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 Does Human Nature Have the Capacity to Become Good or Bad? —— A Reinvestigation of Xunzi's View on Human Nature. 指導教授: 蕭振聲 Chun-Sing Siu 研 究 生: 張瓊分 Chiung-Fen Chang. 中華民國一○八年一月.

(2) i.

(3) 誌. 謝. 辭. 猶記得當學生興奮地向我提及欲以中文系為大學申請目標時,心中一股「終 有弟子傳承衣缽」之感油然而生,而這些孩子大學畢業後或在各領域發光發熱或 選擇繼續深造,儘管欣慰青出於藍甚於藍,卻也自省為師的我是該在專業領域再 求精進,否則真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嘆了。是以如願考進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在 職專班就讀,須感謝這些大孩子們給我繼續進修的動力。 然而選擇論文題目的過程卻不是那麼順利,幸得李建福老師體諒,先以家庭 及學校工作為重。育嬰休學期間,忙碌於家庭、任教學校之間,冬去春來,竟然 也五年過去了。重回興大,原是責任感所趨,向來秉持「有志者事竟成」的我, 不容許自己再有理由規避。帶著忐忑的心情復學,卻沒料想在「先秦學術思想研 究」課堂上能得蕭振聲老師的啟蒙,在荀子的人性學研究路上探出一方新風景。 並在其後得蕭老師指導,在「第五屆麗澤全國中文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榮幸 獲取評審的肯定,得到發表的機會,繼而鼓勵我將此篇小論文發展成學位論文。 這一路走來,除了感激指導教授蕭老師大力幫忙以外,也要感謝許多教授們的提 點,尤其周玟觀老師在「譬喻認知與文化研究」的課堂上介紹了認知語言學的隱 喻理論,更讓我在思想研究方面獲益匪淺。 在即將結束學生這個身份之際,要特別致謝任教學校長官弘文高中張輝政校 長的體諒,除了鼓勵我在職進修,更是應允我暫不接受導師職務,使我在學校、 家庭、進修三頭忙之下,尚能顧及周全。更要感激婆婆謝黃鴛女士及外子杰宏對 我的包容和協助:如果沒有婆婆幫忙帶小孩,我沒辦法晚上跑去興大進修;也慶 幸在焦急趕畢業論文之時,外子總是當我的後盾。因為有家人的無私奉獻,才能 成就今天的我。 願一切的榮耀與您們共享。. 張 瓊 分 于中興大學人文學院 民國一○八年一月.

(4) 摘. 要. 本文從各種面向梳理「性可善可惡」的思維,分析晚近有關荀子性可善可惡 之論述代表作──莊錦章先生〈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馮耀明先生〈荀子人性 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性惡論, 還是性朴論?〉此三篇大作,嘗試論述以「性可善可惡」詮釋荀子人性論恐有其 困難與挑戰之處,以維護「性惡論」在《荀子》學說中的核心價值。企盼經由這 番整理後,加之以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切入,能提供讀者認識荀學的另一風貌,也 讓人們重新思考「性惡論」在現今社會的時代意義及在教育現場做為理論支持的 可能。那麼「性惡」一詞,便不再等同嚴厲的原罪、沉重的包袱,而是一種溫情 的理解及釋然了。. 關鍵詞:荀子、性可善可惡、性惡、認知語言學. 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人性論由理想到現實之歸程………………………………………......1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山窮水複:從荀子人性論的文獻回顧談起…………………..…………..3 論題發軔: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13 論題歧途: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18 柳暗花明:本文的思想藍圖……………………………………………..23. 第二章 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25 第一節 主張荀子「性可善可惡」之研究著作介紹………………………………26 第二節 主張荀子「性可善可惡」之研究進路異同………………………………30 第三節 「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之商榷…………………………………42 小 結 「性本惡」較「性可善可惡」更能完整詮釋《荀子》其他議題…………….47 第三章 由寓言到隱喻: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51 第一節 在荀子研究中另闢蹊徑:介紹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背景……………..…53 第二節 《荀子‧富國》篇「處女遇盜」的寓言分析………………………………….59 第三節《荀子‧禮論》篇「禮」與「欲」的隱喻分析………………………………….63 小 結 對禮義的需求,實為「性(欲)惡」的結果……………………………….69 第四章 由士人到聖人:剖析《荀子》超凡入聖的可能…………………….……73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小 結. 禮以及義,來自社會經驗的積習…………………………………..……73 治以及亂,來自心知作用的思辨…………………………………..……79 能為桀跖,來自人性驅動之必然……………………………………..…85 可成堯禹,來自積偽習成之事功……………………………………..…88 荀子言「可」與「能」 ,支持其對性惡論的主張……………………….…92. 第五章 結論:「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之困難與挑戰…………………...94 一、倒果為因,將置孟荀於殊途同歸的謬誤………………………………………95 二、人性本惡,維繫著荀子對禮與義的堅持………………………………………96 參考文獻……………………………………………………………………………….99. ii.

(6) 圖表目次 圖 1:〈廉恥〉輸入空間中的成分映射及語意融合……………………………57 表 1:「處女遇盜」輸入空間中的成分映射及語意融合………………………61 表 2:「烏獲與焦僥搏」輸入空間中的成分映射及語意融合…………………61 圖 2:多重來源單一目標投射分析圖……………………………………..……62 圖 3:中心∕邊緣基模在《荀子‧禮論》篇中運用的示例……………….……67. iii.

(7) 第一章 緒論:人性論由理想到現實之歸程 在高中執教國文即將邁入第十五個年頭,心中一直對儒家文化感到傾慕。同 仁覺得學生課堂反應普遍不佳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1,我卻能與學生愉悅互動, 原因無他,就算是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也曾經是與我們一般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春風化雨期間,難免在教育現場受挫,沮喪之際頗能同理孔子「朽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之嘆;有時難免言行不一,被學生發難嗔怨時,也效法孟子 義正辭嚴地說句:「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不禁也有些疑惑,畢竟孔孟思想大多過於理想化,在 古代尚能施行之事理,於今觀之,難逃不切實際之批判。正如孔子論孝言: 「父母 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交通科技發達的現在,只能論其精神,但做法便是 不合時宜了。而孟子性善的主張,在物欲橫流、功利主義掛帥的現今社會,更難 以說服眾人:若人性本善,何以世間紛擾不計其數?各類爭鬥難以止息?若是真 理,何以無法亙古不變? 直至深入研究荀子之學時,心中那股隱然躁動不安的質疑,才算找到了出口。 起初,因為孟學本位先入為主的成見,不免認為荀子言「性惡」 ,僅是為了反對孟 子言「性善」所提出的針對性說法。及至接觸其天人之分的宇宙觀:「天行有常,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天論〉)2,訝異在荀 子那個敬畏天命的年代,眾人仍信服道德的天有賞罰善惡的意志時,他卻能提出 禁得起時代考驗的主張,便讓我深信其人性論應是有所本,而非單純針對孟子的. 1. 為了強化高中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1995 年 10 月中華民國教育部修訂頒布之《高級中學國 文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第三條即明定: 「研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賦予現代價值觀,培養倫理 道德之觀念,愛國淑世之精神。」期望莘莘學子建立包容、開放、深邃、豐富的態度,並具備全球 視野的文化教養。2016 年以後,從原來的必修部編本更改為普通選修課程後,則改稱《論孟學庸 選讀》,唯皆未提及荀子之學。 2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年) ,頁 527。. 1.

