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柳暗花明:本文的思想藍圖

第一章 緒論:人性論由理想到現實之歸程

第四節 柳暗花明:本文的思想藍圖

以上論述了本文試圖以「性可善可惡?──荀子人性論再探」為題,以捍衛 荀子性惡論的意義與價值,並也將研究進路、方法與範圍作一說明。現在,筆者 將展示本文寫作的思想藍圖──即章節的安排與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除第一章為緒論外,以下茲針對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內容作 一介紹與鋪陳:

第二章為「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本 章是本文之重心所在,將先對莊錦章先生〈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馮耀明先生

〈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

性惡論,還是性朴論?〉之大作,做一簡明扼要的介紹,以便讀者對於三位先生 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的論點有著明確的認知,此是為第一節的重點。

在介紹完三位先生對荀子「性可善可惡說」的定義後,筆者將接著在第二節疏理 此三篇論文研究進路的異同之處,並分述三位先生詮釋內部理論各自的缺點,以 明晰「性可善可惡」的意義與內涵。順著這個脈絡,我將在第三節論述「性可善 可惡」未能周全地說明荀子的人性思想而有待商榷、省思之處,在「性惡論」中 均能得到合宜的解釋。最後推論出「性本惡」較「性可善可惡」更能完整詮釋《荀 子》文本的其他議題。

第三章為「由寓言到隱喻: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綜觀持荀子主張「性 可善可惡」一派之論述,大抵皆否定性的初質為惡,認為荀子的「性」與告子之

「性」相同,為一動物原初本能,無關善惡,進而主張欲望為道德中立。筆者將 在這章以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切入,試圖建構《荀子》禮與欲的框架,以釐清 荀子所認為人禽共有之「欲」實為惡的。在第一節裡,筆者將介紹相關的語言學 理論背景:包括框架理論、心理空間理論、意象基模的基本概念……等,作為本 文語料的分析架構。第二節則針對《荀子‧富國》篇「處女遇盜」的寓言作分析,

以說明荀子的「禮」具有一種由外而内的制約性,並不同於孟子四端「非由外鑠,

我固有之」的「辭讓之心」。第三節透過詞彙的分析,誘導出荀子如何藉〈禮論〉

篇中有關「禮」與「欲」之隱喻的運作過程來建構禮與欲的框架,而這些框架又 是如何變成不同的來源域,並且投射到單一的目標域,提供另一種詮釋荀子性惡 論的角度。最後結合第二節、第三節的內容,作出「人類社會對禮義的需求,實 為『性(欲)惡』的結果」之推論。

第四章為「由士人到聖人:剖析《荀子》超凡入聖的可能」。筆者將在此章詳 細說明持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一派的學者,忽略了荀子對「可以」與「能」

的定義不同:首先闡明即使荀子性惡論常因其中沒有價值根源而被批判,但無礙 其價值體系(也就是禮義)的建立,因為禮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經驗積習而成的 規範,而且此正顯現出荀子性惡論的特色與必要,這是第一節的論述重點。第二 節筆者將說明順著荀子「認知心」的脈絡,我們就可以疏理出儘管荀子言性惡,

但人依舊可以為善的合理性;當然,因為心知作用並沒有道德性,在未認可「道」

之前,是有為惡之必然性的。因此荀子曰:「故治亂在於心之所可,亡於情之所欲。」

(〈正名〉)52第三節則論述人之必然為惡,因此塗人「能」為桀跖,來自人性驅動 之必然。由此,在第四節將說明塗人「可」成堯禹,則來自積偽習成之事功,那 並非一瞬的善念即可成就,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修養功夫才能達到的境界。綜上所 述,推論出荀子言「可」與「能」,支持其對性惡論的主張。

第五章為結論,總括全文重點,認為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是倒 果為因的說法,將置孟荀於殊途同歸的謬誤;再者,文中對禮義的論述,可知「人 性本惡」維繫著荀子對禮與義的堅持。因此做出「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 之困難與挑戰的結論,以維護「性惡」在荀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5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694。

第二章

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

先秦子書,往往經過長時間的過程才得以成書。荀子僅寫了幾萬字的手稿1, 經過後學們不斷傳授、增刪,至唐代楊倞把西漢劉向所編之篇目順序做了一些調 整,最顯眼的是把〈性惡〉篇排序提前,從第二十六篇升至第二十三篇。楊倞對 此解釋:「舊第二十六,今以是荀卿論議之語,故亦升在上。」2此語可見:楊倞肯 定〈性惡〉篇是荀子自己寫的,而劉向則認為它出自荀子後學之手。再者,學者 分析〈性惡〉篇的文本結構,認為其中有太多的不一致、前後矛盾,如:對「知 仁義法正之質」和「能仁義法正之具」的肯定,就與對性惡的斷定相矛盾。因之 以孟學本位,尊孟抑荀的緣故,近代學者多不再以性惡論非難荀子,反而多認為 其所謂的性惡論,並非「人性本惡」,人應是具有內在價值根源的,因此將荀子人 性說另作詮釋者,不在少數。

