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因醫學新聞的報導時期與特色整體描述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四節 基因醫學新聞的報導時期與特色整體描述

圖 4-1:國內四大報基因醫學新聞數量分布與重要分期(2001-2011)

由於新聞樣本跨越十一個年度,逐年分析恐難看出整體變化,基於各年報導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中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論,包括「萌芽期」、「爭議期」、「佚事期」與「資訊期」。

以下分別描述四大報在上述四時期的報導數量變化及各期報導主題特色:

一、萌芽期(2001 年至 2004 年)

2001 年國際間美國、英國政府宣布人類基因圖譜草圖完成消息後,我國政 府也積極推動基因醫學研究。此時期關於基因醫學的議題討論大量呈現於媒體版 面。由圖 4-1 可發現,2001 年《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兩報的報導數量都在 60 則以上,此年的報導數量為十一年之最,《聯合報》的報導量更超過 100 則,

可見媒體於此時期對於基因醫學議題的關注甚多。

但自 2003 年起,新聞報導數量減少,兩報的報導數量皆不及 2001 年數量之 半,而至 2004 年兩報數量出現差異,《聯合報》持續下降,而《中國時報》則稍 微增加。

此時期以「新知資訊」為最主要的基因醫學報導主題,所佔比例將近五成

(46.6%)。然而媒體除了報導有關基因醫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外,與此議題牽涉的 風險爭議或重要政策法規制定的主題,也多於媒體版面呈現,報導比例皆超過一 成,其中「政策法規」主題比例為 10.8%,而「風險爭議」主題比例則佔近兩成

(17.9%)。

以「新知資訊」為主的報導主題,內容多以國外科學界的最新研究發現為主,

這類基因醫學研究成果的新聞,不乏基因療法的實驗成功或新興研究成果發表的 報導,比如以下這則新聞實例:

 幹細胞治療糖尿病 邁大步

以色列研究人員七月卅一日表示,已成功誘使人體胚胎幹細胞製造 胰島素,對治療幼年型糖尿病邁開革命性的一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研究人員表示,自人體胚胎取得的幹細胞以化學刺激使之轉為擁有 會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胚胎幹細胞是人體最早建構的基石,能 轉換成各種細胞形式。

一些科學家希望利用幹細胞這項特質,藉著把這些細胞注入糖尿病 患者體內,以製造健康的胰島細胞,使之分泌及控制胰島素,來治療幼 年型即第一型糖尿病。

這項發現意味利用幹細胞治療第一型糖尿病邁出重要一步,新研究 發表於美國糖尿病協會出刊的糖尿病雜誌。(聯合報,2001.8.1: 健康)

此外,新聞報導也關注科學界與醫學界對基因醫學研究的情形,例如以 下新聞提及醫界對於癌症治療的最新研究:

 滅殺癌細胞 免切片開刀 國內醫界以老鼠試驗成功 未來治癌可能 只需轉殖自殺基因 再結合藥物毒殺

未來的癌症治療,有可能只要在癌細胞中,轉殖自殺基因,結合藥 物對癌細胞發揮毒殺效果,再用「基因探針」做檢查,看看是否達到治 療效果。這樣的診療不必切片,也不必開刀,目前老鼠試驗已宣告成功,

但人體試驗還要等一段時間。

這項嶄新研究,是由中研院、台北榮總、台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 和原委會共同合作,昨天發表。

榮總核醫部主任劉仁賢說,這項研究是先誘發老鼠罹患人類的肝 癌、腦癌和類肉瘤,再以反轉錄病毒為載體,將自殺基因轉殖到癌細胞 內。他解釋,自殺基因本身沒有毒殺癌細胞的效果,但它會產生一種特 殊酵素,加上研究人員為病鼠注射標有放射性同位素的 FIAU 藥物,兩 者會作用轉變成一種可以毒殺癌細胞的藥物,達到癌細胞自我毀滅的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果。...(中國時報,2003.3.9: 焦點)

「風險爭議」為萌芽期出現比例第二高的報導主題,與基因醫學相關的 風險爭議如探討基因醫學所引發的人文隱憂、基因複製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或 針對基因醫學新興研究的質疑。以「探討基因醫學所引發的人文隱憂」為例,

記者採訪研究基因醫學議題的學者,透過報導呈現相關風險,如以下這則新 聞:

 學者:醫療倫理,全民議題

「基因治療是你唯一的希望!」當醫師這樣告訴病人時,已經產生 醫療倫理的爭議。長庚大學醫學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指出,國人對 這類倫理問題沒有警覺,在這種情形下,她認為訴諸法律規範基因治療 的意義不大,最好科學家們能暫緩腳步,民眾也來參與討論,科技才能 往社會共識的方向邁進。

楊秀儀表示,就遭受病痛折磨或正在與死神拔河的病人來說,施行 基因治療有強烈的正當性,而且不能慢慢來,因為「病人正在死去」。

但基因治療牽涉的不只是一己的利益,在時間上它可能影響後代子孫,

空間上也可能有散佈疾病的風險,充滿了不確定性。...(中國時報,

2001.4.22: 焦點)

這則報導指出基因醫學所涉及的人文爭議與不確定性。另一類風險爭議的報 導主題,則如幹細胞應用過程中的合法及適當性之討論,如以下這則新聞:

 科學家 贊成 反墮胎人士 反對 複製人類胚胎 是罪?非罪?