(8) 言談之爭。只是相對於孟子對人性真善美的理想型主張,荀子對人性的剖析可謂 直搗問題根源,揭示人們有缺陷的那一面,這也讓他置於莫大的爭議之中,長久 以來難以脫身。 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下,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 的儒家倫常,在維繫國家禮統這方面功不可沒;孟子主張性善,相信人心純然向 善的本質,更讓人們對未來懷抱美好的憧憬。但在孟學本位的影響下,長期排擠 荀子及其學說,只因荀子「性惡」的人性論主張,使得其與孔孟相關研究評價相 較起來,仍不相稱。3本該希冀在科學發達,荀子「天人之分」的宇宙觀得以驗證 的現在,該能還給荀子一個公允的歷史地位,但學校教育所謂的「中華文化基本 教材」仍是強調孔孟學說,未提及荀子之學;其相關國學常識,僅以〈勸學〉一 篇及「主張性惡」四字帶過,荀子的其他學說皆略而不提──封建思想的餘威遺 留至今,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在研究傳統文化上的一項重大偏失及遺憾。陳大齊先 生亦曾慨嘆: 「實則荀子學說的價值不僅存於崇尚禮義,他如關於自然,關於心理, 關於論辨思維,均有其精闢獨到的見解,雖以現代的眼光來衡量,亦是值得珍視 的。」4 若在盛行天人感應及鬼神之說的兩千年前,荀子便能獨排眾議地發表其「天 人之分」的宇宙觀,那麼他對人性的觀察肯定也是相當細微犀利。當荀子將孟子 過於空泛理想的性善論5,引領至現實層面的歸程時,何以一項「性惡」的主張, 就將其逐出儒家道統之外?難道承認「性惡」 ,會讓人們更無懼地做自己,遂己所 欲,行傷天害理之事嗎?為此,筆者對荀子的人性論解釋產生極大的研究興趣。. 3. 僅就臺灣博碩士論文的研究數據而言,截至 2018 年 7 月 6 日,以「孔子」一詞搜尋之檢索結果 共 5273 筆資料;以「孟子」一詞搜尋之檢索結果共 5385 筆資料;以「荀子」一詞搜尋之檢索結果 共 2267 筆資料──若以此作為關注度之依憑,荀子分別與孔孟之關注度仍有兩倍以上之差距。資料 來源:https://ndltd.ncl.edu.tw/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4 陳大齊:《荀子學說》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 年) ,頁 3-4。 5 請參照〈性惡〉篇:「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 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 『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 起而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矣哉!」摘自〔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712-713。. 2.

(9) 第一節 山窮水複:從荀子人性論的文獻回顧談起 就一般論文的寫作步驟而言,文獻回顧是作為參考的一方借鏡,是以通常皆 先有問題意識的產生,再羅列相關研究資料以作參照。但筆者意欲以批判的態度 去檢視前人對荀子人性論的詮釋是否恰當,因此回顧文獻的重點就不在於依循前 人研究的進路與方法,而在於了解諸家學者對於荀子人性論的定義有何許不同之 處,進而提出拙見以澄清荀子「性惡」的主張。故先回顧歷來學者對荀子人性論 的看法與見地,作為本文鋪展的開端。唯翰林之廣大,筆者才疏學淺,井蛙之見 恐遺漏大家之作,祈見諒。 追本溯源,荀子「性惡」的人性論學說,在宋代理學主張「存天理,去人欲」 的發展下,漸被視為儒家之歧出,屢遭貶抑。先是程伊川先生批判「荀子極偏頗, 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6繼而朱熹先生亦言: 「不須理會荀卿,且理會孟子性善。」 7. 這樣尊孟抑荀的思維,在現今仍不可免除。正如黃俊傑先生所言: 「從西元第十世. 紀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昇,荀子就飽受宋明儒者之批判,逮乎二十世紀仍受當代 新儒家學者之非議。」8再者,曾暐傑先生亦提及:. 近來學者研究成果中,荀子的性論與孟子的性論越來越相似,都從荀子性 惡論中的人亦有良知、有自覺、有根源、有必然性來論說,並由此來彰顯 荀子人性論的價值與意義,是可以與孟子並駕齊驅的。然而荀子相對於孟 子人性論的特色,即在於對外在禮義制度與環境對人的影響;這部分卻往 往被輕輕帶過,這是令我感到困窘與不安的。正如佐藤所說,這樣的論述 始終沒有跳脫孟學的價值體系與基本框架,始終是在孟子性善論的脈絡下. 6.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 (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頁 231。 〔宋〕黎德靖編: 《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頁 3254。 8 黃俊傑: 〈序〉 ,節錄自東方朔: 《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年) ,頁 i。 7. 3.

(10) 來討論荀子的性惡論。9. 因而曾暐傑先生試圖打破孟子性善的誘惑,從而使學界真正接受荀子有獨立存在 價值之一套「惡的人性論」。 從以上論述可知,自宋明至今,荀子研究逐步從非議的聲浪中導向肯定其鼓 勵人向善的面向、荀子性惡論也日漸去汙名化的過程中,多數學者看待荀子的人 性論,或多或少、或顯或微都帶有孟學本位的形上學思維──這是決定本文在此 一小節擬以對荀子人性論的定義為依憑,而不再以評述其人性論價值為分類的主 要原因。且筆者以為無論褒揚貶抑,其實都是對荀子性惡論的一種關注,是荀學 擺脫孟學之附庸,追求獨立地位的必經之路,權且論其定義或詮釋是否合乎《荀 子》全書之思想脈絡則可矣。因而下文試將歷來學者對荀子人性論的主要看法略 分三大類: 一、. 定義荀子的人性論為「性惡」:. 此派學者基本上都對荀子主張「性惡論」此一說法沒有太大的意見,唯褒貶 評價不一。如清代錢大昕先生曰:「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於善:立言雖殊, 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宋儒言性,雖主孟氏,……至其教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實暗 用荀子『化性』之說。」10意圖替被宋明理學打壓,導致地位極為落魄的荀子喊冤 抱屈。亦有承襲宋明理學之風,犀利批判荀子人性說的學者:例如韋政通先生指 桑罵槐,將韓非任法嚴刑之過,諉至在其師荀子身上。11再如勞思光先生批判荀子 性惡說開法家大門,為儒學之叛徒。12當然也有較客觀論之的學者,例如張亨先生. 9. 曾暐傑: 〈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 年) ,頁 24。 10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30。 11 「韓非不明性惡論代表其師說的弊病,反肯定此病,於是任術而嚴法,遂致肆無忌憚,……此雖 非荀子有意啟之,但荀子不能善解孔孟而立其本,實亦不能諉其過。」請參照韋政通: 《荀子與古 代哲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年) ,頁 220。 12 「荀子倡性惡而言師法,盤旋衝突,終墮入權威主義,遂生法家,大悖儒學之義。」請參照勞思 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 年) ,頁 316。. 4.

(11) 認為荀孟人性說的基本論點並未矛盾,僅是研究進路的不同:. 通常習知的「性善」和「性惡」之說,也不是在同一層面上相反的理論。 他們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進路,各以其睿智去反省,把握人生的問題。歧見 只造成了問題的偏重,並未產生基本的矛盾。……荀子本企圖把人從迷信 的枷鎖和形上的幻境中解放出來,將自然帶入人理智的控制之下。可惜的 是他的功利的觀點束縛了理智的飿騁。13. 只是張亨先生最終仍不免落入孟學窠臼之傳統思維,認為荀子經驗功利層面的性 惡說致遠恐泥,不若孟子形上道德層面的性善說來得有價值。 下列三位學者,則試圖將荀子「性惡說」做更為細膩的分析: (一)陳大齊先生──人性向惡論: 陳大齊先生認為荀子雖主張性惡,但並未主張人性固著於惡而不可遷移:. 荀子所說的善惡是行為結果的善惡。由此說來,所謂性惡者,其真實意義, 非謂情性這個心理成分本身是惡的,僅謂順從情性所發生的行為,其結果 所造成的事實是惡的,持結果所招致的偏險悖亂以衡量其所從出,遂謂性 為惡。14. 因而陳大齊先生否定荀子的「性惡論」為「人性本惡」的說法,認為荀子是 採結果主義來看待善惡,亦即善惡價值的定義在於治亂。而荀子所定義的性中含 有「欲」的作用卻又不含有「慮」的作用,在順性而無節的發展下,才有偏險悖 亂的發生,因此荀子才強調矯情化性、化性起偽之必要。我們可以說陳大齊先生 將荀子的人性論定義為「人性向惡論」。. 13 14. 張亨: 〈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 ,《文史哲學報》第 22 期(1971 年 6 月) ,頁 175-180。 陳大齊:《荀子學說》 ,頁 58。. 5.

