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故事撰寫前準備

第一節 地板滾球

壹、國際與國內地板滾球推廣現況

一、國際推廣現況

國際上有許多身心障礙運動組織設立,各自規範著專門的運動項目,而在 國際腦性麻痺運動休閒協會(CPISRA)於 1989 年成立之後,持續推廣這項於 1984 年列入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比賽正式項目之一的地板滾球運動,推行國家也 超過 50 多個,雖然這樣的推廣參與的人數也日益增加。

CRISPA 也於 2013 年 1 月正式將地板滾球這項運動項目的管理轉移到 BISFed 並由聯盟全權負責此項運動,獨立成為一個單項運動組織,包含相關賽 事舉辦、規則制定、運動推廣等。也在同年 11 月於雅典的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 會(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以下簡稱 IPC)的會議上正式被認定為 其運動組織的成員。

在 BISFed 組織底下設有六個主要的委員會,分別為裁判委員會、競賽委員 會、禁藥管制委員會、體位分級委員會、規則制定委員會與發展與推廣委員會,

所有參與地板滾球推廣之國家,皆為 BISFed 所服務和協助的成員,且由這六個 主要的委員會,來互相配合推廣這項運動。(BISFed,2019)

BISFed 在推廣地板滾球運動時,將國際賽事分為四個級別:

表 2 地板滾球國際賽事分級對照表

賽事等級 賽事類型

大型世界公開賽 帕林匹克奧運會、世界公開賽

主要區域錦標賽 美洲錦標賽、亞洲及大洋洲錦標賽、歐洲錦標賽 小型世界公開賽 世界公開賽(每週、亞洲及大洋洲、歐洲)

小型區域公開賽 亞洲帕運會、泛美帕運會、區域公開賽 資料彙整自 BISFed 第 1.3 版競賽與排名手冊(2018.05)。

二、國內推廣現況

1994 年由中華民國殘障體育協會(現為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以下 簡稱殘總)將地板滾球引進臺灣(程德華、李詠慈,2006)。引進時任派當時任 教於臺灣省彰化仁愛實驗學校的訓導主任施洽源等 8 名,前往參加於香港舉辦 的 CP-ISRA 功能分級與運動教練研討會(施洽源,1996),回國後施主任將所 學運用在學生的體育課程之中,由於地板滾球易懂、易學,讓原先不喜愛運動 的重度障礙及肌肉萎縮的學生主動要求參與,開啟了地板滾球在臺推廣的這一 條路,推廣至今近 25 個年頭。

2003 年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以下簡稱腦麻協會)開始於全國推廣地板 滾球,於該年度辦理了「第一屆全國腦性麻痺地板滾球比賽」,於 2004 年在全 國各縣市辦理數場地板滾球講座、研習,讓許多人參與並認識地板滾球,而在 爾後的每個年度皆有規劃講座、研習及賽事,也於 2008 年帶隊參與 Singapore Boccia Invitational Open,參與了國際性的賽事,隔年 2009 年辦理體驗營隊,同 時也將賽事依對象區分為「全國腦性麻痺地板滾球比賽」以及「全國地板滾球 運動會」兩場,分別提供腦性麻痺和身心障礙組的選手參與。

2010 年「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正式將地板滾球列為比賽項目之一,同年 度腦麻協會也增設了「銀髮組」將地板滾球推廣成全民運動,也說明了地板滾 球的效益和成效,是可以適用於不同階段,不僅限於腦性麻痺族群。(中華民國 腦性麻痺協會,2019)

2013 年臺灣地板滾球資訊交流平臺,由在腦麻協會擔任 10 年地板滾球推 廣業務負責人-林恬成立,為了想要讓這項運動更被大家認識和參與,決定從網 路平臺開始。隨著現在網路資訊成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模式,起初希望 透過平臺和社群媒體的力量,提供多元的國內外相關資訊,而在一年的努力後,

林恬決定從網路平臺延伸到實體組織-臺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Boccia Taiwan Sports Federation,以下簡稱聯盟),初衷不變,反而是想要帶給大家更多的資 訊和資源,只為了把地板滾球推向更好的方向(臺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2019)。

2014 年開始臺灣地板滾球運動的推廣由殘總、腦麻協會、聯盟,以及中華 地板滾球運動協會,四個組織在臺灣的各地區的特教學校、醫療機構、大專院 校、社會福利團體、身心障礙教養機構等地方推廣,促成全國各縣市地區常態 性地板滾球運動的形成。

2018 年殘總與聯盟承辦了 2018 亞太區地板滾球公開賽(BISFed 2018 Chinese Taipei Boccia Regional Open),於 2018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3 日在新 北市新莊體育館舉辦,參與隊伍共計 8 隊,分別有澳洲隊、紐西蘭隊、泰國隊、

