子集儒、法、墨諸 家治國育民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比較完整、科學的治國體系。在處理國家關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