(12) (二)牟宗三先生──順性為惡論: 當代新儒家的學者中,牟宗三先生曾特別對荀子的客觀精神提出褒揚15,但他 終究難以跳脫孟學本位的思維,對荀子性惡論提出質疑:. 尅就其本之所是而言之,亦無所謂惡,直自然而已矣。惟順之而無節,則 惡亂生焉。是即荀子之所謂性惡也。然荀子能否認人所固有之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乎?此亦自然而有也。惟此自然不同于動 物性之自然,乃孟子所謂良知良能也。荀子「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 性」之定義亦可用于此。然則荀子何不由此而指點人性乎?16. 與陳大齊先生相同的是,牟宗三先生也不主張荀子的「性惡論」為「人性本 惡」 ,認為只在順之而無節的前提下,才有惡的發生。甚至對荀子所定義的「性」 不以為然,認為荀子就「動物性之自然」論人性,遠遠不及孟子以「人之所以為 人」的四端之心言性,要來得凸顯出「人的可貴」 。依筆者淺見,在牟宗三先生眼 裡,荀子對「性惡」的立論是很薄弱牽強的,稱之為「順性為惡論」則差不多矣。 (三)曾暐傑先生──人性本惡論: 而在當代新儒家和新荀學 17論者不斷探求以證實荀子人性論中有一種自覺的 可能性,亦即是內在善的根源時,曾暐傑先生卻試圖正視荀子性惡論的真正意義:. 如果說孟子的性善論可以稱之為人性本善,那麼沒有理由荀子的性惡論不 能理解為人性本惡。歷來學者多以荀子所謂的自然欲望情性本身不為惡, 「順是」才會形成惡,故不得稱之為「本惡」 。然而,孟子的四端本身不也. 15. 「荀子特順孔子外王之禮憲而發展,客觀精神彰著矣。」請參照牟宗三: 《名家與荀子》(臺北: 學生書局,2006 年) ,頁 203。 16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 ,頁 215。 17 「當代新荀學」為劉又銘所提出的一個願景,期盼超越宋明以來尊孟抑荀的意識形態,重新給予 荀學一個與孟學對等而存的高度正當性。請參照劉又銘: 〈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 《儒林‧第四輯》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頁 4。. 6.

(13) 不是善嗎?那也只是善的根源。況且相對於儒家的禮義規範為「善」 ,那自 然的欲望就是一種「惡」 。但在荀子的脈絡中,善與惡並非如基督宗教有如 此強烈的正邪意涵,那只是一種在禮義脈絡中,以「正理平治」與否為判 準的一個論述,是相對於孟子性善論,並極欲凸出禮義師法重要性的一個 論述策論。故言荀子道人性本惡而無礙於其作為儒家的理想與價值。18. 曾暐傑先生極力論述荀子所謂「性惡」乃「人性本惡」 ,由此結論,才能與《荀 子》全書的修養論及政治論契合為一,即荀子所言: 「今誠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 則有惡用聖王?惡用禮義矣哉?」(〈性惡〉)19 二、. 定義荀子的人性論實為「性善」:. 此派學者基本上算是很大力發揚荀子性惡論的價值了,但其研究進路多是由 各種論證方式說明荀子人性論中具有內在價值及為善的根源性,以此躲去如韓愈 〈讀荀〉的批判──「大醇而小疵」20,因而或多或少都可見孟學本位的思維在裡 頭。例如唐君毅先生就明言荀子所謂人能行善的可能,正是孟子所言性善: 「荀子 之性惡論,不能離其道德文化上之理想主義而了解。……人之欲為善,正孟子所 持之以言性善者。如由人之能欲義甚於生,即孟子所以證性善也。」21王楷先生也 說: 「如果將性善的意義界定為主體自身具有道德所以可能的內在根據,那麼,我 們可以明確地說荀子人性理論是一種性善論。」22而龍宇純先生則認為:. 荀子針對孟子所發的議論只有兩點:一、禮義乃是生於聖人之偽;二、辭 讓行為正是悖乎情性的表現。僅對禮義兩端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仁智兩端. 18. 曾暐傑: 〈「性惡」即「本惡」──從「性」的定義探究荀子性惡論的意涵〉 ,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 報》第 20 期(2013 年 12 月) ,頁 47。 19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711。 20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年) ,頁 52。 2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臺北:學生書局,2006 年) ,頁 67-69。 22 王楷: 《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2011 年) ,頁 89。. 7.

(14) 則根本沒有一言道及。……仁義禮智四端雖是平行列舉,當以仁智為其核 心,與禮義分屬兩個不同層次,羞惡和辭讓恭敬之心可以說便是是非之心 發揮價值判斷的結果。……依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的說法,塗人 所具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及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當為天性所本然。用孟 子的話說,此可以知之質及可以能之具,便是良知良能。……而其結果則 不得不承認智之端之根於天性,無異接受了性善說的部分論證,且是性善 說中一個最為主要的論證。23. 龍宇純先生發現荀子的性惡論既是針對孟子性善論而發,但卻只是批判禮義 是聖人所生的外在制度,而非孟子所言「非由外鑠我」的四端內容。荀子本人所 謂的「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及「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其實正是良知良能,亦 即孟子所謂四端的「智」及「仁」 。由此論之,荀子的人性論雖不完全同於孟子的 主張,但也應是性善論的一種。 而下列三位學者對荀子人性論的詮釋,更讓荀學研究的路上平添更多不同的 風景: (一)傅佩榮先生──人性向善論: 傅佩榮先生認為孔孟荀一脈相承以來,至《易傳》與〈中庸〉集其大成的一 系列思想,一直都是「人性向善論」,而荀子所言「惡」並不能有效地界定人性:. 我們發現荀子不以這個心本身做為衡量萬物之獨立的判準。心若想成為萬 物的判準,必須進入「虛壹而靜」的狀態;進入這種狀態的先決條件則在 於「體道」 。這一意義的心,亦即以「道」為準繩的心,才是荀子思想中的 關鍵概念。荀子說:「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理也」。由此 看來,我們無法否認「心」(代表人性)與「道」(代表善)之間是有某種. 23. 龍宇純:《荀子論集》 (臺北:學生書局,1987 年) ,頁 62-65。. 8.

(15) 密切關係。我們若認為荀子心中也有「人性向善論」的想法,並非憑空杜 撰。24. 再者,荀子之「性惡」其實也僅是「欲惡」 ,因而傅佩榮先生主張荀子對人性 的潛在觀念與孔孟並無二致,皆是「人性向善論」。 (二)劉又銘先生──弱性善觀: 劉又銘先生則是繼傅佩榮先生之後,另一位系統性地從「性善」的角度梳理 荀子人性論的學者,有別以往的是,他以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為研究進路,試圖 開創荀學的一番新風貌:. 人心雖然無法直接開創、給出價值,但人心可以逐步發現、確認並實現價 值。所以,人心當中存在著一個有限度的價值直覺(或道德直覺) ,並且依 著這個價值直覺而有實現價值(或道德)的動力,如果把這部分也看作性 (也就是更換荀子關於人性的定義) ,那麼人性就也有善,而這就會是孟子 之外的另一種性善觀,可以稱為「弱性善觀」或「人性向善論」。25. 因而「性惡」僅能說是荀子一種「意謂」的表達方式,若從「蘊謂」的角度 切入,劉又銘先生認為荀子所持之人性論可以說是一「弱性善觀」 ,其與孟子的「強 性善觀」有同等正當性。 (三)路德斌先生──形上性善論26: 至於路德斌先生則論述荀子的人性觀應有「形上」和「經驗」兩個層面:經 驗層面為動物性的「情」、「欲」,形上層面則是道德性的「辨」、「義」: 24.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理解〉 ,《哲學與文化》第 12 期(1985 年 6 月),頁 28。 25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 ,頁 5。 26 「形上性善論」一詞之命名請參照:「至乎路德斌先生則論證荀子之人性觀應有『形上』和『經 驗』兩層:經驗層為『情』 、 『欲』等動物性,形上層則是『辨』 、 『義』等道德性。此可名曰『形上 性善論』 。」以上文字節錄自蕭振聲: 〈荀子性善說獻疑〉 , 《東吳哲學學報》第 34 期(2016 年 8 月) , 頁 61。. 9.

