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給想挑戰承接生命故事的您

第五章 寫在故事之後

第三節 給想挑戰承接生命故事的您

研究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些挫折和挑戰,可能會有些情緒帶進來研究過 程之中,常常就會進入無限循環的撞牆期,影響了自身寫作的態度和能力,若 不能夠整理自己的情緒,可能會無法中立的去評斷和分析文本。

尤其是在探討一份生命故事時,所蒐集到的一手口述資料是相當珍貴的,

在訪談之中若無一定的訪談技巧和能力,可能會找不到那隻在細節當中的魔鬼,

去漏掉了最關鍵的地方沒有追問,而可能會在二次訪談或是三次訪談的過程當 中,也會消磨掉研究參與者的熱忱和回答的心情。

畢竟在蒐集資料當中可能會受到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強大的力量影響,可 能跟著流淚、大笑,我想這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如果影響到了研究參與者 所論述那可就不是件好事情,能夠在訪談時能屈能伸,才是作為一個研究工具 最大的效益,如果真的影響到了研究參與者的情緒或是談話,那才真的是賠了 夫人又折兵,所以在訪談中讓自己進入這個世界,但卻還是要向監視器一樣把 所有事情詳細記錄,回來分析文本後,才能夠把這些文本轉錄成一段有溫度的 文字,這些溫度來自於您和研究參與者之間的訪談。

最後請不要用逃避量化統計的心情,來選擇使用訪談來面對自己的論文,

因為比起紙本問卷來說,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需要經過不少磨鍊和練習 才有辦法更貼近研究參與者的內心,承接他人的生命故事更是,若自己無法好 好的去轉變自己的心境,那請不要輕易的承接,因為對方可能是好好的把他交 付給您,也相信您是可以完整呈現出他精彩的生命風華。

而在地板滾球的世界之中,所看見的是這群選手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從 什麼機緣下或是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之下碰觸到這項身心障礙運動的,都能夠 從他們的身上看見不同的故事和成長。

而這項運動在國際上面被認可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存在,而且不斷的與時 俱進的改良著所有的規則、分級、場地等,甚至在性別平權的議題之下,地板滾 球也是走得相當前衛。這項運動並沒有將選手分成不同性別來進行比賽,甚至 在一些雙人賽和團體賽當中,慢慢地加入女性保障名額,這樣的操作模式之下,

人人皆是平等,也讓女性能夠在參與運動時,有別於以往的賽事。

能夠參與身心障礙地板滾球的選手,其實是無法參與其他身心障礙的運動,

因為他們屬於重度與極重度肢體障礙的特殊需求使用者,這項運動所能帶給他 們的是一種希望和夢想,再透過這三位選手的故事當中,撇除掉不同的文化背 景和生活模式之下,在這項運動之下,他們所得到的比付出的還要多,重新找 回了自己的體育課之外,也讓自己走向人群去增加自己的交友圈,跳脫了自己 的舒適圈以外,也以地板滾球為夢想前進著。

最後能夠加以探討的是「自我決策」這項觀點,這項觀點在特殊教育的領 域當中是相當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討的,希望未來承接不同生命故事的您,能夠 對於地板滾球或者是自我決策方面的議題,能夠多加以詮釋和探討。並珍惜著 每一份生命故事所帶給你的衝擊和感動,希望看到這邊的您也能和我一樣,喜 愛著自己所撰寫的故事,珍惜著每一位在您身邊的選手,以及繼續的挑戰自己。

以故事方式紀錄三位選手的生命風華 論文獻給三位 BC3 金牌選手 並紀念 2018 亞太區地板滾球公開賽

圖 1 2018 亞太區地板滾球公開賽 BC3 雙人賽 金牌頒獎典禮合影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明泉(1999)。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能力相關影響因素及教學方 案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 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 。高雄市:麗文。

何姍姍(2017)。衝浪者意義建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余佩芬(2014)。擲與投:腦性麻痺運動員參與地板滾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譯)(2008)。敘說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原作者: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ber)。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於 1998)

李昭毅(2015)。動、助、情-臺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英弘(2005)。從認真性休閒角度探討休閒阻礙形成及再克服之歷程。臺中 市:逢甲大學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3-2415-H-035-008)。

李麗容(2001)。一位小兒麻痺肢障者的自我敘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汪子瑄、吳讚修(2017)。地板滾球訓練營對重度腦性麻痺兒童之成效-個案報 告。第十八屆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國際論文發表大會暨工作坊。發表之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志昇 (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金樹人(2002)。我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16,76-78。

姜筱華(2014)。同儕教導運用於地板滾球教學對資源班學生動作技能及社會 技巧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施洽源(1996)。參加 1995 年 CP-ISRA 功能分級暨教練研討會回國報告書。