香港隊、伊拉克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聯隊、新加坡隊、以及中華臺北隊。

中華臺北代表隊派出 2 位 BC1 選手、3 位 BC2 選手、3 位 BC3 選手及 2 位 BC4 選手,共計 10 位選手出賽,最終獲得一金、一銀及兩銅的榮耀,其中金牌 由 BC3 雙人賽三位選手獲得,咬下臺灣地板滾球國際賽事史上,第一面金牌,

也為地板滾球這項運動寫下了新的紀錄。

貳、地板滾球體位分級制度

各項身心障礙運動項目皆有分級的規則與標準存在,而地板滾球項目的體 位分級準則,是依據 BISFed 底下體位分級委員會所制定的體位分級準則。而分 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選手有達到參賽標準以及公平競爭的機會。

地板滾球的體位分級團隊成員會須由一名醫生、一名物理治療師以及運動 技術專家所組合而成,透過在體位分級室當中依投擲方式、評估身體機能、輔 具使用等,共同針對運動員的功能診斷進行綜合評估,討論後決定是否達到地 板滾球的參賽標準,達到參賽標準後會依照程度進行分級,現行制度以 BISFed 中體位分級委員會於 2018 年 10 月所頒布之第四版地板滾球體位分級規則為依 據,原有四種比賽分級,BC1、BC2、BC3 及 BC4,以外加上 BC5,現今地板滾 球的分級則以這五種分級方式分級,目前國內也已經有選手經過重新評估後分 至 BC5 的組別。

表 3 地板滾球詳述體位分級規則表

根據上述說明藉此可知,需要符合地板滾球參賽資格的選手,其障礙程度 是相對嚴重的腦性麻痺或非腦性麻痺者;地板滾球是針對這些重度障礙者、重 度動作控制困難者所設計的一項運動項目。

參、地板滾球的研究與效益

由過去的研究發現,地板滾球對於身心障礙者的諸多面向,均呈現正面效 益,陳言劼、鄭溫暖、廖盈姿 (2012) 透過 10 次地板滾球課程介入 11 位腦 性麻痺者,分別從生理、心裡、社交和運動技能等面向,探討其休閒效益,其中 以社交效益及自我表現效益最為明顯,家長亦是肯定課程教學模式;除此之外 在肌肉張力和萎縮的情形,以及口語表達方面上亦有明顯的進步與改善。

陳慧如 (2008) 則是採個案研究實驗法,亦是設計 10 週地板滾球課程介 入教學,探討對一位國小六年級的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除 了增近口語溝通能力外,身體活動力也有明顯改變,課程也受到他人正面肯定。

余佩芬(2014)以三位腦性麻痺選手為研究個案,經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 察與文件蒐集資料,研究資料以主題分析與敘說分析方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 發現其持續參與動機是個人動機、團隊動機及重要他人間的交互作用,呈現了 多元及多重性。亦再透過參與訓練後,在身體功能、動作功能、個人成長等面向 均有明顯改變。

姜筱華(2014)對國小資源班學生探討同儕教導地板滾球對於國小資源班 學生動作技能與社會技巧之影響成效,研究結果從「處理情緒技巧」、 「基本

溝通技巧」及「與人相處技巧」三向度切入,均有正向之影響。同儕教導於地板 滾球教學之效益,獲得普通班級導師的支持與肯定,頗具社會效度。

汪子瑄、吳讚修(2017)兩個月內進行 6 次訓練,每次訓練為 2 個小時,

針對國小四年級腦性麻痺患者進行訓練,透過物理治療師、地板滾球教練與案 父的共同參與之下,個案身體功能部分改變,增進其注意力、口語表達能力、動 作機能,上述皆有明顯進步與改善。

Morriss 與 Wittmannová(2010)針對腦性麻痺運動員以固定與隨機訓練計 畫來探討地板滾球技巧之的表現與效益,研究過後發現固定訓練能改善地板滾 球技巧表現。高靚(2019)於八週的地板滾球訓練介入之後,在前後測達顯著的 數據當中發現,短效型的訓練會有些微的改善,也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地板滾 球除了對腦性麻痺患者的平衡和穩定度有幫助之外,也有復健和口語表達訓練 的效果存在。張惠評(2017)的研究也指出再進行完,固定的地板滾球教學計畫 後,能夠增進社會互動能力、口語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地板滾球運動除了能夠增進身心障礙者之運動效能外,在生理、

心理、社會適應,以及休閒方面均有正面助益。而在經過地板滾球的介入,對於 研究對象的口語溝通、動作技能、投擲方式等,都有看見進度的效益;於社會效 度面來看,更是在導師、家長和參與者本身得到良好的回饋。不僅應用於肢體 障礙的學生有明顯效益,將地板滾球課程加入心智障礙的學生上,也利用同儕 力量,也有明顯的進步及效益。以下為整理近十年來的地板滾球相關期刊及論 文,在閱讀幾篇地板滾球文獻過後,研究者自行統整成相關研究列表,將其研 究題目、對象、方法和結果以表格方式清楚呈現。

表 4 地板滾球相關研究彙整表

汪子瑄、吳讚修

任正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