(16) 從形上學的層面說,也即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說,則荀子並非是 一個「性惡論者」 ,相反,一如前文所證,在這一層面上,荀子其實與孟子 一樣,也可以說是一個性善論者。……「性」 、 「偽」之別不可簡單地以「內 外」論。因為在「生之所以然」或「天之就」之存有層面上, 「性」和「偽」 是相同的,都是內在的,二者的不同僅僅體現在發用層面,……「偽」對 人而言固然有其有待於外的一面,但從形而上的角度說,它同樣有其來自 於「天之就」的內在根據──「辨」和「義」。27. 由於荀子對「性」的定義著重在「情」、「欲」……等人與動物之共性,但路 德斌先生的立場卻是「人性論」只能在「人之所以為人」的角度切入,因而「性 惡」並不能代表荀子真正的人性思想。而「偽」 ,一直以來在學界都被定義是一積 習而成的外在行為,在路德斌先生以為,反而是一種根植於人自身且以「義」 、 「辨」 為基礎之趨向於善的能力。 三、. 定義荀子的人性論實為「性可善可惡」:. 在荀學的研究中,對人性論的見解無論是上述的「性惡」或「性善」 ,其實基 本上而言都是一種本質主義。但卻也有學者跳脫本質主義的迷思,在當代荀子研 究仍是以論說荀子的人性論中可能具有善端為趨勢之際,反而認為荀子的人性論 實具有「可善可惡」的發展潛能。例如胡適先生在提及荀子的人性論時,雖然曾 言:「因為人性本惡,故必須有禮義法度。」但在其後的論述卻又澄清:「荀子雖 說性惡,其實是說性可善可惡。」28 這樣的看法在之後亦有學者承襲並發揚光大。茲羅列以下三位學者在此方面 的研究貢獻: (一)莊錦章先生──以義言性:. 27 28.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 (濟南:齊魯書社,2010 年) ,頁 130-131。 請參照胡適: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2008 年) ,頁 342-343。. 10.

(17) 莊錦章先生認為荀子所謂之「義」並無任何道德傾向,且對於荀子而言,人 性並不是任何單一意義上的「邪」或「惡」 。人們也許有各種不同的欲望,而且在 某特定狀況下會有展露出自我本位的傾向,但是這種傾向與欲望並無本惡的存 在。再者,唯有這些欲望沒有受到教化、節制或控制的情況發生時,才能稱得上 是「惡」。只有在這層意義之下,人性也許才能被稱為「邪惡」。他繼而論述荀子 與告子在人性論上的差別:. 荀子只是像告子一樣堅稱某種道德中立的立場。但是如之前所提,告子所 稱的中立之依據在於強調生物上的本能與欲望,而荀子則提出了人類各種 不同才能和人格特質之說明。荀子認為:這些各種不同才能和人格特質, 在以社會秩序為「善」的概念下,而同時將之成為內在化意義的基礎上, 才能行「善」。兯都子所提的第二觀點的內容,即「性可以為善, 可以為 不善」,就是由這樣的解釋才能予以補充說明。29. 同樣地,莊錦章先生以為將荀子學說稱為「人性中皆有善、惡」的說法也並不精 確。對於荀子而言,「善性」並非存在於人性中(諸如他反對孟子的論證),而且 也同樣地沒有任何「惡性」存在於人性中。 (二)馮耀明先生──以心言性: 不同於莊錦章先生針對「義」之道德中立性來論述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 惡」,馮耀明先生則從荀子對「心」的定義出發,結合《郭店老子》的出土文獻, 對「偽」一字做出了新解:. 我個人認為荀子所言「偽」之第一義與《郭店老子》的「. 」 (或偽)類似,. 所指乃心慮之能動性。若細言之,此可包括「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和「可 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兩種知能。這都是人人所同具而本有者,換言之,亦 29. 莊錦章: 〈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1 期(2003 年 12 月) ,頁 208。. 11.

(18) 即可包含在荀子所言「性」一概念的外延之中。」30. 馮耀明先生主張荀子言「性惡」只意謂「順性為惡」以及荀子為一「善惡的 後效論者」 ,且包含在「性」外延中的心慮之「偽」是人性中致善的積極因素。基 於以上論點,我們可以理解在馮耀明先生心中,荀子的人性論實為一「性可善可 惡」31說。 (三)周熾成先生──以朴言性: 「性朴論」的概念最早是由劉念親先生根據「性者,本始材朴也。」 (〈禮論〉) 32. 來作為荀子本人對人性看法的關鍵,繼而日本學者兒玉六郎則明確說荀子是「性. 朴論」者。33周熾成先生則據之而將其闡揚發揮:. 性朴論傾向於承認初生人性中包括著向善或惡發展的潛質,但不肯定其中 有現成的善或惡。另外,性朴論與告子的性無善無惡論有接近的地方,因 為兩者都以比較靈活的態度看待人性,都承認人性之或善或惡的不固定 性。不過,性朴論承認人性有不完美的地方,需要「偽」來完善之,而性 無善無惡論則不明確這樣主張。性朴論並未對人性採取純自然主義的態 度,而性無善無惡論則似乎有這種態度。……儘管荀子的性朴論蘊涵了性 可善可惡或性善惡不確定的思想,但他主觀上並不把性的善惡放在重點關 注的問題。對於中國思想家來說,這一問題的重要程度,在先秦不如在兩 漢高。34. 30. 馮耀明: 〈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4 期 (2005 年 7 月) ,頁 180。 31 蕭振聲先生也認同此看法,並認為較諸他的大作〈荀子性善說獻疑〉一文所檢討的三種荀子性 善說版本,馮耀明先生的荀子詮釋不僅視野更為全面,而且立論更為妥當。請參見蕭振聲: 〈荀子 性善說獻疑〉,頁 86。 32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609。 33 請參照周熾成: 〈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朴論?〉 , 《江淮論壇》第 5 期(2016 年 10 月), 頁 82。 34 周熾成: 〈儒家性朴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中心〉 , 《社會科學》第 10 期(2014 年 12 月),. 12.

(19)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周熾成先生所主張的荀子性朴論,既不同於性善論,也 不同於性惡論,它也異於世碩所謂有現成的善和惡這兩面包含在初生的人性之中 的「性有善有惡論」 。明確些而言, 「性朴論」可說是「性可善可惡」的另一說法。 上述對荀子人性論各種不同的詮釋,無論是「性惡」的分支、 「性善」的別類, 還是「性可善可惡」的不同理解,儘管各得其理,莫衷一是,但無疑地讓《荀子》 研究的學海中激盪出更波瀾壯闊的景致,在向來尊孟抑荀的學術聲浪裡,亦是令 人振奮之現象。. 第二節 論題發軔: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上一節的工作中,筆者僅將晚近學者對荀子人性論的研究成果粗略分成三 大類:性惡、性善、性可善可惡。如此的分類也許並不妥善,但筆者欲凸顯的問 題核心在於: 「性惡說」仍作為荀子人性論主流的現今,可以看見學者們積極開發 可能的空間,為荀子人性論找到新的出路,這雖是值得開心之事,但也不禁令人 疑惑:難道,荀子的「性惡說」真走到了盡頭嗎? 一、. 本文之研究動機:. 筆者除了想為荀子的性惡論去汙名化之外,亦企盼為之在現代社會尋找一個 新的定位,證明荀學乃是禁得起時代考驗的真理。以下大致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 (一)確認「性惡」以外的詮釋,是否足以詮釋《荀子》文本: 正如前述,有諸多學者為荀子的人性論提出不同的見解,但筆者以為在荀子 身處的年代,「性惡論」的提出應有其時代意義,正如陶師承先生所言:. 卿之性惡論雖不免對孟子之性善而立言,而其實則荀子觀察當日社會情形 風俗頑鈍,而發之論也。荀子以為孟子性善之說,已無益於社會人心,故. 頁 124-128。. 13.