蕭振聲先生所著〈荀子性善說獻疑〉對於荀子性善說版本,提出了有力的分 析考察,以論證「性善」或非詮釋荀子人性論的理想模式。而馮耀明先生對荀子 人性論的論述立場可說是「性可善可惡」之屬,相較於該文所檢討的三種荀子性 善說版本,或許是較為周延的說法。3

因此,本章試分析晚近有關荀子性可善可惡之論述代表作──莊錦章先生〈荀 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4、馮耀明先生〈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

1「荀卿,趙人。……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請參見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 年),頁 1156。

2〔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 年),頁 703。

3 蕭先生認為馮耀明先生主張「性惡」只意謂「順性為惡」以及荀子為一「善惡的後效論者」,且 包含在「性」外延中的心慮之「偽」又是人性中致善的積極因素,則可知在馮先生心中,荀子的人 性論實為一「性可善可惡」說。較諸該文所檢討的三種荀子性善說版本,馮先生的荀子詮釋不僅視 野更為全面,而且立論更為妥當。參見蕭振聲:〈荀子性善說獻疑〉,《東吳哲學學報》第 34 期(2016 年 8 月),頁 86。

4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1 期,2003 年 12 月,頁 185-210。

糾謬〉5以及周熾成先生〈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朴論?〉6此三篇大作,提 出拙見,以證荀子性惡說在其思想中的根本重要性。

第一節 主張荀子「性可善可惡」之研究著作介紹

本文所謂「性可善可惡」,即《孟子》中公都子所轉述的四種人性論7之一:「性 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這種理論主張人性本身雖無所謂善或不善,但人性卻含 藏著既可成就善、亦可成就惡的潛力或可能性。而人性之實現為善或為惡,則是 取決於後天的環境或受客觀條件的引導驅使。

以下將逐一簡明扼要地介紹莊錦章先生、馮耀明先生、周熾成先生為文的重 要理據,以便讀者對於三位先生主張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的論點能有明 確的認知:

一、 莊錦章先生──「以義言性」的研究進路

莊錦章先生論證直言荀子發展主張的便是「性可善可惡」。莊錦章先生從《孟 子.告子上》中,孟子的門徒公都子陳列出盛行的四種人性觀點出發,將第二種 觀點與其他觀點進行比較,使讀者清楚認識每種觀點之間的差異,並證明荀子所 持的觀點為其中的第二種──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儘管告子「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類似於荀子8,但是告子並未對仁義的制度 化有任何進一步的說明。然而荀子除了注意到感覺、欲望與食欲是人性的本質部 分以外,也發現人類具有對社會成員加以差等區分的能力(義)9,此能力亦區辨

5 馮耀明:〈荀子人性論新詮:附〈榮辱〉篇 23 字衍之糾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4 期,

2005 年 7 月,頁 169-230。

6 周熾成:〈荀子人性論:性惡論,還是性朴論?〉,《江淮論壇》第 5 期,2016 年 10 月,頁 82-89。

7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

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 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告子上〉)請參見〔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南:大孚書局,1983 年),頁 160-161。

8 對於告子及荀子二者而言,「性」在道德上是中立的,並且仁義是種由外向內的烙印。

9〈王制〉篇有云:「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

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禽的不同10,是可使人們知善行善的一種認知性與手段性能力。但是莊錦章先生 主張這些能力本身並非道德的能力,而且不具有任何原初的道德結構,這樣的意 義不同於孟子的立場。11

而「義」這樣使個人變為有序的能力與使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將有賴於一些 條件(典範、教師)的存在,並以「治」與「禮義」為基礎的前提下,才能產生 社會秩序的「善」。莊錦章先生結合這些能力、性格與條件來解釋為何人性具有為 善和為惡的能力,在此意義下,「人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主張才得以成立。

二、 馮耀明先生──「以心言性」的研究進路

馮耀明先生認為傳統的詮釋多以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但荀子〈性惡〉篇言「性」

側重指人生而有之本能及需要,意在反駁孟子權威性的性善之說,自有其策略性 的考慮。從後世的觀點看,可知荀子所言之「性」與孟子所言之「性」實非同一

側重指人生而有之本能及需要,意在反駁孟子權威性的性善之說,自有其策略性 的考慮。從後世的觀點看,可知荀子所言之「性」與孟子所言之「性」實非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