美國反墮胎人士與科學家昨天在參院商務委員會就複製人類胚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供醫學研究問題展開一場激烈舌戰。...

支持禁止複製研究用人類胚胎的女演員瑪格麗特柯林說:「從事研 究不一定得採取製造與摧毀人類複製品的極端手段。」她和其他反墮胎 人士告訴參議員說,有一種幹細胞可以從成人的組織取得。

科學家則指出,利用複製技術製造的幹細胞可用來替代因意外或疾 病而受損的人類組織,任何新法的制定都應將此列入考量。麻省理工學 院細胞生物學家傑尼奇說:「複製是生物學中極其複雜的領域。現在即 對仍在發展中的技術下禁令,不免操之過急。」 ...(聯合報,2001.5.4:

國際話題)

上述新聞描述各界對於幹細胞應用的不同看法與爭議。「政策法規」為此時 期出現比例第三高的報導主題,此類新聞多報導各國政府對於基因醫學研究的支 持或反對立場,或針對研究範圍明確訂立規範,如以下這則新聞:

 美擬立法禁止複製人類或胚胎

美國政府官員昨天在國會宣示,將支持一項把所有形式的人類複製 列為非法的法案,不但禁止創造所謂的複製人,也不准為了醫療研究而 複製人類胚胎。這是布希政府首度對備受爭議的人類複製議題表明立 場。

布希政府的衛生部副部長艾倫在眾院的衛生小組委員會指出,「我 們反對把細胞核轉殖的技術用於協助人類複製或發展以細胞或組織為 基礎的治療」。上述聲明呼應了許多宗教團體及倫理學家反對複製胚胎 研究的立場。(中國時報,2001.6.23: 國際)

上述新聞主要呈現美國政府對於基因醫學研究中人類複製議題的立場,其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府將人類複製的作為列為非法的法案。我國也曾針對此議題進行相關的政策推動 與立法討論,如以下這則新聞:

 胚胎幹細胞研究 衛署將辦公聽會

胚胎幹細胞研究在全球如火如荼,卻也爭議不斷,衛生署對以粒腺 體置換術進行人工生殖的台中婦產科醫師李茂盛處以罰款處分後,衛生 署醫學倫理委員會日前針對幹細胞胚胎研究涉及的醫學、倫理問題進行 討論,希望訂出規範,但委員認為茲事體大,建議衛生署舉行公聽會,

廣徵各方意見。

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昨天指出,複製人話題在全球發燒,國內不僅 嚴禁複製人研究,也禁止任何改變生殖細胞及體細胞遺傳物質的基因治 療。醫學倫理委員會日前開會決定,對於「注射細胞質粒腺體的人工協 助生殖技術」,凡可能將遺傳物質傳給下一代的細胞,不宜將之使用於 可能改造基因的治療、研究或人體試驗。...(聯合報,2001.8.28: 生 活)

透過上述新聞可發現,我國政府針對基因醫學研究的相關規範尚於研擬 當中,經由衛生署舉行公聽會、廣徵各界意見後,而後確立政策與立法規範。

我們可以從基因醫學議題萌芽期的報導主題發現,萌芽期的報導主題除 了呈現基因醫學的新知資訊之外,對於其牽涉的風險爭議以及重要的政策法 規制定等主題皆有報導,換言之,此時期的媒體呈現基因醫學新聞之不同角 度之樣貌。

二、爭議期(2005 年至 2006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2005 年至 2006 年間,四報的報導數量變化不盡相同。除《蘋果日報》的報 導數量減少外,其餘三報的報導數量皆增加,又以《中國時報》增加最多,由 14 則增加至 53 則。

基因醫學議題的爭議時期,報導主題中的「新知資訊」(52.3%)仍為最主要 的報導主題,所佔的比例超過五成,其他報導主題如「社會事件」(13.9%)、「風 險爭議」(11.9%)及「個人佚事」(11.2%)等三類也佔不少比例,皆超過一成以 上。

與社會事件、風險爭議及個人佚事有關的三類主題於爭議期的報導比例偏多,

此現象可能與當時的時空脈絡有所相關。由於國內及國際間皆發生與基因醫學有 關的爭議事件,因此引起不少關注與討論。國內部分,我國政府於 2005 年起推 動基因資料庫的建立,相關爭議的報導伴隨出現,包括爭議內容及對民眾之影響,

比如以下這則新聞:

 找 20 萬人採血 中研院基因庫探隱私

為解開B型肝炎等台灣本土疾病的致病因子與機轉,中央研究院生 物醫學研究所主導的「台灣基因資料庫」,規畫以台灣廿萬名民眾為對 象,建立一個屬於台灣地區的本土基因庫,結合基因與其他醫學資訊,

針對本土常見疾病進行大規模世代研究。但人權團體強烈質疑,該計畫 擬於春節後展開的先期計畫,涉及對實驗民眾抽血,研究單位卻未充份 說明計畫內容,有重大研究倫理瑕疵。...(中國時報,2006.1.23: A1

針對本土常見疾病進行大規模世代研究。但人權團體強烈質疑,該計畫 擬於春節後展開的先期計畫,涉及對實驗民眾抽血,研究單位卻未充份 說明計畫內容,有重大研究倫理瑕疵。...(中國時報,2006.1.23: A1