(20) 反而主張性惡,使夫天下之人,注重於偽,注重於積文而歸於善。35. 因此,儘管所有學者對《荀子》文本的詮釋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終歸必 須以恰當的方式來還原文本的真正意涵、荀子實際用意之所在。為此,筆者必須 特別說明,本文將學者所鑽研荀子人性論的研究成果粗略分成三大類,並無高下 的區別,僅作為學術類型的分辨與定位罷了。儘管筆者在論述當下已服膺「性惡 說」 ,主觀上有著自己的核心思維與立場,但仍嘗試在之後的篇章持平客觀地回顧 前人見解後,對其研究論點提出己見,進行批判與疏解,以釐清荀子人性論的思 想精神為主要動機。 而所有對《荀子》人性論不同的詮釋,應有其所本,換而言之,必須符合《荀 子》文本其他篇章的語意脈絡,這便是本人執筆動機下的主要檢視工作。 (二)捍衛「性惡」本身的合理性,為現今人們尋找壓力的出口: 如今逐漸重視荀學價值的學術界,諸多論述都難以跳脫「以孟攝荀」或「以 孟定荀」的思維陷阱。在學者們大多圍繞在「荀學究竟有否內在價值根源」打轉, 並以此作為荀孟孰優孰劣之定奪時,僅有少數如曾暐傑先生持掌「後新荀學」的 旗幟,明言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本惡,正視人的劣根性,並以之為荀學的新價值:. 我體認到的荀子性惡論,是一種經驗論式的學說,它真正的價值不是內在 根源的善,反而是一種正眼直視人的動物性,並帶有一些他律性格的論述。 我以為這樣的性惡論應該要以後現代主義的思維去探索,並以惡為核心去 檢視,才更能展現出荀學的特色與價值。孟荀在儒學發展史上一直被視為 兩端,過去是對立的兩端,近來這兩端有逐漸合流的現象。我深深以為, 以現今的社會型態與研究成果而言,探求孟荀之同不如探索其異來得有意 義:我們已有高度自覺的儒學體系──孟學,我希望發揚儒學的另一端、. 35. 陶師承:《荀子研究》 (上海:上海大東書局,1926 年) ,頁 31。. 14.

(21) 另一種可能──荀學的價值。因此,我願意以「後新荀學」為進路作一嘗 試與探索,探索出我所認為荀子性惡論之實,以此作為我學術探索及對於 社會關懷的一個起始點。36. 筆者頗認同曾暐傑先生的想法,荀子在人禽所同處言性,是要將孟子過於空泛理 想的性善論,引領至現實層面的歸程,唯有人們正視並接受自己內在的動物原初 樣貌之後,才能進一步談論「人何以異於禽」的課題。不敢正視人禽共有之惡性, 便容易陷入難堪之困境,孔憲鐸先生和王登峰先生的論述即深刻指出了這個怪現 象:. 這種困境使得中國人逐漸養成了謹言慎行、內斂克己的民族性格,並一直 生活在渴望修養達到最高境界而不得、期望離開人性中的動物性而不能的 原發性的焦慮之中。……這種焦慮主要來自發現自己與人性本善之間存在 著明顯的鴻溝。37. 依孔、王二位先生所言,孟子主張「性善」的崇高理想,反而是造成人們心理矛 盾衝突的癥結點。那麼荀子「性惡」的合情主張,應能給現代人們的壓力找到出 口才是。 二、. 本文之研究目的:. 筆者執教多年以來,在輔導學生這一方面亦有同樣深刻的體認。青春期的孩 子們最常遇到的難關便是自我認同的問題: 「我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糟?」 、 「我 知道這樣很自私,但我還是做了,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要學生走到具權 威性的教師面前接受輔導並不困難,問題是如何令學生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難題 且接納自身所有的缺點,就是一門輔導的藝術。. 36 37.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頁 46。 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頁 64。. 15.

(22) 有鑑於此,本文意欲在釐清荀子人性論的思想精神之後,企圖達到下列支持 荀子「人性本惡」在教育現場實現之兩個目的: (一)坦然承認人性必然之惡,避免莫須有的內在苛責: 在希求學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之前,我們必須先摘下理想的眼鏡,承認這個 現實世界同樣是不完美的:遠及國際事件而論,從 2011 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 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衝突,儘管聯合國、西方國家政府針對敘利亞內戰,導 致東古塔區(Ghouta)數千名平民遭波及傷害的慘狀,幾乎天天譴責痛斥,但這 些批評並未伴隨制裁行動,導致敘利亞停火的日子仍舊遙遙無期。近就臺灣社會 情況言之,在 2014 年鄭捷在臺北捷運車廂犯下隨機殺人事件之後,2015 年又發生 龔重安犯下臺北市文化國小隨機殺人命案,巧合的是,二者兇嫌皆無精神科就診 紀錄,血液鑑定亦無濫用藥物之可能,很難將罪責歸因於精神異常。及至 2016 年 王景玉犯下內湖隨機殺人事件,被害者是年僅四歲的小女童,犯案動機與性衝動 未獲合理解決有關,引起社會軒然大波,是否落實家庭、學校的教育機制以及死 刑存廢影響犯罪防範的議題再度使輿情沸然。……這世界每個角落,每個時刻有 多少戰爭、暴力、罪行在發生著?如果人性真如孟夫子所言是那般良善的,那麼 這些罪惡究竟從何而來?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話,教育、法制又有何存在的必 要呢?當我們把作為人的道德價值定位得太高時,無怪乎孩子面對欲望衝動時, 只能一味地壓抑、質疑自我,而不是想著如何疏導解決。 我們無法否認人們有良善的一面,但是善惡究竟孰為本?孰為表象?現實和 理性都告訴我們──人性是惡的。正如鄧小虎先生所言:. 禮義產生於「積偽」,而並不以「性」為基礎。雖然人有「可以為善」的質 具,可是這些質具本身不是善的,而必須經過積偽的轉化,才能成為實踐 善的品格和德性。道德行為必然是人自主選擇的結果,而不可能是注定必 然,否則其不過是因果律之下的結果而不是道德行為。荀子的「性」「偽」. 16.

(23) 理論闡釋了禮義教化在理則上的應然和現實上的可能,並容許「注錯之當」 和「注錯之過」,從而說明了道德自主的理據和基礎。38. 唯有正視「性是人禽所共的衝動」這個事實,承認情欲之正當性,坦然面對人性 必然之惡,以現實批判代替理想評價,我們才有可能避惡揚善,具備實踐善行的 智慧。 (二)積極肯定人心可能行善,給予社會化的外部增強: 承認了人性本惡,但並不意味著人類前途將一片黑暗。欲望雖是天生的,理 性卻是後天培養的。如果沒有培養完善的理性,那人類也只不過是被欲望牽著走 的動物罷了。人之所以成為自然界萬物之靈長,並不在於完美無缺的人性,而是 在於能有認識自己的勇氣,承認人性本惡;又有判斷是非的理性,能夠棄惡揚善。 當學生懂得接納自己之後,他們才會覺得省思改變是有意義的。接納,意謂 先接受和體認自身思想、情緒、感覺、行為和價值觀的趨向,然後再針對其中出 現問題矛盾的地方加以省思。而自身會意識到矛盾產生的原因,便在於人雖然不 是孟子所言天生性善的道德人,但亦非只聽憑欲望行事的自然人。關於此部分, 曾暐傑所言中肯:. 作為「經濟人」的「自然人」在資源「稀少性」 (scarcity)下所產生的競爭 與爭奪,是以聖王才針對這個情境制定禮法,使人能夠滿足基本的欲望與 需求,而又不至於使資源匱乏;這樣的論述充滿了經濟學的智慧,並沒有 一絲形上學的內涵。是以可以了解到,荀子的思想立基於「性惡」之人, 其追求道德與秩序的途徑是先透過滿足「自然人」的需求與欲望;而這樣 的思維正是經濟學以「經濟人」為核心的思考進路。是以,似乎可以用「經 濟學」來作為荀學系統建構的形式──一種還未數字化的「經濟學」 :統括. 38. 鄧小虎:《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 ,頁 23。. 17.