臺灣省立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彰化縣。

洪瑞璇 (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翁開誠(2011)。敘說、反應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 文化,38(7),75-9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 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臺北:學富。

莊育豪(2017)。傾/請聽:一位空手道運動教練自我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究-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 發。輔導季刊,36(4),17-26。

陳言劼 、鄭溫暖、廖盈姿 (2013)。地板滾球運動介入對腦性麻痺者之休閒 效益。大專體育學刊,3,359-373。

陳慧如 (2008)。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

陳麗娥 (2010)。原夢.緣夢.圓夢----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 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寶瑩(2010)。同性戀主體與家庭關係互動歷程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新北市。

程德華、李詠慈(2006)。地板滾球對腦性麻痺學生在學校功能表現之關係。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教育專題研究,138。

鈕文英 (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葛怡婷 (2013)。淺談地板滾球運動對腦性麻痺者之影響。國北教大體育,

7,51-59。

葛記豪(2105)。失與得:籃球運動員頓挫與巔峰之敘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子慧(2014)。不被禁錮的靈魂-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之失落、悲傷與調適 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蘇琬怡(2013)。一位金牌自閉症大學生之母親教養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2019 年 4 月 4 日)。協會大事紀。取自:

https://www.cplink.org.tw/chronicle.php 。

臺灣地板滾球運動聯盟(2019 年 4 月 4 日)。Boccia 入門。取自:

http://www.bocciataiwan.org/intro_01.php。

外文文獻

Bell, J. (2002). Narrative inquiry: More than just telling stories. TESOL Quarterly, 36, 207-213.

Berg, B. L. (200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7 ed.).

Boston: Pearson.

BISFed 2018 Chinese Taipei Boccia Regional Open (2019 年 4 月 4 日)。

Participants。取自:http://www.bocciataiwan.org/tpe2018boccia/par.html。

BISFed(2018). Boccia Classification Rules. 25-39.

Boccia International Sports Federation(2019 年 4 月 4 日)。About Boccia。取 自:http://www.bisfed.com/about-boccia/。

Capps, L., & Ochs, E. (1996).Narrating the self.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25, 19-43.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臺北:心理。(原著出版於 2000)

Field, S.; Hoffman, A.; & Posch, M. (1997). Self-determination during adolescence: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18(5), 285-293.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cus, B. (2006). Surfing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Minneapolis, MN: Voyageur.

McAdams, D. P. (1993).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Guiford.

Morriss, L., & Wittmannová, J. (2010). The effect of blocked versus random training schedules on boccia skills performance in experienced athletes with cerebral palsy. European Journal o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3, 17-28.

Riessman, C. K.(2003)。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臺北:五南。(原著出 版於 1993)

Wehmeyer, M. L., & Field, S. L. (2007).Self-determination: instructional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Thousand Oaks : Corwin Press.

附 錄

附錄一、參與研究同意書

研 究 者:吳讚修 指導教授:吳崇旗 您好:

本人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班研究生,目前正 在進行研究計畫,研究目的是想探索身心障礙地板滾球國手金牌之路。誠摯地 邀請您來參與此研究,成為本研究的受訪者。於研究過程當中,會在指導教授 的督導下進行訪談。

倘若您願意參與此次研究計畫,請詳細閱讀以下內容,並立書簽名,以保 障個人的權益。

一、本研究所呈現之內容以及您的個人資料,將予以匿名方式呈現。

二、您的身份、個人資訊及隱私,我將承諾且履行保密義務。

三、研究過程之中所蒐集的資料、錄音檔內容,僅供學術使用,不作其餘用途。

四、研究過程當中將完全尊重您的感受,亦保障您的權益,若研究參與者想要 停止參與此研究計畫,得隨時終止並退出研究,並同時於銷毀已採集之資 料、錄音檔內容。

五、若在訪談過程當中,您對任何部分有所疑慮,請您隨時告知,亦可要求詳 細說明,以確保您的權益。

□同意參與研究 研究者參與者:______

□不同意參與研究 研 究 者:______

中 華 民 國 __ 年__ 月__ 日

附錄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依半結構式的訪談模式,擬定依照下列問題來進行生命故事撰寫素 材的蒐集,可能也依照當下訪談情況適時調整訪談問題:

(一) 訪談前暖場

1. 研究者自我介紹及說明研究相關事宜 2. 訪問研究參與者願意接受訪談的感受 3. 簡易的向研究參與者分享相識的過程

(二) 研究參與者背景 1. 出生年月日

2. 所屬於的身心障礙類別/患有疾病為何?(以新制分級)

2. 所屬於的身心障礙類別/患有疾病為何?(以新制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