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之商榷

第二章 由性惡到性朴:探究「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的商榷

第三節 「性可善可惡」作為荀子人性論之商榷

上一節對莊、馮、周三位先生所主張的荀子人性論為「性可善可惡」之詮釋 已作出重點介紹,並分述三位先生詮釋內部理論各自的缺點。這一節的工作主要

31 周熾成:〈儒家性朴論:以孔子、荀子、董仲舒為中心〉,《社會科學》第 10 期(2014 年 12 月),

頁 123。

是提出三位先生詮釋外部的應用問題,或無法說明荀子文本的某些說法,其詮釋 之缺點或理論的困難有兩處相同點,茲論證如下:

一、 忽略《荀子》心、性之隔及性(眚)、偽( )之分

歷來孟荀的人性說總為學者對舉,若要深論性善性惡之別,勢必先對「性」

字之內涵指涉作一明確之判別。其中唐君毅先生對孟子人性說提出之論點尤為精 闢,唐先生認為孟子之性非謂動物本能之欲望而言,而是就「人之所以為人」之 特質論性,換言之,孟子只以仁義禮智為性,更由推論《孟子》文意脈絡得到「即 心言性」32的觀點。孟子人之性善的立論點在於:四端之心,乃我固有之,非由外 鑠我也,因此以「乍見孺子入井」為例,說明怵惕惻隱之心(善性)乃不思而得、

不勉而中。

相較於《孟子》即心言性,於心性二字無大分別;《荀子》可謂心性之隔大矣。

且看〈正名〉其中的兩段論述:

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 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 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後成謂之偽。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 謂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 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能。性傷謂之病。節遇謂之命。33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34

就荀子自身之定義,可知「性」是「生之所以然者」、「不事而自然」、「天之

32 唐先生以為:「孟子以心與欲對舉,以耳目之官與心之官對舉,可知孟子以心與欲,耳目之官與 心之官,為截然不同之二物。孟子書中心與性二字無大分別義,故孟子言性善下恆接以惻隱之心羞 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又如謂『仁,人心也』,均可證孟子於心性二字無大分別之義。」參見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 年),頁 7。

33〔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672-674。

34〔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694。

就」的「本能」,因此,性之質的「情」以及情之應的「欲」,都能概括在荀子定 義的「性」一層面論之。然而從「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 之僞」兩句,可知荀子所謂的「心」是有可擇、可慮之「潛能」,換言之,這「心 知」是「成之在人者」的「 」(潛能驅動力),而非「成於天而在人者」的性(本 能情欲)。荀子的心性之隔,可說是性偽之分的一體兩面。

若說孟子「即心言性」表述的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善性是不思而得、不勉 而中的四端之心;那麼荀子「心性之隔」強調的便是「人禽所同」的惡性可經由 心知可擇可慮的作用,而有教化的可能,進而成就積僞的事功。

荀子認為「人無師無法,則其心正其口腹」(〈榮辱〉)35,即人在接受教育或 被社會化之前,心思只會被食色之情欲所引導,即心所想的、所考慮的,都是有 關情欲如何被滿足的問題,心在接受教育之前並不懂得作出和情欲的要求不同或 相反的判斷。由於情欲天生沒有行善的要求,因此,心思一旦對善有所思考,就 無異於超出了性的限制,這就是「偽」。

隨著《郭店楚墓竹簡》的出土,發現性、偽有不同的字形存在,這多少也影 響著晚近對先秦諸子人性說的詮釋。諸如馮耀明先生便十分認同路德斌先生所主 張「 」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一種根於人自身且以「義」、「辨」為基礎並趨向於

「善」的能力。對荀子來說,「 」而成「善」的過程,實是一個合「外(仁義法 正之理)內(義辨之能)」為一道的過程。認為一般人以「性由內發,偽本外生」

的主張是錯誤的,是建基於對荀子原文的一些誤讀。

路德斌先生的解讀固然精闢,但若因此認定荀子的「性」中有致善的關鍵,

並將所謂的心知功能( 、辨),包含在荀子所言「性」一概念的外延之中,便有 待商榷了。

在荀子的思想脈絡中,「成於天而在人者」的本能即人性,而「成之在人者」、

「心慮而能為之動」的心知驅動力乃是潛能的「 」或外在事功的「偽」。

35〔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190。

《郭店楚墓竹簡》出土的眚(性)或 (偽),讓吾人更加確認所謂的「眚」

並不包含心知的作用,它是一種「直覺」,不經過理智判斷過程,而由感覺或精神 直接體驗的一種認識作用。而無論是內在心知作用的「 」或外在慮積習成的「偽」

都是「曲意」,一種違反直覺之己意,有所為的改變。只是「 」在於心官──思 的作用(辨的潛能),而「偽」是慮積習成之外在事功(禮義)。簡言之,曲意之 潛能( ∕辨)或慮積習成之外在事功(偽∕禮義),都不屬於直觀之本能「眚」。