(24) 了倫理學、道德學、政治學等多層次的脈絡──反倒更類似於中國傳統「經 濟學」中「經世濟民」的概念。39. 換句話說,人類具備「自然人」的自然屬性以及「經濟人」的社會屬性。自 然屬性指的就是無節制的本能和欲望,這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来而不可避免的; 而社會屬性則是通過社會生活、社會教化所獲得的,它是後天屬性。當我們說「人 性本惡」 ,指的是人性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無節制地擴張,那麼「善」則是對本能的 合理節制。儘管人的惡性自然傾向於無限擴張的趨勢,但是人類世界並沒有在人 欲横流中毀滅的最主要原因,便在於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後天教化加以改造。 當人的欲望需求無限向外擴張的時候,如果社會屬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瀾,那 麼人性就會更加堕落;反之,如果整個社會倡導避惡揚善,那麼人性就有可能向 善的方向發展。 因此,當學生體認到自己動物本能的需求、利己的想法無限上綱至將為大眾 所唾棄的地步時,其實正是禮法發揮效用的證明。也因為接納「性本惡」的自身, 才能夠無懼地省思如何作為始能符合社會期待。社會化,為群體所接受,便是外 部給予「經濟人」的正面增強、「注錯之當」40的良善結果。. 第三節 論題歧途: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既以釐清荀子人性論的思想精神為撰文之主要動機,勢必得對前文提及 各種《荀子》人性論不同的詮釋,作一詳實之檢視。但荀子人性論博大精深,諸 家見解各有其精闢之處,礙於筆者在學術界上資歷尚淺,又期許自身能為荀學研 究貢獻棉薄之力,因此諸多考慮之後,決定將論文的研究範圍縮小,以「性可善 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為題,亦嘗試以認知語言學方法為研究進路之一, 39. 曾暐傑: 《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17 年) ,頁 46-47。 40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186。. 18.

(25) 企盼開展荀學研究不同的風貌。 一、. 本文之研究範圍:. 本文擬將研究範圍鎖定在「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這一方向, 主要有以下三點考量: (一) 「人性向惡」、「順性為惡」都無礙「性惡」的真義: 先秦以來,對「性」字最沒有爭議的定義,大抵正如告子所言: 「生之謂性。」 41. 就算是常為學者所對舉的荀、孟二人,也僅是對「性」的內涵在認知上有所不同. 42. ,但對「性」的定義可說是一致的,所以無論是孟子所謂「不學而能者」 、 「不慮. 而知者」 (〈盡心上〉)43,抑或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 (〈正名〉)44、 「凡 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性惡〉)45,所指涉的皆為「性」是「天 生本有」的概念。徐復觀先生也對「性」做一統整性的定義: 「指人生而即有之欲 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說之『本能』。」46 既然「性」意謂著「生而本有」之概念,那麼將《荀子》性惡論理解為荀子 主張「人性本惡」 ,便絲毫無唐突之處了。只是晚近學者大多意圖從荀子性惡論中 找尋內在價值根源,因此強調荀子所謂「惡」僅在於「順是」 (依從欲望而不節制) 的前提下才會發生,而有陳大齊先生主張荀子「人性向惡論」 、牟宗三先生主張荀 子「順性為惡論」等不同的說法。 但荀子既言「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性惡〉)47,代表「性」有轉化 而行善的可能,這由惡轉善的過程,也是《荀子》性惡論有其真正價值之處。那 41.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孟子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07 年), 頁 193。 42 孟子「即心言性」 ,請參見唐君毅: 〈孟子言性新論〉 ,收入《唐君毅全集卷十八‧哲學論集》 (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 ,頁 3-9。荀子「以欲為性」 ,請參見蔡仁厚: 《孔孟荀哲學》 (臺北: 學生書局,1988 年) ,頁 390。 4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孟子注疏》,頁 232。 44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672。 45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705。 4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臺北:商務印書館,2007 年) ,頁 6。 47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709。. 19.

(26) 麼無論是「人性向惡」或是「順性為惡」都無礙「性惡論」的真義,因此本文不 擬細究。 (二)「荀子性善說」版本已有學者考察獻疑: 正如前文所述, 「性惡」雖是荀子人性論的特色,但是相對應人性(欲望、衝 動)可能造成的惡果,荀子提出一套由「士」而至「聖人」的修養工夫,勸勉人 們經由「學」而建立以禮義為基礎的社會規範,才是其性惡論的價值所在。 然而近代學者大多忽略在荀子以為的「善」是立基於人性之外的禮義制度, 反而不斷由「善」的內在根源與價值追求來闡釋《荀子》的性惡論,這樣的荀學 研究趨勢,也不禁讓人產生了與曾暐傑先生相同的困惑:. 說性善的孟子與談性惡的荀子,為何會相似到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或只 是用詞上的差異呢?然而這樣的情形也越來越成為研究荀子性惡論的趨 勢。……在闡發荀子的價值之後,卻不禁讓人有種為什麼儒學史上又多了 一個「孟子」的錯覺。48. 如果荀、孟對人性的看法並無差別,那麼荀子似乎也沒必要在〈性惡〉篇裡明白 地以「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之後大篇幅的論述49來否定孟子的性善說了。 況且, 「性善」是否足以恰當地詮釋荀子的人性論呢?關於這一課題,蕭振聲 先生也已在其大作〈荀子性善說獻疑〉一文中,針對傅佩榮先生的「人性向善論」、 劉又銘先生的「弱性善觀」 ,以及路德斌先生的「形上性善論」等三種荀子性善說 的版本,提出了中肯的分析與考察,由此論證「性善」或非闡釋荀子人性論的理 想模式。50既有前人種樹,筆者恐無更卓越的見識,為了避免班門弄斧之拙,貽笑 大方,在此文也擬略過對荀子性善說的梳理。. 48 49 50.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 ,頁 24。 請參照〔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 ,頁 711-714。 請參照蕭振聲:〈荀子性善說獻疑〉 ,《東吳哲學學報》第 34 期(2016 年 8 月) ,頁 61-96。. 20.

(27) (三)「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版本迄今尚未被梳理檢討: 相對於「荀子性善說」,「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似乎是更為保險的詮釋 進路,畢竟採取的是中間路線,乍看之下,很難言其不是。綜觀學術界,迄今亦 尚未有學者對此類說法提出梳理檢討,因而筆者大膽以此為研究範圍,鎖定其中 較具規模者為代表:莊錦章先生〈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馮耀明先生〈荀子人 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性惡論, 還是性朴論?〉等三篇大作,進行一系列的檢視工作,意欲使讀者明晰莊、馮、 周三位學者的主張對荀子人性論的詮釋或有不全之處,以維護「性惡論」在荀子 學說中的核心地位。 二、. 本文之研究方法:. 有別於當代學者討論荀子性惡論時,多被形上學思維所制約,以「內在價值 (善)」為思考核心的進路,本文意欲跳脫孟子性善論的框架,順著《荀子》論心 性之分、性偽之別的脈絡來思考「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適切性,並嘗 試以認知語言學作為探索荀子人性論的一種進路,企盼以另一種思維模式,重新 展現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茲扼要說明如下: (一)梳理版本內部矛盾: 首先必須針對莊、馮、周三位學者「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內容,做一 詳實的整理及檢討。大致上而言,此三家悉以「性可善可惡」界定荀學,但要旨 則互有異同,除了讓讀者更有效率地掌握三位學者各自的學說大要之外,重點還 是在於梳理版本內部的矛盾之處,並試圖為「荀子道性可善可惡」此一新詮略獻 異議,提出筆者自己的見解及援引當代學人相關的研究資料佐證,以提供更恰當 適合的說法,以此論證上述三位學者「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無論是基本 立場、方法進路和詮釋進路似乎無不可商榷之處。 (二)結合原典概念分析: 儘管「性可善可惡說」為荀子人性論開展出了嶄新的研究路徑,得到學界不. 21.

