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題歧途: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一章 緒論:人性論由理想到現實之歸程

第三節 論題歧途: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

筆者既以釐清荀子人性論的思想精神為撰文之主要動機,勢必得對前文提及 各種《荀子》人性論不同的詮釋,作一詳實之檢視。但荀子人性論博大精深,諸 家見解各有其精闢之處,礙於筆者在學術界上資歷尚淺,又期許自身能為荀學研 究貢獻棉薄之力,因此諸多考慮之後,決定將論文的研究範圍縮小,以「性可善 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為題,亦嘗試以認知語言學方法為研究進路之一,

39 曾暐傑:《孟子之後──荀子「倫理經濟學」的建構及其儒學回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 學系博士論文,2017 年),頁 46-47。

40〔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186。

企盼開展荀學研究不同的風貌。

一、 本文之研究範圍:

本文擬將研究範圍鎖定在「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這一方向,

主要有以下三點考量:

(一)「人性向惡」、「順性為惡」都無礙「性惡」的真義:

先秦以來,對「性」字最沒有爭議的定義,大抵正如告子所言:「生之謂性。」

41就算是常為學者所對舉的荀、孟二人,也僅是對「性」的內涵在認知上有所不同

42,但對「性」的定義可說是一致的,所以無論是孟子所謂「不學而能者」、「不慮 而知者」(〈盡心上〉)43,抑或荀子所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正名〉)44、「凡 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性惡〉)45,所指涉的皆為「性」是「天 生本有」的概念。徐復觀先生也對「性」做一統整性的定義:「指人生而即有之欲 望、能力等而言,有如今日所說之『本能』。」46

既然「性」意謂著「生而本有」之概念,那麼將《荀子》性惡論理解為荀子 主張「人性本惡」,便絲毫無唐突之處了。只是晚近學者大多意圖從荀子性惡論中 找尋內在價值根源,因此強調荀子所謂「惡」僅在於「順是」(依從欲望而不節制)

的前提下才會發生,而有陳大齊先生主張荀子「人性向惡論」、牟宗三先生主張荀 子「順性為惡論」等不同的說法。

但荀子既言「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性惡〉)47,代表「性」有轉化 而行善的可能,這由惡轉善的過程,也是《荀子》性惡論有其真正價值之處。那

41〔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07 年),

頁 193。

42 孟子「即心言性」,請參見唐君毅:〈孟子言性新論〉,收入《唐君毅全集卷十八‧哲學論集》(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年),頁 3-9。荀子「以欲為性」,請參見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

學生書局,1988 年),頁 390。

43〔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232。

44〔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672。

45〔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705。

4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印書館,2007 年),頁 6。

47〔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709。

麼無論是「人性向惡」或是「順性為惡」都無礙「性惡論」的真義,因此本文不 擬細究。

(二)「荀子性善說」版本已有學者考察獻疑:

正如前文所述,「性惡」雖是荀子人性論的特色,但是相對應人性(欲望、衝 動)可能造成的惡果,荀子提出一套由「士」而至「聖人」的修養工夫,勸勉人 們經由「學」而建立以禮義為基礎的社會規範,才是其性惡論的價值所在。

然而近代學者大多忽略在荀子以為的「善」是立基於人性之外的禮義制度,

反而不斷由「善」的內在根源與價值追求來闡釋《荀子》的性惡論,這樣的荀學 研究趨勢,也不禁讓人產生了與曾暐傑先生相同的困惑:

說性善的孟子與談性惡的荀子,為何會相似到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或只 是用詞上的差異呢?然而這樣的情形也越來越成為研究荀子性惡論的趨 勢。……在闡發荀子的價值之後,卻不禁讓人有種為什麼儒學史上又多了 一個「孟子」的錯覺。48

如果荀、孟對人性的看法並無差別,那麼荀子似乎也沒必要在〈性惡〉篇裡明白 地以「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之後大篇幅的論述49來否定孟子的性善說了。

況且,「性善」是否足以恰當地詮釋荀子的人性論呢?關於這一課題,蕭振聲 先生也已在其大作〈荀子性善說獻疑〉一文中,針對傅佩榮先生的「人性向善論」、

劉又銘先生的「弱性善觀」,以及路德斌先生的「形上性善論」等三種荀子性善說 的版本,提出了中肯的分析與考察,由此論證「性善」或非闡釋荀子人性論的理 想模式。50既有前人種樹,筆者恐無更卓越的見識,為了避免班門弄斧之拙,貽笑 大方,在此文也擬略過對荀子性善說的梳理。

48 曾暐傑:〈打破性善的誘惑──重探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頁 24。

49 請參照〔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711-714。

50 請參照蕭振聲:〈荀子性善說獻疑〉,《東吳哲學學報》第 34 期(2016 年 8 月),頁 61-96。

(三)「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版本迄今尚未被梳理檢討:

相對於「荀子性善說」,「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似乎是更為保險的詮釋 進路,畢竟採取的是中間路線,乍看之下,很難言其不是。綜觀學術界,迄今亦 尚未有學者對此類說法提出梳理檢討,因而筆者大膽以此為研究範圍,鎖定其中 較具規模者為代表:莊錦章先生〈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馮耀明先生〈荀子人 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性惡論,

還是性朴論?〉等三篇大作,進行一系列的檢視工作,意欲使讀者明晰莊、馮、

周三位學者的主張對荀子人性論的詮釋或有不全之處,以維護「性惡論」在荀子 學說中的核心地位。

二、 本文之研究方法:

有別於當代學者討論荀子性惡論時,多被形上學思維所制約,以「內在價值

(善)」為思考核心的進路,本文意欲跳脫孟子性善論的框架,順著《荀子》論心 性之分、性偽之別的脈絡來思考「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適切性,並嘗 試以認知語言學作為探索荀子人性論的一種進路,企盼以另一種思維模式,重新 展現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茲扼要說明如下:

(一)梳理版本內部矛盾:

首先必須針對莊、馮、周三位學者「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內容,做一 詳實的整理及檢討。大致上而言,此三家悉以「性可善可惡」界定荀學,但要旨 則互有異同,除了讓讀者更有效率地掌握三位學者各自的學說大要之外,重點還 是在於梳理版本內部的矛盾之處,並試圖為「荀子道性可善可惡」此一新詮略獻 異議,提出筆者自己的見解及援引當代學人相關的研究資料佐證,以提供更恰當 適合的說法,以此論證上述三位學者「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版本,無論是基本 立場、方法進路和詮釋進路似乎無不可商榷之處。

(二)結合原典概念分析:

儘管「性可善可惡說」為荀子人性論開展出了嶄新的研究路徑,得到學界不

少的支持,唯深入討論仍嫌不足,批判反省的工作亦有待進行。因此本文希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