從以上論證可知,無論是莊錦章先生所認為「人類具有對社會成員加以差等 區分的能力(辨,亦即義),而這些認知性與手段性能力使每個人皆可以知善且行 善」或馮耀明先生所主張「人性可以善之關鍵在於 的能慮性,因此將心知功能

( /辨)包含在荀子所言「性」一概念的外延之中」,二位先生所主張「性可善」

的關鍵並未顧及荀子的性偽之分,反而誤以「偽」為「性」。

更甚者如周熾成先生以〈性惡〉篇後面肯定人人皆可以為禹,並明確地以人 人皆有「知仁義法正之質」和「能仁義法正之具」來作為人人皆可以為禹的根據,

而推論主張此「質」、此「具」為「性善」的作者,論點明顯不同於〈性惡〉篇,

進而判定〈性惡〉篇非一人的作品。殊不知,正因不明心性之隔、性偽之分,才 讓周熾成先生誤解〈性惡〉篇對人性的觀點不一。

就三位先生之論述而言,共同的盲點可說皆在於不明白《荀子》的思維脈絡 裡「可善」的不是「性」,而是「心」或「偽( )」。而「心」或「偽( )」在

《荀子》以為皆不等於「性」。

二、 忽略《荀子》「可以」與「能」之別

由此,亦可詮釋《荀子》「可以」之潛能與「能」之必然結果的問題。

故塗之人可以為禹,則然;塗之人能為禹,未必然也。雖不能,無害可以 為。足可以徧行天下,然而未嘗有能徧行天下者也。夫工匠農賈,未嘗不 可以相為事也,然而未嘗能相為事也。用此觀之,然則可以為,未必能也;

雖不能,無害可以為。然則能不能之與可不可,其不同遠矣,其不可以相 為明矣。(〈性惡〉)36

每個人都有「可以」成為禹之潛能,在於心官──思(辨)的作用,即前述 的「 」。然而不構成「能」為禹的必然結果,在於「偽」是需要慮積習成之外在 事功。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欲食,寒而欲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 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 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 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 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耳,是又人 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為堯、禹則常安榮,

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 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

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榮辱〉)37

此段亦點出人們能為堯能為禹,在於積偽之功夫,賴外在條件的「治」啟發 人們「辨」的潛能。而「陋也」一詞,荀子在此點出本(惡)性難移之現實面,

亦隱約暗示了人之「辨」乃一道德中立之潛能。「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表 現了本性非善的概念。「夫起於變故,成乎修修之為,待盡而後備者也」則強調禮 義(或言治)化性起偽的作用。「辨」之既言「潛能」,代表每個人受禮義啟發的 程度不一,因而人們也有成為桀、跖的可能性。故〈正論〉篇有言:「朱象獨不化,

36〔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718。

37〔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188-189。

是非堯舜之過,朱象之罪也。」38

事實上,順著《荀子》文本的脈絡,荀子在「可以」和「能」的區分上,向 來是主張人性「能為惡」,而不是「可以為惡」。誠如上述論證,在心知的辨或 (潛 能)尚未發生作用以前,順性而為的必然性結果便是「能為惡」。因此,吾人或可 說荀子以為在禮義或治的外在條件引導下,「性能惡」的人「可以為善」,但卻不 能說「人性可善可惡」,因為「可以」只表示潛能,並不構成「性」。39

小結 「性本惡」較「性可善可惡」更能完整詮釋《荀子》其他議題

上文論證可知莊錦章、馮耀明、周熾成三位先生的詮釋雖能開拓荀子人性論 研究的嶄新視野,但「性可善可惡」的說法無法全面照顧到荀子對人性的闡述,《荀 子》只是以惡言性,並未以善言性,也未同時以善惡言性。再者,「性可善」的說 法和荀子以善為偽的主張並不一致。然上述「性可善可惡」未能周全地說明荀子 的人性思想而有待商榷、省思之處,在「性惡論」中均能得到合宜的解釋。

當代學者認為荀子性惡論不成立,否認其性中只有惡,最常見的論述進路,

就是將荀子的「心知」納入性之中,以此來說明人有內在價值根源。……

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荀子人性論的特色,正在於「以欲為性」,故其言「性 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正名〉)所謂的性是會產生好惡喜 怒哀樂的情感,也就是會形成「好利」、「疾惡」、「好聲色」與「耳目之欲」

等等的衝動,而心知的能力並不會主動產生這樣的情感,因此不應該將荀

38〔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頁 569。

39 本文所謂「可以」只表示潛能,並不構成「性」的觀點,曾暐傑先生另有一妙喻:「『可以能之 具』也僅是具有達成某種行為的內在潛力……。就好比說人有使用電腦的『內在潛力』,但不代表 人天生具有使用電腦的『能力』。我們可以說清代人同樣有使用電腦的『內在潛力』,但不能說清代

39 本文所謂「可以」只表示潛能,並不構成「性」的觀點,曾暐傑先生另有一妙喻:「『可以能之 具』也僅是具有達成某種行為的內在潛力……。就好比說人有使用電腦的『內在潛力』,但不代表 人天生具有使用電腦的『能力』。我們可以說清代人同樣有使用電腦的『內在潛力』,但不能說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