(28) 少的支持,唯深入討論仍嫌不足,批判反省的工作亦有待進行。因此本文希冀結 合《荀子》原典,藉由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以明晰荀子人性論的真正意涵。並在 原典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心∕性之分」、「性∕偽之別」、「可∕能之異」等若干 關鍵問題,而這些問題或許反映出「性可善可惡」未必是理解荀子人性論的適當 途徑。荀子亦勢必無法將「性可善可惡」的觀念納入其哲學體系──因為對荀子 而言,「性可善可惡」並不能完整表達其對「人性」之概念。 (三)輔以認知語言學角度切入: 在先秦思想家裡頭,荀子是著名的經驗主義論者。根據經驗主義的觀點,人 的思想概念先於語言,對於外界的認知皆累積於日常生活的體驗,但人們對於同 一事件可能也因著重之處有異,而有不同層面的認知:例如諸子對人性∕人心有 不同的見解,便有相應的引喻說明。51而認知語言學的方法與理念可嘗試作為荀學 研究的一種進路與正當性外,其隱喻(metaphor)的基本原理便是用一具體概念來 理解另一抽象概念,亦與荀子的經驗主義思維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對於詮釋荀子 的性惡論可以說是有著高度的開展性。歷來對荀子人性論的研究著作頗豐,但鮮 少以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切入篇章理解者,因此筆者希冀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 發,以心理空間理論及意象基模為基礎,透過詞彙的分析,提供另一種詮釋荀子 性惡論的角度。. 51. 告子、孟子、荀子對人性∕人心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即便都曾以「水」為喻來說明人性∕人心,但 因著重的論點有異,因此也有相應的引喻說明。告子曰: 「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 西方則西流。」告子以水之無分於東西的特性為喻,說明人性無分於善與不善也。請參照〔宋〕朱 熹集註: 《四書集註》 (臺南:大孚書局,1983 年) ,頁 157。孟子則曰: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 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孟子以過顙之水、在山之水為喻,說明人沒有不善的,就像水沒有不往低處流的; 但若有違逆本性的行為,是因為外在的情勢迫使它這樣的。請參照〔宋〕朱熹集註: 《四書集註》, 頁 157-158。而荀子曰:「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鬒 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導之 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荀子則以盤中的水為喻,說明即使「人心」 有認知正道的潛能,但也容易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微風過之) ,而無法觀照真理。因此必須用正 確的道理來引導「人心」 ,用高潔的品德來培養它,外物就不能使它傾斜不正,那就能夠判定是非、 決斷嫌疑了。請參照〔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頁 656-657。. 22.

(29) 第四節 柳暗花明:本文的思想藍圖 以上論述了本文試圖以「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為題,以捍衛 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並也將研究進路、方法與範圍作一說明。現在,筆者 將展示本文寫作的思想藍圖──即章節的安排與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除第一章為緒論外,以下茲針對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內容作 一介紹與鋪陳: 第二章為「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 。本 章是本文之重心所在,將先對莊錦章先生〈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馮耀明先生 〈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 性惡論,還是性朴論?〉之大作,做一簡明扼要的介紹,以便讀者對於三位先生 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的論點有著明確的認知,此是為第一節的重點。 在介紹完三位先生對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定義後,筆者將接著在第二節疏理 此三篇論文研究進路的異同之處,並分述三位先生詮釋內部理論各自的缺點,以 明晰「性可善可惡」的意義與內涵。順著這個脈絡,我將在第三節論述「性可善 可惡」未能周全地說明荀子的人性思想而有待商榷、省思之處,在「性惡論」中 均能得到合宜的解釋。最後推論出「性本惡」較「性可善可惡」更能完整詮釋《荀 子》文本的其他議題。 第三章為「由寓言到隱喻: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 。綜觀持荀子主張「性 可善可惡」一派之論述,大抵皆否定性的初質為惡,認為荀子的「性」與告子之 「性」相同,為一動物原初本能,無關善惡,進而主張欲望為道德中立。筆者將 在這章以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切入,試圖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以釐清 荀子所認為人禽共有之「欲」實為惡的。在第一節裡,筆者將介紹相關的語言學 理論背景:包括框架理論、心理空間理論、意象基模的基本概念……等,作為本 文語料的分析架構。第二節則針對《荀子‧富國》篇「處女遇盜」的寓言作分析,. 23.

(30) 以說明荀子的「禮」具有一種由外而内的制約性,並不同於孟子四端「非由外鑠, 我固有之」的「辭讓之心」。第三節透過詞彙的分析,誘導出荀子如何藉〈禮論〉 篇中有關「禮」與「欲」之隱喻的運作過程來建構禮與欲的框架,而這些框架又 是如何變成不同的來源域,並且投射到單一的目標域,提供另一種詮釋荀子性惡 論的角度。最後結合第二節、第三節的內容,作出「人類社會對禮義的需求,實 為『性(欲)惡』的結果」之推論。 第四章為「由士人到聖人:剖析《荀子》超凡入聖的可能」 。筆者將在此章詳 細說明持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一派的學者,忽略了荀子對「可以」與「能」 的定義不同:首先闡明即使荀子性惡論常因其中沒有價值根源而被批判,但無礙 其價值體系(也就是禮義)的建立,因為禮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經驗積習而成的 規範,而且此正顯現出荀子性惡論的特色與必要,這是第一節的論述重點。第二 節筆者將說明順著荀子「認知心」的脈絡,我們就可以疏理出儘管荀子言性惡, 但人依舊可以為善的合理性;當然,因為心知作用並沒有道德性,在未認可「道」 之前,是有為惡之必然性的。因此荀子曰: 「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 (〈正名〉)52第三節則論述人之必然為惡,因此塗人「能」為桀跖,來自人性驅動 之必然。由此,在第四節將說明塗人「可」成堯禹,則來自積偽習成之事功,那 並非一瞬的善念即可成就,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修養功夫才能達到的境界。綜上所 述,推論出荀子言「可」與「能」,支持其對性惡論的主張。 第五章為結論,總括全文重點,認為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是倒 果為因的說法,將置孟荀於殊途同歸的謬誤;再者,文中對禮義的論述,可知「人 性本惡」維繫著荀子對禮與義的堅持。因此做出「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 之困難與挑戰的結論,以維護「性惡」在荀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52.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694。. 24.

(31) 第二章 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 先秦子書,往往經過長時間的過程才得以成書。荀子僅寫了幾萬字的手稿1, 經過後學們不斷傳授、增刪,至唐代楊倞把西漢劉向所編之篇目順序做了一些調 整,最顯眼的是把〈性惡〉篇排序提前,從第二十六篇升至第二十三篇。楊倞對 此解釋: 「舊第二十六,今以是荀卿論議之語,故亦升在上。」2此語可見:楊倞肯 定〈性惡〉篇是荀子自己寫的,而劉向則認為它出自荀子後學之手。再者,學者 分析〈性惡〉篇的文本結構,認為其中有太多的不一致、前後矛盾,如:對「知 仁義法正之質」和「能仁義法正之具」的肯定,就與對性惡的斷定相矛盾。因之 以孟學本位,尊孟抑荀的緣故,近代學者多不再以性惡論非難荀子,反而多認為 其所謂的性惡論,並非「人性本惡」 ,人應是具有內在價值根源的,因此將荀子人 性說另作詮釋者,不在少數。 蕭振聲先生所著〈荀子性善說獻疑〉對於荀子性善說版本,提出了有力的分 析考察,以論證「性善」或非詮釋荀子人性論的理想模式。而馮耀明先生對荀子 人性論的論述立場可說是「性可善可惡」之屬,相較於該文所檢討的三種荀子性 善說版本,或許是較為周延的說法。3 因此,本章試分析晚近有關荀子性可善可惡之論述代表作──莊錦章先生〈荀 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4、馮耀明先生〈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 1. 「荀卿,趙人。……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請參見 楊家駱主編: 《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 (臺北:鼎文書局,1987 年) ,頁 1156。 2 〔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年) ,頁 703。 3 蕭先生認為馮耀明先生主張「性惡」只意謂「順性為惡」以及荀子為一「善惡的後效論者」,且 包含在「性」外延中的心慮之「偽」又是人性中致善的積極因素,則可知在馮先生心中,荀子的人 性論實為一「性可善可惡」說。較諸該文所檢討的三種荀子性善說版本,馮先生的荀子詮釋不僅視 野更為全面,而且立論更為妥當。參見蕭振聲: 〈荀子性善說獻疑〉 , 《東吳哲學學報》第 34 期(2016 年 8 月) ,頁 86。 4 莊錦章: 〈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1 期,2003 年 12 月,頁 185-210。. 25.

(32) 糾謬〉5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朴論?〉6此三篇大作,提 出拙見,以證荀子性惡說在其思想中的根本重要性。. 第一節 主張荀子「性可善可惡」之研究著作介紹 本文所謂「性可善可惡」 ,即《孟子》中公都子所轉述的四種人性論7之一: 「性 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這種理論主張人性本身雖無所謂善或不善,但人性卻含 藏著既可成就善、亦可成就惡的潛力或可能性。而人性之實現為善或為惡,則是 取決於後天的環境或受客觀條件的引導驅使。 以下將逐一簡明扼要地介紹莊錦章先生、馮耀明先生、周熾成先生為文的重 要理據,以便讀者對於三位先生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的論點能有明 確的認知: 一、 莊錦章先生──「以義言性」的研究進路 莊錦章先生論證直言荀子發展主張的便是「性可善可惡」 。莊錦章先生從《孟 子.告子上》中,孟子的門徒公都子陳列出盛行的四種人性觀點出發,將第二種 觀點與其他觀點進行比較,使讀者清楚認識每種觀點之間的差異,並證明荀子所 持的觀點為其中的第二種──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儘管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類似於荀子8,但是告子並未對仁義的制度 化有任何進一步的說明。然而荀子除了注意到感覺、欲望與食欲是人性的本質部 分以外,也發現人類具有對社會成員加以差等區分的能力(義)9,此能力亦區辨 5. 馮耀明: 〈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4 期, 2005 年 7 月,頁 169-230。 6 周熾成: 〈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朴論?〉 , 《江淮論壇》第 5 期,2016 年 10 月,頁 82-89。 7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 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 『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 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 ,然則彼皆非與?」 ( 〈告子上〉 )請參見〔宋〕朱熹集註: 《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83 年) ,頁 160-161。 8 對於告子及荀子二者而言, 「性」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並且仁義是種由外向內的烙印。 9 〈王制〉篇有云: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26.

(33) 人禽的不同10,是可使人們知善行善的一種認知性與手段性能力。但是莊錦章先生 主張這些能力本身並非道德的能力,而且不具有任何原初的道德結構,這樣的意 義不同於孟子的立場。11 而「義」這樣使個人變為有序的能力與使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將有賴於一些 條件(典範、教師)的存在,並以「治」與「禮義」為基礎的前提下,才能產生 社會秩序的「善」 。莊錦章先生結合這些能力、性格與條件來解釋為何人性具有為 善和為惡的能力,在此意義下, 「人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主張才得以成立。 二、 馮耀明先生──「以心言性」的研究進路 馮耀明先生認為傳統的詮釋多以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但荀子〈性惡〉篇言「性」 側重指人生而有之本能及需要,意在反駁孟子權威性的性善之說,自有其策略性 的考慮。從後世的觀點看,可知荀子所言之「性」與孟子所言之「性」實非同一 概念。此外,荀子主「性惡」也只是依字面意義而立之說,若深一層分析,可知 其實非真以性之本身為惡,而是以順情性,縱慾望而不加節制,以致爭、亂、窮 為惡。再者,荀子主張以禮養欲,不以欲之多寡定善惡,顯示他並不是一個性本 惡論者,而是一個善惡的後效論者。 順荀子所言「善如何可能」之解說,馮耀明先生認為荀子的「偽」概念可有 二義,值得進一步的探索。他分析在〈正名〉篇中「偽」字的兩種不同而相關的 用法:其一表示人性中的某些潛能,另一表示行為的後果。並引用路德賦先生的.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請參照〔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325。 10 〈非相〉篇亦云:「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 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 故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 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請參照〔清〕王先謙 撰: 《荀子集解》,頁 209-211。 11 荀子不像孟子把「義」看做一種內在原初的道德感。對於荀子而言,這些能力反而是為了進入 建立這樣結構的過程所需的材料。 〈性惡〉篇所謂: 「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則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 請參照〔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714。以瓦器是陶工製造的,但不能說瓦器就是陶工的本 性為例,說明禮義是聖人制定的,但並非聖人的本性。. 27.

(34) 文章做了一個非常深入的分析,認為荀子所言「偽」之第一義與《郭店老子》的 「. 」類似,所指乃心慮之能動性。若詳細論之,此可包括「可以知仁義法正之. 質」和「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兩種知能。這都是人人所同具而本有者,換言之, 亦即可包含在荀子所言「性」一概念的外延之中。 最後馮耀明先生以上述觀點論證王念孫及王先謙等人將〈榮辱〉篇中二十三 字視為衍文12之不確,從而為荀子的人性論提供一個較確當和較融貫明白的新解 釋,斷定荀子的人性論中實肯定有致善的積極因素。 馮耀明先生雖未如莊錦章先生那般明言「性可善可惡」 ,但其所謂「順性為惡」 及「心慮之能動性」(即郭店楚簡所發現之「. 」一字)可包含在荀子所言「性」. 一概念的外延之中,亦即承認人性中有致善的積極因素,都可說明馮先生亦主張 荀子的人性論為「可善可惡」。 三、 周熾成先生──「以朴言性」的研究進路 周熾成先生認為以荀子為性惡論者是一種強大的歷史慣性,主要依據是《荀 子》全書中的〈性惡〉篇。但是,全書除〈性惡〉篇之外還有很多地方討論人性。 劉念親先生就曾詳細考察《荀子》一書中在〈性惡〉篇之外對人性的大量論述, 發現它們全無性惡之意,並且還注意到〈禮論〉篇中「性者,本始材朴」的說法, 並以此說法來作為荀子本人對人性看法的關鍵。兒玉六郎則繼承劉念親先生的說 法,把荀子的人性論明定為「性朴論」 。周熾成先生支持劉念親的看法,並為之提 供新的論證。但是,他對兒玉六郎以性朴論來解釋〈性惡〉篇,十分不以為然。 因為〈性惡〉篇經考據應不出自荀子本人,而是出自其後學。多種證據表明:荀 12.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 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 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 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 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 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 ( 〈榮辱〉 )王念孫認為其中『』內二十三字涉上文而衍下文「為 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云云,與上文「在埶注錯習俗之所積耳」一句緊相承接,若 加此二十三字則隔斷上下語脈絡,故知為衍文。請參照〔清〕王先謙撰: 《荀子集解》 ,頁 188-189。.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中邊分別論》「真實品」的三性思想之探討.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人物姓名(身份) 觀點 / 立場 論據 何先生 (老闆) 贊成加價 可增加收入. 陳太 (市民)

我認為引文較能達到「懲惡勸善」的效果。引文中詳細描述宋康王的惡行,例如無理殘害 百姓身體,

策劃較為周全的學校,能善用質性和量性 的評估數據,辨識學生需要加強的質素,並根

’phags pa’i lam gyi rigs kyang zag pa med pa’i lam gyi bdag nyid ma yin gyi / ’on kyang rgyud gang la nyon mongs pa dang 28 shes bya’i sgrib pa’i sa bon srab pa’i phy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